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戚家军抗倭历史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诗歌获奖作品展

作者:叶菊如、何藕藕等   2025年09月08日 14:58  中国诗歌网    215    收藏

wechat_2025-09-08_142336_778


铭记戚家军抗倭历史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诗歌获奖作品展


踏青或寻访

——写在新墙河战役遗址,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叶菊如(湖南)


1


天空晴朗,安静。沿新墙河走

不时有风,吹拂着

水面和水面上的独木舟


跟随一群白鹭拐进笔架山

深处,战壕已经不在了

一块碑石站在山顶(刻着战场遗址简介)


2


正在修葺墓地的村民说

史营长,我爷爷见过他


正在修葺墓地的村民说

史营长和他的兄弟都战死了


正在修葺墓地的村民说

在飞机的轮番轰炸中坚守三天三夜

他们不是笔,是笔架山啊


正在修葺墓地的村民说

你听到了没有——

满山的树木都在喊疼


3


不必再用枪声和硝烟

将脸上的工事修筑得如此坚固

也不要再让新墙河

血流成河,寂寞春深


无数目光落在你身上——

“火呵,请熄灭吧”

灰烬中的爱自会长成花朵的样子

或者,花朵凋敝的表情


4


“中国步枪出得稀,出了步枪打飞机。

不是讲来不是谣,飞机落在潼城桥。”


一群白鹭在稻田里

完成起飞。它们不避人耳目

翅膀掠过落日,寺庙

也掠过新墙河上游的村庄


注视着白鹭,我要描述的

其实是新墙河,一段

被遗忘的民谣:在战争已经定格

潼城桥已经不在的岁月


5


我们沿途打探。新墙河南岸

老街处,碑文和碑文前的花束说

相公岭战场到了——


阳光微醺,草木温柔

战壕寂静,遍野的蕨

模仿着一种气概,全部握紧拳头


——王营长,见字如面

——王营长,别来无恙


6


紫云英把我们引领到

铁路桥:名不见经传的小河

名不见经传的小桥

允许被废弃,允许

废弃后草木葳蕤,人迹罕至


我趴在生锈的铁栏杆上

望向远处,“河水披着锋芒

像一道复仇的闪电”


远处,雨渐渐下了起来

雨渐渐大了起来,新墙河湿地

满目青翠,不见沧桑


7


心慌是注定的事:一望无际的水草

与磅礴的紫云英纠缠一起


一种嚣张的美,招惹一群

对春天过敏的人夸夸而谈


阳光下,那些搁浅在滩涂的船

始终在等待着一声号令


新墙河即将流入洞庭湖

现在它被称为九马咀——


它已经放弃了河流的战斗性

也不再记得我,一个多余的抒情者



他拥有最深刻的诗歌孤独(两首)

何藕藕(江苏)


戚家军


每一个士兵都是新的

大地在新生  连山峰都新生成矿山

面朝海洋  每一棵稻子都能长成戚家军

每一串炮竹都能长成火器营的神枪手


南方的大火星啊  照耀南方部队它不沉没

倒海易,倒戚家军难


打败上岸的浪人易

像浪人那样上洋人的岸难


多少汉人以浪为田以波为道

多少汉家在海上重建国度


谁是传说中的江洋大盗

谁把万国的货流进江河

谁把中国的丝路延伸到欧罗巴

谁让中国陶瓷在浪尖的跳舞

谁能把大海的波涛万顷刺入中国锦绣前程


戚继光夷平惊涛骇浪  作为一位诗人

点着美洲烟草  吐出一个个红树林的树轮


从他五指长成五指山

沿着他的掌纹直通大海礁山


功成身退。他能退到哪里

潮水都退回大海  但还会潮来


他的戚家军沿风走散

他拥有最深刻的诗歌孤独

此刻他的诗行是疼痛的无解的凄凉的

连妻子也离他而去


李成梁制造无穷的起伏

退回原始山林  私养巨患


而他只退回诗乐之邦的诗林

春色来到绝经的残堞


他浩荡的战船解甲成一块块发芽的木材

他无私他不带一兵一卒敞开口袋只装着春风

他像一颗巨大陨石不含有一金一银



闪光的白虎


一只姓戚的白虎  闪射光芒

一翅是南方的水长城

一翼是北方的山长城


海岸连线山脉

连成一只老虎的光线


从浪潮到沙粒

从大海到瀚海

篝灯夜读  缓带赋诗

他的诗歌不停地转行

气吞万里如虎


大明  仍有足够的光明

擒住来犯的海浪花

擒住飞沙走石的沙漏


帝国  只要日月照常升起

不昏不暴

冬瓜藤上也会结出白虎星


扶桑在大海以东还是太平洋西海岸旸谷

扶桑蓬莱照平生

请把日出移在蓬莱一个春秋



雪傲枫红

海田(北京)


