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沙马
加入时间:2019-01-06
诗人简介

沙马,当代诗人。诗评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诗观:艺术,没有独创性,就意味着剽窃。 著有诗集:《沙马诗歌选》《某些词的到来》《回家的语言》《虚妄之年》。

粉丝
关注

汪光平诗选

        汪光平诗选  
          
                  汪光平


西津渡

水口神秘而悠远
发亮的潜水流向远方
一柱擎天,维持着恒定的秩序
与天空对话
李白乘舟
穿过古禅寺的钟声
探访一座崭新的渡口

焦妇,吟哦——
孔雀,绝唱。下游的皖水
打着节拍,仿佛是古石牌的封面
为诗仙指路。皖南不远
流水不能到达的地方
诗歌可以抵达


高河

秋天深了,天色暗下来
我在高河大堤上散步
草昏,芦白,菊黄
这一片天空,此刻是我一个人的
仿佛万物都愿意,与我分享
它们迷人的身世
一只鸟,飞上高压电的塔杆
那么冰凉的地方
竟然有它的小家
塔杆替枯木逢春
家是可以领回时间
送走黑夜的地方
高河大了,美了
我渐渐老了,衰了
假若我是那只鸟,飞上高空
低头看滨河,远眺独秀山峰
那将是我一生最闪亮的时刻


四月

忽而是阳光射进玻璃
扑打在脸上
忽而是狂风卷入窗内
撕扯着头发
这最美的人间
这突兀的四月天
坐在窗前
我在审视《壮烈风景》
正向巨星的文字中探求隐秘
人生 一本大书
我却难以言说 无法问津
饥渴如我 悲绝麦子与河流
更愿意奔向 “永生和再生的大海”
呼啸!呼吸……


油菜花

一片风景
藏住了富有哲理的小蜜蜂
我就是那只

风吹向我
我挹一蓬清香
泪水的心
滴落在这金色的小网上

我一生都不想挣脱
我渴望永恒地躲入刹那地掩护


拓荒

圈建的土地 晨光普照
裸露着胸膛
等待着大型铲车 撒欢

期待 唯有沉默
没有一声轰鸣

只有一个妇人  握着
坚定的锄头 躬起身子
享受着 和煦的日光
划拉出 一片绿洲


黄梅阁

在黄梅的声调里
雪地里的一株红梅
在风中摇曳,它在奔跑
春天到了,它就会长出翅膀

一只蝴蝶落在剪纸上
春风溜进黄梅阁
与它和睦相处的飞禽走兽
花鸟虫鱼,把这里当成
最后的皈依之地


小梅回家看奶奶

又过节了
小梅回家来看奶奶
一年回来一次
出嫁的女孩
固定在每年的清明

小梅每次回来
都给奶奶带上一挂飘
三十二挂飘
缠在奶奶的头上
挂在奶奶的脖子上
手臂上脚踝上
只要是奶奶的身体
已被花飘掩埋

小梅今年又带回来飘
挂在奶奶的耳垂上
看着飘荡着的紫丁香
小梅知道 今年奶奶又不会孤独了

小梅用额头触摸着奶奶
奶奶用额头回应了她三下
小梅要回去了
脚上却缠住了紫色的荆花


不可说

书架上有颗
披着金发的美人头
东方面孔

每次我光顾书架
心就会随她悸动
自然  宇宙  历史  艺术
一册册书页与她牵手   热吻

但她知道,我才是她永远的主人
是我把她从欲望物质
供祭在精神的时空

当然,我更希冀收获的是情侣


远方的远

不必去远方
眼前就有草原一片
颜色  芳香  丰满
四月
你是天上人间

七里湖  八里湖
是皖河的一担挑
挑着雁汊鱼灯
挑着青霭冶峰
长江以岳父的名义
把洪铺草场   归还草原

草原上青静一片
只有采风的男女
男的是庄子
女的是蝴蝶

黄昏已经来临
远方不远
走来一位意大利诗人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天空中合诵起中国诗歌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一束紫色,献给奶奶

