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邻 :写在没有格子的笔记本上 |《诗林》

“头条诗人”2025年3月第3期

作者:人邻   2025年03月11日 09:50  中国诗歌网    1977    收藏

e249788dfba4777c84cc09e38c3878b

人邻,河南洛阳老城人。出版诗集、散文集、评传十余部。诗、散文收入多种选本。曾获《星星》诗刊年度诗人奖、江苏紫金·雨花文学奖、《朔方》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奖项。现居兰州。



写在没有格子的笔记本上(组诗)


一切就都要夜晚了


夜幕降临,大地安静

霜也渐渐是黑色的

我看不清,但我知道满地的霜湿漉漉的

远近的木屋,灯光守着,似在等待什么

桦树林里的牛也已回到圈里

草地上的路和那座木头的老桥

藏起来一样

除了偶尔的风

一切都没有声音


所有的,都在寻找眠睡的地方

草地也已经在轻轻呼吸了

像是男人也像是女人的呼吸

像是一切都那么幸福

偶尔哪里有谁的温馨的声音

男人的也像是女人的应答

哎——一声

天真的就黑了下来



安静的马


什么也不凭着

不凭着那些散落在草地上的马粪

马粪旁边微微摇晃的野花

不凭着傍晚草地

许久无人经过


只很少的一会儿

它们无意一般走几步

稍稍相互靠近

带着各自浓重的青草发酵的体气

马只是久久习惯了它们的生活

已不再需要奔跑

马不知道人类所谓的安静生活

知道的黄昏或许和我们的不一样



想象她不能是真实的存在


不可以再次相约了

晨昏问候,说一本书,某个画家

说晚餐的精美,一盏夏日冷萃的茶

偶尔,似乎不经意

微信里说几句不能深想的话


某些话题,一再斟酌

从春到夏,再到秋冬,从小雨到大雪落下

一年又一年,偶尔说起

哪一天再聚聚,只是偶尔,偶尔


其实,可能,也许我们都明白

相见,想见,却最好是——不

那唯一一次的美好,要珍存,多难

那唯一的一次,那些话语

那黄昏,那令人沉沦的温馨气息啊



也许可以这样写写盛夏的正午


盛夏正午

矗立的是阳光下坚硬的光影

几何形状的楼角

横横竖竖的

平行线


一群

一群

正在光蚀的建筑


虚幻一样的树木

蝉翼鸣响

愈热愈犀利


远处的地平线

乏味、平直的一根


此时

六神无主

神也无主



苦夏


苦夏,我不读书,不写字,不焚香

我遵从古代的时序,如同古人一样


不于山涧临流,不挥折扇

无所思,不出门,不远望


不着衣,赤身趺坐

只为感受那漫漶汗水,涔涔滚落


请谅解我只是在摹习如何静下心来

只是为了如何度过这苦夏向古人遥遥致意



简素的生活


各样杂物太多了

于这尘世,我需要什么

简单床铺,桌椅碗筷,还要一个

满心欢喜的女子,蓝布衣衫,银镯明静


黎明,我们洗沐一新

每个夜晚,都不分开

春夏过了,深秋了,小声,谁说了一句

亲爱的,就要下雪了



马啊


马不会想到身上的挽具是马皮做的

鞭子是细细切裁的马皮编织而成


这些马啊,遍布在河西的劳苦大地

茫茫天下,它们茫茫地走着



买菜的女子


你怎么会买菜啊

你不会挑拣,不会把那些黄了的菜叶

一一择去,就是随手拿上一些

也有的,是店家偷偷将一些不好的

放进了你的袋子里


你提着那些蔬菜

觉得它们是回家了

你有些吃力,可还是努力的样子

像田园里欢欢喜喜的孩子


你把那些菜放在厨房的案子上

你觉得每一样都那么好看

那几个不好的(你刚刚看见)

