编者按:
《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新书发布会于2025年6月28日在北京举行,样书在此之前也一一寄出,收到书后的青年诗人们会是怎样的反应,为此列了四个问题。当然,每位诗人的回答是不可能一致的。所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后,又会延伸出话题。那具体是什么呢?请看:
固定的访谈话题:
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您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有了这本书,想参与访谈,欢迎给我们投稿,谢谢!投稿方式:请登录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n),每日好诗旧体诗栏目,标题请注明“访谈投稿”四个字。)
访谈人:罗小娟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在6月底收到了这本书。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书中的佳作。在我看来,这是对待一本好书最本能的方式,也是完成了这本书最初被赋予的使命。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书中曾雨冬、李江湖、邢建建诗友的诗让我印象深刻。
曾雨冬的《那时我们还年少》,他善于将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巧妙组合,却又能让句子“合情合理” ,由此赋予诗句强大的“张力”,使意境在读者的想象中不断延伸。李江湖的《下班口占》,并没有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还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与见证这个时代。
而邢建建的《北漂》,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他自己熟悉的经历,寻找到了诗意和灵感的切入点。于细微处见北漂者的众生相,令人感同身受,引发对这一群体生活境遇的深刻共鸣。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有高境界的。所谓的好诗的高境界“意深词浅”,也叫“深入浅出”。这浅乃是千锤百炼,化繁为简,出于自然,毫不留雕琢之痕,让人回味无穷。
袁枚在《随园诗话》说:“所谓诗人者,非必其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齷齪,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连篇累牘 ,乃非诗人矣。
好诗也是如此,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朦朦胧胧想不起在何处见过。同时还能够创造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意境的文字就不是好的诗。既要有让人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又要营造出一种陌生新奇的感觉,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创造出独特的诗意,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读者眼前一亮。
延伸话题1:“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诗的感觉似是被你这句而点燃,可能就是这样吧,文字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不同的组合而会产生出不同的感觉,诗就是在这感觉中生发,你说的太好了。能否再举一两个诗例详细地阐述呢?
答:不妨以我的七绝《生姜发芽有感》为例展开探讨:“无言举目望窗纱,生意奔忙未有涯。近况愁如姜一块,旧芽去掉又新芽。”愁与生姜发芽在语言特殊组合后,所产生的内涵与外延的膨胀力,增加了诗句意境的宽度和深度。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也能写出尽可能多的内涵,有限的文字创造无限的空间。那么这种用语言包裹诗意并被诗意鼓充的状态,像气球一样,就是张力。这种“张力”一旦实现,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延伸话题2:假如让您从书中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推荐理由是什么?
答:推荐李江湖《下班口占》
下班口占
李江湖
断续风衔白衬衣,二三蝙蝠柳梢飞。
街头懒看桃花雪,曳着斜阳买米归。
理由:
写自己的生活,要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内容和文字。一切事物或都可以成为诗的题材,但你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规律去作文章。借鉴古人的意境、手法,融入现代元素,化用经典又不落俗套,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使诗歌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因此,最真实的生活,才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访谈人:陈永峰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是6月29日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的,当时在外地出差,委托门房工作人员代收。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7月2日下午回来后,第一时间直奔门房,取到此书。回到住所,我把2008年至今,创作诗词和参加各类诗词活动的点滴,回忆了一遍,顿觉五味杂陈,整了二两小老窖。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在这本书中,罗小娟的《萤火虫》、王十二的《过鸡鸣寺》、吕品的《访荷》、石任之的《卜算子·发现一根白头发》等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过鸡鸣寺》短小精悍、对比鲜明。一个“红”字,足以让人联想到香火鼎盛、樱花绚烂等鲜活意象。而“尽在樱花开落中”则以小喻大,借“樱花开落”的寻常景致,巧妙概括了“一千七百年间事”的沧桑厚重。
《访荷》构思精巧、意象新奇。开篇以“门”为引,给诗人访荷增添了层次感,后面将雨后荷花比喻为“带啼痕”的“初嫁”新娘,既赋予了荷花女性魅力,又注入细腻情感,让自然物象与人文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
《卜算子·发现一根白头发》立意新颖、意象奇诡。词人以超越现实的想象与冷幽默的笔调,把大千世界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焦虑,转化为充满哲思与趣味的诗意表达,别有一番意趣。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歌总能以简洁的语言承载丰富情感、深刻思考或生动意象。诗人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对生活的细微感悟,提炼成诗的语言,娓娓道来。
在我看来,好诗应该有这些特质:意象独特,能让人通过文字勾勒出画面,引发共鸣;情感真挚,不管喜悲还是哲思,都能让人感受到不加掩饰的真诚;语言精炼且意蕴深厚,值得人们反复品读。
当然,每个人对诗歌的感受不一样,心中好诗的标准也就各有侧重。
延伸话题1:如果让您从书中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家,你会推荐哪一首?推荐理由是什么?