天空,迷蒙
是紫色的忧郁

无论多么飘渺的云
都在头顶之上   紫色盛开
想象那座幽寂的墓地   种植着杏花树的
是奶奶的根系
我于牧童酒家  安宁桥畔   只身遥望

此刻,路途不远
我分明看到了杏花怒放
虚无中  竟以同样的紫色在向我招唤
我从香火店带来了一束沉默的紫花

紫色的糠菜脸
紫色的三寸小脚
紫色的衣衫   套上
紫色的鞋袜

在那紫色的年代
悄无声息地
合上紫色的双眼


                                                                                流水达不到的地方,诗歌可以抵达
                                                                                   ——评论诗人汪光平的诗歌
                                                                                                                          沙马

       在这篇评论里我借用了诗人汪光平的一句诗作为题目,旨在很短的距离中进入他的诗歌,感受他在诗歌中对现实的存在性,对词与物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有一个理性上把握,有一个独特的、个性化的呈现与揭示。
汪光平的诗歌意象平实、现实、诚实、坚实。起句较为平实,然后一步一步走向坚实。这个“坚实”是以现实和诚实为基础的,从而使他的诗歌呈递进式和开放式前行,在前行的路上建设着他的诗歌理想和审美意识,再现出诗人艺术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纵观他的诗歌,具体地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善于将现实化为诗性存在

      现实,无所谓诗性,也无所谓艺术,现实,只有借助于诗人感受和想象力,通过语言表现转化为诗性的存在。现在具体地解读他的一首诗《西津渡》

水口神秘而悠远
发亮的潜水流向远方
一柱擎天,维持着恒定的秩序
与天空对话
李白乘舟
穿过古禅寺的钟声
探访一座崭新的渡口

焦妇,吟哦——
孔雀,绝唱。下游的皖水
打着节拍,仿佛是古石牌的封面
为诗仙指路。皖南不远
流水不能到达的地方
诗歌可以抵达

水口神秘而悠远/发亮的潜水流向远方/维持着恒定的秩序/与天空对话……诗人从最柔软的物象“水口”起句,再现了其存在的形态和内涵:神秘、悠远、发亮、远方等。紧接着是“一柱擎天”。体现出了事物在不断运动中的变化,将平凡的事物上升到诗歌意义来思考。这柔软的事物何来“一柱擎天”?哦——高山流水,自天柱山(潜山)飞瀑而下,成为西津渡的水口,它们激情而浪漫、曲折而神秘、明亮而纯粹,也只有这样的事物才有力量:一柱擎天。从而再现出中国传统中的道家文化。老子认为“水”是一切事物中的最高事物,“水”的意义,隐含着物象的生存状态。由于“一柱擎天” 维持着恒定的秩序,才有可能“与天空对话”。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史蒂文森的一首诗《坛子》:我把坛子置于田纳西州/它是圆的,立在小山顶。/它使得散乱的荒野/都以此小山为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秩序,但秩序需要热爱和维持他周围地带,并赋予它们一个价值的“中心”。这里的“与天空对话”,我理解为“与神对话”。诗歌,只有在与神的对话中才能上升到最高境界。诗歌写作有三重境界:一是写给读者的,二是写给自己的,三是写给神的。诗歌中的神性揭示出了万物内部存在的规律。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李白乘舟/穿过古禅寺的钟声”的场景,我以为将一个诗仙置于古禅寺的钟声中,不仅穿越了诗性的时光,也揭示出某种意义上的宗教情怀。其间有人、有情、有物、有景,情景交融。诗人告诉我们这是一座崭新的渡口,他感受到:焦妇,吟哦——/孔雀,绝唱。下游的皖水/打着节拍,仿佛是古石牌的封面/为诗仙指路……。诗人在古代与现代,现实与历史中来回穿越,并且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地将其连接成一副完整的画面,这样的画面闪烁出诗意的光芒。在遥远而曲折的途中:流水不能到达的地方/诗歌可以抵达。最后两句将诗意推向了最高境界,并极具张力,意味无穷。无疑,这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其中的诗性、诗意、诗境、诗情、诗味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了文本上审美价值。除这首诗之外还有《油菜花》一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将“油菜花”这个原始物象上升到:一片风景/藏住了富有哲理的小蜜蜂的境界,上升到:我渴望永恒地躲入刹那地掩护的境界。风吹向我/我挹一蓬清香/泪水的心/滴落在这金色的小网上……诗人将这个原始的物象上升到文明的意象,并倾注了丰富的体会和认知。


