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平凡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的赞歌
我曾读过李咏成一组诗《在街角》6首,其中包括《修表匠》《修鞋匠》《补衣女》《环卫工》《钢筋工》《卖货郎》,再同他那组《西行漫记》中的《埃及掠影》《米开朗基罗广场》《伊士坦布尔》《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以及他的《秦岭三章》中的《太白山读雪》《在函谷关》《爬终南山》以及零零星星所阅读到的《孤独的制壶人》《磁湖韵》《下棋》《父亲的土地》《青花瓷》(组诗)《古矿冶遗址 》《文李湾怀旧》《江南故事》(组诗)等等,对比着来读,从不同的视角和文化背景来读,我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他似乎把杜甫的沉郁气质以及现实性和人民性,和李白纵情山水、豪放飘逸的情怀溶为一体了,既有杜甫式的人民性和悲悯情怀,又有李白式的“君子不器”“取法乎上、对标一流”“博览群书”天才般的想象和浪漫集于一身。还有歌德式的思想和里尔克式风格多样而复杂、富有节奏和音乐感。《在街角》6首对卑微的生命白描式的情景剧再现,触及到了人类内心深处中最柔弱的部分以及疼痛感,对人类的渴望和恐惧,通过对生命的沉思,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诗人没有颓废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始终以一种暖色调为生命的坚韧加油和鼓劲。这点非常能够激励和治愈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人们,让他们能够看到世界的前方有亮光,还有一种新的维度和可能性。
“卸下油丝,仿佛在拔除一根细小的白发/然后用袖珍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拧紧/人们内心松懈的部分。”(《修表匠》)
“困厄与希望在围裙上相逢一笑。”(《修鞋匠》)
“城市恢复痛感,留下一道陈旧的疤痕。”(《修鞋匠》)
“她用一朵太阳花填满劳作的人生活的破洞。”(《补衣女》)
“看着整洁的城市,他啜一口凉白开,风中的身体站成一束摇摆的花。”(《环卫工》)
“风雨的敲打,使一位柔弱的少年成为一根千锤百炼的钢筋。”(《钢筋工》)
“母亲用牙膏皮换一块糖果/把爱塞进我的嘴里/花儿一样的笑容在母亲的脸上/开出春天。”(《卖货郎》)
他的诗歌语音极具形象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和美感。它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性意义有其自身的辨识度和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原生性和能量。
诗人在细微处阐发,以情感把握作品的向度,以个人记忆与情感结构与诗人的观察力和观察视野形成了一种同质性的共情力、共赏力。他所编织的诗学之网是有内生力和一种阳光结构的,提供了一种正向价值观。《在街角》6首中,我个人认为:诗人从弱小和卑微的生命个体出发,以小搏大,厚积薄发,释放出一位诗人的观察能量,最终磨砺了一位诗人的内化成长过程和丰富性。也同我们昭示着生命存在的鲜活、容忍、血性和意志力,最终从有限的个体经验向着无限的未来数字世界和后现代性技术主义敞开的过程,让诗人对世界的洞察力、知情力拥有了一种更大的预设和整体性把控能力。
正是在此阅读的基础上,我进入了李咏成的诗歌文本。其实,我一直在新时代诗歌发生学的现场,以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视角来观察、阐释和解构当代诗学的动力发生学机制和它的传播路径。
李咏成在湖北诗坛属于“新贩子”,甫一亮相,就以其卓尔不群的才情、深刻的洞见以及丰厚的人生阅历彰显出了其不同的精神面相,和扎根荆楚山水、赓续屈原和苏轼精神血脉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在李咏成的这部诗集当中,可以窥探出一位知识分子的人文素养和悲悯情怀以及公共性和良知,这位“读书郎”需要寄寓到不同的生命个体以及自然主义、理性思维中所倡导的“现象即本质”的效果。在诗中,诗人凭借直觉的力量,虽然不去深入叩问、探究观照对象是什么,却十分专注于对象的敞开与呈现状态,所以经常对事物先验、本质的还原,与对历史、存在观点的悬置,“中止”判断,以保证事物恢复到没有前人之见和超念之物的“真”,回到“事物本身”的澄明,使其焕发原初、本真的魅力,也还原了一种历史的真相。如“铁索横江/锁不住桃花流水/一件蓑衣和一条鳜鱼/成为一座城市最骄傲的图腾/张之洞在这里建铁厂/工人们把铁矿石捶打成渔钩/在斜风细雨的龙窟寺外/和张志和一道/垂钓唐朝。”(《西塞山》)
他的语言呈现出了一种运动状态的鲜活感觉和历史的肌理,在凭吊和缅怀中映现出历史的不同山峰和侧影,折射出历史的不同面相,呈现出历史的不同长度、深度、厚度和温度。有着胡塞尔现象学般的哲学之思。
唯有大地上方的歌声在赞美和欢庆
这是诗人里尔克在《致俄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中的句子。
荷尔德林说诗人“如同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走遍大地”,这无疑是他的自况,也是现代诗人的“命运”(Geschick)。
那么诗人李咏成的自况是什么呢?
