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与诗性,在场与写意(诗评) ——壬阁诗歌论

作者:右手江南   2024年01月26日 16:49      0    收藏
与壬阁兄相识相知有五六年时间了,在杭州、萧山、椒江,我们都曾针对诗歌创作、诗坛现象进行过一次次的长谈。他胸中荡漾的诗意是从骨子里生发出来的,安静地写诗,不受诗坛现象的纷扰所左右。由此,我也可以笃定的相信,我结识的这位兄长是真正的诗人,或者说,是真正的爱诗之人。壬阁写诗,强调灵性与诗性共存,强调在场感与写意性,他的这种见解,也让他的诗歌很快从一众诗人的作品中独立出来,有了很强的辨识度。他的诗歌作品始终保留着独立性,保留着个性的声音,也就是说,壬阁写生活,写的是他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公安系统的诗人,自然离不开公平、正义,自然离不开正气与正能量,同时,在回望自己生活过的土地与村庄时,又总能饱含着真情去凝视,这就很难能可贵。诗人没有脱离自己的乡土,反而在诗歌之中积极地去反哺,去溯源,足见,壬阁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我把壬阁的诗歌打印在A4纸上,系统地去阅读。才发现,长久以来我所认识的诗人,其诗歌作品中隐藏的信息是那样地繁复而有内涵。仿佛一束太阳的光,与我阅读的视线相碰撞。循着诗歌的笔触,探索其创作的精神轨迹,基本上可以厘清一个诗人在心灵道路上跋涉的艰难与曲折。壬阁在诗歌中的布局是诗人心胸开阔的明证。他不玩诗歌概念,不玩诗歌流派,只是单纯地让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诗意结合,让真纯本色的话语折射深厚的思想情感。壬阁的诗歌语言意蕴醇厚,意象清朗,融入了一种写意画的随性与率性。最令人感到惊叹的是诗人通过意象寻找心灵的镜像以及寻找现实与理想主义的融合,突破了一种内心的禁锢,在明丽与安宁之间,安放自己的诗心。他还颇为欣赏禅意在诗歌中的运用,不论是诗意之禅还是生活中处处显现的禅意,他总能够用白描的手法,加以登楼阁而鸟瞰城市的方向抒发心中的感怀。壬阁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心灵定位,他不以量取胜,而以质或者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导航,引导自己的诗歌创作。不论是抒情或者叙事,他总能够以心灵的镜头推着诗意向前,继而让诗歌真正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
回到壬阁的诗歌文本。先看这首《百丈漈三折瀑下的咏叹》,这是一首行吟诗,如果光看诗题,我们顺着诗题联想这首诗的想法,绝大多数的诗人是临摹、素描,把景色写出来,是忠实的风景记录官。而壬阁并非这样去写,他跳出了风景以外,写人生经验。在第一节里,他这样写:“瀑布从百丈高处铺下,铺陈着/断崖的不断心事。绝望处/望着源头到出口的距离/眼泪滑落,流成一道风景//联想起,一段惊世恋情/以及一个躲进深山痛哭的女人/用最决绝的方式,来掐断/流水的宿命,将剧痛丢向深处//源头仍在澎湃,出口却含泪已久/悲壮无法风干,只能退回石壁心肠/向四周洇渗,将巉岩上/几棵松,滋润得更加孤独挺拔”,将瀑布拟人化,或者用瀑布比喻凄美而惊世的恋情,这样的视角,瞬间将自己的思绪和拟古的修辞相连,拔高了诗歌的境界。诗人这样完全放松的融入古典意境,让他的诗歌语言也变得醇厚、丰沛而有意蕴。好句子,频频闪现,比如“眼泪滑落,流成一道风景”、“流水的宿命,将剧痛丢向深处”,读这样的诗句,已然超脱了欣赏百丈漈瀑布的美景,而是独自品尝人生曲折的况味。
再看第二节:“往下,泪流久了可以穿石/水帘洞内,心事藏得很深/每靠近一次洞口/就能呼吸到一丝凉薄//不少游人,却喜欢在这里探幽/在洞口消失又出现,一段经历/就这么被一个人采挖出来/另一个人又背着填回去//眼泪,挡在水帘洞前/将悲剧演化得那么壮观吸引世人,一波接一波赶来/自导自演人生续集”,诗人通过“瀑布”的意象来解读内心的禅意,审美情韵得以较好地彰显。其实,写诗的人都知道,意象的呈现就是为了审美情韵的凸显而服务的。你像“往下,泪流久了可以穿石”,将瀑布从天落下的场面写得缠绵而悱恻,就是在美感凸显的基础上,折射意象的多彩呈现。像第三节:“如果缘分不灭,我愿在爱情崖下/安置我的心窝。接住日夜淌下的泪水/也盛下流过四季花草的蜜汁//尽量打开胸膛,给一落百丈的瀑布/提供沉淀空间,还要给滑落的石头/飘零的落叶,一个柔软的涟漪//心事藏得越深,胸口就愈加透明/能照见苍穹寥廓或暗夜云涌/也让我一波三折的情感,倒映呈形”,直接把写景引入到写诗人的心境中来,升华了赏景的主题。清代文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只有把自然意象巧妙解构然后整合到精神意象里,完成诗意的复杂转换,才能体现一个诗人的诗艺与诗技的高妙。我是通过阅读这首《百丈漈三折瀑下的咏叹》,开始对壬阁写山水的诗有了一个立体的印象,他写诗,就是在写诗人的心境,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人云亦云,且能够一次次将自然元素的构成与人文元素的构成做到转换与写意。
