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遂古溯源》· 《三皇五帝》
罗兰朗诵当代著名诗人江雪涛作品《诗说中国》(引子一引子二)
引子一
《遂古溯源》
潜行——
三万里江河,
肩起——
五千仞高山,
在历史隧道溯源。
走进八百万年,
追寻生命起点,
我窥见,
混沌初开,
人类幼年。
遥想盘古,
行云化雨,
辟地开天。
万象伊始,
化生千树百果,
四极山川。
推开更新世
尘封的门扇——
在林莽洞穴
元谋蓝田,
我谒见传宗的祖先!
沉默的化石睁着眼,
宣示进化的艰难!
“杭育杭育”的谣曲
带着渴盼,
跨越时空,
激荡回环!
我的思维追着声音,
穿透岁月的沉重幽远;
飞随北京猿分支----
留连台海台东台南!
念今同胞三千万,
与我同宗同源!
肃立二十万年前,
在马坝摄取——
额齿蜕变
人猿接近的瞬间!
迈进
一万八千年
“公社”的门槛,
情系
山顶洞人的“串饰”,
品味——
现代人的“项链”!
注:
1、1910年最早于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1934年被定名为腊玛古猿。六七十年代,又在肯尼亚、希腊、土耳其、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我国云南省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经鉴定,腊玛古猿大约生存在一千四百万年前至八百万年前。
2、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根据山顶洞人的穴居特性,中国台湾地区将久居室内的一类人群称为山顶洞人。1999年,泉州考古学者在石狮市发现台湾海峡原始人化石,经厦门大学众学者共同研究,确定其为古人类肱骨化石,贾兰坡院士根据发现者的意见将其命名为“海峡人”,并为其题词。确认台湾原住民主要源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古越人的一支。
罗兰朗诵当代著名诗人江雪涛作品《诗说中国》(引子一引子二)中,引子一《遂古溯源》一诗,通过追溯人类起源、进化历程,展现了从远古到现代的文明发展。诗中提到“我谒见传宗的祖先!”、“海峡人”等概念,涉及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内容。
引子二
《三皇五帝》
日隐月现,
星移斗转;
氏族更始,
事过境迁。
穿行在时空隧道、索桥,
从浩繁中萃取亮点;
将诱人的古色古香收藏,
执著地存入我的“U”盘。
燧人改变茹毛饮血的历史,
伏羲结束婚姻的混乱;
神农播百谷尝百草——
忘我奉献。
三皇揖别蛮荒,
点燃智慧,
照亮后天!
女娲补天的彩石,
庇佑龙族的承传。
五帝开太平
五百年——
德服四边!
人文始祖,
超越自我,
征服自然。
哺育黑发黄颜——
创造无限!
黄帝之臣史皇,
开创图画之先;
仓颉发明文字,
嫘祖制衣养蚕。
“内经”化百草为神奇,
算数把纷乱变得井然!
舟车宣示征服,
音律构建和谐平安。
扩土拓疆的帝颛,
辖幽陵,
统岭南,
守流沙,
揽东山。
万国升平,
如日中天!
在舜帝末年,
追怀最早的音乐家——
名夔的乐官!
瞻仰龙门,
追赶大禹开山的铁铲;
过九州,
跨九川;
沿着十三年治水的足迹,
走进永远——
永远的怀念,
维系今人和古贤!
一时间,
我仿佛,
跨越五千年;
握住历史的两端,
拉近今天和古远!
我自豪
龙族非凡!
龙的图腾,
佑我中原。
一个主体民族——
觉醒在黄河母亲的摇篮!
我感念龙族龙宗,
龙的威仪龙的尊严,
龙子龙孙龙的血缘!
