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诗人,在“石头”和“字”里跋涉
——兼谈《记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刻石》的创作
文|王键Wang Jian
作为闻一多先生的黄冈同乡,我写下《记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刻石》这首诗似乎是“偶得”,其实是“诗来找我”的必然结果。
一直以来,我对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及其精神流变这个主题感兴趣。去年,我读岳南先生的煌煌巨著《南渡北归》,感慨一代大师群星璀璨,在时代急剧转变,甚至处于国破家亡的境地始终坚守知识分子的气节、精神,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仍然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地工作和治学,在各自领域完成了令中外惊叹的学术成就。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胡适、傅斯年、梅贻琦、陈寅恪、唐兰、刘文典、王力、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李济、徐志摩、闻一多、朱自清、吴宓、冯友兰、钱钟书等等,这些名字,犹如一长串珍珠,在中华民族处于最为危险和黑暗时期发出了炫目的光彩,成为镶嵌在中华民族文化之链上的宝石。他们的星光呈集中喷发之势,蔚为奇观,令治史者也叹为观止。而他们每个人在历史和时代的长河中最终走出的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更是让人在“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叹息之中扼腕。在这一长串的名字中,我作为同乡和一个诗写者自然对闻一多尤加关注。当我对他的生活、治学、思想及其个性有了全面、深入地了解之后,特别是,在我阅读他的一些学术著作(《古典新义》《诗经讲义》《楚辞校补》《唐诗杂论》等)之后,一个逐渐清晰、丰满的闻一多在我心目中复活了。我分明看见一个高大清瘦、腰板挺得笔直、留着大胡子、嘴里叼着烟斗、学贯中西的血性男儿。有时他是感情恣肆的诗人,有时是治学严谨新论迭出的学者,有时又是冲动率真的“民主斗士”,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负责的丈夫和慈父……这是一个多面的闻一多,但这些“面”中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最不该被忽视和被遮蔽。他对《诗经》《楚辞》及唐诗等古典诗歌的研究“立论新颖,考证严密”,他对先秦两汉文学的研究迄今仍然代表了这个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他不仅对中国古典文学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和贡献,他的治学的领域还扩展至中国古代神话,周易,庄子等古典文化。比如,他对《周易》义证,“不主象数,不涉义理”,从《周易》中考证古人的器用、服饰、畜牧、车架、农业、婚姻、宗族、乐舞乃至刑法、争讼等,以钩稽中国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个研究的角度也是全新的。他还曾同弟子陈梦家亲赴安阳殷墟做田野调查,研究甲骨文。概而言之,闻一多不仅是一个“经学名家”,他的学术研究已经涉及中国古代神话、周易、庄子、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文字、中国古代史等广泛领域,是一个集大成的学问家。这样的学术成就在现代诗人中很难找出第二人。难怪同为“新月”诗派的干将,同为清华教授,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的陈梦家先生对闻一多尊重有加,终生执先生之礼。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相信闻一多一定能够到达更高的学术山峰,成为一代大师。
在闻一多的一生中,有一段故事特别让我辛酸落泪,这便是他在联大期间挂牌冶印的经历。闻一多共有八个孩子,因病夭折了三个,另五个孩子那时都未成年。在联大期间,夫人高孝贞率五个孩子来到昆明,全家加佣工共八口人。当时,昆明的物价居全国之首,教授们的月薪只有区区几十元。靠这点月薪要养活八口之家根本不可能,食不果腹、饥肠辘辘是常事。他甚至将御寒的大衣和心爱的藏书都拿去典卖了,最后典无可典,卖无可卖。为了补贴家用,闻一多不得已干起了卖文刻章的营生。他在昆明多处公开挂牌收石,为他人刻章。刚开始学习冶印,他的右手食指磨破了,磨出了血,磨出了一个豌豆大的手茧。我在诗里对此也有所写:“你刻啊,刻/你夜以继日地刻/直到刻出了血”。闻一多早年求学芝加哥美术学院,专攻过美术,加上古典文化的功底,使得印章“辨文字于毫芒”“温磨古泽”,其构思、布局、字体和线条均迥异于人,因而一时名声鹊起,竟引得梅贻琦、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蒋梦麟等共12位教授联名撰文为其宣传、广告。一段时间冶印的收入竟成为闻家主要的生活来源,“最近三分之二的收入端赖此道”(闻语)。但即使是生意,闻一多也做得兢兢业业,当成学问来做,追求不同凡响,他留下的1400多方印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人专为此写下《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便是明证。足见其为真正的“博雅君子”“稽古奇才”。
闻一多先生的这段经历让我感动良久,在我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傲骨铮铮的汉子若不是被生活逼到走投无路,何以至此?从此,一个深夜伏案,埋头刻石的诗人形象便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想到闻一多,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在讲台上引经据典的闻一多,也不是敢同傅斯年、梅贻琦等名士大家叫板争雄的闻一多,更不是面对公众和枪口慷慨激昂的闻一多,而是那个在夜深人静、在翠湖旁边逼仄的斗室里借着高原月光一笔一划,刻着他人名字的闻一多!这样的闻一多以刀为器,在文字和石头中跋涉,涉山过水,朝我走来。“你发誓要从石头里要口粮/锐利的刀锋,在/坚硬之处开沟播种/你用目光灌溉庄稼/月光养育的粮食/含辛茹苦。”“从此,你迷上了字/你在龟甲上挖掘字/你用刀的风暴打磨字/你寻找字与字之间的/格律之美”,这不正是闻一多更加真实动人的形象写照吗?
