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集》的创新开一代风气

作者:胡适 | 李琬   2017年08月11日 17:28  初岸文学    913    收藏

我记得你临别时的话:

“适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胡适《许怡荪》 


胡适的《尝试集》初版于1920年,1922年经过删选后再次出版。它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正因此,胡适被视为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


不过,当代的读者恐怕很少有人认真读过这些诗。这并不奇怪。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读到诗集开篇的《蝴蝶》,基本上是忍不住发笑的:“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样构思简单、略显滑稽的诗,真的能算是有诗意吗?这种否定和质疑并不只是我们当代人的感受,就连同时代的读者也发出了批评乃至咒骂:创造社的成仿吾说,《尝试集》里没有一首是诗;清华的诗人朱湘认为,《尝试集》“内容粗浅,艺术幼稚”。


如果仅仅考求最表层的文字和意境之美,这部诗集大概无法获得赞叹。但是,全方位地考察,它果真写得差劲吗?不应忘记,任何诗歌都强烈地关联于历史、社会语境,胡适的诗更是如此。只有当我理解了历史背景和诗人心态,并带着这些理解更深入地重读,才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好”。


点击收听刘阳鹤为你读诗


晨星篇

作者 | 胡适

送叔永,莎菲到南京


我们去年那夜,

豁蒙楼上同坐;

月在钟山顶上,

照见我们三个。

我们吹了烛光,

放进月光满地;

我们说话不多,

只觉得许多诗意。


我们做了一首诗,

——一首没有字的诗,——

先写着黑暗的夜,

后写着晨光来迟;

在那欲去未去的夜色里,

我们写着几颗小晨星,

虽没有多大的光明,

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


钟山上的月色

和我们别了一年多了;

他这回照见你们,

定要笑我们这一年匆匆过了。

他念着我们的旧诗,

问道,“你们的晨星呢?

四百个长夜过去了,

你们造的光明呢?”


我的朋友们,

我们要暂时分别了;

“珍重珍重”的话,

我也不再说了。——

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

努力造几颗小晨星;

虽没有多大的光明,

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




作者简介

胡  适(1891-1962)

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之一,安徽绩溪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曾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他是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知行合一地倡导和实践了最早的白话新诗写作,出版有诗集《尝试集》《尝试后集》。



自古成功在尝试


文丨李 琬


诗体的大解放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革命著名的八个条件: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这振聋发聩、广为人知的“八事”,其实最初是诞生在日常的闲谈中。胡适对立场的选择与坚持,与他的朋友们大有关系。1915年,留学美国的胡适有一帮很热闹的朋友,他自己也总是有与朋友切磋琢磨、辨明是非的热情。在这年暑期,他就是在和朋友们的“乱谈”之中,弄出了“文学革命”这个词。胡适相信,中国古文是半死的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容纳新的思想和新的精神,就必须使用新的文学工具——白话文。

 

不过,他当时的朋友梅光迪、任鸿隽(叔永)认为白话不能作文,更不能作诗,胡适却决意要证明,白话也可以作诗。因为没有人愿意结伴而行,胡适只能单身匹马地前往新的文学领地。他自述道:


有一天,我坐在窗口吃我自做的午餐,窗下就是一大片长林乱草,远望着赫贞江。我忽然看见一对黄蝴蝶从树梢飞上来;一会儿,一只蝴蝶飞下去了;还有一只蝴蝶独自飞了一会,也慢慢的飞下去,去寻他的同伴去了,我心里颇有点感触,感触到一种寂寞的难受,所以我写了一首白话小诗,题目就叫做“朋友”(后来才改作“蝴蝶”)。

 

《蝴蝶》这首诗,既是实写眼前之景,也是寄托他此时的心境。貌似轻松诙谐的诗句,实则记录了文学革命前夕的重要一页,也见证了友人之间的交往论辩对于一场历史事件的决定性作用。正如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的:


前年任与梅,联盟成劲敌。与我论文学,经岁犹未歇。吾敌虽未降,吾志乃更决。暂不与君辩,且著《尝试集》。

 

朋友的反对,虽然使胡适感到孤单,但并没有令他埋怨,反而令他更加坚定了试验白话诗的决心。《尝试集》中,他的诗先是采用五言、七言的整齐格式,后来又进一步打破束缚,改为长短不一的句式,从而真正实现“诗体的大解放”。陆游曾经写“尝试成功自古无”,胡适却认为“自古成功在尝试”,作白话诗本身,就是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验精神之体现。


640.webp (1)


白描、即兴与真实


胡适曾经谈到新诗之所以区别于旧诗的基本原则:只有用解放了的诗体,才可以用来“写实”地描画情。


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


——《谈新诗》


能够根据现实的场景进行描写,而非以传统诗词中“春花秋月”、“长河落日”这样的套语陈言作诗,是胡适首要的文学追求之一。

 

《尝试集》里的诸篇,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一时一地的见闻或感兴,基本上已做到了说前人所未说过的话。也许这些话并不总是伟大和深刻,但是至少是诗人切实感受到的独特体验。如果你觉得《蝴蝶》还缺了点诗味,不妨看看《湖上》这首优美的诗:

 

水上一个萤火,

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这首诗是胡适根据夜游玄武湖的一时所见而写成的,可以说是一种“即兴”的诗。诗人并没有说理,只是实实在在地白描,但是诗意已经自然地包含在其中了,仿佛还带有些俳句的风味。


诗歌写的不过是“萤火虫飞到水面上”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挖掘了不同于一般的观看方式。两个萤火不过一个是实物,一个是倒影,但诗人故意把虚的东西也写成实在的东西,像摄影机一样,纯然记录下两个萤火渐渐重合的画面,也让人感受到夜间湖水的平滑如镜、静谧幽暗。

 