同样的手法,在《大海赋》《让川引力》《龙岗山:时间长工的神来之笔》等诗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里,我要着重谈一下诗人那些有着深刻生活体验且被提纯的诗作。你比如《晴朗的清明》:“清明日,好的不仅是天气/还晴朗了老父亲树洞般眼神/掏空了欲望的他/却在这一天,有了某种执着/在祖母坟头,喃喃自语/专注地烧着纸钱/火盆的光,点燃了两朵火/从他眼里,蔓延成周身的灵光/与清晨洒下的霞晖相接/生命舞台,忽而洞开/祖母以及更多祖辈的影子/在追光中浮动,重叠,又泯灭/四周的事物随后明亮起来/松针凝吐露珠,响铃草繁茂/衍过另一座山头”,这是一个立体的画面。从父亲烧着纸钱开始将画面引向生命的舞台,继而看到“祖母以及更多祖辈的影子”,然后引向自然的远景,在这个镜头不断移动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诗人内心的悲戚之情不断上升不断寻找事物寄托的过程。
辽东天籁的评论相当精彩,解读的也很有特点,我愿意抄录在此:“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势,而壬阁的这首清明诗却晴朗明亮。他虽在开篇即点题:“好的不仅是天气”,但这仅是铺垫的开始。诗人通过对“掏空了欲望的”老父亲“在祖母坟头,喃喃自语”,“执着”“专注地烧着纸钱”,“树洞般眼神”被“点燃了两朵火”等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老人,在清明这个特别时段,借由怀念这种精神寄托方式,使自己的枯木之心与逝去亲人的魂灵一起复活——可以想见,在他的心里,那些坟墓中的亲人,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从未走远。这也阐释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死,是生的一部分”这一深邃主题。同时,诗人又在“纸钱”、“火盆的光”、“眼里两朵火”、“周身的灵光”、“清晨洒下的霞晖”等意象的层层递进当中,逐渐营造出洞彻明晰之境,直至“生命舞台,忽而洞开”,使人豁然开悟:死亡并非结束,而是生的延展。“祖母以及更多祖辈的影子/在追光中浮动,重叠,又泯灭”——生死循环,生生不息啊!至此心境明阔,抵达真正意义的晴朗。整首诗结构环环相扣,叙述不疾不徐,从一个小切口慢慢扩开,诗意愈来愈明亮。而尾句“响铃草繁茂/衍过另一座山头”,岂止是明亮,简直是响亮——仿佛能让人听到,生命连绵的步点和一串串响铃,漫延回荡,余音不绝。
在诗歌中表达生命的终极关怀,是一个诗人写诗的根本。诗人是看透生死之人,只有看透了人生的终极,才能悟到古典哲学的奥秘。从诗学理论上解析,壬阁在这首诗里,吸取了现代诗学经验的象征、借喻,巧妙地把中国的清明风俗和古典气质现代经验,完美融合在一起。让驳杂的文化概念变得有无限的想象拓宽,是一种精神升华。写清明的诗有很多,而且“清明”这个意象,本身就很司空见惯,但是诗人,避开雨清明,而写晴天的清明,其内心的悲伤并不比雨清明的悲伤更少。
由此,我想到了壬阁的另一首诗《隐身于尘土——梦探江一郎墓》:“墓壁尽头,一个硕大的指印/指向不速之客,蹒跚的脚底/尘土在簌簌低语,仿佛都是/不愿沉默的灵魂/继续着无尽的诉说//我放轻脚步,深怕踩痛它们/你也一定隐身其中/就像你生前热爱土地,连死了/都要用‘白骨,赤裸裸地搂着’//此刻,你如愿化骨成灰/被风卷起,飞出墓道/有那么几粒,成为梦里的星辰/抹拭不掉。更多的,被狂风吹散/不知所踪”,从“尘土”意象出发,写到江一郎热爱的土地,写到江一郎的诗句,再从诗句里的“白骨”出发,引申到梦里的星辰,这一系列想象力的加持,让全诗在弥漫着悲伤气息的同时,升华至一种令人企望的境界。那就是,美的诗句能够流传久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江一郎隔空友谊的怅惘。人的肉身在尘世是短暂挺溜的,但是精神、诗意,却是恒久流传的。那些不朽的诗句,鲜活的意象,在不断被人阅读的过程中,再造,有着美的延续。