二、善于将外在物象化为内心意象

       诗人善于通过人与存在的关系,语言和事物的关系,物象与意象的关系,将外在物象转化为内心意象。在其转化过程中,倾注着诗人的真诚、本真、激情、乐观、热烈的情怀,倾注着诗人灵魂上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倾注着诗人的对存在物的开拓和探索的精神。下面具体地解读一首诗《四月》

忽而是阳光射进玻璃
扑打在脸上
忽而是狂风卷入窗内
撕扯着头发
这最美的人间
这突兀的四月天
坐在窗前
我在审视《壮烈风景》
正向巨星的文字中探求隐秘
人生 一本大书
我却难以言说 无法问津
饥渴如我 悲绝麦子与河流
更愿意奔向 “永生和再生的大海”
呼啸!呼吸……

这个四月在诗人的内心中忽而是阳光,忽而是狂风,这最美的人间,这突兀的四月天……无疑这个四月天在诗人的内心不是那么理想的、美好的、有秩序的,而是扑打在脸上,撕扯着头发,揭示出事物的存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也是矛盾的、悖论的。这意味着诗性的遥远和尚未抵达的境遇。此刻,我想起了海德格尔在一篇论赫尔德林诗歌一文《诗人何为》中说道: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诗人在贫困时代的意义就是如何建设丰饶的事物。在这个时刻,诗人现身了,开始了探索、审视、劳作、沉思和建设。“这突兀的四月天/坐在窗前/我在审视《壮烈风景》/正向巨星的文字中探求隐秘……”他在审视壮烈风景,他在向巨星的文字中探求隐秘。这“探求隐秘”不仅有着灵魂上的诗意,也有着神性上的诗意。这“探求隐秘”具有黑夜中追寻先行者足迹和为存在物重新命名的勇气。啊——“人生 一本大书/我却难以言说 无法问津/饥渴如我 悲绝麦子与河流/更愿意奔向 “永生和再生的大海”/呼啸!呼吸……诗人在这里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任何对隐秘的探求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这是一部大书,一部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大书,也是一部自然和宇宙的大书,对于一个具体的人,难以言说,无法问津。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凡是不可说的,就要保持沉默。诗人似乎进入了一个难以言说的边界,即语言的边界。在这个“边界”里,我“饥渴如我 悲绝麦子与河流”,这里的“麦子与河流”局限了诗人宏大的视野和开阔的诗性,局限了诗人走向更辽阔的远方,因此我只能怀着悲伤的心情拒绝了曾经养我、育我的麦子与河流。也可以理解为:我离开了曾经的故乡,成为了一个“异乡人”。历史证明无数异乡人都难以,或者不再返回故乡,因为“故乡”已经不在“故地”了。现实证明:我们的每一个故乡都被每一个老人守护着,离开了一个老人,故乡就少了一份元素。为此“乡愁”在不断地弥漫、延伸、扩大。在这情景之下。诗人写道:更愿意奔向“永生和再生的大海/呼啸!呼吸”诗人试图在诗歌里将整个世界建设成一个故乡,一个诗意的居住地,仿佛永生和再生的大海,流淌出生命的活力……除了这首诗之外,还有一首诗《远方的远》:“不必去远方/眼前就有草原一片/颜色  芳香  丰满……”这里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光芒对外在事物的投射,才有了颜色  芳香  丰满的一片草原。皖河、雁汊、鱼灯、冶峰、长江、岳父等,诗人把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诗歌内在的张力。“把洪铺草场   归还草原” 这既是一种呈现,也是一种揭示,更是一种愿望。


三、善于在具体形象中表达爱与人性

       诗人善于通过他细腻的观察,深刻的感知,在具体的现实中提取生动的形象来表达存在中的爱与人性,扩大诗歌表现力,丰富诗歌的内涵。他能够准确地捕捉“瞬间事物”给予有个性的表现。从而给人一种既新颖又独特的个性感觉。例如他的一首诗《不可说》