你说,我不买走,谁要它们呢


你说,本来它们也是好的

就是在进城玩耍的路上

自己把自己,稍稍耽误了一下

你忽然笑笑,有点儿伟大地说了一句

大地啊,我没有浪费你的任何泥土



尘世之诗


看见更多苦难的人是有罪的

看见山路上踽踽独行的人是有罪的

看见炊烟不曾升起的人是有罪的


那看见了更多苦难的人啊

尘世之沉,因你的看见而愈沉重了



油灯和风


风大了,风吹进来

一下又一下,灯,还是燃着


灯燃着

就像是有人念叨着


风忽地一下

风不会,只是有点儿着急


灯盏里的油

就剩下浅浅一层碗底了


风啊

懂人间的事



尘世的温度


骨灰要送出来了

迎灵的窗口钟声响起

窗口未开

但凡肃穆的,都需一再等待


钟声再次响起,窗口打开

有人接过红布兜着的骨灰

(这焚化的女子我是熟识的)

那些骨灰,不都是灰

隔着红布我知道是一些骨骼的小碎残块

它们经历了火的祭洗

该是如何的灰白、干净


不要坟墓,不立墓碑

不入水,她怕,她早早交代

我们在山上走了很久

都没找到适合安葬的地方

摸摸那些土,都有点儿凉

隔着红布我也摸摸刚刚燃烧过的骨肉

不热不凉,就是尘世给予我们的寻常温度



清晨记事


清晨

最喜欢的是一张干净的桌子


一杯透亮的

清水


桌上干干净净

只有这一杯清水



玻璃器皿


它的美来自易碎

我甚至不敢想象那“咣”的一声


更可怕的是,好像我刚刚

想了一下,它就开始碎裂



向乒乓球智者丁松致敬


胜负——亵渎了必要的美

不仅是伤害,每一个球

都像是风,起于青萍之末

一丝风,一束悄然的神秘力量

尝试的流线,突然的转折,返回

小小的球体,是送出,是手的不舍

每一个球亦是囚禁的筹划,是自由的释放

是热爱,是斟酌,是不肯让这一根倏忽的线

在光的激流里,要如何更美


所谓的分数是什么,什么是对手、回合

他只是要将一根和无数根虚无的线,来回

把折叠的线,直线和弧线,凌空,划得更美、更有力度


一个耽美之人,只能哀伤于美的不能彻底



“头条诗人”总第1058期,《诗林》2025年第2期



诗的清凉之地——人邻近作读札 冯娜


去年仲夏,我搭乘飞机从兰州飞往广州。午后的烈日炙烤着我刚刚游历过的甘肃大地,从高空俯瞰西北高原上似乎永远焦渴的岭崖——尽管黄河无止休地沿着城池奔涌;尽管一场夏雨便足以让甘南山丘瞬间披上寒衣。流年滚动,我熟识的人、从不相逢的人,是怎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呢?关上舷窗,我翻开了人邻的诗集《我已寂寞过了》。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仿佛诗人正端坐在一扇窗后,他温和、沉默的目光越过我,看向远处的群山。“依稀的平原、山坳,渺小人家的灯”(《夜航》),“轻轻扣下那只碗的时候,偶尔会想象 /是将筷子放在碗的一边,还是把它们 /搁放在清水未干的碗底上”。(《由父母想起》)一个人语调温静又略带冷冽,他诉说着这里的寻常四季,诉说自己度过的光阴、遇见的人、心中的事。日子像忽薄忽厚的纸张一样页页翻动,他在一些静夜中停顿,凝神,长吁,他把寂寞也喜欢过了啊。西北大地在云团下越来越轻、越来越远,我心中沁凉,一本诗集仿佛一把冷静的镊子,拣起严酷的天气、粗砺的沙土颗粒、辗转难眠的冬夜,将它们放置在白瓷盘,用缓慢、冗长的日子捻碎成干净的齑粉,再轻轻地夹起那些“如石,如玉,如黑铁,/亦如温和隐忍无畏的林木”(《山寺的黄昏》)。