《记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刻石》(以下简称《刻石》)一诗总计29行,里面使用频率最多的词(不,应该是字!)是两个:一个是“你”(指闻一多),共有13次;另一个便是“字”,当然是指汉字,共9次。这是不是正好揭示了闻一多与汉字之间紧密相依、相濡以沫的关系呢?!诗人也好,学者也罢,不都是一辈子活在汉字里吗?有人批评闻一多是书虫,埋首于故纸堆里,但他却淡然地说他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因此,说汉字养育了一个民族和诗人是没有错的,它不仅在精神上喂养了我们,在物质上也在喂养我们。当然,《刻石》一诗并未止步于闻刻石这件事,而是对闻一多的人生及其个性作了延伸的描写,比如写到他的治学:“白天你在黑板上写字/写《诗经》《楚辞》”;写他“愤青”、桀骜不驯的个性:“你也在纸上写字/你的字里有火,有愤怒和/叹息”。
谈闻一多,当然不能不谈及作为诗人的闻一多,谈他的诗歌、他的诗学理论和主张;不能不说及他在新诗百年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早在清华园求学期间,闻一多便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他创办清华文学社,倡导白话文写作,在《清华周刊》上发表《西岸》《美与爱》等白话文新诗,并开始着手撰写对胡适、郭沫若、俞平伯、康白情等人的新诗的评论文章。1922年他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求学深造,便同美国新诗运动中享有盛名的诗人卡尔·桑德堡、哈利特•门罗、爱米·洛威尔等人有密切往来,并开始在美国有着权威地位的《诗刊》上发表作品。在美几年,闻一多“混迹”于美国诗坛,深受美国现代诗歌的浸染和影响。归国后,他即与徐志摩一起创办《晨报·诗镌》,他发表大量新诗,不遗余力地推动新诗运动。“《晨报·诗镌》是北京《晨报》的一个副刊,它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代表着一种流派,也代表着一个阶段,因而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在它的同人中,闻一多被视为中坚,视为领袖”①,这之后他又与胡适、徐志摩等人一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出版和发表新诗,逐渐形成以徐志摩、闻一多为核心的新月诗派。他的代表诗集《死水》也是在此期间出版的。“新月”期间,闻一多还发现和培养了两个著名的“二家”诗人门徒:陈梦家和臧克家(陈梦家后来成为一代古文字学家,在闻心目中陈的地位要比臧的地位高得多)②。闻一多还将美国一些诗人的作品翻译到中国,甚至不惜“将国外诗歌的部分诗句翻译进自己的作品中”③进行再创造。他的名诗《忘掉她》,代表作《死水》等都可以看见外国诗人的句子。这种写法在后来也被很多人采用,今天被称之为“互文”式的写作。
这些都说明闻一多在创作上锐意求新求变。但是他决不是“盲从欧化”,照抄照搬,或简单地模仿西方诗歌。其实,对于西方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他都有着十分冷静的态度。早在去美国之前,他就写出了《律诗底研究》,这“是五四运动之后较早用新方法系统研究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的长篇著作。”④在美国期间,新诗已经成燎原之势,郭沫若《女神》的出版更是奠定了新诗的基础。闻一多虽受美国现代诗歌的深刻影响,他的写作和诗学观念都有“西化”的一面,就像有人指出“闻一多的诗歌建构总是与外国诗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⑤,但他却“没有放弃发展中国文化的立场”,认为若“将世界各民族底文学都归成一样的,恐怕文学要失去好多的美。”⑥他批评郭沫若“富于西方的激动底精神”,但“又对于东方的恬静底美当然不大能领略。”他批评《女神》:“《女神》不独形式十分欧化,而且精神也十分欧化。”他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进一步指出:新诗“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换言之,他不要做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持本地的色彩,他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尽量的呼吸外洋诗的长处;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他还说:“我要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我要做新诗。但是中国的新诗,我并不要做个西洋人说中国话,也不要人民误会我的作品是翻译的西文诗。”