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李为民
加入时间:2021-03-28
诗人简介

李茂峰,巴中市、巴州区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兼职《四川散文》编辑部校对工作,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蓝V诗人,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分别有作品集,作品有《遇见》、《夏至光雾山》等散文、《我的低段小学》等小说散见《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巴中晚报》、《四川农村日报》、《巴中广播电视报》等。其中《大学生拆散76对娃娃亲》获2000年度四川省新闻奖消息一等奖;《遇见》入围60个“巴中市2020年启明眼科杯我的扶贫故事”、成都市总工会“我最牵挂的你”脱贫攻坚采风行作品征集人气奖,《嬗变》荣获《中国乡村》2022年征文优秀奖,《父亲和粮食》荣获2023年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2024年2首小诗评为中国诗歌网诗歌大擂台第七期“十佳诗歌”,2024年荣获第四届“三亚杯”当代华语文学大赛银奖。

粉丝
关注

木匣子

家中木匣子,
父母心中的珍宝,
置于何处,
不会道与外人。

父亲自选日子走了,
接着由母亲保管。
受母亲之托,
我接过了遗物,
束之内心深处。

母亲说,
全名——
“枕头匣子”
功用——
存放生辰八字、流通货币等。
六面长方体,
如一个完整的家。
通体红漆,
像团结的一颗心。
四面紧紧相连,
像一群孩子依偎着父母。
牢实的底盖,
如托底的母亲。
滑动自如的顶盖,
像劳苦奔波的父亲,
带回给养和荣光,
指明出路和方向。

木匣子,
走过乱世,历经至暗沧桑。
见证当下,目睹盛世远航。
静而不语,书写家人过往。
秘而不宣,放飞家族梦想。
珍不可缺,承载上辈期望。

木匣子,
就像一根无形的线,
串联起家族的发展。
木匣子,
就像一部记录片,
记载了人生的成长。
(创作于2024年6月12-28日南池艺术广场)

巴中四龛,光影流年 ——写在打造“秦巴古邑、四龛护城”历史文化名片之际

自打记事起,
不识字的父亲
就时常讲述
巴城四龛与鲁班和高足赵巧
及文人雅士的故事,
这是口口相传的有声文化的速递。
自长大后,
从书本和典籍中发现,
亦赫赫有名,
“石窟之乡”,“四佛之城”,“盛唐彩雕,全国第一”,隋唐石窟文化的瑰宝
……
这是详实的确凿史料在无声的延续。

巴城四龛,
屹立如山,
初心如磐。
东龛,犹如晨曦中播撒希望。
南龛,坚韧着久远不老智慧。
西龛,发散黄昏蕴含之慈悲。
北龛,守护青春少有之宁静。
跨越千年,
历久弥新。

东南西北是方位,
同时也是路径。
穿越时光隧道,
晃见金戈铁马、商贾往来。
殊不知,
悄然之间
积淀传播了文明。
历时几千年,
名字一变再变,
仍为米仓道上闪亮明珠。
而今迈入高铁时代,
速度与激情同样豪迈。

巴城四龛,
开放包容,
赋予的意义与时更新。
像一束束光芒,
不断演绎着新风彩。
她们是时光记录仪,
见证了城池兴替和变迁。
她们是历史主人翁,
无论什么时代,
置身其中就不掉队。
她们是文明讲述人,
看似不语,
却囊括了历史脉络,
演绎了时代轨迹,
融合了多种元素,
结出了累累硕果,
滋养中华文化,
催生盛世华章。

母亲是个有信仰的人,
走过了一百个春秋。
在黑暗的旧中国,
唯信石龛和菩萨,
安定内心,憧憬未来。
解放前夕始,
笃定坚信中国共产党,
改变现状,创造幸福生活。
这,该是全中国人心态调适过程。

算是赶上了好时代。
新中国伊始,
文物保护为治国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把脉问诊,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丁酉年又添喜讯,
获省级“秦巴古邑,四龛名城”保护名片。
甲辰年,市委全委会再度发力,
打造全国唯一、独具特色的“四龛护城”。

巴城四龛,
庇城佑民。
犹如良性情感,
互动双向奔赴。
政府携人民一道,
承使命有担当,
存梦想助力量。
时间不撤场,
绝无会打烊。
水乳交融,
生生不息。
(创作于2024年8月23-26日)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