书架上有颗
披着金发的美人头
东方面孔

每次我光顾书架
心就会随她悸动
自然  宇宙  历史  艺术
一册册书页与她牵手   热吻

但她知道,我才是她永远的主人
是我把她从欲望物质
供祭在精神的时空

当然,我更希冀收获的是情侣

这首诗开头直接进入形象性表现:书架上有颗/披着金发的美人头/东方面孔。这个场景既形象又生动,也能给人新奇的个性感受。这放在书架上的金发美人头,却构成了“东方面孔”……为此,我光顾书架/心就会随她悸动/自然  宇宙  历史  艺术/一册册书页与她牵手 热吻……体现出诗人较为开阔的诗性眼界,将爱与人性穿越于自然  宇宙  历史  艺术,并将物质存在和精神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化诗意的边界,深化了诗意的底蕴。随后笔锋一转:但她知道,我才是她永远的主人/是我把她从欲望物质/供祭在精神的时空……强调第一人称“我”才是她(或物质、或精神、或历史、或艺术)的主人。也可以说是“我”将“爱”与“人性”从欲望物质,供祭在精神的时空。就是在这样情况下,诗人依然传达出“我更希冀收获的是情侣”这样的情愫。诗人用一颗挚爱之心来触摸眼前的每一个存在物,那么细小的、卑微的存在物。还有一首诗《拓荒》:体现出拓荒后建设新家园的愿望和力量。“圈建的土地 晨光普照/只有一个妇人  握着/坚定的锄头 躬起身子/享受着 和煦的日光/划拉出 一片绿洲。”这首诗中的人性之美,伴随着土地和绿洲,伴随着晨光和日光,是那么的透彻和明亮。诗人在这里给予了人类之爱的灿烂光辉。


四、善于在日常亲情中深化诗意


       诗人善于在日常亲情中深化诗意,他的诗歌中有不少是表现亲人和亲情的,这样的感情我理解为广义上的,具有人道情怀上的,或者说具有诗意的人性之爱。从某种意义说,诗人借用“小我”,象征“大我”,借用“亲情”隐喻“人情”。他把具体的,带有个体化的爱放在一个合理的语境里来扩大表现力。如诗歌《小梅回家看奶奶》:

又过节了
小梅回家来看奶奶
一年回来一次
出嫁的女孩
固定在每年的清明

小梅每次回来
都给奶奶带上一挂飘
三十二挂飘
缠在奶奶的头上
挂在奶奶的脖子上
手臂上脚踝上
只要是奶奶的身体
已被花飘掩埋

小梅今年又带回来飘
挂在奶奶的耳垂上
看着飘荡着的紫丁香
小梅知道 今年奶奶又不会孤独了

小梅用额头触摸着奶奶
奶奶用额头回应了她三下
小梅要回去了
脚上却缠住了紫色的荆花

这首诗写得很美,像是一首美丽的小谣曲。语言简练,语气平和,语境丰富,生动得体传神地表达出了小梅和奶奶之间的爱。这是三代人的爱,这是跨越世纪的爱。他们的爱没有时间隔阂,没有生死隔阂,时间的流逝在他们的爱中获得了存在意义。“又过节了/小梅回家来看奶奶/一年回来一次/出嫁的女孩/固定在每年的清明……”起句平实自然,叙述清晰。像是一篇小说的开头引人入胜。接着一层一层深入,一层一层丰富:“小梅每次回来/都给奶奶带上一挂飘/三十二挂飘/缠在奶奶的头上/挂在奶奶的脖子上/手臂上脚踝上/只要是奶奶的身体/已被花飘掩埋”……小梅用她美好的爱,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跨越了时与空的沟壑,复活了奶奶的存在。这种存在不仅是躯体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一位哲人说:一个死者还被人想着爱着,他就没有死亡。诗人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彻底的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梅在复活奶奶的同时,也复活了其他有价值的生命。“小梅今年又带回来飘/挂在奶奶的耳垂上/看着飘荡着的紫丁香/小梅知道 今年奶奶又不会孤独了……小梅把最美最纯的礼物置于奶奶的祭坛上,传达出呼唤的声音,表达出美丽的悼念。最后两句:小梅要回去了/脚上却缠住了紫色的荆花。有力量,有张力,有意蕴,曲径通幽,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体现出了诗人汪光平的诗歌注重对现实与存在的呈现,对人性与命运的揭示,对语言与事物的关怀,对表现技巧的把握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从而强化了诗歌文本上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上的艺术表现力。