我重在白描我的主人公——彭雪枫

他阴晴圆缺的生命   和浸入日月的

忠魂  让今天读他的人能读懂那一枚

燃烧的枫叶  读懂他在霜雪中赤烈的傲骨

让我们在纪念他魂牵梦萦的那支队伍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年的日子里

再次领略曾经在中华大地席卷的

红色狂飙  红色激情  浸染

我们精神的天空  让那些握枪的  

拿笔的  敲击键盘的  创造财富的手指

似一只只蝴蝶和蜜蜂  停留在这片思想的

花瓣上  而后从尘封的历史中

重新召回他的英灵


让我们从历史见证者的颂扬里

学会倾听  一个完整的人必定拥有

清洁的灵魂  而一个把信念嵌进骨髓

又毫不足惜付出生命的人

不仅应该赢得我们的钦佩与崇敬

而且还能让我们大脑的沟壑

再次回荡遥远的歌声


于是  我不再探询尼采“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我思忖生命的属性

心灵的轨迹  在这枚红枫的对应下

灵魂的坐标和奔跑的颜色

此刻  我只想抬起头来

穿过岁月向远处看  向腾起烈火硝烟的

大地上看山峦上看  在那儿作为背景

有一棵硕大的红枫  耸立在雾月霜天

它伸出的每一根枝桠  都是凌空

举起的手臂  正托举着轰轰坍塌的天空

它醉红的每一枚叶片  都是一团熊熊

烈火  都80年了 80年了

那烧灼的声音   依然那么热烈  

那么急促  那燃烧的颜色

如血一样殷红  如旗一般壮丽


这就是我要歌唱的这个人

他是一片枫林  扎根在沃雪里

他是一团火焰  沸腾在那匹高头大马上

随后  他打马向我们飞奔而来

在他身后的整片天空  霎时间

电闪雷鸣  如同复活的一个奇迹



鸳鸯阵和戚字碑(两首)

张广超(北京)


鸳鸯阵


一直在等待战鼓擂响

铠甲外是霜,枪尖是未凝的熔岩

白刃咬住风,狼筅的锋芒

在藤牌与长枪间写血色骈文


当潮水与血共鸣,沙盘楔形

便化作五行相生的刃

剖开倭旗上溃烂的幡图


海雾是戚家军抖开的披风

飘摇间,将军岩在浪里淬火成星

每粒沙都在用瓯语

呐喊:将东海压进火药


戚字碑


龙湾之名,是青铜炮管

沉入海床时铸就的笔画

锈蚀的铭文里,王叔果的塘报

与戚家军功绩交织成碑


搏杀久了,潮汐会记住

战鼓的平仄。狼筅

鸟铳,将倭寇的野心

钉进滩涂,如判词沉入潮音


那一夜,我炽热如淬火的铁

又冷静如悬秤的星星

大海吐出逆鳞——碑文上

是海浪洗亮的荡寇之心



戚继光雕像

张永(山东)


在蓬莱在大海的边上

你手按长剑,昂首望远

前方是碧波万顷,身后是

太平楼是千里沃野

在京畿在金山岭下

火炮和旗帜与你同在

思虑和坚毅刻在脸上

绿原如涛,青峦如簇

单筒望远镜里日暮乡关何处是


江花边月,横戈马上

河北、浙江、福建、安徽

好山好水滋养的一缕军魂

一次次凝结成雕塑的形象

一般壮硕,全在守望

海波未平,死不瞑目

这双喷火的眼里

虎蹲炮还在向着敌群昂首轰鸣

狼筅、戚家军刀掀起阵阵腥风

倭寇、鞑靼正灰飞烟灭


当海滩不再浸泡血污

渔火如星辰一样安然明灭

龙港舥艚的龙舟赛锣鼓喧天

烽堠风化掉战火的消息

鸳鸯阵演化成一场纪念舞蹈

城墙上的空心敌台变作

登高望远的取景框

这个时候,英雄

才会合上眼睛而那面

精神大纛仍会猎猎飞扬



永昌堡: 铁血与海浪的时空对话

宋北丽(湖南)


