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律近体与非律新体同生共荣(三论非律新体创作应用之一)

作者:井冈秦峰   2024年01月26日 16:50      0    收藏
前言
新时代如何繁荣古典(亦称旧体)诗创作是当今诗坛议论的热点,众说纷纭。笔者2O23年4月,于中国诗歌网发表题为《古典诗创作另一手法探讨》论文,提出非律新体创作古典诗的新手法,并期望该体与格律诗同生共荣,以达到“坚守格律近体,旨在品位;倡导非律新体,意为众和”之目的。为让此观点在诗界更多人了解,笔者特撰《循史论诗一一非律新体创作初探》一书(已付梓江西人民出版社),为做好此书出版发行前的宣传,并对原著内容辅以补充,拟撰论文三篇作为先导,此篇为初论。

近体诗新时期发展必由之路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历史不断演变进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当代文学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近3000年历史,以近体诗为代表的古典诗,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永不磨灭的辉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任何事物都具备两重性,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律诗发展也不例外,中、晚唐达到无可复加的巅峰后,便显现出日渐衰退的迹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势越来越明显。这里讲的衰退不是指诗歌本身艺术品位下降,而是人们对其喜爱、关注程度下滑,欣赏或参与创作的人与日俱减。“五四”以来,不少具有写诗天赋的青年热衷新潮,一股脑儿撰写新诗去了,自然分流了古典诗的创作队伍而另树一帜。新诗以不可阻档之势攻城略地,迅速占据中国诗坛主导地位。
古典诗创作虽遇到有史以来最大挑战,但在逆境中奋发有为,并做出了应有贡献。然而,古典诗创作队伍日渐稀少,更缺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社会各层面缺乏古典诗的浓厚氛围,民众写诗、诵诗、品诗、论诗兴趣缺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古典诗创作怎样摆脱如此尴尬的局面,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值得诗坛上下予以关注和应对。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诗坛兴衰,诗人有担。早在20世纪30年代,新文化旗手鲁迅先生就提出:“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1] 无疑,鲁迅先生是赞成旧体诗革新,既要改革格式,又要变革音韵。
新中国成立后,既是领袖又诗人的毛泽东,对古典诗创作多次发表看法,为中国古典诗词发展指明方向。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在《致臧克家等》信中写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2]1957年的一天,在与词学家冒广生谈话时指出:“旧体诗词的格律过严,束缚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张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 尔后,1958年,在与梅白谈话时再次提到旧体诗困境说:“旧体诗词有许多讲究,音律、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 毛泽东在致蒋竹如的信写道:“律诗是一种少数人吟赏的艺术,难于普及,不宜提倡。” 无可置疑,毛泽东对旧体诗词虽情有独钟,但也看到它的美中不足:深奥难懂,不易学;格律过严,束缚思想;不通俗,不易普及。这些正是阻碍古典诗发展和繁荣的拦路虎。正因如此, 1965年,毛泽东铿锵有力地指出: “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 [3]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以战略家的眼光,在揭示古体诗要发展要改造的同时,高瞻远瞩为其指明方向。1965年7月21日,他在致陈毅的信中指出:“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4]
诗坛上下,诗界内外,振兴古典诗创作、再造辉煌的呼声,此起彼伏,势不可档。他们为古典诗在新时期发展,提出不少真知灼见,本文在此不一一赘述,只对笔者提出的“非律新体”与近体诗同生共荣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倡导“非律新体” 的初衷。