                                                                                                                            2024年10月9日






汪光平诗选

        汪光平诗选  
          
                  汪光平


西津渡

水口神秘而悠远
发亮的潜水流向远方
一柱擎天,维持着恒定的秩序
与天空对话
李白乘舟
穿过古禅寺的钟声
探访一座崭新的渡口

焦妇,吟哦——
孔雀,绝唱。下游的皖水
打着节拍,仿佛是古石牌的封面
为诗仙指路。皖南不远
流水不能到达的地方
诗歌可以抵达


高河

秋天深了,天色暗下来
我在高河大堤上散步
草昏,芦白,菊黄
这一片天空,此刻是我一个人的
仿佛万物都愿意,与我分享
它们迷人的身世
一只鸟,飞上高压电的塔杆
那么冰凉的地方
竟然有它的小家
塔杆替枯木逢春
家是可以领回时间
送走黑夜的地方
高河大了,美了
我渐渐老了,衰了
假若我是那只鸟,飞上高空
低头看滨河,远眺独秀山峰
那将是我一生最闪亮的时刻


四月

忽而是阳光射进玻璃
扑打在脸上
忽而是狂风卷入窗内
撕扯着头发
这最美的人间
这突兀的四月天
坐在窗前
我在审视《壮烈风景》
正向巨星的文字中探求隐秘
人生 一本大书
我却难以言说 无法问津
饥渴如我 悲绝麦子与河流
更愿意奔向 “永生和再生的大海”
呼啸!呼吸……


油菜花

一片风景
藏住了富有哲理的小蜜蜂
我就是那只

风吹向我
我挹一蓬清香
泪水的心
滴落在这金色的小网上

我一生都不想挣脱
我渴望永恒地躲入刹那地掩护


拓荒

圈建的土地 晨光普照
裸露着胸膛
等待着大型铲车 撒欢

期待 唯有沉默
没有一声轰鸣

只有一个妇人  握着
坚定的锄头 躬起身子
享受着 和煦的日光
划拉出 一片绿洲


黄梅阁

在黄梅的声调里
雪地里的一株红梅
在风中摇曳,它在奔跑
春天到了,它就会长出翅膀

一只蝴蝶落在剪纸上
春风溜进黄梅阁
与它和睦相处的飞禽走兽
花鸟虫鱼,把这里当成
最后的皈依之地


小梅回家看奶奶

又过节了
小梅回家来看奶奶
一年回来一次
出嫁的女孩
固定在每年的清明

小梅每次回来
都给奶奶带上一挂飘
三十二挂飘
缠在奶奶的头上
挂在奶奶的脖子上
手臂上脚踝上
只要是奶奶的身体
已被花飘掩埋

小梅今年又带回来飘
挂在奶奶的耳垂上
看着飘荡着的紫丁香
小梅知道 今年奶奶又不会孤独了

小梅用额头触摸着奶奶
奶奶用额头回应了她三下
小梅要回去了
脚上却缠住了紫色的荆花


不可说

书架上有颗
披着金发的美人头
东方面孔

每次我光顾书架
心就会随她悸动
自然  宇宙  历史  艺术
一册册书页与她牵手   热吻

但她知道,我才是她永远的主人
是我把她从欲望物质
供祭在精神的时空

当然,我更希冀收获的是情侣


远方的远

不必去远方
眼前就有草原一片
颜色  芳香  丰满
四月
你是天上人间

七里湖  八里湖
是皖河的一担挑
挑着雁汊鱼灯
挑着青霭冶峰
长江以岳父的名义
把洪铺草场   归还草原

草原上青静一片
只有采风的男女
男的是庄子
女的是蝴蝶

黄昏已经来临
远方不远
走来一位意大利诗人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天空中合诵起中国诗歌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一束紫色,献给奶奶