日落时分的环海楼

那么谦让,为落日留出C位

石垒的刻度漫过云霞

烟柳牵起护城河的涟漪


戚字旗在滩涂起舞时

芦苇都侧过身去

礁石上呐喊的瓯越方言

与钢刀相遇时

潮水正退向嘉靖年间的隘口


永昌堡如骄傲的纪念碑

还在护卫稻田上的谷穗

一齐指向女墙阴影里

王氏宗祠族谱上的名字

四百年前的血

在红领巾上返航


年轮在水门上流转

霞光满天时

照耀是一种长久地守望——


一座堡,虎蹲炮管里

龙湾的渔汛浩荡而来

一株四百年前的蒲公英

和着少年的歌声摇曳



万箭雕刻

林翊诺(浙江)


山的裂纹夹着抗倭史书

东门村的石头里渗着盐

滩头的苔衣残留箭簇的划痕


县志里依然飘荡

梅头之战的硝烟

被蛎灰墙的裂缝反复吞咽狰狞


四百多年了,浪还在搬运——

搬不完滩涂的倭刀

还残留腥味的血渍


搬不完瓯江的沉重

搬着搬着

把我们搬成了一座山


四百多年了,海风还在呼啸——

呐喊着戚家军摆鸳鸯阵的

密码,呐喊着

万箭雕刻我们的海和山崖


烽堠立在埭头山上

梅头每块石头醒着

海里的盐,辗转反侧



烽燧余温(三首)

壬阁(浙江)


华盖山烽堠遗址


此刻旧貌难觅,烽燧余温却在

狼烟散尽的石缝里

钻出一丛紫花地丁

我数着这些紫色小火苗

突然被烫伤了手指


它们像狼粪与松脂燃旺的方言

复述半座山在火把里弯腰

替阵亡者拾取散落的

箭镞,复述燧石在余烬中结痂

长成温州人眉骨的陡峭


问垛口


从现存明代墙砖的七处砍痕

仿佛看到梅头堡残缺的垛口

硬扛劈头而来的倭刀

月光每夜都在清洗

又如何刷得净历史血印


这排时间磨出的锯齿

咬住东海潮信,也咬住世代嘱托

当海雾漫过垛口断损处

石缝里突然渗出咸涩的呜咽

像守城士兵仍隐身墙砖


海蟑螂啊,今夜只有我和你

如果我们的沉默比火绳枪更沉重

请掀开四百年的青苔

告诉我锈迹里埋着的真名


双穗盐场祈思


向鲳鱼尖下眺望

所有盐粒突然列队

在盐场纳课的地图上

走成鸳鸯阵的变阵


而我多希望,阵列中

没有晒盐的妇人

她们是退潮后留在滩涂上的水洼

天亮就蒸发不见

连倒映过的倭寇帆影

也变成结晶的谎言


白天,她们信步如轻浪舒缓

晚上,结晶池里落满

被腌透的星星

今后每一天

潮汐声都能催人安然入眠



烽堠叙事

张泽华(广东)


海浪在县志里退回嘉靖三十七年

梅头的风

仍卡在倭刀的豁口


而烽堠站着用夯土的方言复述

某个血浸潮汐的傍晚

一群着草鞋的星子

把火把种进狼烟


竹枪的斜影是算术题——

十一人等于一道堤坝

盾牌与狼筅的夹角

刚好卡住半寸月亮的缺口


(当少年在沙盘上推演

老师,这比三角函数更难——

如何让四百年前的杀声

突然在课本里立正?)


测绘仪对准夯土层

“抗倭”像一枚生锈的箭镞

穿汉服的姑娘们经过

发间梅枝轻颤——

她们说这是复原的明代踏歌


花岗岩在雨中愈发明亮

像未愈合的刀疤开始结痂

而那个总被引用的

比喻——“历史是镜子”

分明是戚将军酒醒时

掷向海浪的那半块残砖



瓯海潮声

姚三余(安徽)



万历年的烽烟在石阶上凝固

月光擦拭着梅头寨残损的城垛

铠甲鳞片渗出的盐粒

依然在瓯江口结晶



当黑潮漫过台山列岛

十万支竹箭在滩涂发芽

戚字旗掠过龙湾的褶皱

惊起海鸟衔着倭刀坠入泥泞



那些被潮水反复誊写的名字

在五马街牌坊下长出新的喉结

清明雨浸透泛黄的家谱时

总有人听见青铜在鞘中翻身



海城街道的遗址公园

樱花代替血沫绽放在三月

穿校服的孩子擦拭石碑

指缝漏下四百年前的鼓角



龙湾潮声(两首)

