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主编李少君认为,新工业诗歌是新时代以来第一个诗歌潮流。其主编的诗集《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以下简称《新工业诗选》)正是这个诗歌潮流的集中展示。新工业诗歌是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新工业诗歌的兴起,源于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征途上,把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用诗歌为新型工业化鼓与呼,体现诗歌与时代共进、诗歌工作者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由此考察,新工业诗歌的概念可定义为:以反映中国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从便于理解的角度,可以认为“新工业诗歌”这个词是“新型工业化诗歌”的简称或缩写。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非常重要,才能完整理解李少君提出的“新工业诗歌是新时代以来第一个诗歌潮流”论断的含义。工业、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递进和扩展的关系。工业是指原料采集与产品加工制造的产业。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大力发展工业,使经济社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工业为主的过程,这个过程出现多方面的发展和变革。“化”是一个关键字,它扩展了工业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工业是指工业作为产业门类本身;工业化则涵盖了发展工业的过程和变化,既包括工业本身,更包括发展工业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还包括工业化必然带来的城市化(实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二位一体的)。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走的就是一条工业化的道路,同时也开始城市化的演变。这场工业化一开始是以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征(如纺织、服装、玩具、家具),可称为传统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前三十年大体处于这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始转入新型工业化,即以科技、信息、知识要素为主导的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新型工业化,涵盖了产业、科技、经济、城市诸多领域的发展。因此,新工业诗歌实质上是以反映新型工业化以及新时代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新工业诗选》为这个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样本。
归纳全书内容,《新工业诗选》是一部集中关注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诗集,涵盖五个方面:生动描绘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改革创新实践与辉煌成就,全书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与强烈的现场感;细致勾勒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推动,揭示新兴技术对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展现新产业与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多角度描绘采掘、制造、流通等领域,以及石油、煤炭、钢铁、电力、化工、水利、交通、建筑、航天、物流等行业的新气象与新进展;深刻反映工业化进程中必然伴生的城市化进程,描绘工业与科技对城市格局的塑造;颂扬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广大劳动者的卓越贡献与非凡创造,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展现他们勤劳朴实、无私奉献、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这些内容展示了诗人们对当代工业领域及整个经济发展现状的深入观察与认识,也展示了中国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壮丽美景,是新时代的经济美学在诗歌中的多方位、多维度的呈现。
笔者认为,经济美学深刻揭示经济活动中的美学规律。这些规律广泛存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层面,既体现在经济活动实体、可见的部分,也渗透于经济运行中抽象、不可见的经济意识和经济思想之中。经济美学的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经济活动的认知边界,更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经济活动提供了独特视角。物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形态、经济行为以及经济成果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工业创造和经济建设于人类审美而言是最具价值和意义的范畴,而这在过去往往被忽略。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年代,仍在回望二千年前的月亮,感叹着臆想的雪地一只红狐狸,固然能得到情感慰藉,但观照日新月异的工业、科技和经济更能焕发万丈豪情,是真正意义的以人为中心。扭扭捏捏的小情绪是人性,诗歌当然可以表达。但在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时代洪流面前,以诗歌关注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物质世界和精神境界,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兴盛,实质上是更深刻的人性抒写。《新工业诗选》以诗歌的形式呈现新时代经济建设中的美学,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全面发展所带来的浪漫与美感,具有极大的时代意义和审美价值。下面,从笔者首倡的经济美学的基本框架一一力量美、速度美、形态美、理念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力量之美
