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我已记不得
你是怎样甩着长发
粘住了我的问候
甜甜的 比上海软糖
还要软的笑容
甜是味道的插曲
软是什么
是小羊羔想家的叫声吗
你应该是有秘密的
比上海软糖
还要软的秘密
我一直在嚼
牙根越来越软
剩下的日子越来越硬
点评
这首甜而不腻的情诗巧妙地处理生活素材,在表现手法上可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信手拈来的用语背后是对爱情生活的深切感悟。上海软糖意味着吴方言般轻盈柔软的质地、甜蜜的诱惑和追求精致生活格调的品性,它与爱情的表象构成极为相似,诗人别具慧眼地抓住了两者的共通点,通过移情和“软”字的一语双关追溯、还原内心的本真, 让生命的激情与困惑在平淡的口气中缓缓溢出。诗歌开头一节运用形象思维,表现出上海软糖在性质、特征上与一个女孩外在的神似之处。“我已记不得/你是怎样甩着长发/粘住了我的问候”写出了经时间过滤后出现的一种鲜明印象。说是记不得,实是记忆犹新,隐含着许多难言的情愫。“粘”字的使用把初遇时诗人随着那女孩的一举一动心神荡漾、不知如何攀谈的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暗示恋爱中的缠绵,证明彼时她于他的强大吸引力。长发掀起的青春气息加上“甜甜的/比上海软糖/还要软的笑容”,让诗人无法抗拒,可想他的心瞬间就被融化了。但诗人不失分寸地搁置了对于自己爱情表现的书写,在不伤害诗歌意蕴的前提下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只能借助特定物品“上海软糖”及诗人的零星描述管中窥豹,却不难意会那位可人儿在诗人心中经久不息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软糖的甜软和笑容的甜软形成对照,为后文进一步对照、诗意的挖掘和提升埋下了伏笔。上海软糖作为软性的参照物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联觉”作用,让人通过联想,游走在触觉、视觉、味觉、嗅觉乃至听觉之间,这些感官上的联系使诗人描述的形象变得更真实可感,强化了“联觉者”对于“实体”的记忆。也就是说,柔顺的长发、软化人心的甜美笑容等明媚女子的标志被诗人的感性捕捉后,经过删繁就简的系统处理,在美学上得到了真与美的统一,成为一首清爽动人的爱情奏鸣曲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这首曲子奏完后,诗人抓住时机进行总结:“甜是味道的插曲/软是什么/是小羊羔想家的叫声吗”。这一节诗句的特点是:饱含着思辨来展开想象。它既一语道破斑驳世相里的生命情感原是五味杂陈的,又有对爱情本质天真的窥探。这种富于童趣、毫无杂质的表达,温馨,灵动,贴近生活,让诗歌有了真切的“在场感”,其实也是一种深沉的自我拷问,象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悄悄话,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温柔。但他似乎并不明确对方(可能也包括他自己)有否将此柔情化同于对爱情归宿(家)的期盼。
看来那个象小羊羔一样娇柔得让人疼惜的女孩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一面,或许她在偶尔的粘人之外同诗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回过神来,我对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谦逊的生命态度和内敛的艺术个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以口语化的语言写就此诗,既不脱离现实也不极力呈现生活细节,既不过度构造语境也不胡乱发散思维,而是将目光集中于小小的、柔软的个体,采用隐喻来描写温柔而纯真的情感,通过简洁、直观的随笔化表达和殊为克制的轻抒情方式来暗示感情的进展与走向,避免了过分热烈、形容词泛滥的抒情和过于傲岸的“大叙述”, 反倒使诗获得了深邃的情感空间,让诗中的爱情耐人寻味。或许爱情的全貌是一个意识的无底洞,处在恋爱中的人可以从中看见自己的笑和泪,却看不清许多的未知因素。在一种流于表象的爱情里,人要做的只是匹配别人需要的表象,所爱的只是一些与灵魂无关的表面光彩,当它们失去的时候,灵魂未曾相识的爱人们也就逃之夭夭,最终不过是彼此的“爱情中介”。真正的爱情绝不远离人间烟火,但它终归还要有一些超越性的力量才能凝聚两个人的灵魂。那么,“比上海软糖/还要软的秘密”必定事关灵魂了。
“你应该是有秘密的”,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走进女孩内心世界的渴望,显示了他的谨慎小心,体现出对女孩独立人格的充分尊重。而她的灵魂易于诗人理解和掌握吗?情感的萌动伴随着诸多不可解的因素,在目前的线索上我们无法判断诗歌中的女孩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愫,她的爱情是否象上海软糖一样韧性十足?她那甜甜软软的笑容是否来自灵魂深处?爱情并不意味着出示所有底牌,毕竟大多数人连自己都不清楚。一种秘密的存在,也许柔软,却不让人轻易触碰,当你试图剖析,是否会如切开洋葱般熏出眼泪?“近之则不逊”难道不是各种感情的常态吗,太过亲近和熟悉恐怕会点燃不尊重的火引子,进而导致厌倦。所以“秘密”或“距离”都要有所保留才好。只有“软”的需要贯穿于爱情之始终,但它随着神秘感的降低趋于无形。好在生活的延续保证了感知的不被隔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刻的感知能够从回忆和想象所创造的“新经验”那里得到弥补,这也是爱情与时日一起生长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一直在嚼”。这些回忆和想象没有太多的甜美,就像反复咀嚼过的软糖,虽偶有回味,却失去了它的粘合度“牙根越来越软/剩下的日子越来越硬”,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从“软”和“硬”两方面高度概括了爱情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粗砺给诗人带来的精神冲击。至此,“物我交感共鸣”的“双向生成”发挥到了极致,恋爱时期的温软、轻快与“剩下的日子”的枯燥、板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么多有滋有味的“软”的铺垫下,“硬”的出现刺激了原本松弛的脑神经,软与硬的强烈反差介入性逼使读者做逆向思考:到底是生活的硬成就了爱情的软,还是爱情的软败给了生活的硬?热恋时的激情已然消退,软和硬在内心的较量却没完没了。而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还是硬,一味地尝甜、求软,无异于自我麻醉,毕竟美好的爱情永远不能排斥现实关怀。其实软和硬相辅相成,以矛盾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把诗人的生命情思更为明确地抽象出来,诗歌的主题由此突破了特定人物间的专属历程,升华为对一种普遍现象和共同经验的透视,它脱离了平常的叙事和抒情,走向更为深刻的表达:纵然爱情的美好难以穿越庸常的现实,却可以在诗人心中永恒! (点评网友: 忧子)
“每日好诗”点评网友名录
诗者絮语、韩东林、凤鸣宫山、wxh2016、只蝶痴梦、李龙、芦苇*印迹、老磨香油、斯文白·雷、珍河、诗语温暖、周塬、孟未了、冷麾、蟋蟀、皖西周、沉香行*朝闻道、紫梦微醺、燕诗雨、荣光启、吴根友、易寒水、九月漫、安峰、高杉、王卫国、于贵锋、王徽公社、河空里的醒、荷戟寻仇、忧子等。
(以点评时间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