诗奕清流(湖北)


烽堞叙事


梅头的石头在讲述万历年的月光

弹孔在岩层深处发芽

长成青铜的纹章

当年烽火把潮水烧成一面鼓

戚字旗掠过的滩涂

贝壳都学会了呐喊


沙粒在县志里翻身的声音

三百个黎明从海平线拔出刀刃

渔网捞起锈蚀的箭头时

浪花正数着遗落的姓氏

一遍遍超度盐碱地


梅头断章


鸥鸟衔来半截生锈的号角

搁浅在滩涂上的战船

长出牡蛎的耳朵

那些血浸泡过的地名开始返潮——

梅头老街的青砖下

压着未寄出的家书


晒盐人弯腰的弧度与箭矢相似

铁甲沉入淤泥处

红树林正练习排兵布阵

黄昏给残碑喂食野菊花时

整片海湾突然响起盔甲碰撞的叮当



海疆与互市

张笑春(新疆)


现在,北长城就是选择的一部分,

而双屿港则是一只不甘寂寞的小海螺,

被倭寇与不安分者觊觎已久。

无论如何,从鸭绿江到嘉峪关的每一块砖石

与夯土都是警醒的,无论俺答汗

以入侵之举大肆剽劫、掳掠,

以求贡之法向明王朝伸出橄榄枝,

几乎都是白搭,大同、延绥、宁复等地

开放的马市,犹如昙花一现,

和平之光总被战争阴云吞噬。

俺答汗甚至特意释放出一个信息:

“予我市,通我贡,即解围。”

并请求允许以牛羊、羊毛、兽皮

交易栗豆、麦等粮食,均拒之。

以致于马市虽兴,而抢掠时有发生。

于是皇上严令:闭市。

于是入侵边塞与加固长城之举

重又开启,新一轮恶交循环不止。

直到蒙古人不得不倚仗板升农业,

呼和浩特城终于从草原上无比葱郁地站起。

直到边外的晾马台上广设黄帷兰帐,

和平互市的吉祥飘带传之久远。


此刻,宁波的双屿港却风雨飘摇。

明廷有令:寸板片帆,不许下海。

然而,迫于生计,内地渔户、商贩,

以及被迁岛民后裔,随巡海、抗倭军队

陆续回迁,使海岛逐渐焕发生机。

随后,葡萄牙人与其他西洋人

皆蜂拥而至:港口有海岸数处,最宜泊舟。

然而,一夜间,它便灰飞烟灭,

它便与大明的海禁之策,一并潜入

更深的雾障之中。直到戚家军

清剿倭寇的常山蛇阵使出连环妙法,

直到朝廷准许有限度地开放月港,

大航海时代迅即而来的鼓满的风帆

着实惊讶了大明王朝的眼。



海雾与烽堠

郝建荣(江苏)


海雾漫来  滩涂布满了盐霜

戚字旗拂过铁甲  拂过

嘉靖年间浸透盐渍的县志

“封侯非我意”墨迹未干

誓言已嵌入礁石:“但愿海波平”


滩涂懂得布阵

蛏穴藏箭镞,牡蛎壳暗含盾阵的弧度

在龙湾,每道潮沟都认得

鸳鸯阵的棱角——

狼筅挑破晨雾  长矛突刺

浪沫便裹住倭寇踉跄的脚跟


最精妙的算术在梅头滩涂上演

戚家军挪移  如沙蟹横行

潮水退去时留下

零伤亡的算式——

阵亡:三。歼敌:二百又十七。


此刻  我摊开温州地图

烽堠山遗址静卧如未熄的火种

而食馏的夜宴里

有人舀起一勺热雾

尝出铁与盐的滋味——

四百六十年  咸涩未改


当海雾漫过金刚碑的刻痕

缙云山脉忽然震颤

每一块岩石都曾记得

真正的平倭策

是百姓碗中不灭的暖光



潮声

——致八十年烽烟或中华脊梁

张作强(浙江)