实事求是地讲,我对诗歌很热爱,但自认为诗歌禀赋稀缺平常。高中以前读的多是唐诗宋词,大学期间主要读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以及当时的顶流顾城、舒婷、北岛和席慕蓉。毕业后印象深刻的是余光中。与诗歌隔离几十年,对当代诗歌的叙事方式、审美手法相对生疏, 我的作品没有多少技巧。写得最多的是父母故乡、山川日月和年辰光景。基本是发乎情止于理。 以写实为主,偶有生活感悟,唯恐失于肤浅。重在记录日常,不敢启迪人生。这也是我前面说的“喜忧参半”的意思。常言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重点在于:我的东西是不是哈姆雷特?
我认为李咏成这是一份自谦之词。李咏成就是哈姆雷特!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不服周”!
他在《屈原像》一诗中写道:“学富五车的三闾大夫/ 也有佩剑/可惜大王和满朝勋贵/ 无人能读懂/那支剑的锋芒/ 生于楚国的人/一生离不开风浪/生于水/也死于水。”
又有谁能够理解李咏成精神上的高蹈和落寞呢?这首诗有着明显的隐喻性和象征意义。凭吊屈原,其实是在写自己,也是在写自己在滚滚红尘中的前世今生以及“悲欣交集”的人生轨迹。我自诩是理解李咏成的,他有着一种很深刻的孤独,他比一般的人隐藏得较深,而不是浮于表面,浮于事物的表层单一结构,而是一种多晶体网状深层结构。
我最看重的是李咏成自诩的“读书郎”身份,这让我们心灵距离倏然缩短,成为“零距离”和一种炽烈的“共情性”。
李咏成是骨髓里有着明显楚人性格的人。他虽然理工男出身,但他痴迷缪斯女神也有四十多年了,他能服周吗?他就是“不服周”!“我要”“我能”是李咏成的人生信条。
《活在人间的秘密》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就是他“不服周”的产物,就是他的诗歌宣言,也是他的精神宣言!