天空,迷蒙
是紫色的忧郁

无论多么飘渺的云
都在头顶之上   紫色盛开
想象那座幽寂的墓地   种植着杏花树的
是奶奶的根系
我于牧童酒家  安宁桥畔   只身遥望

此刻,路途不远
我分明看到了杏花怒放
虚无中  竟以同样的紫色在向我招唤
我从香火店带来了一束沉默的紫花

紫色的糠菜脸
紫色的三寸小脚
紫色的衣衫   套上
紫色的鞋袜

在那紫色的年代
悄无声息地
合上紫色的双眼


                                                                                流水达不到的地方,诗歌可以抵达
                                                                                   ——评论诗人汪光平的诗歌
                                                                                                                          沙马

       在这篇评论里我借用了诗人汪光平的一句诗作为题目,旨在很短的距离中进入他的诗歌,感受他在诗歌中对现实的存在性,对词与物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有一个理性上把握,有一个独特的、个性化的呈现与揭示。
汪光平的诗歌意象平实、现实、诚实、坚实。起句较为平实,然后一步一步走向坚实。这个“坚实”是以现实和诚实为基础的,从而使他的诗歌呈递进式和开放式前行,在前行的路上建设着他的诗歌理想和审美意识,再现出诗人艺术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纵观他的诗歌,具体地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善于将现实化为诗性存在

      现实,无所谓诗性,也无所谓艺术,现实,只有借助于诗人感受和想象力,通过语言表现转化为诗性的存在。现在具体地解读他的一首诗《西津渡》

水口神秘而悠远
发亮的潜水流向远方
一柱擎天,维持着恒定的秩序
与天空对话
李白乘舟
穿过古禅寺的钟声
探访一座崭新的渡口

焦妇,吟哦——
孔雀,绝唱。下游的皖水
打着节拍,仿佛是古石牌的封面
为诗仙指路。皖南不远
流水不能到达的地方
诗歌可以抵达

水口神秘而悠远/发亮的潜水流向远方/维持着恒定的秩序/与天空对话……诗人从最柔软的物象“水口”起句,再现了其存在的形态和内涵:神秘、悠远、发亮、远方等。紧接着是“一柱擎天”。体现出了事物在不断运动中的变化,将平凡的事物上升到诗歌意义来思考。这柔软的事物何来“一柱擎天”?哦——高山流水,自天柱山(潜山)飞瀑而下,成为西津渡的水口,它们激情而浪漫、曲折而神秘、明亮而纯粹,也只有这样的事物才有力量:一柱擎天。从而再现出中国传统中的道家文化。老子认为“水”是一切事物中的最高事物,“水”的意义,隐含着物象的生存状态。由于“一柱擎天” 维持着恒定的秩序,才有可能“与天空对话”。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史蒂文森的一首诗《坛子》:我把坛子置于田纳西州/它是圆的,立在小山顶。/它使得散乱的荒野/都以此小山为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秩序,但秩序需要热爱和维持他周围地带,并赋予它们一个价值的“中心”。这里的“与天空对话”,我理解为“与神对话”。诗歌,只有在与神的对话中才能上升到最高境界。诗歌写作有三重境界:一是写给读者的,二是写给自己的,三是写给神的。诗歌中的神性揭示出了万物内部存在的规律。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李白乘舟/穿过古禅寺的钟声”的场景,我以为将一个诗仙置于古禅寺的钟声中,不仅穿越了诗性的时光,也揭示出某种意义上的宗教情怀。其间有人、有情、有物、有景,情景交融。诗人告诉我们这是一座崭新的渡口,他感受到:焦妇,吟哦——/孔雀,绝唱。下游的皖水/打着节拍,仿佛是古石牌的封面/为诗仙指路……。诗人在古代与现代,现实与历史中来回穿越,并且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地将其连接成一副完整的画面,这样的画面闪烁出诗意的光芒。在遥远而曲折的途中:流水不能到达的地方/诗歌可以抵达。最后两句将诗意推向了最高境界,并极具张力,意味无穷。无疑,这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其中的诗性、诗意、诗境、诗情、诗味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了文本上审美价值。除这首诗之外还有《油菜花》一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将“油菜花”这个原始物象上升到:一片风景/藏住了富有哲理的小蜜蜂的境界,上升到:我渴望永恒地躲入刹那地掩护的境界。风吹向我/我挹一蓬清香/泪水的心/滴落在这金色的小网上……诗人将这个原始的物象上升到文明的意象,并倾注了丰富的体会和认知。


