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诗创作谈
像去很多地方一样,我去阿拉善是出差而不是游玩。一些朋友常以玩笑方式向我表达羡慕之情,以为我一年四季都在浪迹天涯、诗意行走。对此,我只能一笑置之。
阿拉善留给我的记忆很独特。我几次去阿拉善都是为了采访国防科研试验。那些日子,我与战友们每天早出晚归,往返奔波于戈壁滩深处的靶场。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靶场上随处都有禁区。在我的印象中,留给人内心阴影面积最大的地方是落弹区。落弹区貌似荒凉,骆驼刺在戈壁滩上蔓延恣肆,尚未被发现的哑弹很可能在某处的土层里保持静默。想到这里,心头陡然紧张起来,似乎从天空到大地都暗藏着杀机。去往落弹区的途中,大家要忍受漫长的颠簸。那年秋天,我们曾经跃上中弹后起火燃烧的坦克工作,胶鞋底子被烫软了也浑然不觉,现场弥漫的刺鼻焦糊味至今难忘。撤出落弹区的途中,我问身旁的一位科研专家:“起火燃烧的坦克有没有爆炸危险?”他沉吟片刻回答:“有。当然有。”然而,无论多么危险的工作也得有人干啊。就这样,阿拉善让我有了触及生死的思考。
在一个可以短暂休息的下午,我迫不及待拿起笔开始写作。当靠不住的灵感真正降临时,仿佛一道闪电的鞭子抽打着无垠的旷野,洁白的纸张上布满了大自然与灵魂的印迹。组诗《阿拉善》一气呵成写完,甚至没有进行过修改。回想起来,我在阿拉善写下的所有诗歌,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完成。“只是征行自有诗”。走过阿拉善,我的内心已与往日不同。当我以诗歌记录在这片土地上的见闻和思索时,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了字里行间。放眼远处的贺兰山,似乎可以看到十万骏马奔腾于穹庐之下、大野之上。天空中偶尔出现的飞鸟,犹如大自然的点睛之笔。面对诸如骆驼刺之类的草木,或是荒野中突然出现的水洼,或是在时光中移动的牛羊,我感觉体内涌动着力量,犹如暗火在地底奔流。我确信自己拥有了诗歌的密钥,开启了理解高适、岑参的通道。
组诗《阿拉善》当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时,距离这组诗歌的写作时间其实已经过去了六年之久。此时,我个人的成长道路正在遭遇急流险滩,先是在2012年10月因超龄30多天未能调入解放军报社,两年后又因同类原因未能调入总部机关,最后不得不回到原单位工作。但我并未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仍然保持着日课一诗式的写作习惯。回原单位前夕,意外得知中国诗歌网上线的消息,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稿,结果很快就入选了每日好诗。随后,中国诗歌网举办首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研班,我再次幸运地入选了。这时我才发现,文学道路上依然有一盏灯微弱地亮着。
或许,正是因为写诗,我才一次次有如神助般从困境中穿越过去,在人生的长征路上保持着信念,也保持着平衡。和平年代的军人,有时会被一些人误解为“和平兵”,认为所谓的工作就是喝茶读报、虚度光阴。可是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一年年身处湍流之中,感觉每一天都忙得如同打仗。在广西桂林的群山中,我和几位战友因为迷路和缺少经验铤而走险攀爬过水库坝面的峭壁;在红海湾参加泅渡训练,我被浪头打入水面以下经过奋力挣扎才游回海面;在北部湾参加演习,一条银环蛇在战壕中爬到我的脚踝处,被赶来检查工事构筑情况的连长发现才得以幸免。离开南方的野战部队后,我调入北京的科研单位工作,远离了训练场和演兵场,耳畔不再有子弹在群山中划破空气的回响,也很少出现在炮声隆隆的阵地上,但又开始长年参与各类专项任务,跟踪采访各类科研任务,频繁出差,全力以赴,惟求不辱使命。在喀喇昆仑山无人区执行任务时,我乘坐的车辆遭遇过3次爆胎事故……诸如此类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完。而阿拉善,是我在过去十多年间抵达过的30余省份中的难忘之地。行走在戈壁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需要,我便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国家不需要,我便卸甲归田、晴耕雨读。身为军人,就要时刻准备着,时刻在路上。
终于,我被岁月磨砺成不算老的老兵了。
就像星辰在黑夜中升起,诗歌也会在灵魂中升起。当诗意的花朵盛开在天庭,我们就是守卫灵魂花园的士兵。置身于悲欣交集的现实,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应该感恩文学、感谢诗歌。我相信自己看到的天空、大地、群山、河流,全都沐浴着诗歌的光芒,全都可以成为军旅之路的参照物。行走在阿拉善,当生与死如同斑驳光影扑面而来,我听到灵魂之弦在内心轰然拨响,风中的响动也像打开枪支保险的声音,充满了正气和威严。
感恩苍天般的阿拉善,让我走过了人生的落弹区。现在我头顶依然是过往的天空,但涌动在心灵中的云朵已与往昔不同。
2018年5月29日 北京
每日好诗欣赏
阿拉善(组诗)选读
诗|燕赤霞
贺兰山
与两年前的秋天相比
贺兰山还是那幅老面孔
在阳光无限的爱抚下
群山的表情始终模糊着
仿佛神的一声叹息
在大地上缓缓散开
又如一笔潦草的水墨
从天的尽头洇染过来
而白云的哈达
以亘古不变的姿势
挂在群山和秋天的脖子上
抹着红嘴唇的鸟
在风中斜着身子
猛烈扑闪黑色的翅膀
过去了这么多岁月
它们依然没能飞出
空气一样虚无的辽阔
在陈旧的草甸边缘
一群骆驼踢踏的脚步
比钟表慢多了
瞧它们自由散漫的样子
和我们小时候多么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积雪消失了
或者说,积雪尚未来临
这让我看到
群山的内心
其实和人类一样
不愿过早成熟起来
诗人简介
燕赤霞,本名陈海强,在北京工作,现役军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系、鲁迅文学院第3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15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多种文学选本。著有诗集《光和美神同时出现》、散文集《把世界抱进摇篮》《戎装笔记》等多部。
诗人新著书影
陈海强散文集:《把世界抱进摇篮》
推荐阅读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