格律近体与非律新体
要探讨格律近体与非律新体同生共荣的问題,首先,要搞清两种诗体的概念及内在联系与区别。众所周知,格律近体是中国古典诗歌声名远播的体裁,从南朝的永明体逐渐演变,至盛唐定型的诗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既讲究押韵对仗,又注重平仄声律的诗歌体裁。有别于古体诗而称之为近体。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对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规定,本文将其称为格律近体,是为了文章写作需要,以便与非律新体相对应,实际称之近体诗或格律诗即可。
非律新体是中国古典诗创作一种新体裁,与传统近体诗有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它除了韵书(中华通韵)、句内不拘泥于平仄外,包括对仗、声韵要求,与近体诗完全一致。非律新体各类别(包括五言、七言)都有严格规定。
一是格式要求,非律新体有绝句、律诗、排律三大类别。绝句每首四句,五绝称作“新体五言绝句”(简称新五绝),七绝称作“新体七言绝句”(简称新七绝),新体律诗每首八句,五律称作“新体五言律诗”(简称新五律),七律称作“新体七言律诗”(简称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新体长律或新体排律,简称新排律,五言排律称作新体五言排律(简称新五排),七言排律称作新体七言排律(简称新七排)。
二是声律要求,句内不拘平仄,联内句脚相对。
三是韵律要求,通常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四是对仗要求,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其名称之所以曰新体,是该诗体渊源于永明体(新体),同时又不拘泥于平仄,有别于格律近体而含“非律”之意,故称之“非律新体”。同时,因非律新体承袭古典诗创作精华,具备浓郁的古韵特征,尚与传统近体诗有所差别,故又称为“古韵新体”。
非律新体在坚持近体的格式、对仗、韵律等精华同时,又采用古体自由奔放的写作手法,句中不拘泥于平仄,在保持吟诵顺畅的前提下,将意境发挥极至。意境是诗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诗,平仄再完美也只是空壳。非律新体的创作优势,既融合了古体诗立意自然、想象丰富,不受平仄约束、自由奔放的特点,又具备近体诗韵味浓郁、含义隽永,格律严谨、形体优美之特色。
学习中国诗歌史可知悉,非律新体与古今七律第一人,杜甫晚年写的吴体,即诗界称为拗体,如同一辙。但是,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前者是古代诗人顺其自然创作产生的原创作品,后者是经过详尽总结梳理成立的条理概念。再有,非律新体不拘泥平仄,自然形成诗句清新,通顺爽口,兼有民歌特色。
我们还可从格律近体与非律新体, 各自作品具备的特性,赏析其亲缘关系。首先,形体格式相同。格律近体常见有六种形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非律新体与此形体格式完全一致,只是称谓略不同。
其次,句式结构一样。格律近体不管五言体还是七言体,不管绝句还是律诗,均有仄起、平起句式,以及仄起、首句入韵或平起、首句入韵句式。非律新体与格律近体一样,均有首句入韵句式,因句内不论平仄,故不存在仄起或平起的问题,只是强调句脚的平仄相对与否。如首句入韵,首联出句与对句韵脚一致,其余出句与对句的句脚,平仄相对。如首句不入韵,各联出句与对句的句脚,平仄相对。
再次,声韵要求亦有相同处。非律新体除了韵书、句内不拘泥平仄外,其他与近体诗完全一致。也就是说,非律新体的声律要求,不管五言体还是七言体,在句脚平仄相对、一般押平声韵及一韵到底等方面是雷同的。
还有,对仗。近体诗的对仗表现在五言或七言律诗(含排律)上,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律诗要求二三联必须对仗,非律新体与此要求一致,至于变通要求,另当别论。

格律近体与非律新体一脉相承
格律近体与非律新体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孪生兄弟,纵观中国诗歌史便一目了然。由上古朴实的《诗经》,到情感浪漫的《楚辞》;从两汉乐府民歌的盛行,到魏晋南北朝文赋与骈文的并茂;自初唐古体诗的气象万千,到中晚唐近体诗的空前绝后。中国诗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古体诗在向近体诗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讲格式、讲声韵、讲对仗的新体诗阶段,即南朝时期的永明体,为唐朝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近体诗由永明体(新体)发展演变而成。其声律要求看似甚严(四声八病),但尚不及定型后的近体诗规范和严谨。
非律新体在承袭永明体(新体)注重声韵,讲究格式,崇尚对仗特性的同时,又将近体诗声律四原则取其一,即保留句脚平仄分明的要求,以便做到既有音韵美,又能充分展现意境,也就是形式服从内容。实践证明,只要遵循句末平仄相对的声律要求,遣词造句注意通顺,即可规避诘曲聱牙,使其诵读流畅,就像写文章一样,无需字字句句去校平仄,朗读仍可爽口流畅。
可以这样理解,近体诗源于永明体(新体)并不断完善定型,从而在中晚唐达到完美的巅峰。非律新体的同样源于永明体(新体),在传承精华的同时,对声律要求部分借鉴近体诗的优良成果,使其成为一种新体诗。两种诗体同出一脉、江海同源,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试举两个诗体范例,赏其特性,犹春兰秋菊之美,观其特色,具同工异曲之妙。其一,格律近体《隨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其二,非律新体《白鹭洲书院咏》:“ 三山鼎立赣江边,一叶绿洲水中间。花红草青林遮日,鸟语蝉鸣鹭连天。风月楼院培英烈,云章阁堂育圣贤。文公正气今犹在,莘莘学子续新篇。”(文公,指民族英雄文天祥)
值得注意的是,近体诗(尤其七律)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从初唐至盛唐中期,包括崔颢、李白、王维等名家在内的诗人,所创作的七律诗并不完全合律,严格说属于永明体(新体)范畴。尔后,杜公于晚年写的吴体诗(又称拗体),与此前的永明体(新体)更趋规范,除句内不拘平仄约束外,包括句末平仄相对及对仗等,均与近体一致,和现今倡导的非律新体完全一致。