力量美,是新时代经济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首要美学特征。当前,我国工业实力强大,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新工业诗选》中很多诗歌以动人的笔触,描绘工业化的壮丽场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钢铁厂高炉的熊熊火焰、炼油厂塔林的巍峨壮观,以及繁忙的港口、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等。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工业化生产的繁忙和高效,展示了工业化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更展示了新型工业化及其带来的经济基础雄厚的力量之美。
先进的工业装置是一种雄伟的力量美。技术和工具的革新都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极大提升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种力量的积累和释放,无疑是一种美的体现。我国在工业设备和技术的革新上亮点纷呈,诗人们尽情进行了抒写。《海底神探》(宁明)写道,“以四万四千吨的超强定力/稳站在十六级飓风的惊涛骇浪中心//你挥动着两只铁塔般有力的臂膀/以左右开弓的高效率/直插比马里亚纳海沟更深的海底/让深藏了亿万年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成为照亮人类未来千年的瑰宝”。诗中深海探测器意象鲜明,情感饱满。《液压机》(严建文)写道,“在天之下/在我之上/不会屈服的身躯/……/穿上战袍,你就是万机之母/那入海的蛟龙,上天的神舟/驰骋的高铁、汽车/都是你血脉的传承/每一次降临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一路向北”。这些诗歌以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工业装置的力量美,让我们感受到工业文明的进步和中国人民智慧的力量。
壮阔的经济场景是一种宏大的力量美。诗人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瑰丽的想象力,捕捉到了新时代的经济特质,诗集中大工业、大场面、大气魄比比皆是。在诗人笔下,经济场景被赋予了生命,工业布局中蕴含着激昂的旋律。《高高矗立的精馏塔》(龙小龙)写道,“一支支矗立向上的大手笔/有力度也有性格/仿佛随时可以饱蘸白云和风雨/抒写一曲大地之歌/但又像水彩画/简约,唯美,而不失灵动/是写意的山峰或挺拔的工业树/站在风里倾听江河”。诗歌气势磅礴,凸显工业的壮丽。《雪山之下》(李长瑜)写道,“雪山之下,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平行地通向远方。汽车,火车不舍昼夜/载着人和故事,也载着/煤炭、矿石、钢铁和智能机械/而此时,常常会有一些鸟/不高不低地飞过”。诗歌以平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触,抒写辽阔的经济意境。《长输管道》(第广龙)写道,“画在大地上的线条/是粗壮的/经过大山,就穿越大山/经过河流/激荡呼应着激荡”。与此相似,即便是传统的石油、钢铁、煤炭、气田等传统工业场景,在申广志、周启垠、崔完生、马飚、孙方杰、张怀帆、齐冬平、咏君的诗里,也呈现出壮阔时代的宏大气势与独特韵味。
劳动者勇往直前的气势则是一种充满人性光辉的力量美。在经济美学的视角,力量美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外在的表现,也是劳动者一种内在的品质,体现为劳动者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精气神。《我把地质勘探队带到天山顶上》(马行)写道,“人类与众生,还要走多久多远/才能找到时间之源,以及宇宙之故乡?/而现在,我能够做的,只是把一支地质勘探队/带到天山顶上”。诗中之我,从宏大的哲思到具体的行动和责任担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力量。《高原种石头的人》(汪峰)写道,“高原种石头的人/也种金属、稀土。作为矿工,我们的土豆、圆根/是我们的汗水。埋下去,一年一年埋下去。在西南部高原,在牦牛山/土豆、圆根迅速长大,成片长大/挖出来,一吨一吨挖出来/长大的石头砌在百姓生活的围栏里/长大的金属或稀土安放在我的手臂中/我要去扇动匍匐中的祖国”。这些劳动者群体精神风貌昂扬,对新型工业化和时代发展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综观全书,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工业化的力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力量美不仅是对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成果的讴歌,更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美好憧憬。
二、速度之美