《诗说中国》的宏大叙事与文明基因解码
——论江雪涛诗歌中的历史哲学与民族美学 一、时空折叠中的文明溯源在《遂古溯源》中,诗人以"三万里江河/五千仞高山"的巨象度量开启史诗叙事,构建起独特的"地质诗学"。八百万年的生命进化史被压缩成蒙太奇般的意象群:盘古神话的宇宙生成论("行云化雨,辟地开天")与腊玛古猿化石的科学实证(注1)形成超时空对话,体现"诗性考古学"的特质。当"沉默的化石睁着眼"宣示进化历程时,人类学意义上的"杭育杭育"劳动号子与考古学层面的"海峡人"肱骨化石(注2)共同构成文明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完美诠释了诗歌如何用意象系统承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学术命题。
二、神话符号的现代性转译《三皇五帝》将散见于《山海经》《周易》等典籍的碎片化记载,重构为具有逻辑性的文明演进史诗。诗人以"燧人-伏羲-神农"三皇谱系对应人类文明的三大跃迁:火的使用(能量革命)、婚姻制度(社会革命)、农业医药(产业革命)。这种"文化编码"方式暗合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素"理论,却以"执著地存入我的'U'盘"的现代隐喻完成传统叙事模式的革新。黄帝臣僚的创造发明(仓颉造字、嫘祖养蚕)被编织成"龙族操作系统"的核心程序,彰显中华文明早熟的创新基因。
三、历史地理的政治诗学帝颛顼"辖幽陵/统岭南/守流沙/揽东山"的统治疆域,通过诗歌的空间叙事重现了《尚书·禹贡》的"九州"想象。这种地理书写实为文化认同的政治隐喻,与"万国升平"的礼治秩序共同构成"天下体系"的诗意表达。大禹治水"过九州/跨九川"的治水路线,在生态史学视野中揭示出水利文明与中央集权的内在关联,其"十三年足迹"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地理坐标系。
四、民本思想的审美呈现
《诗经》"饥者歌其食"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耕织图》中获得当代回响,诗人以"采桑女指尖的蚕茧/丈量着文明的温度"的意象,将物质生产提升至精神建构维度。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注3),通过"鱼嘴分流的辩证法"完成哲学转译,体现农耕文明"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这种对民间智慧的审美开掘,恰如钱穆所言"中国史即其文化史",揭示出民族美学中"民为邦本"的深层结构。
五、战争与和平的史诗辩证法
《烽火台》组诗以"青铜钺上的绿锈/凝结着周礼的晨露"的悖论意象,呈现中华文明对暴力的文化驯化过程。长城从"胡服骑射"到"昭君出塞"的意象转换,暗喻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冲突融合。诗人通过"折戟沉沙铁未销"的战争遗存与"茶马古道"的贸易往来并置,构建起"以战止战"到"化剑为犁"的文明演进图谱,呼应了雷海宗关于中国文化"兵农合一"特性的经典论述(注4)。
六、科技人文的共生叙事
《司南引》将指南针的发明置于"星野垂象"的天人感应框架,以"磁勺转动的弧度/丈量寰宇的维度"实现科技史与宇宙观的互文。郭守敬的简仪观测(注5)被诗意化为"银河的刻度盘",这种对传统科技的诗性书写,突破了李约瑟难题的实证维度,揭示出中国古人"格物致知"特有的美学向度。当"活字印刷的宋体字/跳动着文明的脉搏",物质发明与文脉传承便构成了科技人文的复调叙事。
七、跨文明对话的意象政治
《青花密码》以元青花中的波斯钴料与景德镇高岭土为意象载体,通过"欧亚大陆的釉彩在窑变中相拥"的跨时空想象,解构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单一叙事。郑和宝船上的"罗盘导航着星象"与麦加圣地的方位并置,构建起前现代时期的全球化图景。这种"各美其美"的文明互鉴书写,恰如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文学注脚,在诗歌中完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象化阐释。 注:
腊玛古猿化石:云南开远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800万年。
"海峡人"化石:福建东山岛发现的古人类肱骨化石,证明早期人类跨陆桥迁徙。
都江堰治水六字诀:引自《华阳国志》"深淘滩,低作堰"。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提出中国"无兵的文化"特征。
简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天文观测仪器,简化浑仪结构。
(结语部分)
江雪涛的诗歌实践,本质上是以韵文形式进行的文明考古。其通过"意象考据学"的方法,在《诗说中国》系列中构建起"诗史互证"的新型叙事范式:既以"三皇五帝"的神话谱系完成文化基因测序,又用"青铜器—长城—青花瓷"的物质意象链绘制文明拓扑图。这种将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神话学、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华夏审美传统相融合的创作路径,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诗化编码"的范例。当"杭育杭育"的原始劳动韵律与"北斗导航"的现代科技意象在诗中交响,便昭示着中华文明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
引子一
《遂古溯源》
潜行——
三万里江河,
肩起——
五千仞高山,
在历史隧道溯源。
走进八百万年,
追寻生命起点,
我窥见,
混沌初开,
人类幼年。
遥想盘古,
行云化雨,
辟地开天。
万象伊始,
化生千树百果,
四极山川。
推开更新世
尘封的门扇——
在林莽洞穴
元谋蓝田,
我谒见传宗的祖先!