历史回归 再造辉煌
非律新体不是哪个人异想天开、凭空揑造出来的创作手法,而是古体诗向近体进化达到巅峰后,又科学地回归至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既有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又有现实社会人们对创作新手法的迫切需求。提倡非律新体不是倒退,而是适应新时代前进的必然结果。
列宁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4]所谓螺旋式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回复性的对立统一。事物的自身发展,在经过肯定、否定,又有新的肯定、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这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但实质上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某些低级阶段的特性,是通过曲折的形式而实现前进运动。事物发展是在螺旋式或波浪式的进展中,其前进性和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正法三大规律之一,是一切事物发展必然现象。
非律新体在传承格律近体精华的同时,又科学地回归到永明体(新体)向近体进化的历程中去,看似回到盛唐时期的崔颢、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拗体诗那样,即讲究格式和韵律,又讲究声律却不拘泥于平仄。然而,这种回归不是回到原点,不是原搬照旧,而是在原基础上再次发展和提升。如上所说,两者是有区别,前者是古代诗人在永明体(新体)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创作,产生不尽相同的创作结果,后者是经过详尽总结,梳理提升的条理概念。
推出非律新体的创作手法,既不是对传统近体诗的否定,也不是对其进行改革,只是为作者创作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使之适应不同的人群,让更多人加入到古典诗创作队伍,为中国诗歌发展而倾尽其力。
格律近体与非律新体携手共进,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召唤,是中国诗歌再造辉煌的需要,两个诗体同生共荣是有着坚实基础。一是同根共源,两种诗体同源于永明体(新体):二是目标一致,两种诗体都是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古典诗创作再造辉煌;三是要求相仿,非律新体除韵书为中华通韵、句内不拘平仄外,其余要求与近体雷同。作者同时掌握两种诗体易如反掌,会吟近体更易作新体,会写新体亦知晓近体。
毋庸置疑,非律新体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顽强生命力,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诗歌创作者的欢迎。从广义上说,该诗体适应一切诗歌爱好者,无论老年还是青少年,无论熟知旧体诗作者还是未入门的新手,只要心里不存芥蒂和抵触,不但入门容易,而目深造不难。
《井冈青峰》公众号,是以古典诗创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交流平台,受到不少网友青睐,尤其是古典诗歌爱好者。他们中间既有中轻年人,也有上了年岁的写诗高手,还有刚迈入门槛的新手。大家在学习非律新体诗概念后积极投入写作,不断提升创作水平,平台成了非律新体的创作的摇篮。
有位盲人诗友梁正茂,在其他群得知《井冈青峰》推广非律新体,想尽一切办法联系进群,微信中真诚坦言地写道:“学格律诗学得我苦不堪言,自从得知非律新体诗这一体裁后,我像是找到了组织。请把我拉入群,我会积极投稿,并遵守群规。” 字里行间对非律新体情真意切的情感,跃然于纸上。 
吉安诗词学会前会长胡牧华先生,系统地了解非律新体后颇为赞赏,深有感触地说:“大作立意新颖,持论公允,例证稳妥,阐理明义,发前人之未所发,很有价值,读后获益匪浅。”
年逾古稀的彭瑞雄先生,是位旧体诗爱好者,有几十年创作经历,当得知“井峰”公众号推出非律新体后。惊呀地说,写了几十年旧体诗,怎么钻出了个非律新体?通过学习了解后,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他深情地说:”自入贵群后,对先生你提出的非律体之说,真有点惊诧之感。但没有任何感觉是标新立异。现在学习先生之大作,有启蒙之感觉,努力试试,看能否入此门道。” 彭老积极表示:”再谢谢先生,青眼以顾,教材还待学习,习研下杜诗(拗体),扶好这根拐棍,走稳些。”此后,他身体力行,笔耕不辍,写了不少非律新体作品,2023年,《井冈青峰》举行非律新体诗竞赛,荣获二等奖。
还有退休干部丁克立,对古典诗词楹联特别酷爱,也能写些顺口溜之类的打油诗。然而,由于对汉语四声生疏和客家人读音的天然短板,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未能垮进近体诗的写作门槛。由此,他心灰意冷,对古典诗创作不由自主萌生绝望。一次偶然机会,丁克立接触到非律新体,句内不拘平仄的特性,使人如释重负,心宽眼亮,便毫无顾忌地投了该诗体创作。他一发不可收,几年来写了300多首诗。其内容既有时事政治评论,又有亲友家国情怀;既有自然风光游览,又有人生喜忧感叹。丁克立感叹说,非律新休让我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借此东风竭尽全力,实现梦寐以求的写诗出书愿望。
《井冈青峰》公众平台是最好见证,不少人因有了非律新体,才有了坚持写古典诗的兴趣,而且在写非律新体的同时,对格律诗的认识和写作水平都得到提升,实現了同生共荣的意愿。我们完全可以深信不疑,非律新体一旦被广大诗友掌握,中国诗坛必然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强有力地推动古典诗创作大发展,大繁荣! 
非律新体坚持与格律近体同生共荣,既保证了历经数千年、尽善尽美的格律诗毫发未动保存,又为繁荣古典诗开创了新局面,不仅形成古体、近体、新体三足鼎立之态势,而且有格律近体与非律新体双轨并行的架构, 为中国古典诗再造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献来源
[1]张效民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p366-367。.
[2]《毛泽东诗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p520。
[3]金台资讯网站《毛泽东诗词·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和指南》2023.5.8。
[4]《毛泽东诗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p607至608。
[5]《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2017,第38卷,第411页。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2. 鼓浪屿诗歌节已是响亮品牌——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专访王山
  3. 王若冰|代际更迭视域下的甘肃诗歌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5. 每日好诗第42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每日好诗第426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村里的诗人:一个40多岁农民回到老家 写诗、种地,照顾年迈父母
  1.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诗意浓浓!文艺大咖齐聚鼓浪屿……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