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

作者: 2017年06月02日09:16 浏览:352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165681_500x500 (1)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进退忧天下,空悲五十春。
此心多块垒,恐汝是知音。


点评

初看诗题,误以为这首七绝显然是咏听诊器的。读罢全诗,很容易发现它是用赋笔咏怀,其意完全不在咏物。“进退忧天下,空悲五十春”,前两句直陈其事:“我”年已五十,少年壮志化作一地鸡毛,人生未有建树,故有“空悲”的慨叹。“忧”“悲”之间,多是不平之气。“此心多块垒,恐汝是知音”,“块垒”喻郁结在胸中的不平或愁闷,“汝”即题面“听诊器”。“知音”语意双关,一谓听诊器能听出心跳之声,医生可据此判断心脏是否有疾,此为事实;二谓听诊器能从自己的心跳中听出“我”的悲慨与不平,或可以引为知己,此为蹈空凌虚之笔。这两句谓此心唯有听诊器能知,则“我”之空悲老大,落落寡合,可知矣。

古典咏物诗多借咏物而咏怀。比如虞世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句句咏蝉,句句写自己的高洁情怀,“意”与“物”若即若离。一般认为,此即咏物诗最上乘。而那些以状物为目的,甚至以物为“谜底”的诗,并不是上乘的诗。如唐代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诗题便是“谜底”。除却咏物怀人或咏物抒怀,古代咏物诗另有二端。一方面,是穷形尽相、精于刻画的咏物诗比比皆是,如“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即后人对南朝诗风的批评。《风》即是此类作品。另一方面,把所咏对象仅仅作为道具的写法,古代亦非绝无仅有,如明朝陆诗伯《咏雪》诗:“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题为咏雪,除首句“大雪洋洋下”为赋笔,直陈所见外,通篇并非咏雪,而是用诙谐之笔写自身的穷困。这是一首“打油诗”。更早些时候,即有晚唐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径以议论入诗,题旨正大,但并非吟咏题面之物。这首《听诊器》,所传承的正是这样一种传统吧。然题目非古人所能梦见,故有新意。

今天,文学工作成为一种职业,文学创作多数实可归之于职务作品,“主题先行”成为一时风尚。作品中的情志、立场与作者本人的情志不能相提并论。如郭小川曾一再剖白自己诗歌中的“我”,确实不是“我”,而是“大我”。这种风尚,不可避免地波及事实上已经被排除在当代文学体制之外的旧体诗,甚至有旧体诗作者也要求作品与个人情志完全“脱钩”,要求旧体诗像影视作品、小说作品那样“完完全全地”地虚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前一周被评为“每日好诗”的《京都逢故人》这类写“北漂”情怀的诗,作者本人可能根本没有“北漂”的经历。但作品显然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并没有暗示出系“虚构”或代言之作。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特邀点评:莫真宝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蒋浩  莫真宝 荣光启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