速度美是经济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它体现了经济活动所追求的敏捷性和效率性,强调在保持质量前提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速度在产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笔者多年从事经济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经济发展就像一部运动的两轮单车,必须有一定的速度,才能维持平衡并前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迅猛,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用速度压缩了时间,创造了发展空间。因此,经济审美,必然要审速度的美,速度美是经济活动中的又一重要美学特征。《新工业诗选》的诗歌在这方面进行了生动呈现。
经济面貌巨变是速度美的直观体现。当今社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产品、新经济现象层出不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变化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我们对此都有切身感受。《高铁协奏曲》(梁尔源)写道,“飞奔的和谐号、复兴号/大地上的金梭和银梭/用闪电交织出梦想/风驰电掣地追逐/一位老人在新干线上/远眺的目光”。诗歌描绘高铁,寓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黄花机场,天路四通八达》(罗鹿鸣)写道,“如今的黄花,开成一个盛大的机场/花朵飞满天空,灿烂四通八达的天路/旭日东升的身躯,挥动霞光的流苏/三湘千帆竞渡,四水百舸争流/一天七百航次,打造世界百强空港/就像人们疲于奔命,不断喂养着欲望/和旭日一起升起的还有什么/一只只钢铁大鸟,比天鹅更白/比大雁更遵守时节,比鹭更虚怀若谷/哦,它们是传说中的鲲鹏吧/这些扶摇青天、日行万里的神器”。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小镇面貌的巨变,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高效率的生产活动体现了可持续的速度美。在经济活动中,速度是衡量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装备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生产速度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的意象中夹着一台盾构机》(梁尔源)写道,“铁嘴钢牙在世界的另个层面抒情/混凝土能支护脆弱的灵魂/为穿越孤独的时空/无须在地心中/‘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安装一台盾构机吧/那些执着、尖锐和坚硬/能贯通北极和南极的那束光芒/用张力和穿透力咬碎地壳”。《井下无人区》(邵悦)写道“巷道里,工作车以倾斜的视角/沿着往日锃亮的铁轨/在巷道里飞驰/——无人驾驶/只是井下无人区的一部分/三百米深处/钢铁巨无霸,挥舞铁臂/不停喧响煤海黑亮的宣言/澎湃的激情,一浪高过一浪/——无人采煤/只是井下无人区的一部分”。这些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对高效率生产活动进行诗意赞颂,展现了现代工业技术所赋予的速度美,以及未来经济活动更加高效、智能的美好愿景。
在经济运行层面,速度美则体现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资源的快速传递和配置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可以迅速推进工作和劳动。物流、资金流的高速运转,则极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数字孪生水网》(李训喜)写道,“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再到海河流域,纵横交织的/人工水网与数字孪生水网/构筑了这个时代的美丽风景/南水北调主骨架、大动脉/仿佛蜿蜒的游龙向北方穿行/输水总干渠、分干渠/沿线调蓄水库、倒虹吸/浪花在数据里翻腾/数据在江河里奔流/每一条河流都有/数字卫士的精心守护/每一座闸门都有/数字指挥的调度命令”。诗歌从地理空间的迅速跨越、水流与数据的快速流动、高效调度与守护等场景,展现了速度美,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和现代感的数字水网画卷。王二冬在《快递宣言》《奔跑者之歌》写道,“一个个快件如横平竖直的汉字/用每一次穿越山河与风雨的抵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速度和温度”;“是的,这正是我们流动的中国/这正是我们奔跑的腾飞时代——/你们从虎符、驿站和孔子的大梦中走来/也从骆马湖、容奇港的百年风雨中走来/你们从信件、邮包和绿色的自行车走来/也从歌舞乡、富春江的多娇青山中走来”。诗人们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新时代产业与经济的快节奏与高效率,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发展的自豪与骄傲,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产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速度与激情,让我们感受到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形态之美
形态美是经济美学中的一个独特维度,它体现了经济活动所展现出的创新性和丰富性,是经济繁荣和多元化的象征。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种互动关系使得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呈现精彩纷呈的局面,呈现色彩斑斓的形态。形态美,是经济活动中的又一美学特征。我们看看《新工业诗选》如何展现。