答:如果让我从书中推荐一首作品给大家,我首先会推荐罗小娟的咏物诗《萤火虫》:
萤火虫(新韵)
罗小娟
随风自在互相寻,撩动黄昏衔草阴。
分取月光一点点,开合总是照人心。
这首诗中所描写的物象与要寄托的情感之间保持着“安全距离”,既不拘泥于物象本身,也没有脱离主题,真正做到了不粘不脱,且言外之意丰富。诗中的“开合”对应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色不异空”的本质,而萤火虫的生死则演示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智慧。这首诗把萤火虫从“腐草为萤”的卑微意象中解放出来,主动“分取月光”,将“囊萤夜读”中萤火虫所照之物“书”替换为“人心”,承袭了阳明先生“心外无物”的精髓。
访谈人:沈习进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是在6月28日收到了书。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当时周一,我正在外地上班,书的快递是寄到我家中的。所以我让家人帮我取了快递,然后让他们帮忙拍了照片发给我,先饱眼福。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我快速通读全书后,有四位诗人的作品让我非常喜欢。
第一位是陈姝棠的《鹧鸪天》。我已记不清是第几次读到这首词了,从第一次读,到这次又在书中读到,至少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实可谓“百读不厌”。一联“烟霞本是无关我,风月原来不管愁”让我常读常新。这句最精髓的是它近乎切入了“诗言情”的底层逻辑:不在于物,而在乎人。我是更偏向于欣赏创新派的诗词的,但是陈姝棠这首典型的学院派作品依旧很打动我。
第二位是曾入龙的《浣溪沙•夜归》。初读作品,我先是被上阕既排比也对仗的三句吸引目光,切实的夜归场景很容易让读者带入其中。尾句“未归人与未归人”妙笔点睛,将深沉的情感融入简单的叙述中。两个“未归人”的重复,既是“我和君”的现实,亦是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让人回味无穷。
第三位是彭哲的《水调歌头》,我也是被下阙“别后还多风月,别后还多知己,别后再无卿”的妙句打动,其技法娴熟、情感顺畅,遗憾之情刻入心扉。
第四位是邢建建的《北漂》。五言古风,书写当下,语言诙谐,笔触细腻,直入人心,实堪佳作。透过作品,我能看到一个鲜活的、有趣的、略带窘迫但无比乐观的诗人形象,这份真实,难能可贵。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关于什么是诗,若问百度,答案五花八门;若问我心,即是“灵魂的表达与情感的具化”。
我认为好诗一定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很多诗人只注意到了“高于生活”而往往忽略了作为前置条件的“基于生活”。空洞的想象只是转瞬即逝的烟火,真实的基底才能托起余味悠长的佳作。
延伸话题1:一说到写风景诗人都信手拈来,一说写到生活,反而捉襟见肘。诗与生活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能否举例进一步说明。
答:一首成功的作品,往往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诗。所谓“一半”,并非指生活与诗在文本字数上对半分,而是可以理解为:生活是诗词文本的“经济基础”,诗性的塑造是诗词文本的“上层建筑”。李少君先生提出的“人诗互证”我非常认同,在我的理解中,“人诗互证”的“人”就是生活,“诗”非简单的文本,而是升华后的诗性。
例如邢建建的《西江月·打水漂》,秋季的芦苇、河面清波、河岸石头是“生活”,是普通的,是地气的;“放开”“吻上”是“诗”,这是意象的拟人化,属于诗的艺术手法;“水花深处正飞梭,原是青春唤我”也是“诗”,这是情感的具象化,属于诗的精神追求。