诗集《活在人间的秘密》全书分为:(一)诗,给生活一种心情。(二)来自乡村的忆念与叙事。(三)如何深情地活在人间。(四)时光在不断持续与返回。(五)无法忘却的父亲和母亲。(六)从日常中滑出的行板。以及序言《结果,不止于一次折返》和《后记》八个部分组成。我在阅读该诗集时,是打破了一种线性秩序和惯常思维的。我曾经计划去李咏成当董事长的大学教授哲学,但因离武汉较远,生活不便就没有去争取了。我是以一位哲学家的视角来阅读李咏成的《活在人间的秘密》的,是采用海德格尔对待荷尔德林,荷尔德林对待里尔克的诗歌解剖学原理来诠释和解构李咏成诗学的。
当然还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题旨,以及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之思、尼采的酒神和日神精神以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部分思想来进行了全面的解构诗人的。
如果当有人质疑我?李咏成既不是于坚、雷平阳、陈先发、江非、胡弦、张执浩、剑男、宗仁发等等,但正因为“他不是他们”。李咏成作为“诗歌学的个案”更有研究价值。李咏成诗歌取向的平民化色彩支撑起其诗学精神的一种原动力,这是他诗歌发生学的全部精神密码和技术密码。
《在街角》6首中市井小民的人物雕像外,还有《父亲的土地》(组诗)《写给母亲》《诗人的弟弟走了》《姐姐》《茶艺师》《父亲的骨灰》《我的岳父》《写给叔父》《母亲》《最深的爱往往最难说出来》《大海是一位母亲》等等。我第一次真正地被诗人感动了,在这些诗中也可以分析出这位“读书郎”的原生家庭非常贫穷、但有志气。他们什么都打不垮,疾病打不垮、死亡也打不垮,诗人李咏成就是依靠勤奋地读书走出平原、走出农村,就像是《人生》中的高加林。但诗人又是非常幸运的,捕获了他心中最美的爱情,特别还是正在应该拥有爱情的豆蔻年华。
当我读到:“1964年/母亲在剧痛中剥离子宫和包衣/把我和对尘世的爱/ 和盘托出/她养育了五个孩子/一串营养不良的葫芦/压断一根营养不良的稻草/1990年/ 疲惫不堪的母亲/收回眷念/ 一滴血挂在嘴角/母亲用殷红的遗言/说出一生的干干净净。”(《母亲》)
“2006年/ 医生从父亲的喉管切下一团组织/血肉模糊/那个肿瘤堵住了他的声道/体内有一个话语淤积的堰塞湖/ 临死也没有/说出我最想要的那个字。”(《最深的爱往往最难说出来》)
“岳父生于1934年/今年八十有七/平凡的一生小心翼翼/最大的壮举是把心尖上的女儿/嫁给一个贫穷的读书郎/今天见到岳父/ 老人日益清减/渐渐低矮的身体上/又瘦去一些时光。”(《写给岳父》)
“我亲手把父亲的骨灰/小心翼翼地/捧进一个盒子/ 就像把一朵朵白云拼凑/曾经的天空/有一些大块的骨头/依然坚硬/烈火烧毁不了父亲的性格/我不敢漏掉父亲的一粒骨灰/就像不敢漏掉余生之中/每一个做父亲的日子。”(《父亲的骨灰》)
“所谓的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其实是父亲长年累月磕破头颅/得到的布施。”(《父亲的土地》(组诗))
天地玄黄,厚土无声。父亲喂养土地,土地喂养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谁不被感动呢?谁不会对大自然和生命产生一种敬畏感?一种虔诚的赤子情怀呢?
“大海是一位母亲/蓝色的羊水/孕育海藻、 贝壳、 无数鱼虾/慈悲地收留/跌落的星星和月亮。”(《遥望一片海》(组诗))
特别是这首《遥望一片海》(组诗),简直是天才般的语言,天才般的意象。简直是华兹华斯般在“朴素的浪漫主义旗帜下蕴涵着一种高尚的思考”。李咏成并不是背弃或者叛变了其农耕文明的出身,而是需要在这种农耕文明的胚胎之中有所新的孕育、反思和掘进,更好地接受一种新的蓝色海洋文明和全面技术主义的洗礼。
李咏成并没有忘记他的“根”,他的“根脉”之所在。“他发誓从七七以后/要活成两个人。”(《诗人的弟弟走了》)
诗人在悲伤和隐痛之后,孕育了一种新的精神力量,寻找着一种新的精神出口。
这是在寻找着另外的一种精神意志。
诗人李咏成在凡俗的事物中提取“诗意”,他自觉地放低身段,倾心于对日常生活中生命状态的呈现,努力通过对事物的去蔽、澄明,敞开、还原世界本原的存在。
在诗人的眼里一切皆诗。“亲情”“亲人”作为“对象”和“载体”,诗人与周边的凡俗物象、琐屑小事、生老病死亲切地对话。它的在场性,建构自己的平民诗学。
“你突然走了!那张百元钞票/成了一张判决书/密密麻麻地写满对我的声讨/自私自利的我/十恶不赦/我的灵魂被判处终身监禁/一辈子都不曾减刑。”(《写给母亲》之《判决书》)
