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诗选》封面
近日,《中国少数民族诗选》付梓。该选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编纂纲领,收录新世纪以来200余位少数民族诗人佳作。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审美样本,其通过诗学话语重构历史记忆与地域经验,既为当代中国诗歌史研究提供跨民族文献参照,助力建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美学阐释路径。
选本以青年诗人为主体,兼顾代际传承与地域分布,遴选出兼具民族特质与时代精神的文本范式。入选作品在历史叙事维度展开文化寻根,于生态书写层面激活地域智慧,更通过语言本体的创新实验,在个体情感表达与现代性审美转型之间形成张力对话,既凸显民族诗歌的创作谱系,又促进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转化。
选本由重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学术指导,由诗人、学者赵卫峰、张媛媛、覃才、王近松组成的编委会,建构起三重编纂维度:基于诗歌现场考察的活态采集、立足文本细读的诗学评估、着眼文明互鉴的跨文化阐释,确保了选本在族群记忆保存、现代诗意塑造、语言共同体建构等方面的价值,为多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式。
编者简介:
赵卫峰,白族,70后。中国作协会员。诗文见于报刊及《大学语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新文学大系》《新华文摘》等多种选本选集。出版诗集、评论集、民族史集10余部,主编出版《中国诗歌研究》《中国80后诗歌》《中国90后诗歌》等系列专集20余部,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言入诗与20世纪中国新诗”等课题。曾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艺术评鉴》编委,《中国白族通史》编委。居贵阳。
张媛媛,90后,蒙古族。文学博士。诗作与批评见于《诗刊》《青年文学》《作品》《民族文学》《当代·诗歌》《草原》《当代作家评论》《上海文化》等刊。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奖、首都高校原创诗歌大赛奖、抒雁杯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奖等,入选《星星》诗歌夏令营。著有《耳语与旁观:钟鸣的诗歌伦理》《过敏源》等。居北京。
覃才,80后,壮族,文学博士。诗文见于《诗刊》《民族文学》《天津文学》《扬子江诗刊》《星星》等期刊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南方文坛》《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等。出版诗集《共同的希望与悲伤》,学术著作《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新世纪广西诗歌》《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广西少数民族文艺审美研究》《光影织梦:当代电影的多维透视与审美之旅》等多部。居西安。
王近松,00后,回族,中国作协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作品见于《文艺报》《诗刊》《青年文学》《北京文学》《西部》《星星》《扬子江》《边疆文学》《草原》《散文诗》《诗歌月刊》《青年作家》《江南诗》《中国校园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获贵州民族文学奖、《滇池》校园诗人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文类一等奖。居贵州威宁。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