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欣赏
雪落白马寺
诗/毕俊厚(张家口山野村夫)
大雪来临,白马寺内真的藏了几百匹白马
从寺前寺后,满院子的白马
咴咴而叫
寺院偏厢房,一个僧人,在入定做功。另一个僧人
手敲木鱼,也在做功
大雪无声。白马的蹄子溅起千堆雪
又轻轻落在寺院里
寂静,无声
只有木鱼"啵啵啵"地,一直在喊疼
只有从天而降的白马,仿佛一匹匹经卷,绸缎似的
一层又一层码在白马寺的身上
创作谈
大雪是如何落到白马寺的
——《雪落白马寺》创作谈
文|毕俊厚(张家口山野村夫)
坦白地讲,我没去过河南,当然,更不要说去洛阳的白马寺了。但是,我写《雪落白马寺》,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有关白马寺的散文,文章很美,白马寺也很美,可惜,随着岁月的流失,已经不记得文章的题目了,也无从考证作者姓甚名谁了。但是,白马寺就此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2018年深冬,小雪那天,天空果真飘来零零碎碎的雪花。这是这个冬天北方张家口坝上地区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尽管下的有些吝啬,有些小气,但毕竟飞舞的雪花为这个枯燥无味的冬天,涂了一丝灵气。
我走出家门,走进这个洁白的世界。雪花,自顾自地飘落着,满院子的雪花白茫茫的,煞是好看。面对莽莽雪野下的乡村景致,如果不写一首诗,岂不是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吗?可是,我却无从下笔。因为“雪”图诗太多了,多如雪花,而且,很容易落入俗套。想想,如果不写出这样的景致,势必又辜负了面前的大美雪景。于是,我陷入两难的境地。
在忐忑中,我返回屋子,随手打开微信。一个诗歌群的几位天南海北的诗人,正在兴致勃勃地谈天说地,而此刻他们正好谈到白马寺。“白马寺”三个字一经弹到屏幕,就禁不住开启了我灵感的闸门。
雪中白马寺。对,这是多好的图景啊。白雪掩映,红色白马寺更具神秘的色彩。
我一直有个固执的习惯,就是先定标题,然后作诗。只有定下一个好标题,才能顺着思路一铺而就。这个标题我反反复复读了几遍,总觉得别扭,缺乏灵性,完全没有把大雪下的白马寺所产生的美幻之景表现出来。我再三推敲、琢磨。院子里,一朵一朵的雪花不停地“落”着,我心中忽然一动,《雪落白马寺》。一个“落”字,不是彻底改变了原来标题的呆板之气了吗?标题有了,接下来,该怎么来表现白马寺呢?我并未去过白马寺,对白马寺毕竟一无所知。我苦思冥想,重新走到屋外,站在空阔的院子里,任凭飘飞的雪花落在头上、身上、发际间,任凭雪花扑入我的怀里。我需要找到雪落白马寺的灵感。
其实,白马寺是没有马匹的,当然,更不会有白马的存在了。只不过因为一个历史典故让白马与这座寺院有了渊源,才得以有了白马寺。我想,既然叫白马寺,那么从天而降的一朵朵雪花岂不是一匹匹白马的化身呢?而飞旋的雪花岂不又是白马寺最具意象、最具形象感的喻体呢?我顺着这个思路写下了第一段:
大雪来临,白马寺内真的藏了几百匹白马
从寺前寺后,满院子的白马
咴咴而叫
我在写这段作品时,其实也是我现实生活中场景的一次再现。我一直生活在乡下,比邻的左右,大都养有马匹,而很多农家的马舍仅仅一墙之隔,马厮挨着马厮,马匹挨着马匹,难分彼此。在夜深人静之时,常常听到马们打着响鼻、刨蹄的声音。
此时,雪愈发下的大了起来,是一大朵、一大朵的那种,连在一起,仿佛一张蓬松的棉被,当空铺了下来。
有了开头,接下来似乎要顺畅许多。我在创作第二段时,想到既是寺院,不能无僧,更不能缺失修心养性、禅定做功的僧人。况且,寺院本身是安静的,而手敲木鱼的僧人,又是静中有动的,这样,这首诗的基调基本就有了大致的雏形,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以虚幻的视觉和感官来白描出白马寺的神性和肃穆。这样,第二、三段从我的脑海里迅速落到纸上。
寺院偏厢房,一个僧人,在入定做功。另一个僧人
手敲木鱼,也在做功
大雪无声。白马的蹄子溅起千堆雪
又轻轻落在寺院里
寂静,无声
而结尾,我有意写了木鱼“啵啵啵”地喊疼的声音。试想,生活在尘世上的人,无论去寺院拜佛、求经,无论生活在当下,何尝不是一只只木鱼,即使喊疼,也要面对人生所有的不易,包括病痛、离别和生老病死,也包括对生活坚持不懈、努力向上的精神追求。而正是这些被生活所裹挟的芸芸众生,他们摈弃杂念、欲望和利益的束缚,被无形的精神文化所超脱、所感化,改变了我们灵魂的指向和追求。
此刻,站在院中央的我,脑海里仿佛有无数个白马寺的电影镜头在不断闪出。就这样,我的这首《雪落白马寺》终于得以创作完成。
说真的,一首诗的创作,有时是艰难的,而有时,也是顺畅的。顺畅的原因,取决于灵感的一现。而更多的是艰难的一面,唯其艰难,才是我们人生的积极的态度。
意想不到的是,这首小诗一经发到中国诗歌网,很快就被网站编辑老师以“每日好诗”推出,同时配发了点评文章。其实,这首诗还是存在很多瑕疵的,正如向以鲜老师点评所言,“诗歌写到最后,没有能够完全跳脱开来,“绸缎似的”一句亦未能出人于意表,境界与笔力略觉弱了一些”。向老师真诚的指点,使我受益匪浅。我想,作为一个诗歌创作者,需要不断去磨练自己的笔,磨练诗歌的语言,不断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诗意,同时,更为主要的是,怀揣一颗谦逊之心不断地去学习和提高。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2019年1月17日一稿
3月27日改定
诗人简介
毕俊厚,男,祖籍河北沧州。1965年生于河北尚义坝下山区。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刊发《诗刊》《星星诗刊》《解放军文艺》《延河》《中国诗歌》《诗潮》《绿风》《诗选刊》《牡丹》《文学港》《延安文学》《星河》《椰城》《石油文学》《当代人》《海燕》《躬耕》等期刊。2014年参加第七届河北青年诗会。
推荐阅读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