东海亘古的怒号卷起千堆雪

怕打记忆的警钟——瓯越的明时疆界

烽烟曾撕裂天空的伤疤

像浓云翻滚,压向月夜


恶犬对着礁石狺狺狂吠

龙湾礁月被暗红的鲜血

浸染了,冰冷如铁

戚将军旌旗猎猎扬起

兵锋所至,寒光划破晦暗边界

倭寇终被正义狂澜席卷


沧海桑田,卢沟桥的睡狮

在炮火中昂首醒来

万里河山同浴火

铸造一片永不残缺的金瓯家园


那砥柱,矗立在骇浪中

那肝胆,是昆仑撑起苍穹尊严

轩辕后代的血脉啊

是不灭的火种在唤醒


我们以浩荡歌声为酒

酹向长空大地,酹向先烈英灵

胜利的赞歌正在唱响

华烨的乐章应和着

瓯江的潮涌,奔流向前



烽堠辞和甲胄祭(两首)

张天航(黑龙江)


烽堠辞


嘉靖年间的苔藓长满花岗岩缝

瞭望孔成了时间的眼

石阶上深浅不一的凹痕

是阵亡者用肋骨刻下的等高线

戍卒的骨殖仍在模拟狼烟

三十六个垛口轮流背诵《纪效新书》

东南风带来戚字旗的残片

填补县志里缺失的页码

考古队挖出半瓮碳化稻米时

青瓷碎片突然割破勘探员的手指

四百年前的军粮,混合

新鲜的血液,在试管里

重新长出了鸳鸯阵的传奇


甲胄祭


孩子们披上仿制的锁子甲

在城墙上踩出稚嫩的鼓点

导游喇叭里的“封侯非我意”

惊飞箭楼上的一行白鹭

蜡染布复原的旌旗飘过

无人机趁机拍下完整的“三才阵”

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

在瓮城里与戚继光青铜像合影

而真正的铠甲在博物馆

铁锈正吞噬那些

被海风腌渍过的荣耀

直到所有鳞片化作齑粉

月光却依然按时查岗

用潮汐的舌尖,舔舐残存的刀痕



脊梁(两首)

曾小文(江西)


脊梁

——谨以此文铭记戚继光将军


他们老说,他的胸膛挺着五岳

我却听见血脉里,海潮在撤退


目之所及——

天地巍峨,岂容他人觊觎


剑入鞘,贼入土

他一声咳嗽,压平了万顷波涛


铠甲下,伤痕书写关山万里

旧疤脱落处,大地隆起脊椎


他的爱是流星雨淬火的长铳——

黎明在灼痕里,长出新的骨节


明历简纪


你来了

鬼哭狼嚎的人走了


你们走了

——走进了竹简墨笺


我在卷轴上悲喜交加

却在遗址上嚎啕大哭



锈迹与星辰

李智豪(广东)


戚家军的刀锋在贝壳里沉睡

盐粒啃噬着倭寇的箭镞

海浪把抗倭碑磨成沙粒

每一粒都藏着未散的烽烟


八百年后 我们在礁石上

用锈迹斑斑的枪管种植麦子

弹壳里长出的红高粱

正在酿成纪念胜利的酒


警报器切开月光的夜晚

我看见两个时代的士兵

在望远镜的两端握手

戚继光的甲胄与新四军的绑腿

同时浸透太平洋的咸涩


当和平鸽啄食弹坑中的星星

所有牺牲的名字都在发芽

在时间的战壕里

生长成永不投降的海岸线



潮汐刻在骨节里

王斯妤(浙江)


瓯江的浪花又一次打翻月亮时

狼筅的竹节上结满盐霜

藤牌拖拽过的痕迹

刻在永嘉场古老的海岸线

咸涩的呐喊在梅头石墙缝里

长成带刺的青苔


持盾者压弯芦苇的脊背

长枪挑起的晨露摔成碎钻

短刀磨亮时

老奶奶的麦饼塞进铠甲缝

温热的触感烙在骨节上

每个麦饼都藏着瓯江的潮汐


烽火山的砖洞里卡着半片焦黑的信

墨迹在梅雨中晕成潮汐图

戚家军的潮位刻度在地理课本里生长

当荧光笔划过海岸线

狼筅的铁锈沿着指纹散步

变成当年的行军密码


江心屿的灯塔吞下最后一点烽火

光的弧度和四百多年前一样

大罗山的晨雾里

石墙上的阵图被做成文创贴纸

指尖触碰的瞬间

被岁月磨钝的兵器在掌纹里复活

像奶奶传下的银镯子

敲着相同的心跳节拍


梅头的海风翻动电子屏幕

历史老师在讲鸳鸯阵的排列

有个男生摸到书包里的碎石

棱角上的海盐来自古老的过去

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里

他看见无数个自己在时光里重叠

有的举着狼筅劈开迷雾

有的握着触控笔描绘未来

而相同的咸涩

一直在骨节里流动

就像不停奔涌的瓯江

在每个黎明

把新的太阳托向相同的高度



烽火台下的红领巾(四首)