色彩斑斓的产业图景。诗集中收录了涵盖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水利、石油、燃气生产供应业及第三产业等多个领域的诗歌,这些诗歌展示了诗人对当下产业发展现状的深入观察,反映了产业发展的繁荣和多元。《印制线路板》(漆宇勤)写道,“纤薄的铜箔板上钻孔/而线路无孔不入/制作电路板的工人按部就班/为一场平地马拉松布设路线和打卡点/他同时也在布设一层又一层的防备之心/等待压合与连通,等待电镀和涂漆/到了此刻,复杂的世界才再次变得简单/让人恐慌的细密微孔已经重新被填充”。诗歌通过精细入微的描绘、生动形象的比喻、情感与哲理的融入,展现了印制线路板产业的图景和魅力。《我的机床,女战神》(严建文)写道,“我要造一个你这样完美的机床/用镗铣床、车床、磨床、钻床/雕塑你如玉的肌肤/让你在热处理中修炼意志/成为有智慧的精灵/让上梁、下梁,拉杆伸展/秀出你曼妙的身姿/滑块走出的你啊,自由而从容”。诗歌中的产业景观不再是冷冰冰的背景,而是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和精神的深度。诗人将产业元素转化为饱含情感的象征,通过描绘产业场景中的细节与氛围,营造出一种带有情感温度的视觉意象,展示了新工业题材诗歌的文学独创性。
新质生产力的诗意表达。新时代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发展,催生了新质生产力,这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诗集的作品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诗意表达,展现了新技术革命下人们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的变化。《芯片》(王学芯)写道,“硅片或芯片/工业魂髓 恰好在手里/像紫蛙和玻璃蛙 跃出一座城市/变成空间里一股拉长的气流/悦人的荧光跳动 激光的意识与知觉/从抽象到具体一点 触及/集成电路 制造应用 纳米 器件物理/融汇一切美好事物和生活的关怀”。诗中有独特的比喻与象征、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跨领域的联想与融合以及空间与时间的扩展,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工业舞者:机器人之歌》(许敏)写道,“永不疲倦——走进一种崇高的孤独/一千次一万次的重复,犹如/刚接到出击的指令/利剑出鞘,而非绵里藏针/光洁。幽蓝。此刻我是你的铸品——/是一根什么样的血带/将你我系在一起,让钢铁/不再寒冷,让劳动开花不分昼夜”。诗集中多处出现对芯片、5G、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高科技设备、智能化生产线、绿色环保技术等元素的描绘,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传递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能量。
多重修辞与意象交织的工业想象。诗人将主体情感植入到新型工业化的创作对象之内,从经济场景中提炼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多重修辞与意象交织,营造“天、机合一”“情、物合一”的工业想象。《矿山》(巴音博罗)写道,“我看见铁的面孔隐藏在群山之中/铁的肩膀和铁的手臂像大树/伸举向苍茫的穹空/那铁的眼睛是否也像煤的黑眼/闪烁并冒出磷火/铁的胸腔里有沉沉怒吼摇晃整个矿区/铁,古老大地上徘徊的巨鸟/当它锋利的翅膀切割下一个又一个日子/当运送矿石的小火车缓慢行驶在/通往炼钢厂的道路上/一声长鸣,那是铁发出威严的叫喊/那是一代又一代炼钢工人,以坚硬的骨架/将人类生活的智慧,写在矿山的额壁上。” 诗歌以拟人化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强烈的视觉与听觉描绘、对比与反衬、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融入,呈现非常个性化的艺术抒写。《磁悬浮列车,浮在城市之上》(罗鹿鸣)写道,“悬浮在铁轨之上的,是列车/是一束射入城市深处的光/三千年的长沙,在明亮里加速/来不及回眸,径直奔向现代化的心脏”。这些想象不仅是对工业、科技的生动描绘,更是诗人对新时代工业精神的深刻表达,人们可以从中深刻感受到诗人对新时代、新工业、新科技的独特情感与审美追求。
四、理念之美
理念美是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意识和经济思想所呈现出的美感。理念美超越了物质层面,深入到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中,揭示了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新工业诗选》通过对工业、产业、科技现象的描绘,体现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隐喻先进的发展意识和经济思想。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诗集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诗人们抒写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革,展现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流星中子雨》(梁尔源)写道,“0.3至0.4纳米的闪烁/每秒几百米至几千米的身姿/流星雨一般的梦幻/在微观的宇宙中/飞翔 穿越 冲刺/银屏上那绚丽的光束/安放在古老的瞳孔/敏锐穿透过的发动机叶片/给蓝天加固了翅膀”。《人造太阳》(宁明)写道,“中国终于在自己的实验大厅屏幕上/看到了那一束闪烁的蓝色电光/并从世界聚变能竞赛的七条赛道上/首次实现了由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未来的赛程很遥远,中国唯有不懈拼搏/才能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在集成电路上快马加鞭》(吴才华)写道,“以扬起一粒沙子为号/我纵身上马,冲向烽火狼烟/……/举国体制展开飞翔之势/积蓄破竹的能量/锋刃上,安全和利益自主可控/一往无前的金属/反射凿开壁垒的闪电”,诗歌聚焦芯片制造中的硅片、电子设计、光刻、刻蚀等意象,表达中国人勇于创新,突破外国芯片封锁的决心和努力。而现实中,华为终于以Mate70全面突破封锁,实现芯片100%国产。诗歌对创新进行了预想,科技人则以惊天动地的战果展示最富有诗意的创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持续的创新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每个人、每个企业追求梦想、实现价值的动力源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诗人浓墨重彩地描绘,成为诗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诗人们以细腻的笔触,展现新时代工业、产业、科技发展的繁荣景象。