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人格》| 一部关于中国典籍《诗经》的诠释史

作者:   2022年09月26日 09:56  中国诗歌网    259    收藏

640

[美]方泽林 著

赵四方 译

定价:78.00元

商务印书馆


一本书就像一个孩子,最令作者感到开怀的就是这本书得觅知音。对于文化经典,我们总是循着前人的遗迹,在作品的世界探寻真理。那些错综复杂的解读承载着一代代人思想的碰撞,谱写众人声音交汇的轨迹。那些个人的印记有的被置于一隅逐渐蒙尘,有的借着新的知音在新的世界焕发新的光彩。新的读书人自有更大的权力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注解,但他的诠释也将与前人的一起融汇进时间长河,安静地等待后来人将它重启。那里没有别的意义,真理就在这平静的世界中。

《诗与人格》就是这样一部探讨《诗经》解释的著作。作者方泽林深谙中国传统经典与文化,从《论语》《孟子》《左传》,以至《二程集》《朱子语类》等儒家典籍中寻绎出解释《诗经》的原则,从西方诠释学的视角探讨《诗经》学史上纷如聚讼的经典问题,如《诗序》之说、“六义”之旨等。在此过程中,作者不仅注重分析诠释者的处境、立场与关怀,而且关注诠释者与原作者共通的经验与情感。

本书认为,诠释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塑造了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也塑造了传统中国人对“人格”的独特认知。不同时代的诠释者在理解和解释《诗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


640-1

640-2

方泽林(Steven Van Zoeren),又名范佐仁,1986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师从著名汉学家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曾为哈佛学会成员,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著有《诗与人格:传统中国的阅读、注解与诠释》等。现居美国德州奥斯汀,近期主要从事杜诗的翻译与研究。


640-3

赵四方,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曾于德国图宾根大学访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晨晖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在《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新经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书评十余篇。


640-4


01

本书考察《诗经》的注解与诠释,提供了一种务协齐平的立论与思考。

关于《诗经》以及《诗序》之间的关系、《诗经》与“今古文之争”、《诗序》到底是谁写的?这些问题在中国的经学发展史上,“纷如聚讼”。从后世看来,经学史其实便是一部跨越朝代的诠释史。本书作者方泽林虽未能跳出园囿,但基于对传统儒家典籍的深刻了解之上,对上述所提问题的相关研究既不全信也不全疑,而是参稽众说,在分析汉儒、宋儒的思考中,从西方诠释学的立场去思考,并进而探讨言意之后的“人格”。

02

作为“二十世纪人文译丛”之一,装帧设计精美。本书封面图案取材自南宋马和之所画《诗经》,画面意境十分悠远,与内容相得益彰。


目录:

致 谢 / 1

第一章 导 论 / 3

第二章 古代中国文本的发现 / 15

第三章 “诗言志” / 41

第四章 《毛诗序》 / 61

第五章 文本的尽善 / 85

第六章 传统的要求 / 109

第七章 主体性与理解 / 135

第八章 朱熹的新综合 / 155

注 释 / 177

参考文献 / 217

索 引 / 233

译后记 / 255


640


精彩试读


也有一些解诗的路径强调“志”的外部维度。在这一视角下,诗的创作与吟诵往往被理解为一位在下者向一位在上者的陈述——弃妇向其丈夫、臣子向其君主。在这种理解中,作诗者通过言“志”表达了意愿,而不顾这种做法将导致两个情人之间或君主与“道”之间不再和谐。出于不直陈意愿的得体或谨慎,这些“志”只能通过诗来间接表达。更概括地来说,诗就是“劝”统治者的“谏”,或者“美”,或者更为普遍的“刺”。作诗与诵诗(二者通常没有明确分界)的功能就在于劝说——通过对固有事物进行批评,或通过展示重塑了的社会样貌,诗可以感动和改变他人。

以这种方式来看待作诗与诵诗的功能,有着深远的历史。在最初的运用中,诗通常与文字的神秘性——祷语、咒文和预言——紧密相连。在春秋与战国(前480—前222)时期,人们相信诗可以辅助“言”。这一观点不仅涉及诗的优美文句,而且涉及中国古人在音乐和诗歌中所发现的那种强大的劝说力量,在这一点上他们并不亚于古希腊人。(《左传》对诵诗与引诗的明显效用有大量的记述。)至迟在汉代,诗可以用来劝谏的观念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转折——诗的广泛流传被认为是帝国道德实现转变的优先手段之一。而且,诗不仅可以用来劝说他人,同时也用于说服自己。对它们的细密研究,尤其是记忆、吟诵、内化等,成为了儒者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要素。就像与它们相关联的音乐一样,诗在读诗者那里以一种特别直接的方式,感召最初作诗时的情感与冲动。因此,它们为感召情感的事业提供了一种优先手段,从而服务于儒家规范。诗成为了能够克服儒家传统中最棘手的难题的一种“超文本”(super-texts)。

尽管“诗言志”的观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并由此导致了理解《诗经》意思和意义的不同,但上述两种维度实际上是彼此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多被人们淡化,而并非强化。自我表露(Self-revelation)从来不是客观无情的,它总是在向一个人或一群人诉说,而不计会遭到多么强烈的否定。而且,在作诗或诵诗过程中所阐明的特定观点,总是被理解为具有社会和政治的后果。另外,人们认为恰恰是自我表露以及它在诗中留下的印迹,赋予了诗以特有的力量。

这一描述及与之相关的诠释学,在中国传统研究中发挥出极大的影响力。公元11、12世纪,宋代新儒家形成了有关经典的新的一般诠释学,而为其提供结构(如果不是词汇)的恰是诗的诠释学。而且,这种解释方法的影响并不限于经学领域。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假定,这些假定首先与诗有关,在“抒情诗”(lyric)的诗学中有所体现,它在公元1至3世纪时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诗偶尔也出现——它产生于某些具体的、通常可指定的情形下,并且确实与那种情形“相关”。这也是自我表露,即诗人通过这种方法向同辈与后代子孙展现自己的人格特征,同时也展现自己并未与社会现实妥协的道德立场。因此,诗的理解通常是在了解诗人作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达成的。最后,诗人的关怀通常被认为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关怀,他是以道德权威在言说。尽管这些假定在整个抒情诗传统中并不是统一的,但它们确实提供了作诗和读诗的基本语境。经过多次修改后,它们在视觉艺术和音乐的修辞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诗的解释史为我们考察中国的诠释学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优势。在下文中,笔者将试图探究这一历史,或至少探究其中一部分。本书由两部分构成。接下来的四章内容探究了笔者所谓诗的“中古”理解的兴起与发展,它在《诗经》毛氏学尤其是《大序》中有具体展现。第二章为这种诠释学提供了汉代以前的背景,通过孔子的《论语》描述了诗的状况变化。第三章讨论与诗相关的特殊诠释学的起源。第四章重点关注《毛诗序》,尤其是《大序》。第五章探讨中古传统最具统摄力的硕果——《五经正义》。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李白成为连接我们友谊的桥梁” 中国与拉美诗人以诗会友
  2. 不止于凝望,不止于赞叹——中外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
  3. 百年北海,诗意盎然——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之北海诗会
  4. 长城上,千年斑驳成诗,诉予我听——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人参观慕田峪长城
  5. 诗歌搭建桥梁,编织超越时空的纽带——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侧记
  6.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7.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8.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9.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10.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