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作者:姜涛   2016年07月15日 16:30  中国诗歌网    402    收藏

       十多年来,“70后诗歌”的提法,作为泛滥全社会的“代际”话语之次级衍生品,不断出现在相关的诗歌批评和编纂中。诗人胡子(续冬)早就预言,在当代文学主板市场极不规范的情况下,作为概念股的“70后诗歌”,即便沸沸扬扬上市,最终也会因“不合格包装引发的大量投诉和文本业绩的匮乏”而沦为一支垃圾股。我实在是同意这种说法,加上自己也曾忝列某个序列之中,更是相信某种集体同一性的虚妄。然而,十年后再看,当时的想法可能有点傲慢、也太轻佻了,在并不高明的营销策略之外,这支“概念股”还是包含了基本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不是由好事者四处张贴的美学标签来说明,更不是由“新陈代谢”的历史豪情来保证,而是因为30年来当代中国的剧烈变动,的确给出了时间的节奏,先后给出了几代人的界限。当年曾在文学史想象中剃着进取发型的青葱少年,至今部分已年届不惑,作为落寞大叔,或许更能感到这种节奏的强劲、专横。

  这一次,感谢《诗建设》同仁耐心编出的70后专辑,让我有机会相对完整地阅读同代人的作品,包括熟悉的与不熟悉的、认可的乃至不大认可的。走马观花的感觉是,当代诗蓬乱芜杂的图像,似乎已被修剪成一畦畦整饬地块,大部分的诗可以满足美学与伦理多方面的要求,也几乎没有技术上、情感上彻底失败的东西。即便忠实于相对类型化的主题,由于并不夸饰到喜剧的程度,也会显出一份自如与精准。对于一本诗选而言,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其实相当不易:

 

  这就像园艺,为了精致
  或者枝干更加挺拔,你必须修剪
  它们的枝蔓。
      ——江离《南歌子》

 

  借用上面的诗句,编辑也像一种“园艺”。从文学形象学的角度看,出于工作的耐心和趣味的认真,或许可以说,《诗建设》的朋友们成功地编辑出了一种风格,一种70后的风格。它与诗歌理念、方式的统一无关,而是显现为总体写作质量的稳定(入选诗人似乎构成了当代诗的中坚),显现为一种相对浑厚的语言姿态(即便有所激进也不过分乖张),也显现为某种被分享的情感类型(不少作品浸透了温润的抒情伦理)。即使出于“编辑”,这种代际的风格还是大致可以信赖。

  在当代诗30多年野蛮的成长史上,不止一次赶上社会政治与世道人心的大变动,诗歌与诗人也曾有过十分醒目的时代形象。那些风格强悍的前辈们,成长于运动与斗争的火热年代,往往能在特殊的转折时刻,强有力地提出新的美学,提出自己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他们的写作与表述,也往往有了“克里斯马”的非凡气象。针对沉闷的生活教条、语言教条,一些逆向提出的方案,无论多么粗糙、简单,无论有多少夸饰和浪费,却也总能歪打正着,洋溢了价值创造的率真热情,也在更大的视野里,扩张过语言和伦理的边际。延续非凡的惯性,连创业之后的贪腐、享乐,这代人也不乏自我戏剧化的英雄气概。

  相对而言,70后出生时,大规模的群体性运动已经过去,文革后期的中国其实不怎么折腾,家庭的规模也开始收缩,兄弟姐妹开始稀少以致珍贵。乡村的情况我不了解,至少在城市中,双职工家庭模式带来一种普遍的成长经验,不管顽劣与否,这代人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毕竟多了些,剩余的精力没有更多牵扯到成人世界的热闹中去消耗,只能转向日常性的学习、幻想、暴力和欲望。这方面,或者还缺乏社会学研究的支持,但70年代人是在一个相对平稳、孤独的环境中成长的,这带来部分人性格的早熟,身上各种各样的好坏毛病,不像前辈们那样有机会大大发扬。

 

  二十世纪,父亲
  已是长方的机器,
  母亲是折叠入墙的
  床,是塞不进抽屉的
  日内瓦湖,花园的尺寸
  已是屋顶的家务,山与云
  是齿轮与皮带,转动的灿烂
  是砂石磨废又一条小径的火星。
      ——韩博《勒·柯布西耶双亲住宅》

 

  韩博的写作,体现了这代人心智早熟的一个极致,虽然已身为人夫人父,冷峻的洞察中还是包含了少年人的厌倦,又没心思去刻意挥霍,回头在与世界的不甚关联中,打磨一个微观而灿烂的人生系统。在句子和意象的自由传动中,不出意外显出一幅好眼光、好性格。

  但早熟,并不一定就是优势,却如同代批评家所称那样,导致各方面“尴尬”的处境。等到这代人结束漫长的少年时代,在上世纪90年初,开始外出求学或自由飘荡,各种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接近了尾声,那些能够强劲扭转感受力的正反力量也基本耗尽,整个社会处在快速致富与快速自学之中,年轻人的野心更多表现在怎样去游戏规则,而不是首先考虑去推翻规则。社会迁徙、分层带来的重重震荡,当然也在神经纤维上密集传送,但社会主义时代的熹微记忆或小镇情怀,也会在内心形成牵绊,不肯发自肺腑地为时代乱象欢呼,认真地对待变化中的一切。结果是,无论进城鬼混、还是下乡探访,某种感伤、讥诮的小知识分子心绪,似乎还颇为流行,浮光掠影地造成某一类叙事抒情的套路。诸多“尴尬”合到了一处,无论经商、进机关、还是混迹媒体或学院,这代人中的佼佼者,即便占尽先机,但大多还是低调致富、低调上进,网络上尚缺乏他们可歌可泣的功德和丑闻。表现在写作中,70后的诗歌技艺普遍合格甚至优秀,结合特定的风土与心性,发展出各自的斑斓色彩,但总体上说,这些风格似乎不再具有“非凡”的气质。

