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118页。
[2]对这首诗的专文细读有钟鸣《笼子里的鸟儿和外面的俄耳甫斯》(收入其诗论集《秋天的戏剧》,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西渡《时间中的远方》(收入其诗论集《灵魂的未来》,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此外,柏桦长文《张枣》(收入宋琳、柏桦编《亲爱的张枣》,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秦晓宇诗论《宇宙锋》(收入其诗论集《玉梯——当代中文诗叙论》,台湾秀威出版公司,2011年版)中也对此诗做了较细致的分析。
[3]张枣:《销魂》,见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初载唐晓渡、王家新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自《张枣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5]参见西渡:《时间中的远方》一文中的相关分析。
[6]具体分析见钟鸣《笼子里的鸟儿和外面的俄耳甫斯》,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7-56页。
[7]钟鸣:《笼子里的鸟儿与外面的俄耳甫斯》,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6页。
[8]张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当代中国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张枣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页。
[9]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论述是臧棣《现代性与新诗的评价》一文,见《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86-96页。“未来主义”的概括,见余旸《从“历史的个人化”到新诗的可能性》,《新诗评论》第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这里借用了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对现代文学观念起源的分析。
[11]甘阳《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一文堪称这种“八十年代文化意识”最理论性的表达。当代对于“传统”(不限于文学)的“未来主义”认识姿态也部分可溯源自此文。见《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