——记戚继光将军的故事

陈玥然(浙江)


城墙上的记忆


五月的阳光暖暖的

在古老的城砖上流淌


我的指尖触到一个历史深处

老师说那是戚家军

日日操练留下的印章


砖面斑驳,仿佛还浸着

将军的汗水

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课本里的将军


历史书页沙沙响

戚将军的铠甲泛着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我跟着默念三遍

像含着一颗薄荷糖


香樟叶书签把这一页染香

像将军的故事

在心里慢慢发酵


操场上的演练


体育课变身演武场

跳绳作狼筅,扫帚当长枪


我们摆开鸳鸯阵

班长一声令下

“小戚家军”斗志昂


树梢的麻雀看得入神

忘了扇动翅膀

就像当年观战的百姓

为我们鼓掌


将军的嘱托


月光爬上窗台时

我遇见穿铠甲的梦


将军的手掌温暖

落在我的肩膀


“现在轮到你们

守护这片蔚蓝的家园”


晨光中红领巾轻摆

是未熄灭的烽火

也是新升起的朝阳



烽火台上的誓言

——献给戚家军与新时代的我们

郑晨露(浙江)


几百年前的海风卷着刀光,

倭寇的脚步踏碎了渔村的月光,

戚家军的战鼓隆隆作响,

鸳鸯阵里,是战甲碰撞的铿锵。


温岭的长沙,海城的烽烟,

梅头之战的鲜血染红了山河。

刺刀挑破了黑夜的阴谋,

长枪刺穿了波涛的汹涌。


烽堠遗址刻着守望的目光,

石阶上还回响着冲锋的号角,

零伤亡的奇迹不是传说,

是英勇与智慧铸就的城墙。


如今的我们站在纪念碑前,

看花朵开成和平的诗歌。

少年们挥动竹矛,排成鸳鸯的阵列,

历史书页间,英雄的名字耀眼。


我们是新时代的幼苗,

接过先辈手中的火把。

抗战文化在血液里流淌,

一棵树苗,也能长成铜墙铁壁。


若有一天风雨再起,

我们当学将军之志守护山河,

让家国情怀在胸膛沸腾!



歌诵梅头之战

王一伊(浙江)


远处,一声声炮火响起

士兵用鲜血覆盖大地


如今,我们站在这沙场上

听着海水高声呐喊


那时,天还没亮透

戚字旗被海风扯直


倭寇的身影从中穿过

开始了壮烈的梅头之战


看呐——鸳鸯阵在滩头绽放

在海风中定格了记忆



战魂:结在时光里的网

——致戚继光将军与抗战无名英雄

姜依牧(浙江)


青铜门环叩碎黄昏的结痂

雨线沿着戚继光石像眉棱

凿开四百年战魂的茧房

沙角炮台的锈迹里

战魂正以弹孔为针脚

在潮雾中缝补破碎的海疆


梅头红盘菜的叶脉间

奔涌着未被稀释的战血

老榕树根须盘结如铠甲

数着陡门头每道弹坑的年轮

鸳鸯阵的齿轮咬合着盐粒

将倭寇刀光锻造成童谣的钢印

“沙角头,炮声隆”

每个字节都嵌着青铜箭镞


席草编织的渔网捞起

横屿岛沉眠的战魂碎片

红盘菜在战壕遗址抽苔

用带血的根系豢养新的春天


八十年前的烽烟漫过宣纸

战魂在卢沟晓月的皴染里

化作手榴弹抛物线的弧光

墨色晕开南京城的废墟时

战魂正以旗帜的姿态挺立


松针穿透石缝的瞬间

接住所有淬火的泪滴

塘河涟漪荡开赭石色

那是沙角炮台战魂的胎记


而梅头席草的经纬之间

战魂正以新绿为梭

把四百年前的藤牌阵

织进未来年轮的每道纹路

每根纤维都在呼啸

——战魂不死,是因为总有人

用血肉作经线,以信仰为纬线

在破碎与重生之间

编织永不沉没的家国情、民族魂

那是战魂结在时光里的网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论李强的诗歌创作
  4.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5.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9.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10. 以诗为媒,以文会友 | 《散文诗》“桃江 · 竹海”专辑征稿盛大启幕,让世界听见你的诗篇!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