再例如刘斌的《极目示儿》,“莫倚高楼笑棚户”是生活,这不仅是住在高楼作者的小生活,也是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大生活;“高低一一是苍生”是诗,这是神性的人性化,属于诗的灵魂境界。
延伸话题2:如果让您从书中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家,您会推荐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答:这实在是太让人纠结了,好作品太多,确难分高下。从诗的现实主义与教化作用上考虑,如果“推荐给大家”的这个“大家”是普罗大众而并非局限于专业的诗人,我会推荐李如意的《水调歌头·见黄陵古柏有怀》,只因一句“红是华人血,黄是子孙名”,便可让人感到作品中的浩然正气与爱国情怀。
水调歌头·见黄陵古柏有怀
李如意
守护黄陵外,万里接沧溟。桥山西走如脊,烟水幻龙形。擎臂青天在抱,屹立风霜不倒,日月共长宁。节序相更替,古柏四时青。
百年路,千年志,此时情。春旗漫卷,春雨过后势重兴。把爱兼施天外,将梦启航入海,颜色更分明。红是华人血,黄是子孙名。
访谈人:吴健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是6月30日上午收到的。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收到书后,我第一时间是小心翼翼的拆封,然后在办公室逐页逐字阅读,真是越看越入迷,越看越有滋味,当天,虽然忘记了吃午饭,但庆幸的是我利用午休时间就把整本书一字不落的读完了一遍。还用书里的诗句集了一首诗:读《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有得(集句)(新韵)
松风指上有清音,(庞卓镔《听琴》)
偶赋诗文始近神。(李衔夏《赋诗》)
撷采珠玑香染袖,(周改红《遣怀》)
开合总是照人心!(罗小娟《萤火虫》)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书中每位诗人的诗都仿佛是甘泉一样清甜让我着迷。如果要在这么多优秀诗人中论出一二,我觉得陈殊棠“烟霞本是无关我,风月原来不管愁”的率真、张紫薇“深深浅浅层层叠,叶上余音叶底藏”的细腻、罗小娟“分取月光一点点,开合总是照人心”的哲理、王十二“倒出太湖三万顷,一杯盛满洞庭春”的豪气、徐雪晴“莫问春归何处,我有花影倾城”的微妙……最是打动人,让我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我个人觉得诗就是真言、真情、真志的凝练。
我觉得一首诗要想称之为好,除了诗词基本要素外,还应该有简洁的语言描述、真实的情感表达、新颖的意象运用和丰富的修辞手法。此外,好的诗朗朗上口,读之让人欣喜,让人爱不释手!
延伸话题1:如果让您从书中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家,您会推荐哪一首?并请附带推荐理由,可以吗?
答:我会推荐罗小娟老师的《萤火虫》。
萤火虫(新韵)
罗小娟
随风自在互相寻,撩动黄昏衔草阴。
分取月光一点点,开合总是照人心。
萤光虽小,却照人心!我觉得这首诗写的哪是“萤火虫”,分明写的是世间上那一盏盏无私的“明灯”和那种“分取月光”又不吝“照人”的壮举。这首诗语句简洁,却蕴含深意,足见诗人写这首诗时观察之细、心境之宽、用意之深。
此外,我觉得这首诗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感悟。读第一遍时,我感觉自己在“读诗”,读第二遍时,我觉得自己在“学理”,但读到第三遍后,我觉得自己应该要好好思考怎么“做人”,不自觉间就产生了一种想成为诗中“萤火虫”的冲动,努力“分取月光”以便照亮他人!
最后,我觉得这首诗还精准提炼了《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开合总是照人心”的精髓,诗与书相互奔赴,彼此成全!
购书请长按二按码
编辑:邢建建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