工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科技的进步,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诗集刻画了许多普通劳动者,赞颂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大架上的师兄》(温馨)写道,“渐渐变小/小成一只小鸟/天空旋转着/太阳,一张金色的蛛网/我仰望鸟深陷其中,进与退/都危险重重/没有谁能禁锢/生命的自由翱翔,大架上/焊花飞溅出/翅膀的光/一个矿工在风雨中/滚爬了多少年,才能从汗水和油污里/像大架上淡定走下的师兄/油画般的质感/拙朴而厚重”。《夜班素描》(孙方杰)写道,“下班了,月亮刚好从轧钢车间/移动到电炉车间的上方,光/正好与转炉车间的炉火相遇。交接班的时刻/疲惫,又显得那么轻松/似乎劳作的苦楚,在这一刻化作了悠闲/我似乎听见炉火对着月亮喊/别站得那么高,转得那么孤单/夜复一夜,仿佛没有终点”。广大劳动者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这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协调发展则是诗集呈现的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诗集中的诗歌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工业成就的颂扬上,而是更加注重对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环境之间协调关系的描绘。《磨刀石》(薄暮)写道,“钢价震荡不止。大家都试探着/与资本相互角力。如果我/带着这块磨刀石来到会场/一定能轻松算出/一棵还没发芽的麻栎树/倒下的速度”。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波动和资本运作是常态,参与者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暗示了经济变化往往具有某种规律性,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预见并应对这些变化,取得某种平衡和协调。一些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工业生产线的节奏、焊花的闪烁以及工人之间的团结协作,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工业生产的繁忙与高效,更体现了工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紧密配合与协调一致。《探矿》(汪峰)写道,“探矿人每往前迈进一步,柴油发电机/和帐篷便往上移动一步。群峰也/悄悄地跟在后面/在横断山脉,探矿者把帆布鞋/挂在峭崖之上,而把探矿的钻头/深深地插进岩石里/像长久失望的怨气和火气/像深重的祖国嘶哑的喉咙”。诗集还展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推进,刻画工业、科技对城市的建构。《城市之光》(吴才华)写道,“一挥手,就铺开一湾春水/水下万里奔赴的河/就成为一座城市吞吐风云的大心脏/太阳能,穿过巍峨的写字楼群/垂直的印钞机,拔节生长的繁华/闪耀赛博空间的几何光影/魔性造型和科幻色块/金属时尚,像激情与梦想的强磁极/饱满的事业线,沸腾的流量/在国贸城、农商银行、台商大厦的按钮中/一触即发,如时刻发射未来的火箭”。工业与经济、城市、环境的协调关系,体现了经济活动所追求的和谐与平衡,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绿色发展的理念,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也在这部诗集中得到了多层面的体现。诗人们通过对新时代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思考和颂扬,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乡音惊起的西部小镇》(胡金华)写道,“蓝色海洋的光伏板延伸着草原的梦/废弃的矿井在寒风中颤抖/在羊毛和乌金一样多的鄂尔多斯边塞/一个能源小镇悄悄崛起”。这里的光伏板象征着新能源的利用,“一个能源小镇悄悄崛起”,表明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新能源的引入,小镇实现了经济的发展,这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的隐喻。《吃煤的人》(漆宇勤)写道,“吃煤的人以深藏于土石里的黑为生/与藏在地下的光和热为敌/每天固定的时间与家人重复告别/如同一场永不回头的出走/……/只有这些每天向大地深处索取的人/才清楚地知道:这大地并不厚实/脚踏实地,实地是已被自己掏空了的外壳”。这首诗写了“吃煤的人”的辛勤劳动,同时也表达了发展对资源依赖的忧虑,暗示了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的可能性,从而引发读者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思考。
在实践中,正确的发展理念和经济思想能够为人们提供指导,并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理念美与其他形式的美相比,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创造美好。从这个角度看,《新工业诗选》呈现出来的经济美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更深刻地感受工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魅力,心灵也因未来充满希望而得到更深情地抚慰和激励。诗集封底有两句话,“本书既是当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全面见证,也为这个时代的国家精神与人民形象立传”,其语恰如其分。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