“只有母亲/ 坚守着山坡/年复一年地采撷旧时光/母亲发酵成/一片陈年的普洱/每年清明/经过阳光的蒸煮、春雨的冲泡/香浓的茶香从茶园飘进城里/流浪的我们 于是又源源不断品尝到/另一种母乳。”(《写给母亲》之《母乳》)
“那个没有娘的所谓世界/暗无天日。”(《写给母亲》之《后来》)
李咏成《写给母亲》(组诗)读哭了我。这里叙述了一个贫困的农耕家庭一段隐秘的历史,这种所谓的“不堪”的历史,成为了诗人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得力媒介。也成为了诗人对自我灵魂进行审判、自我救赎的必灵炼狱之旅的精神勘探。
这种“自我批判”“自我解剖”既是“俄狄浦斯情结”“哈姆雷特式”的忏悔,又是一种灵魂经过炼狱般的苏醒。
正如“求意志的意志”(der Wille zum Willen)与一般的意志(意愿)不同一样。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黑格尔语)这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成为万物灵长的依据。人类的自我怀疑精神和自我批判精神,可以敦促人类从一般意志走向自由意志的僭越和新的可能性。
自然、历史、异域经验及其它
对李咏成,我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误读”。认识李咏成的时候,正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每天从疾病和死亡的桎梏中挣扎,仿佛是笼中困兽。
所以,我根本无视身边任何人的存在,只是从我自认为的一个哲学的自洽世界中封闭自己、治愈自己。
诗人对历史题材的抒写有着其独到的认知和禀赋,他笔下的历史仿佛不是那么的沉重和血腥味。而蕴含着禅心禅意禅味。既不是对历史的揶揄式的反讽,也不是脸谱式、无史实依据的“戏说”。他诗歌中的历史是披着一束光所照耀着的,既有历史的深度、厚度,又有历史的体温,不是冷冰冰、凉飕飕的历史,这种对历史具象化的再现让历史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若有若无的木鱼/敲打各种各样的往事/泉水无声/披上袈裟的石头/陪伴着慈悲顺流而下/此时,每一种冥想/都是一种般若。”(《东方山》)
“木铲、木耙、木槌和木支架/足以支撑华厦/四十万吨古矿渣收拢的硝烟/堆积出一种高度/独一无二的铜草花/没有一丝铜臭。”(《古矿冶遗址》)
“岩石下的涧沟/喝着消瘦的溪流/它是冷宫中的嫔妃/某一日得到阳光的宠幸/意外地怀上龙种/ 凛冽的羊水中/一条小蝌蚪/ 悠闲地游走在现实与虚空之中。”(《秋生》)
其实,所有人类的历史都只是在现实与虚空之间徘徊,荡秋千。历史的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了“一切历史都只是当代史。”我们在阐释历史的种种面相的时候,是同现实世界和现实政治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历史和现实都是一个万花筒。
“牙床是一道古老的河床/海盗反复洗劫沉船/象牙般的智齿不知所终/ 嘴里含着/一处荒废的遗址。”(《遗址》)
诗人对历史并不是人云亦云的,是有着自己独到的判断和思考的,是有着自己的鉴赏力和辨识度的,是有其语言和思想智慧的。
《江南故事》(组诗)中:“岁月苍苍/我们剥开一只茧/把全部章节/ 托付给一把旧提琴。”(《梁祝》)
“你鼓动的潮水/ 冲不垮俗世的底线/青灯之下/ 我是一个六根未净的沙弥。”(《白蛇》)
“粉黛是一种危险/捧在手心的玉总让人提心吊胆/ 来世, 做一个行走的三生石/春天, 你种下自己/多少年来,怡红院只出产忧伤。”(《黛玉》)
“时光比两根丝线更瘦/ 泉水里的月亮在某个雪夜, 揉成一张画饼/闭上眼睛是为了隐去泪水/人世苍凉/ 有多少真相不忍直视。”(《阿炳》)
《江南故事》(组诗),虽然只写了《梁祝》《白蛇》《黛玉》《阿炳》四首,但这却是诗人天才式的作品,把其天才般的浪漫和语言智慧显示得一览无余。把江南的烟雨、箜篌、丝竹和南音演绎得栩栩如生、扣人心弦。这仿佛是张若虚般的再次海市蜃楼般的显现。
细细地品咂、咀嚼,李咏成的《江南故事》(组诗),是可以咀嚼出张若虚那首“孤篇盖全唐”中《春江花月夜》的几份余韵岀来的。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李咏成的诗歌语言和技巧是具有天才性的、音乐性的,甚至是可以谱曲演奏出琴瑟和鸣之声的。
