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秋江

作者: 2018年09月07日09:31 浏览:869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夕阳斜挂远山中,
影入秋江着意红。
只见落霞难见鹜,
几声汽笛破长空。


点评



西晋陆机考察诗歌文体的发展,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论断,梁代钟嵘认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可见,古代诗论家很早就强调诗歌的抒情因素,以及景物在诗歌创作活动中的根本性作用。明朝人胡应麟甚至说过“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的话,谢榛探讨诗歌的情与景的关系,则认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深刻分析了景在诗歌文本中的重要地位及情与景之关系。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总结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处不惮烦征引前人关于诗歌中情与景的说法,便于我们把握《秋江》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景关系。

近体诗尤其是绝句,由于受字数与篇幅的限制,难以囊括丰富的内容,通常比较忌讳叙事和议论,多以景物描写表现刹那间的情思,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和“意”不轻易说破,往往追求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秋江》显然是篇写景抒情的小诗。全诗主要从视角着眼,视线由高处之夕阳、远处之山峦,移到近处之秋江、水底之日影与山影,突出倒影之“红”色。复因水底之颜色引领遐观,远眺天上之晚霞,不由得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欲纳虚物而入实境。最后由远眺晚霞,仰望长空,听见从江面传来几声汽笛作结。合全诗而观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江晚景图,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唐人有“长笛一声人倚楼”的名句,“汽笛”显然与“长笛”划清了界限,从而赋予此诗一定的现代感。因“汽笛”声而使人注意江面船来船往,也许是“不见鹜”的原因吧。此诗的美中不足者,在于命题较宽泛,题曰《秋江》,内容却只是秋江的黄昏;同时,诗中直接使用“秋江”二字,似点题而实犯题。 这两点都是需要避免的。

全诗除了“着意”和“难见”之外,基本是客观陈述,而“着意”有突出晚霞之红的客观效果,“难见”也重在陈述事实,而非表达主观看法。此诗命意寄情,字面上并不容易看出来。从营造的声色俱佳的画面,以及摄入笔端的丰富的物象而言,寄寓其中的主要是闲适之情吧。这种重在呈现客观景象,情意含而不露的作派,显然远宋调而近唐风,只是其中的情绪较难把握一些,换句话说,也许因过度注意展现客观场景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感表达。最后,不妨参看同样是写秋江晚景的白居易的《暮江吟》,诗曰: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引申阅读:《秋江的晚上》,作者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特邀点评:莫真宝

 



“每日好诗”点评名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蒋浩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领取办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