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陈雨潇是有自己的诗歌抱负或者说美学野心的,她一直在试图建构自己的“诗歌宇宙学”,这是一种怎样的诗学世界呢?按照诗人自己的解释,那就是:“诗便是暗物质中不可见的高维物质。在不可见的空间维度中,它有巨大的生命体,在高维度中联结,相互振动与缠绕,循环着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存在。只有在我们灵机一动的时候,它才向三维空间中投射、显现,光临我们的头脑,或者等我们的脑袋解脱某种框架与束缚的时候,才擦亮脑海中的混沌,让我们追逐它微光的尾巴,遨游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陈雨潇《诗语微澜——诗歌宇宙学》,见陈雨潇诗集《自爱星系》“后记”)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她告诉我们,诗歌作为一种“暗物质”,往往存在于不可见之时空中,诗人创作的诗歌不过是这种物质对人类世界的一种照临,而我们一旦将一首诗成功地创作出来,诗学的宇宙空间,就有了具体的精神形态。
自然,陈雨潇构建的诗歌宇宙学中,并不是世间诸般物象的简单堆垒与胡乱杂陈,而是有着她自己的物象序列和诗学逻辑的。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品质的诗人,陈雨潇的诗歌宇宙学里,占据最主要位置的其实是三个事物:女性、科幻和大海。这三个事物时而在特定的时空独自蹁跹,时而又组合在一起联袂和鸣,它们的或独立或合作,将陈雨潇诗歌宇宙学复杂斑斓的美学图景,精彩而生动地演绎出来。
陈雨潇诗歌宇宙学中第一个重要的美学符号是:女性。女性既是陈雨潇作为一个诗人个体无可争议的性别属性,也是她观照和思考宇宙人生的特定思维视角,还是她的诗歌语言中呈现自我精神天地的独特声调与嗓音。换句话说,陈雨潇诗歌之中,彰显着一种非同凡响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既是一种无意识和有意识的综合,又是一种生活经验与人生哲思的交织,而且还是诗人不可替代的生命履历的某种折射和映证。在《对立面》一诗中,陈雨潇如此写道:
热爱不转弯的念头/有时,不流动的情绪充盈我/像钉子嵌入墙壁/不时,我将自己逼向绝境/就像熟练地掌握一座悬崖的诀窍:/伤口与飞翔重合/用眼泪,擦拭夜晚孤独的银器、使它愈加铮亮/……我偏执于此/比摩擦铁锈更加激烈的对立面/比春天更加平和的周而复始
这是一个坚定女性令人感佩的精神独白。对于爱,她满怀理想和期待,尽管现实之爱,往往是相爱相杀的残酷纠缠,但诗人的偏执和固守,令她始终都无法怀疑和放弃这种复杂的情感,哪怕这样的坚守和固执,会令她孤独复加、遍体鳞伤,也一刻都不会退缩。《对立面》中塑写的那个执着而倔强的女性主体,正是诗人鲜明的女性意识渗透于诗行之中的具体体现。
科幻是陈雨潇诗歌宇宙学中的第二个重要构件。所谓科幻,是人类对不可知不可能之科技世界的奇幻想象,它是对人类未来走向的一种预言,也是对当今之生存困境的反思和追问。《通用条码》一诗,由这样的文字构成:
高清记忆移植技术,生成往事:/母亲转身消失在/野生的大海/父亲劳作在高蛋白农场/朴素之物,与伽马射线穿越光年/汇入星际/落入机油味的都市/我在电脑模拟的高空游荡/伸出仿真皮肤包裹的机械手臂/穿过窗户,像抓住/指纹条码那样/抓着童年与青春/我们的祖先/在人群里茫然地走着/藏起通用算法,与合成构造/栖身于各种碳硅字符/不断异变的自我/与灵魂应同属一种类别
在诗人构建的科幻世界里,“记忆”可以移植,人们能在电脑模拟的高空游荡,“仿真皮肤”包裹的“机械手臂”,可以帮助我们抓住“童年与青春”。或许在诗人看来,人类是一种太容易健忘的生物,移植和留存“记忆”,正是改进人类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路径。而异常珍奇和宝贵的“童年与青春”,总是那么短暂,稍纵即逝,因此需要发明一种神奇的事物,帮我们把它们牢牢抓住。
长期生活在海边的女诗人陈雨潇,她的诗歌题材和主题里,自然也少不了海洋这一艺术原料,海洋书写也是其诗歌中较有魅力的一个美学层面,海洋由此构成了其诗歌宇宙学里的第三个关键要素。在她的诗集中,《问海》《在三亚》《海滨之夜》《海边夹竹桃》等等,光看标题我们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海洋气息。让我们读读《问海》一诗:
海与沙滩的婆娑/像牛奶和蕾丝/闪着镜子的淡蓝时刻/游人坐在露台上,或带着影子经过/“谁在这里遇见自己?”/每一问起,就有大海摔打无边的明亮/流动的马蒂莲,在奔腾中剥离……
面对汹涌不断、波涌浪卷的海洋,诗人发出了灵魂一问:“谁在这里遇见自己?”这既是基于穿越性时光意识而生发出的对一个人前世今生形态的一种追问,同时也是现实自我与海洋生命对应性关系的精彩道白。在这首书写海洋的诗歌里,我们还清晰地窥见到了其中潜存的女性意识和科幻色彩。如诗人将大海冲击沙滩激起的白色泡沫,比喻成“牛奶”和“蕾丝”,这就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对海洋现象生发的自然联想与想象。最后一节,“万顷灵魂,倾倒海中/以未来之词,反重力地蹁跹”,其科幻性含量和意味,也是捧手可掬的。
在陈雨潇眼里,诗歌总是一种充满了多种可能性的神奇事物,她说:“诗让我在已存在的无限可能性中,选择了自己的生命实相。”(陈雨潇《诗语微澜——诗歌宇宙学》)正是诗歌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才让陈雨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大胆发挥联想与想象的功能和作用,并以女性、科幻和海洋为三大主材料,初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诗歌宇宙学来。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