沉默的化石睁着眼,
宣示进化的艰难!
“杭育杭育”的谣曲
带着渴盼,
跨越时空,
激荡回环!
我的思维追着声音,
穿透岁月的沉重幽远;
飞随北京猿分支----
留连台海台东台南!
念今同胞三千万,
与我同宗同源!
肃立二十万年前,
在马坝摄取——
额齿蜕变
人猿接近的瞬间!
迈进
一万八千年
“公社”的门槛,
情系
山顶洞人的“串饰”,
品味——
现代人的“项链”!
注:
1、1910年最早于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1934年被定名为腊玛古猿。六七十年代,又在肯尼亚、希腊、土耳其、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我国云南省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经鉴定,腊玛古猿大约生存在一千四百万年前至八百万年前。
2、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根据山顶洞人的穴居特性,中国台湾地区将久居室内的一类人群称为山顶洞人。1999年,泉州考古学者在石狮市发现台湾海峡原始人化石,经厦门大学众学者共同研究,确定其为古人类肱骨化石,贾兰坡院士根据发现者的意见将其命名为“海峡人”,并为其题词。确认台湾原住民主要源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古越人的一支。
罗兰朗诵当代著名诗人江雪涛作品《诗说中国》(引子一引子二)中,引子一《遂古溯源》一诗,通过追溯人类起源、进化历程,展现了从远古到现代的文明发展。诗中提到“我谒见传宗的祖先!”、“海峡人”等概念,涉及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内容。
引子二
《三皇五帝》
日隐月现,
星移斗转;
氏族更始,
事过境迁。
穿行在时空隧道、索桥,
从浩繁中萃取亮点;
将诱人的古色古香收藏,
执著地存入我的“U”盘。
燧人改变茹毛饮血的历史,
伏羲结束婚姻的混乱;
神农播百谷尝百草——
忘我奉献。
三皇揖别蛮荒,
点燃智慧,
照亮后天!
女娲补天的彩石,
庇佑龙族的承传。
五帝开太平
五百年——
德服四边!
人文始祖,
超越自我,
征服自然。
哺育黑发黄颜——
创造无限!
黄帝之臣史皇,
开创图画之先;
仓颉发明文字,
嫘祖制衣养蚕。
“内经”化百草为神奇,
算数把纷乱变得井然!
舟车宣示征服,
音律构建和谐平安。
扩土拓疆的帝颛,
辖幽陵,
统岭南,
守流沙,
揽东山。
万国升平,
如日中天!
在舜帝末年,
追怀最早的音乐家——
名夔的乐官!
瞻仰龙门,
追赶大禹开山的铁铲;
过九州,
跨九川;
沿着十三年治水的足迹,
走进永远——
永远的怀念,
维系今人和古贤!
一时间,
我仿佛,
跨越五千年;
握住历史的两端,
拉近今天和古远!
我自豪
龙族非凡!
龙的图腾,
佑我中原。
一个主体民族——
觉醒在黄河母亲的摇篮!
我感念龙族龙宗,
龙的威仪龙的尊严,
龙子龙孙龙的血缘!
