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太行秋雨浥尘寰,危岭嵯峨不可攀。
绵蔓微茫横野渡,土门迢递锁雄关。
曾惊背水孤军赫,且叹藏弓九塞闲。
怅望风中霜叶紫,犹疑赤帜满空山。
从题目看,这首诗的类型介于行旅诗和游览诗之间,实际上是一首怀古凭吊之作,凭吊的是楚汉战争时期,韩信经略赵地时,背水一战的古战场。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天气,以及经行之处的山势。“浥”,沾湿,雨可以沾湿具象之物,如王维诗中地上的“轻尘”,在诗中,当然也能沾湿抽象的“尘寰”,即尘世或人世间。此句形象地写出太行山秋雨霖霪,传递出湿漉漉的肃杀与清冷。危,即高,嵯峨,也是形容山高。次句接以眼前的高山不可攀援,营造出天阴雨湿山高路阻的雄阔之境,这是个全景镜头。陉,是山脉断裂之处,太行有八陉,此处居其一。山高谷深,谷底望山,愈增其高危之感,故曰“不可攀”。
颔联将镜头扫视,读者的视线随之从山脉移向河流,然后聚焦雄关一点。“雄关”轻点诗题中的“井陉关”。“横野渡”与“迢递”,依稀点题中“过”字,不可不察。此联描写极富层次感。绵蔓河,即今之绵河,该河原本支流众多,蔓延数百里,故旧称绵蔓河。如今,想必是支流多数消失,雨雾朦胧,看不真切,故曰“微茫”。着一“野渡”,复见出渡口荒废之景象,此处非舟横野渡,乃野渡横川,呈现出镜头扫视之过程。井陉关口,古有两条河流,另一条叫井陉水,又称鹿泉水,据云已经干涸,湮灭难寻。两条河流旧时在井陉关前交汇,近似垂直。交汇之两河,一存一亡,一实一虚。土门关,即井陉口,扼此险要地势,似“锁”住二水,见出雄关之险要。迢递,形容高、远,既是空间概念,又捎带有时间的沧桑感。
前两联铺垫已足,颈联则转入主题,感慨历史人物韩信。原来,在这两河之间,土门关附近,形成一片状如半岛的平坦地带。即为韩信背水列阵,大胜战军之所在。作者目睹山川之胜,雄关之险,不觉神思飞越,穿透历史时空,陷入沉思。韩信全盛时,尝拥鼎足天下之势,既佐刘邦登基,终被汉室绞死,史载其临终之际,他不禁想起功臣文种见杀于越王勾践事,叹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此即“藏弓”之典故。鸟尽弓藏,敌灭臣亡,一幕幕往事,痕迹犹新。然作者没有过多感叹,仅以“九塞闲”三字闲闲放过。真个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秋雨霖霪,秋风萧瑟。尾联并未就往事发出过多感慨,而是回到现实,照应开头。“怅望风中霜叶紫,犹疑赤帜满空山”,与开头环视所不同者,此处一“望”一“疑”,望风中霜叶呈现紫色,以见出秋深,是实写;疑霜叶红紫有似满山红旗,系叠加镜头,是虚写。“拔赵帜,立赤帜”,乃史书所载韩信大胜赵国之定局。古今交融,虚实叠加,如此结尾,不粘不滞。全诗起承转合,自然流转,允称佳构。
诗写得像古人,看不出作者所处时代,为时论所鄙。一味摹古,诚非美事。然揆诸往哲,诗本情性,有古今通用之题材,有古今共享之事、之情、之理,一时之诗,部分诗作写得像古人,只要不以摹古为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就并不是应该诟病的问题。“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任何创新,一般得以继承为前提。书画家借临摹古人以出新,即名家所谓仿前人笔意者,固多有名作传世,诗何独不然?况当代近体诗,本身就是老树著花、古木新芽。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蒋浩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李犁 刘向东 李云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