李咏成也是一位用诗歌为人面相为人布道的诗人。我一再重申的就是看重他的“读书郎”身份。
他的诗歌题材非常的宽泛,辽阔而宏远。他对异域历史和经验的抒写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而是站在中西文化和历史、政治、军事、宗教、信仰、民俗、地理等等文明互鉴和对比的角度,有着自己独立性思考的。
“文明的巨石/被沙漠的烈风/切割成尖锐的四面体/狮身人面的阿拉伯勇士/ 趴得很低/像匍匐的三芒草/掩藏十字军的铁蹄/运河是帝国的伤口/那一片海/因血得名/ 西奈半岛是艳后的手帕/至今还有一股腥味/青铜迷失/ 浪迹于洛阳/成为周天子的社稷/东方豪杰的心里都有九尊大鼎/中原从此不得宁日/法老太老了/ 撒哈拉深处/木乃伊已抽离灵魂/注入,一匹跋涉的骆驼(《埃及琼影》)
写出这样的诗歌是需要一定知识学谱系的,不是单纯语言层面的诗人可以足够把握的。诗人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历史学视野和洞见,对人类历史和一个王朝的兴衰周期率有着清醒的理性的认知。“西奈半岛艳后的手帕和东方豪杰的九尊大鼎”的互文性以及巅覆性的对比和解构、祛魅、解咒,不仅仅是奇葩想象力的问题,更是诗人一种学养和修养以及整体性思想能力和对世界认知水平的一种呈现和气象。
“大卫褪去了血衣/一丝不挂/伟岸的私处举起中世纪的火炬/佛罗伦萨的灰烬上/新鲜的鸢尾花/正在怒放/但丁故居的窗户为什么那么高?让人想起牢笼。”(《米开朗琪罗广场》)
“索菲亚大教堂与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近在咫尺/ 都不愿意首先伸出右手/安东尼走了/ 渥大维走了/埃及艳后淹死于自己的泪水/奥斯曼一世/骑着蒙古人的高头大马凯旋/大陆从此分离/像走失的兄弟/人类最深的隔膜/大概如同一湾海峡。”(《伊斯坦布尔》)
能够写出如此宽度和厚度诗歌的诗人,是值得批评家关注和正视的诗人。
也是值得批评家尊重和致敬的诗人。《活在人间的秘密》呈现出的既是一部诗人个人的成长记忆和历史,更是一个从平原走出来的,从农耕文明迁徙到城市的变迁史和发展史,囊括了诗人四十多年来,对不同事物,对人间万象的诗学和地理学思考。既有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地理性空间的,还有异域的,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这是一个个人的记忆和“呼愁”,也是时代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记忆和“呼愁”,
这种记忆和“呼愁”有一种普遍性的意义和真理性的皈依。诗人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和天才般的语言天赋,用诗歌的形式重访了一个中国农耕家庭成长的秘史和密码,发掘出记忆中旧地往事的精神脉络,拼贴出一幅当代中国大美河山的城市生活和美丽乡村的壮美画卷。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曾经的精神轨迹和心路上的徬徨和忏悔之声,认识传统和现代互相交织、互相并存的城市历史和世俗生活的浮世绘图像,这样的诗人和作品以其独特的历史感、在场感、地理学意义上的行走与游历,这样的诗人和作品必将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精神价值和参照,有一种新的边界、期许和维度,蕴涵着一种新时代诗学的一种无限的可能性和诗学之光。
诗集《活在人间的秘密》作者简介
李咏成,居武昌。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见于《诗歌月刊》《中国校园文学》《长江丛刊》《安徽文学》《红豆》《今古传奇》《湖北日报》《扬子晚报》等纸媒;获第二届“李白杯”《中国诗歌·百家》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今古传奇文学奖诗歌奖。诗作被《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栏目遴选并参加全国直播。个人诗集《活在人间的秘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