二、善于将外在物象化为内心意象

       诗人善于通过人与存在的关系,语言和事物的关系,物象与意象的关系,将外在物象转化为内心意象。在其转化过程中,倾注着诗人的真诚、本真、激情、乐观、热烈的情怀,倾注着诗人灵魂上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倾注着诗人的对存在物的开拓和探索的精神。下面具体地解读一首诗《四月》

忽而是阳光射进玻璃
扑打在脸上
忽而是狂风卷入窗内
撕扯着头发
这最美的人间
这突兀的四月天
坐在窗前
我在审视《壮烈风景》
正向巨星的文字中探求隐秘
人生 一本大书
我却难以言说 无法问津
饥渴如我 悲绝麦子与河流
更愿意奔向 “永生和再生的大海”
呼啸!呼吸……

这个四月在诗人的内心中忽而是阳光,忽而是狂风,这最美的人间,这突兀的四月天……无疑这个四月天在诗人的内心不是那么理想的、美好的、有秩序的,而是扑打在脸上,撕扯着头发,揭示出事物的存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也是矛盾的、悖论的。这意味着诗性的遥远和尚未抵达的境遇。此刻,我想起了海德格尔在一篇论赫尔德林诗歌一文《诗人何为》中说道: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诗人在贫困时代的意义就是如何建设丰饶的事物。在这个时刻,诗人现身了,开始了探索、审视、劳作、沉思和建设。“这突兀的四月天/坐在窗前/我在审视《壮烈风景》/正向巨星的文字中探求隐秘……”他在审视壮烈风景,他在向巨星的文字中探求隐秘。这“探求隐秘”不仅有着灵魂上的诗意,也有着神性上的诗意。这“探求隐秘”具有黑夜中追寻先行者足迹和为存在物重新命名的勇气。啊——“人生 一本大书/我却难以言说 无法问津/饥渴如我 悲绝麦子与河流/更愿意奔向 “永生和再生的大海”/呼啸!呼吸……诗人在这里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任何对隐秘的探求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这是一部大书,一部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大书,也是一部自然和宇宙的大书,对于一个具体的人,难以言说,无法问津。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凡是不可说的,就要保持沉默。诗人似乎进入了一个难以言说的边界,即语言的边界。在这个“边界”里,我“饥渴如我 悲绝麦子与河流”,这里的“麦子与河流”局限了诗人宏大的视野和开阔的诗性,局限了诗人走向更辽阔的远方,因此我只能怀着悲伤的心情拒绝了曾经养我、育我的麦子与河流。也可以理解为:我离开了曾经的故乡,成为了一个“异乡人”。历史证明无数异乡人都难以,或者不再返回故乡,因为“故乡”已经不在“故地”了。现实证明:我们的每一个故乡都被每一个老人守护着,离开了一个老人,故乡就少了一份元素。为此“乡愁”在不断地弥漫、延伸、扩大。在这情景之下。诗人写道:更愿意奔向“永生和再生的大海/呼啸!呼吸”诗人试图在诗歌里将整个世界建设成一个故乡,一个诗意的居住地,仿佛永生和再生的大海,流淌出生命的活力……除了这首诗之外,还有一首诗《远方的远》:“不必去远方/眼前就有草原一片/颜色  芳香  丰满……”这里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光芒对外在事物的投射,才有了颜色  芳香  丰满的一片草原。皖河、雁汊、鱼灯、冶峰、长江、岳父等,诗人把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诗歌内在的张力。“把洪铺草场   归还草原” 这既是一种呈现,也是一种揭示,更是一种愿望。


三、善于在具体形象中表达爱与人性

       诗人善于通过他细腻的观察,深刻的感知,在具体的现实中提取生动的形象来表达存在中的爱与人性,扩大诗歌表现力,丰富诗歌的内涵。他能够准确地捕捉“瞬间事物”给予有个性的表现。从而给人一种既新颖又独特的个性感觉。例如他的一首诗《不可说》