归国之后,闻一多利用《新月月刊》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诗学主张。在他的影响下,中国新诗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格律诗派”。闻一多所讲的格律并非是要人们固守古诗的体例、格式,而是从视觉和听觉上强调诗的节奏、音调、韵律,这即使放在今天仍有他的“合理性和生命力。”⑦。诚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说“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harmony),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都必须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仍保存节奏,但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逐日见其远了……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后来变成它的传统的固定形式。把这个道理认清楚,我们将来讨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就可以省去许多误会和纠葛了。”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一多可能是最早尝试土话入诗的中国诗人,他曾写过一首《欺负着了》,诗人使用了“哪儿有的事”“哥儿仨”“杀人绑票”等北京土话⑨,这些土话拿到今天就是口语,可以讲闻一多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口语诗的实践者。可见闻一多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验精神和开创意识的诗人。
回到《刻石》一诗,如果说“石头”代表着事物,诗人则应进入事物的肌理和中心,抵达事物有着石头般质感的“中心”和本质中去。而“字”自然是指汉字,一种无比优美的文字!汉字有表形、表意、表音的特点,可以说字是词语的家乡,进入字的内部,才是“走到词/望到家乡的时候”(引自多多的诗《依旧是》)。在“石头”与“字”里跋涉不仅是闻一多的宿命,也是当代中国诗人的命运和职分。回顾在诗歌和诗歌理论方面均有重要建树的诗人闻一多,重温他的诗学观,特别是学习他尊重古典和传统,从古典和传统之中汲取养分的态度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当代诗歌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有很多重要的诗学命题悬而未决。在时代处于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刻,作为当代的诗人,我们对当代诗歌应该有怎样的“负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题。有人提出,当代诗人有必要重返中外古典,那就让我们更深的回到母语中,跳过词,直接回到字里吧,从汉字的象形和意味之中寻找诗意,建立中国新诗的现代性。
最后,让我用瑞典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而不是语言,
我走向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
我遇到雪上麋鹿的痕迹。
语言而不是词。
2019年3月2日于北京
注:
①闻黎明:《闻一多》,第108页
②岳南:《南渡北归》第二部,第341-349页
③熊辉:《翻译诗歌与中国百年新诗》
④闻黎明:《闻一多》,第53页
⑤熊辉:《翻译诗歌与中国百年新诗》
⑥闻黎明:《闻一多》,第69页
⑦熊辉:《翻译诗歌与中国百年新诗》
⑧朱光潜:《诗论》第11页和第13页
⑨闻一多:《闻一多诗文集》,第159页
好诗欣赏
记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刻石
诗|王键Wang Jian
七张嘴从石头里向你
说话
五个孩子的饥啼之声让你
心碎
你发誓要从石头里要口粮
锐利的刀锋,在
坚硬之处开沟播种
你用月光灌溉庄稼
月光养育的粮食
含辛茹苦
从此,你迷上了字
你在龟甲上挖掘字
你用刀的风暴打磨字
你寻找字与字之间的
格律之美
白天你在黑板上写字
写《诗经》《楚辞》
晚上你在石头上刻字
写别人的名字
你也在纸上写字
你的字里有火、有愤怒和
叹息
秋风苍劲,山河易色
唯翠湖安静不变
你刻啊,刻
你夜以继日地刻
直到刻出了血
刻到子弹在石头里
开了花
诗人简介
王键,曾用笔名“楚石”。作品散见《诗刊》《上海文学》《诗歌月刊》《汉诗》《象形》等刊物,多次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及其他诗歌选本。系“象形”诗群同人。现居北京。
推荐阅读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