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相册 粉丝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柴薪
加入时间:2016-03-17
中国 · 北京
诗人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十月》《北京文学》《江南》《东海》《西湖》《山东文学》《四川文学》《芒种》《星火》《鸭绿江》《长江文艺》《广州文艺》《短篇小说》《小说月刊》《延河》《西部》《散文百家》《散文》《中国诗人》《星星》《上海诗人》《诗江南》《浙江诗人》《岁月》《星河》《诗潮》《诗林》《诗词》《文学报》《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海外文摘》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著有长篇小说《恍惚的风景》。 散文集《行旅书》《草木笺》《江南雨,天山情》。 自选诗集《月亮的背面》,诗集(合集)《美的生长》(新华出版社)。 曾获: 首届浙江省文艺类展评(散文)金奖。 2016年第二届上海诗歌节诗歌创作三等奖。 2017年获首届中国徐霞客地学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 2017年获首届三毛散文奖。2018年获第二届红棉文学奖。2019年获首届南方诗歌奖,2019获第七届“李白杯”诗歌奖,2020获第二届范仲淹散文奖,2020年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一等奖等奖项。

“一琴一鹤”话赵抃

“一琴一鹤”话赵抃   (散文)
  □柴薪

    江山江和常山江在衢州市汇合后称为衢江。衢江古时称为瀔水。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喜欢旧时的称谓。瀔水悠悠,流经兰溪叫兰江,一段有一段的名字,再流下去分别叫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蜿蜒流入东海,云蒸霞蔚,浩渺不知所终。天下的江水都是相同的,但天下的江河却各有不同,水的命运也因此而千变万化了。
    衢江流到衢州北门沙湾(赵抃的故乡)时,衢江在这里拐了个大弯,这里江面宽阔,波平浪静(著名的浮石潭就在这里),江流是无声的,舒缓的,它以它表面的平静,掩藏了流动的声响。我也是无声的,我以我的沉默,掩埋了内心的波涛。
    我站在沙湾的防洪堤上,面对悠悠瀫水,想起清献公赵抃。
    赵抃(1008~1084) 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沙湾)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神宗即位,赵抃官拜参知政,因反对新法,罢为杭州知州,移任青州(今属山东)、成都、越州(今浙江绍兴)等地长官。元丰七年(1084)逝世,追赠太子少师,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赵清献公神道碑》。(翁同龢 有临《赵清献公神道碑》),赞称:“东郭慎之清,孟献子之廉,郑子产之惠,晋叔向之贤”抃一人“兼而有之”。宰相韩琦赞赵抃为“世人标表”。
   赵抃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包拯齐名。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白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
    赵抃擅豪翰,笔迹劲丽。为政相当清简,不喜欢繁文缛节。 赵抃他同时也是个相当重视自身修为,学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将日间作为恭谨地秉告上天。宋神宗立,召知谏院,并对他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留下了匹马入蜀,一琴一鹤的成语与佳话。
    赵抃文才出众,少年时隐居故乡三衢山苦读,三衢山石头凛冽,造就他的性格,诗文清丽清新,广为流传。有《次韵孔宪蓬莱阁》《题曹娥庙》《和宿硖石寺下》:“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题杜子美书室》:“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等诗文传世。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写有《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盛赞赵抃 为官勤勉,清正清廉。     
    宋神宗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虽未立见饥荒,但时任越州长官的赵忭却敏锐预见到灾难即将来临。赵忭未雨绸谋,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旱灾的有多少个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赈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令各县呈文上报,以为救灾的前期准备。
    各州县官吏汇总的结果是,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历来的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的救济粮限额为三千石。若死守此数,将有一部分灾民得不到救助。怎么办?赵忭征收富户上缴的和僧道士多余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这样,就可以用来补助缺口了。   
    饥荒果然来临,粮食分发到位。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可领一升救济粮,孩童则为半升。领米的人多,赵忭担心发生相互践踏,又规定男人女人分别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可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会因灾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乡民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居住地的不发给粮食。灾民有了稳定的粮食接济,忧虑大减。    
    为使有钱买粮的人买得到粮,赵忭告诫富人不得囤积粮米不卖。还采取措施,调出官粮五万二千余石,低价卖给百姓,平抑市场粮食价格。又设置卖粮点十八处,为买粮者提供方便。对无钱买粮的人,他的办法是雇用他们修补城墙,然后发两倍的工钱、粮食。对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劝告富人家尽量出借,并承诺等田中谷熟,由官府出面责令偿还,让富人借贷无虑。对被抛弃的小孩,设专人予以收养。   
    灾后必有疫情,次年瘟疫严重。官府设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每处招募两位通医僧人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对病死的人及时就地安葬;“生者得食,病者得医,死者得葬。 ” 
    当时的法律规定,遇灾发放救济三个月为限,但赵忭这次却发放了五个月才停。他要求下属从实际灾情出发,便宜从事,不要死守陈规。若上面追究责任,他一人承担,绝不牵连下属。在救灾期间,赵忭早晚操劳,从未稍微懈怠,事无巨细,亲自处理,还自掏腰包,为病人买药买粮。   
   赵忭的救灾部署,环环相扣,曾巩在文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这就叫“其荒政可师”。
    岁月悠悠,历史从不回头。我站在衢江边,四野空寂。我想赵抃的清廉及生平所作所为,就是放在当今也是有借鉴作用的,堪为当今为官者之楷模。
    瀫水悠悠,我站在衢江边,不由自主地想到天空,想到高远的秋天,想到那些从沙湾飞过的鹤阵,鸣叫声声震长空。


作品 全部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