胡适在《梦与诗》里表达了自己“诗的经验主义”主张: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也就是说,作诗必须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而虚无缥缈、空幻无根的思绪,是绝不能作为写诗的材料和动力的。这种信条,对于当今许多诗人来说,也仍然是一种有效而急迫的警醒。


使用“大白话”作诗,本身也意味着一种坦白、真诚的态度,不论对事、对人、对己,都是如此。胡适在诗歌中对自我的剖析无疑是十分坦率的:


一日大醉几乎死,醒来忽然怪自己:父母生我该有用,似此真不成事体。

从此不敢大糊涂,六年海外颇读书。幸能勉强不喝酒,未可全断淡巴菰。


——《赠朱经农》


胡适选择了自我检讨和自我调侃的态度,既没有浪漫的美化,也没有哀戚自怜,某种程度上更新了文学传统中的“诗人”形象。胡适乐观进取,反对无病呻吟,他笔下的作为诗人的“我”,也同样是可亲近、可交流、感染人和鼓舞人的。

 



严肃的文学观与人生观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一代,并不会为文艺而文艺。他们对于文学的态度和理想,总是在对中国社会前途的关怀中展开的。在《尝试集》中,无论是作诗还是做人,作者都自然流露出严肃认真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胡适曾在序言中回忆过自己在朋友建议下删改诗集的经历,比如《你莫忘记》的原文有一句“火就要烧到这里”,康白情曾从三万里外来信,替胡适加上一个“了”字,改为“火就要烧到这里了”。只有经过这一改动,句子才符合白话的文法。胡适想借此说明,“做白话的人,若不讲究这种似微细而实重要的地方,便不配做白话,更不配做白话诗。”


可见,胡适作新诗的重点不是在个人诗才的体现,而是在于为“白话”文学的做示范。只有从最基本的虚词、语气上着眼,才能建立起一套足够清楚、稳固的表达体系,才有可能谈到进一步的开拓。


《尝试集》里似乎有许多“车轱辘话”,不断地否定和妥协,构成了一种基本的结构,且看这首《小诗》:


也想不相思,

    可免相思苦。

几次细思量,

    情愿相思苦!


和《蝴蝶》一样,这首诗看似是讨论个人情感,还有几分幽默,但实际上包含着更深的意味。


胡适曾写道,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法是要忍得住痛苦。对此,陈独秀评价道:“我看不但爱情如此,爱国爱公理也都如此。”这句话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后三天(即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就被军警逮捕。胡适作此诗的直接起因,就是为了同情陈独秀的遭遇、重申他的理想。“情愿相思苦”,表达了“虽然如此,也坚持这样”的志愿,也许这才是“车轱辘话”背后的坚韧心态。

 

这类勉励人们为公理、为社会奋斗的话语,在《尝试集》中不止一次地出现,《晨星篇》就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


这首诗以星光比喻几个朋友在文学革命上的作为,同样体现了“虽然阻碍重重,但仍要继续努力”的意思:


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

努力造几颗小晨星;

虽没有多大的光明,

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


在另一首诗《一颗遭劫的星》里,胡适将被捕的《国民公报》主笔孙几伊比作一颗被乌云包围、但在大雨后再次闪亮的大星。再看《晨星篇》,其中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应该不仅仅意味着文学的演进,也同时指向了白话文运动所关联的整个社会思潮的变革。

 

胡适诗歌中的真诚与严肃,也表现在关于夫人江冬秀的诗作中。胡适安然接受其母为他订下的小脚夫人,在五四一代流行反对包办婚姻的风潮中,这样的名人并不多见。


胡适也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贯彻在对婚姻的选择上。在他看来,自由结婚有好处,也有坏处;而中国的包办婚姻,未必都是坏处,因为基于订婚关系的名分和结婚前积累的想象,能够使得传统婚姻的夫妻更加认识到彼此的情分和义务,建立起更为牢固稳定的关系。胡适对待江冬秀的接纳与尊重,不只是出于对其母亲的孝顺和遵从,也是自身的主动选择:“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这种“情愿如何如何”的表达,恰好再一次体现了他积极实践的态度,以及对责任、义务的许诺和欣赏。


图 | 胡适与江冬秀


尽管,他们后来的婚姻生活也有摩擦与波折,但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和睦的关系,并得以维系始终,甚至在相当的时期内,二人展现出很好的夫妻之情。《我们的双生日——赠冬秀》写道:


他干涉我病里看书,

常说,“你又不要命了!”

我也恼他干涉我,

常说,“你闹,我更要病了!”

 

我们常常这样吵嘴,——

每回吵过也就好了。

今天是我们的双生日,

我们订约,今天不许吵了。

 

我可忍不住要做一首生日诗。

他喊道,“哼,又做什么诗了!”

要不是我抢的快,

这首诗早被他撕了。


家庭生活中的鲜活图景立即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学者身上平凡而可爱的一面,比那种曲折曼妙的恋爱更让人印象深刻。诗人强调妻子对自己的关怀照顾,并且以亲昵调皮的语气写出,表面上是抱怨,实质上却是更高级的“秀恩爱”。


优秀的当代诗人马骅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出色的也只不过是个胡适。’”这句话乍看是贬抑胡适,实际上是对胡适的另一种肯定。现代汉语诗歌作为“新诗”,本质上就有求“新”的冲动和诉求,从革新的意义上来说,胡适无疑是无法超越、无可忽视的先行者和试验者。在今天这个充满吐槽的、容易变“丧”的时代,再读一读他的《晨星篇》,不是令人感到少有的振奋与轻快吗?



作者简介

李 琬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2017届硕士研究生。


读诗嘉宾

刘阳鹤

刘阳鹤,1991年生,在关中地区长大,写诗兼事翻译、批评,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家铭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