喜欢壬阁对诗歌的这种理解和写法。他极为吝惜自己的笔墨,写诗时,喜欢停顿,让自己的气息保持均匀。在匀速推进的过程中,在尾句让全诗的境界升华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比如《青石的语言》一诗,前面两节,用诗意的笔墨营造青石写意的氛围,及至尾句:“它们,注定在春来时/会用唯一鲜活的语言——/苔藓,以平民的姿态/沿生命墙角,一路/斑驳地绿下去”,青石和苔藓,美的意境,陡然就生发出来;《一闪而过的念头》,前面三小节,写得都是一种瞬间的想法,到尾句:“这些事物,每天都从眼前/流过,自己也因此缓缓成为/河水的部分。而我难于同流/终将放出体内的漩涡//吞噬,浮于水面的平缓”,以一种情感的反差,写意瞬间的哲理和感觉。壬阁在诗歌中怀抱素朴的哲学观,他曾师从黄亚洲学习写诗,从黄亚洲的诗歌风格中,他继承了对事物深刻的观察和解析,让节奏和韵律感在诗歌的内里变得有气势。如何获取敏锐的观察力,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充盈一种情感的审视,这不仅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还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对诗歌持久的诗意理解。诗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这种言说方式的含蓄、内敛、立体和不断推动内在的诗意的升华与上升。壬阁不会去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快感,他就是这样在诗歌的花园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美感,想要的美的流畅感。
评论家何向阳说:“一个杰出的作家应是对于时代变化有着极度敏感并有着前瞻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也因与时代的关联而为后来者认识那一时代的精神生活提供借鉴和典范。”其实,诗人也是。书写当下生活,书写当下生活的变化与时代的嬗变。最主要的,并不是写什么,而是怎样写。像壬阁诗歌中的《一根绳子》《牵着一山连绵起伏的思绪——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你举着木棉花一样的火把》《英魂三祭》等,通过对人生况味的现实描写,抒发心中对时代的感喟。诗人秉持着对真善美的理解,把正气与人们心底里对美的反馈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同时,在处理主旋律题材时,不忘融入个人的理解与见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写诗不仅需要视野的开阔,还要谈论一个诗人对本民族语言的贡献与分享。诗人要有人文性关怀的襟怀,要有对生命、生活理解的透彻理解。壬阁的诗歌写得不多,但是值得回味的却不少。这种有节奏的,对自己内心保持着一种肃穆与敬畏的写作,俨然是一种更有效地写作方式。靠近自己的内心,靠近内心真正的诗意。只有触动自己的那一刻,才动笔,只有真正审视到事物的核心才保持着书写的感觉。诗人写诗,显然不是以量取胜的。情感的河流之水,虽是活水,也是该枯时枯,该干时干。壬阁诗歌的叙事语言很接地气,这让他在写诗时可以保持诗歌的多样性,同时,在场感与写意感,让他的诗保持着一种共振与节奏。在文本的逻辑性和伦理性上,凸显诗歌叙事的格局,从另一个侧面上讲,就是让自己的经历与虚构的解构中,达成一种情绪上的平衡。诗歌是讲究天赋的,讲究精神与写意的高度融合。在壬阁写诗的过程中,我们窥见了一个诗人情思与诗思融合的境界。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2. 鼓浪屿诗歌节已是响亮品牌——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专访王山
  3. 王若冰|代际更迭视域下的甘肃诗歌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5. 每日好诗第42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每日好诗第426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村里的诗人:一个40多岁农民回到老家 写诗、种地,照顾年迈父母
  1.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诗意浓浓!文艺大咖齐聚鼓浪屿……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