轻和静,是人邻诗歌予人的第一印象。轻,不是单纯的心思轻盈、步履轻快,也不是阅历、智识所致的举重若轻,而是身心笃定、通透的安放——这需要众多有根的日子和扎实的心灵经验托底。“所有的,都在寻找眠睡的地方 /草地也已经在轻轻呼吸了 /像是男人也像是女人的呼吸/像是一切都那么幸福”(《一切就都要夜晚了》) ;“马只是久久习惯了它们的生活/已不再需要奔跑/马不知道人类所谓的安静生活/知道的黄昏或许和我们的不一样”(《安静的马》) ……万物清晰而有秩序地存在,万物在属于它们的各自角落薄薄地呼吸,忽远忽近——这是人邻诗歌的基调。在尘世,你知道“灯光守着,等待什么”,心就会变得丰沛而轻盈;纵使人来人往,我们依然可以过着“简单床铺,桌椅碗筷,还要一个 /满心欢喜的女子,蓝布衣衫,银镯明静”的“简素的生活”。人邻长期在中国西北高原上过着质朴、安静的生活,有时游历,偶尔远足,但他的心始终像甘南草原的风,深邃辽远,又充盈着轻柔的眷恋,眷恋那些温热心坎的时辰,“偶尔哪里有谁的温馨的声音/ 男人的也像是女人的应答”(《一切就都要夜晚了》)。这种眷恋有深沉的生活经验做底,便显出它的具身性和真切感。具体的细节遍布着诗人对待生活的耐心和珍视,也渗露出诗人的克制与教养。在《尘世的温度》中,诗人直白地关照了生命的终极话题:


骨灰要送出来了

迎灵的窗口钟声响起

窗口未开

但凡肃穆的,都需一再等待


钟声再次响起,窗口打开

有人接过红布兜着的骨灰

(这焚化的女子我是熟识的)

那些骨灰,不都是灰

隔着红布我知道是一些骨骼的小碎残块

它们经历了火的祭洗

该是如何的灰白、干净


当曾经鲜活、熟稔的生命在我们眼前被火祭洗成一抔骨灰,诗人清醒地认领了生死的界限,也默然注视着生命终会走到的尽头。生离死别,这生命中的艰难时刻,诗人并没有沉沦于生命消逝的悲恸,也没有流连于对逝者的怀念和叙述,只是“隔着红布我也摸摸刚刚燃烧过的骨肉/不热不凉,就是尘世给予我们的寻常温度”,诗人明了这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然经历的分隔,所以他接受这寻常的寒意,并深知这寒意并不会随逝者而埋葬,写下便是刻骨铭心的纪念。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曾昂扬澎湃地写道,“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这不是东方式的生命观,更不是东方人古典的胸臆。在诗人人邻这里,他直面了光明的消逝,但哀而不伤,悲而不戚——像中国传统水墨的留白,含蓄隐忍。一只手或轻或重地握着一颗心脏,若有若无的痛感,就像那些骨骼的小碎残块也镶嵌在我们的身体里。

人邻的诗常给人这样纤细、绵延的“后劲”,一点儿也不“西北”,一点儿也不高原,他的诗中几乎没有粗犷的风声猎猎,也没有黄沙飞扬的混沌天日。他的诗从不故作惊人之语,他的抒情节制、有度,没有锋利的语言和激进的面貌,对西北大地也无奇观化的描述。他对事物的描摹通常淡化地域背景,甚至直接消弭了地理、时空的标识性色彩:


清晨

最喜欢的是一张干净的桌子


一杯透亮的

清水


桌上干干净净

只有这一杯清水

——《清晨记事》


这杯水,可以出现在任意一个清晨、任意一张寂静的餐桌上。人邻的诗歌中,这种简洁、透明的诗写很多,它们像诗人的日历,是一个诗人习以为常的、真正的生活——毋庸置疑,很多诗写者在写作中是一种人设,而在生活中是另外一种人。人邻的人和诗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他在日常生活中“遵从古代的时序,如同古人一样”(《苦夏》),他恪守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活方式,有一种“如如不动”的智慧和定力,他深知“一个耽美之人,只能哀伤于美的不能彻底”(《向乒乓球智者丁松致敬》),所以他不高估诗歌之力,也不忽视俗常事物的穿透性。像《买菜的女子》《尘世之诗》这一类诗歌,诗人在“深描”(thick description)日常的同时,创造出了与自身生活同构的语言,而诗的本质正是语言和感情。人邻的语言节省、整洁,甚至略带“洁癖”。在我看来,很多漫不经心、轻如蝉翼的言辞并非信手偶尔,而是内心精心斟酌、衡量的结果;盖因诗人对待生活和诗歌的心情都是郑重的——“那唯一一次的美好,要珍存,多难/那唯一的一次,那些话语/那黄昏,那令人沉沦的温馨气息啊” (《想象她不能是真实的存在》)。这种珍视、郑重之心让我想到日本茶道鼻祖绍鸥的名言,“放茶具的手,要有与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又被称为“残心”。这是东方人的高妙之心,亦是一种人格境界的彰显。“残心”意味着不执着、不耽溺,于当下的际遇中见山见水见本心。从这个意义而言,无论茶道还是诗歌之道,它指向的并非炉火纯青的技艺和精湛入微的表达,而是一种生活志趣的追索和人格的锤炼。

“不于山涧临流,不挥折扇/无所思,不出门,不远望/不着衣,赤身趺坐/只是为了感受那漫漶汗水,涔涔滚落”(《苦夏》)。读人邻这类在尘世的“修行”之诗,常让我想起一位美国诗人——盖瑞·施耐德(Gary Snyder)。这位诗人一直身体力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譬如伐木、防火员、文献翻译、木工等等。他翻译寒山的诗并受其影响,还曾因为对东方禅宗的兴趣,到日本京都研习禅宗,为僧三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远离尘世喧嚣,在内华达山脉的深山之中过着简朴、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达摩流浪者”的原型在山林中写下大量与自然有关的诗歌:“一个了无心思的心灵/清澈,敏感/看到的就是真正看见的。/无人爱岩石,而我们在这里。” (盖瑞·施耐德《皮尤特涧》)隐身于自己喜爱的自然之中,将身心真实托付于一种自己所向往的、此在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让施耐德成为现代诗人中的一个异类。一个人要践行这样的生活,意味着内心的纯粹和行为上的自律,他在山水中学习领悟,在自然中参悟禅意。某种意义上,我们阅读和尊敬这样的诗人和行者,是在向一种生活示范和人格实践致意。施耐德的“道场”在远离人烟之所,是真正的“苦夏”;而人邻的“道场”,大概是在“茫茫天下”,那些受苦的人、负重的马、一把菜叶,都在这茫茫大地上度过他们的时日,而诗人用敏锐、多思的笔触“因你的看见而愈沉重”(《尘世之诗》)。

那么,诗人的“轻”因何而来?因为他内心固守着那种山川亘古、静默、优雅、简净的美学,这是对这片土地上山水皆我、时日皆随我流转的古典心性赓续,更是一个现代诗人对尘世、对时间的深刻洞察和超越。一切的存在如同荒原的四季,它并不跟随谁的意志;而我们的存在像“想了一下,它就开始碎裂”的玻璃器皿(《玻璃器皿》)。如是,写下即是生活的存证,哪怕“写在没有格子的笔记本上”,诗歌也必将我们带到一个清凉之地。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论李强的诗歌创作
  4.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5.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9.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10. 以诗为媒,以文会友 | 《散文诗》“桃江 · 竹海”专辑征稿盛大启幕,让世界听见你的诗篇!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