书架上有颗
披着金发的美人头
东方面孔

每次我光顾书架
心就会随她悸动
自然  宇宙  历史  艺术
一册册书页与她牵手   热吻

但她知道,我才是她永远的主人
是我把她从欲望物质
供祭在精神的时空

当然,我更希冀收获的是情侣

这首诗开头直接进入形象性表现:书架上有颗/披着金发的美人头/东方面孔。这个场景既形象又生动,也能给人新奇的个性感受。这放在书架上的金发美人头,却构成了“东方面孔”……为此,我光顾书架/心就会随她悸动/自然  宇宙  历史  艺术/一册册书页与她牵手 热吻……体现出诗人较为开阔的诗性眼界,将爱与人性穿越于自然  宇宙  历史  艺术,并将物质存在和精神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化诗意的边界,深化了诗意的底蕴。随后笔锋一转:但她知道,我才是她永远的主人/是我把她从欲望物质/供祭在精神的时空……强调第一人称“我”才是她(或物质、或精神、或历史、或艺术)的主人。也可以说是“我”将“爱”与“人性”从欲望物质,供祭在精神的时空。就是在这样情况下,诗人依然传达出“我更希冀收获的是情侣”这样的情愫。诗人用一颗挚爱之心来触摸眼前的每一个存在物,那么细小的、卑微的存在物。还有一首诗《拓荒》:体现出拓荒后建设新家园的愿望和力量。“圈建的土地 晨光普照/只有一个妇人  握着/坚定的锄头 躬起身子/享受着 和煦的日光/划拉出 一片绿洲。”这首诗中的人性之美,伴随着土地和绿洲,伴随着晨光和日光,是那么的透彻和明亮。诗人在这里给予了人类之爱的灿烂光辉。


四、善于在日常亲情中深化诗意


       诗人善于在日常亲情中深化诗意,他的诗歌中有不少是表现亲人和亲情的,这样的感情我理解为广义上的,具有人道情怀上的,或者说具有诗意的人性之爱。从某种意义说,诗人借用“小我”,象征“大我”,借用“亲情”隐喻“人情”。他把具体的,带有个体化的爱放在一个合理的语境里来扩大表现力。如诗歌《小梅回家看奶奶》:

又过节了
小梅回家来看奶奶
一年回来一次
出嫁的女孩
固定在每年的清明

小梅每次回来
都给奶奶带上一挂飘
三十二挂飘
缠在奶奶的头上
挂在奶奶的脖子上
手臂上脚踝上
只要是奶奶的身体
已被花飘掩埋

小梅今年又带回来飘
挂在奶奶的耳垂上
看着飘荡着的紫丁香
小梅知道 今年奶奶又不会孤独了

小梅用额头触摸着奶奶
奶奶用额头回应了她三下
小梅要回去了
脚上却缠住了紫色的荆花

这首诗写得很美,像是一首美丽的小谣曲。语言简练,语气平和,语境丰富,生动得体传神地表达出了小梅和奶奶之间的爱。这是三代人的爱,这是跨越世纪的爱。他们的爱没有时间隔阂,没有生死隔阂,时间的流逝在他们的爱中获得了存在意义。“又过节了/小梅回家来看奶奶/一年回来一次/出嫁的女孩/固定在每年的清明……”起句平实自然,叙述清晰。像是一篇小说的开头引人入胜。接着一层一层深入,一层一层丰富:“小梅每次回来/都给奶奶带上一挂飘/三十二挂飘/缠在奶奶的头上/挂在奶奶的脖子上/手臂上脚踝上/只要是奶奶的身体/已被花飘掩埋”……小梅用她美好的爱,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跨越了时与空的沟壑,复活了奶奶的存在。这种存在不仅是躯体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一位哲人说:一个死者还被人想着爱着,他就没有死亡。诗人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彻底的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梅在复活奶奶的同时,也复活了其他有价值的生命。“小梅今年又带回来飘/挂在奶奶的耳垂上/看着飘荡着的紫丁香/小梅知道 今年奶奶又不会孤独了……小梅把最美最纯的礼物置于奶奶的祭坛上,传达出呼唤的声音,表达出美丽的悼念。最后两句:小梅要回去了/脚上却缠住了紫色的荆花。有力量,有张力,有意蕴,曲径通幽,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体现出了诗人汪光平的诗歌注重对现实与存在的呈现,对人性与命运的揭示,对语言与事物的关怀,对表现技巧的把握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从而强化了诗歌文本上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上的艺术表现力。

                                                                                                                            2024年10月9日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