《诗说中国》的宏大叙事与文明基因解码
——论江雪涛诗歌中的历史哲学与民族美学 一、时空折叠中的文明溯源在《遂古溯源》中,诗人以"三万里江河/五千仞高山"的巨象度量开启史诗叙事,构建起独特的"地质诗学"。八百万年的生命进化史被压缩成蒙太奇般的意象群:盘古神话的宇宙生成论("行云化雨,辟地开天")与腊玛古猿化石的科学实证(注1)形成超时空对话,体现"诗性考古学"的特质。当"沉默的化石睁着眼"宣示进化历程时,人类学意义上的"杭育杭育"劳动号子与考古学层面的"海峡人"肱骨化石(注2)共同构成文明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完美诠释了诗歌如何用意象系统承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学术命题。
二、神话符号的现代性转译《三皇五帝》将散见于《山海经》《周易》等典籍的碎片化记载,重构为具有逻辑性的文明演进史诗。诗人以"燧人-伏羲-神农"三皇谱系对应人类文明的三大跃迁:火的使用(能量革命)、婚姻制度(社会革命)、农业医药(产业革命)。这种"文化编码"方式暗合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素"理论,却以"执著地存入我的'U'盘"的现代隐喻完成传统叙事模式的革新。黄帝臣僚的创造发明(仓颉造字、嫘祖养蚕)被编织成"龙族操作系统"的核心程序,彰显中华文明早熟的创新基因。
三、历史地理的政治诗学帝颛顼"辖幽陵/统岭南/守流沙/揽东山"的统治疆域,通过诗歌的空间叙事重现了《尚书·禹贡》的"九州"想象。这种地理书写实为文化认同的政治隐喻,与"万国升平"的礼治秩序共同构成"天下体系"的诗意表达。大禹治水"过九州/跨九川"的治水路线,在生态史学视野中揭示出水利文明与中央集权的内在关联,其"十三年足迹"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地理坐标系。
四、民本思想的审美呈现
《诗经》"饥者歌其食"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耕织图》中获得当代回响,诗人以"采桑女指尖的蚕茧/丈量着文明的温度"的意象,将物质生产提升至精神建构维度。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注3),通过"鱼嘴分流的辩证法"完成哲学转译,体现农耕文明"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这种对民间智慧的审美开掘,恰如钱穆所言"中国史即其文化史",揭示出民族美学中"民为邦本"的深层结构。
五、战争与和平的史诗辩证法
《烽火台》组诗以"青铜钺上的绿锈/凝结着周礼的晨露"的悖论意象,呈现中华文明对暴力的文化驯化过程。长城从"胡服骑射"到"昭君出塞"的意象转换,暗喻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冲突融合。诗人通过"折戟沉沙铁未销"的战争遗存与"茶马古道"的贸易往来并置,构建起"以战止战"到"化剑为犁"的文明演进图谱,呼应了雷海宗关于中国文化"兵农合一"特性的经典论述(注4)。
六、科技人文的共生叙事
《司南引》将指南针的发明置于"星野垂象"的天人感应框架,以"磁勺转动的弧度/丈量寰宇的维度"实现科技史与宇宙观的互文。郭守敬的简仪观测(注5)被诗意化为"银河的刻度盘",这种对传统科技的诗性书写,突破了李约瑟难题的实证维度,揭示出中国古人"格物致知"特有的美学向度。当"活字印刷的宋体字/跳动着文明的脉搏",物质发明与文脉传承便构成了科技人文的复调叙事。
七、跨文明对话的意象政治
《青花密码》以元青花中的波斯钴料与景德镇高岭土为意象载体,通过"欧亚大陆的釉彩在窑变中相拥"的跨时空想象,解构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单一叙事。郑和宝船上的"罗盘导航着星象"与麦加圣地的方位并置,构建起前现代时期的全球化图景。这种"各美其美"的文明互鉴书写,恰如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文学注脚,在诗歌中完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象化阐释。 注:
腊玛古猿化石:云南开远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800万年。
"海峡人"化石:福建东山岛发现的古人类肱骨化石,证明早期人类跨陆桥迁徙。
都江堰治水六字诀:引自《华阳国志》"深淘滩,低作堰"。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提出中国"无兵的文化"特征。
简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天文观测仪器,简化浑仪结构。
(结语部分)
江雪涛的诗歌实践,本质上是以韵文形式进行的文明考古。其通过"意象考据学"的方法,在《诗说中国》系列中构建起"诗史互证"的新型叙事范式:既以"三皇五帝"的神话谱系完成文化基因测序,又用"青铜器—长城—青花瓷"的物质意象链绘制文明拓扑图。这种将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神话学、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华夏审美传统相融合的创作路径,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诗化编码"的范例。当"杭育杭育"的原始劳动韵律与"北斗导航"的现代科技意象在诗中交响,便昭示着中华文明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
注释:
根据山顶洞人的穴居特性,中国台湾地区将久居室内的一类人群称为山顶洞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