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雪下了很久,累了
茫茫一片
偶有雪被从枝丫上挤下来
一个孩子跑了出来
很新鲜
穿得很厚,和此刻的世界很协调
她清亮的笑声,似雪
没有杂质
那个和我山盟海誓的姑娘走了
她和我好的时候也是这么清亮
人世这么白,我的小悲伤也很白
回忆铺天盖地
一个人走进雪地里,人到中年
不再大呼小叫
我读得懂雪
正如我读懂了我的前半生
点评
诗歌文本的白或空白特别能唤起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兴趣,因为“白”赋予了读者参与诗歌文本意义生成的权利,能激发读者创造性的理解力。《不留间隙的白》中的“白”,既可以说它是一种自然界的颜色,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诗歌创作的修辞技法;既可以说它代表一种文化标签,又可以说它代表一种社会现象。比如,“雪下了很久,累了/茫茫一片”,这是自然界的颜色;“我读得懂雪/正如我读懂了我的前半生”,这是诗歌修辞技法里的暗喻,不挑明,而是用雪去读人生;“那个和我山盟海誓的姑娘走了/她和我好的时候也是这么清亮”,这是山盟海誓的“白”,代表传统伦理和文化标签;“一个人走进雪地里,人到中年/不再大呼小叫”,这个人到中年的“白”,是代际的社会更迭,代表一种社会现象。
“白”在诗歌文本的有效应用,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参与文本审美潜能的实现和文本的艺术再创造。“白”既然作为一种文化,就应该让诗歌承担起“白”的完整诗意。就是说,让“白”如何诗意地满起来,需要有一个诗意的填充过程。这首诗四个层面的“白”,即自然的“白”、技法的“白”、文化的“白”、社会的“白”,共同构成了“不留间隙的白”的世界。按理说,“白”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那么,诗歌文本的“白”就是强化诗意的期许度与悬念感。有意思的是,《不留间隙的白》的连绵性过程不断叠加“白”的自然序列和人文序列,巧妙地让那些空白之状不知不觉地引发出来,使读者对“白”有了“迭起——增值——延拓”的主观能动性,滋长生机勃勃的阅读快感。
诗歌文本的空白越多,越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参与文本审美潜能的实现和文本的艺术再创造,从这个角度上看,《不留间隙的白》达到了预期效果。因为,这首诗让读者明白了一个道理:汉字的增值空间有多大,汉字的可能性有多广,这是汉字语义的弥漫性,即“白”的弥漫性为诗带来了美感。当然,正是因为作者过多考虑到“白”的增值空间,以及“白”的可能性,使这首诗过多留下“白”的组合痕迹,而缺少对“白”的语境与语事的印象化处理,少了点“白”的意味的影像交映,少了点洞开生存隐秘之处的微观世界。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程继龙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简明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李犁 刘向东 刘波 李云 李之平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南鸥 钱文亮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