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解唐诗之趣

作者:夏安   2019年08月29日 09:05  北京晚报    562    收藏

《唐诗课》一书开篇,程千帆先生便干净利落地提出了一个文学批评观点:当我们接触到一部文艺作品时,喜不喜欢是第一位的,好不好以及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是第二位的。对待文学作品的批评与研究,首先是感性的,其次才是理性,应“感字当头”,而不是“知字当头”。

由此可见,程先生是反对为做学问而做学问、为读唐诗而读唐诗的。笔者对此深感赞同,读唐诗首先是因为诗作本身的艺术表达吸引了读诗的人,继而引发读诗人兴趣去深入了解诗歌表达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生平和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层意蕴和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最后与作者时空相隔产生对话,对自我的思想与生活产生观照。这才是当代人读唐诗的应有之义,也是古典文学对于一千多年后的我们产生的意义。

尽管书中收录的都是程先生一生中关于唐诗的有代表性的、严谨的学术论文,但每篇文章词句生动、观点新颖、角度有趣,不但不觉得枯燥晦涩,甚至引人一口气读完,手不释卷,意犹未尽。

唐诗自诞生以来,历经无数文人学者反复研究,“李杜”或“小李杜”等著名诗人,没有哪一首诗是不曾被翻来覆去研究透了的,更不用说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前人的研究全方位无死角覆盖,几乎所有的观点、考证都已完备,当代古典文学研究者几乎没有机会提出新观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应深有体会,毕业论文如果打算研究杜甫,大概率会被导师劝住——难度太大了!

程先生知难而上,《唐诗课》中全是名家名作,最厉害的是,每篇文章都巧妙地避开了前人研究的窠臼,拼凑出前人忽视的版图。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结论,但无法不沉迷于他探险般的思维过程。虽然文学“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是谁都能找到一条全新的研究路径。程先生在研究唐诗的方法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书中《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一篇便引发了笔者的好奇心。“醒的”是谁?“醉的”又是哪八位?这篇文章是研究杜甫的名作《饮中八仙歌》,“饮中八仙”是指唐玄宗朝在长安浪迹纵酒的诗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杜甫在诗中对八人喝酒的描述极其生动,如“骑马似乘船”的贺知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恨不移封向酒泉”的李琎。文学史主流观点是,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具体是杜甫什么时间写的呢?当时杜甫心境如何?这首诗究竟作者想表达什么意味呢?是否真如已盖棺定论的“浪漫主义”、“无忧无虑”、“放纵不羁”吗?程先生初读此诗时便被它所持有的“盛唐时代的生疏气息所吸引,所感染,所震惊,而终于激起了强烈兴趣”,便开始研究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天宝五载(746年),杜甫来到长安,在这里度过了他六分之一的人生。十年长安生活,杜甫经历了一个由满怀期待到陷入困顿,进而失望的过程。主流观点认为,然体现了一种欢乐的心态,那么创作时间肯定在杜甫刚刚来到长安的时候。真的是这样吗?

程先生考证了杜甫与八仙诸位的生平,举个例子,李白是天宝三载离开长安的,离开长安时他郁郁不得志,本以为可以被玄宗重用,怎知玄宗召他来只是想利用他的文采歌颂杨贵妃,李白心中的屈辱、不甘、愤懑可想而知。李白离开长安路过洛阳时遇到杜甫,两人进行了交流,此后杜甫才去往长安。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恐怕要更晚些,在杜甫受尽生活困苦后所作。

程先生得出的结论是:饮中八仙并非真正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乐境中,他们想要有所作为,但终究被迫无所作为,不得不逃入酒乡,以发泄其苦闷。杜甫用一双冷眼看这八个醉鬼,他便是那“一个醒着”的人,这是一篇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作。我们熟悉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名篇都创作于杜甫晚年,晚年杜诗风格沉郁悲凉,这首《饮中八仙歌》便是杜甫创作发展轨迹中“清醒的现实主义的起点”。

《唐诗课》中另外一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中程先生借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为我们展示了分析唐诗的新的可能。有些文学作品自横空出世便备受追捧,而还有些却经历了起起伏伏,如人的命运,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春江花月夜》从籍籍无名到家喻户晓,这其中有偶然性的因素,也有必然性的因素。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为何整个唐代、宋代和大半个明代对其并不重视?宋代《唐百家诗选》等诸多文献选本均为选入此作,对其作者生平记载无多,甚至可以说它是被侥幸保存下来的。程先生考证,明代嘉靖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入此诗可以看作是张若虚在文坛命运的转折点。

《春江花月夜》由隐到显,是可以从历史发展阶段诗歌风会的变迁找到原因的。它在文学史上长时期与“初唐四杰”共命运,随四杰而升沉。明代直到李东阳、李梦阳等还在推崇盛唐时期作品,而李梦阳的论敌何景明提出一个转折性的观点——初唐四杰诗在杜甫之上。清代,王闿运大胆给出了八个字的评价,认为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大家”比“名家”还要崇高,而张若虚只有一首诗,就被称为“大家”,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此后闻一多也对此诗尽情歌颂,认为其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学者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又往前进了一步,指出此诗在哲学与美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其有“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

程先生不禁感慨:有的人及作品被湮没了,有的被忽视了,被遗忘了,也有的在长期的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了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这篇文章以小见大,告诉我们研究一篇文学作品,不仅要分析其本身的艺术特质,还要分析其在不同时间、在不同的艺术审美下的处境,从而看出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审美对作品评价的影响。而探索这种变化发展,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史丰富复杂面貌的形成过程。

程千帆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家,他以深厚的文史修养,卓越的艺术领悟力,徜徉于唐诗世界。《唐诗课》读完,我们获得了品鉴唐诗的全新角度。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祥云之笔,绘青春诗篇——《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云南祥云·遇见青春”座谈会综述
  2. 青春为媒,诗遇祥云——《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在云南祥云开幕
  3.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4.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5. 诗歌大擂台第33期“十佳诗歌”评选(C组)
  6.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9. 娜仁朵兰:诗歌漫步,洗涤人生
  10. 以诗为媒,以文会友 | 《散文诗》“桃江 · 竹海”专辑征稿盛大启幕,让世界听见你的诗篇!
  11. 完整榜单>>
  1.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2.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3. 迎向太平洋的风——上海城市诗人社《城市诗人2023》分享会举办
  4. 长枪 | 巴彦乌力吉
  5. 瑞箫自选诗集《梦游者》出版
  6. 以文学之笔绘就恢宏壮丽的抗战画卷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
  9. 新大众文艺时代的中国新诗教育——诗教老师九人谈
  10. “大山里的小诗人”诗歌征集计划第二季在京发布
  11. 完整榜单>>
  1. 关于“每日好诗”“头条诗人”栏目调整改版的公告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诗刊》社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引领文学刊物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4. 每日好诗第48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中国诗歌网推出AI电子诗集功能
  6. 创作谈:现实与梦想的连接点
  7. 每日好诗第48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每日好诗第482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10. 每日好诗第48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