  对“非凡”的渴望,曾激发过上两代诗人开疆扩土的语言激情,普遍压抑也曾赋予激情以强劲的形式。前辈诗人可能的问题,是被既往“非凡”的时刻所凝固,对自身成就熟稔到不想有所突进。对于后来者而言,“遗憾”不在于错过了造山运动的机遇,而是他们开始写作的时候,当代诗若干浅近的主张已开始固化、常态化。个人的风格似乎可以从习得、磨练中产生,而不再是自我挣扎、冲突的产物,也并非必然伴随观念上的否定与辩难。只要依了心性选取一种,安心或纵情地发展就是。大概15—16年前,曾与周边友人提出一种“偏移”的诗学,即:不再幻想另起炉灶,在承认当下写作格局的前提下,试图在一种修正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可能。现在看来,这个看似世故、保守的立场,不是缺乏抱负的表现,而是基于对当时诗歌风尚的一种信任。这样说难免唐突了他人,因为此后不久,也眼见同代中不断竖起反叛、激越的旗帜,但彼此心知肚明,反叛的只是诗坛的秩序,而不真的具有价值原创的野心。挪用诗人孟浪的名句——“连朝霞都是陈腐的”,年轻人好勇斗狠,还是落在巴掌大的格套中。这也解释了新世纪以来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我们不断目击了“崇低”与“崇高”、纵欲代言与良知代言之间的悄然转换。

  因为早熟,因为在价值前提上并不好斗,因为能够较社会上较早地容身立命,我们不断目击这一代中的作者,不需要为了入场而炮制抢眼姿态,反而能在相对独立、纵深的地带展开诗的“建设”,能在并不十分开阔的范围内,尽量扩张、拉伸语言的肌腱。那些肆无忌惮的想象力、自我凌虐的想象力,因为有了生活的阅历,似乎也不会脱缰于平凡实感之外,能如蝌蚪般自由甩动,带着蝌蚪般沉重的头颅和娇小下身:

 

  像讣告上的黑字,人在天下。
  你们不
  停地扭动。像白纸上的蝌蚪。
      ——魔头贝贝《履霜经》

 

  刚才说了,这本专辑中的作者,可算当代诗写作的中坚,相信不少人能持续写出令人信赖的、可读的作品。这一点毋庸多言,但从某种内在限制的角度,倒可以再拉杂写上几句。

  坦率地说,写诗这个行当,目前表面热闹(你看大江南北,各类诗刊绿肥红瘦,让人眼花缭乱),实际不尴不尬,可能早早透支了曾有的历史红利。整个社会处在前途未卜的状态,诗人的写作也缺乏清新的导航系统,大家忙于应酬、研讨、集体出版,一切欣欣向荣的背后,或许精神普遍的松懈感。70后的作者们,对于写诗的行当敬重有加、勤勉有加,但一不小心也会构成“不紧张”的中坚,体现当代诗整体的水准,也体现了其内在的界限。这几年,有个不大稳妥的想法,常和几个朋友交换,这里不妨再重申一下,简单说:当代诗的前景,不一定在常态风格的深化、制度化,而在能否恢复某种现实针对性和价值紧张感。改变的前提是,诗人应考虑挣脱愤青、花花公子、神秘通灵者一类单调形象,主动培育某种成熟的、开阔的、具有关联感的人格。20年前,有感于时代、心境和文学趣味的变化,曾有人提出“中年写作”的方案。回头看,提出者当时不过三十左右的小伙儿,因为历史经验过快被压缩,所以年纪轻轻就有了对晚期风格的期待。70后一代心智早熟,但也可能因早熟而耽搁继续成熟,许多秋风迟暮之作还藏了少年情怀,就是一个明证。想到这里,有时恨不得遵从大师教诲:“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里尔克《秋日》)。

  当然,成熟的表现不一而足,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不再以小知识分子进城或返乡的感伤姿态,来看待周遭世界的变化,这种视角除了自怨自艾,不能再说明更多;也不再扭捏于看似高深实则表浅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即使有了各类文化经典的包装,也会因不断自我回收而显得沉闷;同样,各类撒娇卖乖、装神弄鬼的技巧,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成熟的心智会带来语言和感受的层次感和针对性,也会唤醒语言创造的崭新欲望。考虑到当代诗在整体上还可能发育未完,对于高低错落的各代诗人而言,就没有了先来后到、扶老携幼的分别,这是一条共同的起跑线。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代人,虽然从未抱有特别热烈的期待,但至少在这条起跑线上,有关写作前景的想象,还有可能被再三地鼓起。

 

    (转载自《诗托邦》网刊创刊号)

责任编辑:王小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