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悲壮丹青 诗壮国魂

作者:   2015年08月31日 07:19  中国诗歌网    1500    收藏

右

《黄河大合唱》-詹建俊  中国美术馆藏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国难时期,文艺工作者以刀笔为戈,抒写烽烟战火,绘制救亡画卷。70年后,笔墨丹青仍存,前人已逝后人不忘,烈火下的诗画在新的时代仍被续写记录,被历史勾勒。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展出“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及“1945-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通过中俄两国的反法西斯题材经典藏品,展出中俄两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憧憬,提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以下展品图片均由中国美术馆提供)


003-七七的号角-(画家)-1941-唐一禾-油画-33.3×61.2cm-中国美术馆藏

《“七七”的号角》-1941-唐一禾 中国美术馆藏


憎恨

     绿原

不问红花是怎样请红雀欢呼著繁星开了,

不问月光是怎样敲著我的窗,

不问风和野火是怎样向远夜唱起歌……


好久好久,

这日子

没有诗。

不是没有诗呵,

是诗人的竖琴

被谁敲碎在桥边,

五线谱被谁揉成草发了。


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吧,

没有晚祷!

愈不流泪的,

愈不需要十字架;

血流得愈多,

颜色愈是深沉的。


不是要写诗  

要写一部革命史啊!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


  唐一禾的油画《“七七”的号角》,作于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它实际上是为一件大型油画作品所作的创作稿,虽然尺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具体: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号角,一群青年学生组成的宣传队走出校园,走上了抗战救国的道路。他们庄严地行进着,神情慷慨、充满正义,手里拿着号筒、铜锣、化妆箱、画具、自制的幻灯机……他们会发表激情的演讲,会演一场如《放下你的鞭子》那样的街头活报剧,会把宣传画挂满街头……饶有意味的是,这画面上的人物都是唐一禾的学生,从最前到最后一人都叫得出名字,他在画布上有血有肉地默写了自己深爱的这一群学生,记录下他们的爱国行动与情操。

  《“七七”的号角》应是他抗战系列史画中的一幅,因为战乱,油画材料跟不上,一直未能放大完成,到了1944年才做好大幅油画布,准备着手绘制,此时“中华全国美术会”在重庆召开会议,他作为常务理事赴会,同时,唐义精要出席全国师范教育会议,4月24日,兄弟俩同行,不料乘船遇难,唐一禾本已出险,又下水寻兄,找到后,被他人拉扯二人同时沉入江底,此时的唐一禾年仅39岁。至此,油画巨制《“七七”的号角》,以及他脑海中构思着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画也就付诸东流了!唐一禾在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年去世,在中国现代美术历史上留下了遗憾。

  7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油画《“七七”的号角》,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时代气息仍然让人为之感动。其现实的意义更加说明了艺术创作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才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节选自《号角激越赴国难》,作者:唐小禾(唐一禾之子,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邢庆仁-玫瑰色的回忆-180x166cm-中国美术馆藏

《玫瑰色的回忆》-邢庆仁 中国美术馆藏


义勇军进行曲-全山石-翁诞宪-2009年-400-480cm-油画--中国美术馆藏

《义勇军进行曲》-全山石-翁诞宪-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中

《黄河大合唱》-詹建俊  中国美术馆藏


018-到前线去-1932--胡一川-20×27cm-1932年-中国美术馆藏

版画《到前线去》-1932-胡一川 中国美术馆藏


讲述人黄乔生:

抗战木刻版画成为中国独特门派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版画,以黑白木刻居多。中国本来是木刻的故乡,14世纪初,中国木刻传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欧洲兴起了作者自画、自刻、自印作品的“创作木刻”。而在中国,由于生产力落后和新印刷术的冲击,木刻逐渐衰落。二十世纪初,鲁迅倡导青年创作木刻版画,关注现实。他创办讲习班,编印中外木刻作品集,举办作品展,使中国新兴木刻蓬勃发展,还为中国木刻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鲁迅教导下成长的版画家,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木刻的主力军。


  在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后不久,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9月18日当天,江丰、陈铁耕等就印制抗日内容的小画报和木刻传单,张贴街头。在随后的“一二八”战争中,中国军队在上海奋力阻击日军,木刻工作者也积极参加战争动员活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京津相继沦陷,沪宁告急。木刻工作者在上海积极参加救亡运动,进而随着政府的撤退,在武汉、重庆等地集结。1937年9月15日,江丰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总会出发,携带为第三回全国木刻流动展征得的作品200余幅前往汉口,沿途举办展览。同年10月,现代版画会在广州举行“抗战木刻展览”,这批木刻,后来又加入一些漫画,共200余幅,由赖少其带到广西柳州、南宁、梧州和桂林等地巡展。


  在全民抗战的号召下,中国各界空前团结。抗战木刻运动的形成、发展、壮大,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所形成的政治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国民政府成立“军委会政治部”后,副部长周恩来分管的第三厅由郭沫若任厅长,集结了二十多位画家,包括木刻家力群、赖少其、卢鸿基、罗工柳、王琦、丁正献等,出版了《抗战木刻选集》。在三厅的支持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个“合法”的全国性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在延安等边区,木刻也得到重视。1938年,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等发起成立鲁迅艺术学院。紧接着,鲁艺美术系的胡一川、陈铁耕、罗工柳、彦涵、华山等组成鲁艺木刻工作团,胡一川任团长,赴晋东南开展工作。木刻在八路军、新四军各部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1938年初,新四军刚刚组建,就在南昌举办了《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同年6月出版了《全抗木刻杰作集》。


  在木刻民族风格形成方面,抗战木刻的重镇延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木刻工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自制刀具,土法上马,创作大量作品,延安的街道、城墙上,到处是木刻作品,延安人民的心中,装满了木刻画。鲁迅艺术学院从几十个人发展到几百人,木刻学员,从没有修养基础的人,训练成技术很好的艺术工作者,作者则从小幅渐渐发展到制作几十张的连环画。边区出现了很多刻画革命领袖、劳动英雄和文教英雄形象的木刻,水印套色木刻也得到发展。(摘自《北京晚报》)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5-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不仅有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反法西斯题材作品,也有不少以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的作品,史诗般地展现卫国战争历程中的重大战役与英雄的人民。展览荟萃大批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如拉克季奥诺夫在1962年创作的《前线的来信》,这幅名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多次展出及转载,曾收录在中国的历史课本当中。作品描绘了战争期间,后方人民急切地期盼着战斗前方亲人们的来信的场景。谢•格拉西莫夫在卫国战争时期创作的《游击队员的母亲》,描绘了游击队员的母亲在法西斯的残酷审问下昂首挺胸、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曾荣获俄罗斯国家金奖的俄罗斯联邦人民画家捏缅斯基于1945年创作的《母亲》则充分展现了动荡时期的母亲默默守护家人的无私之爱。


《前线的来信》-拉克季昂诺夫-A.I.-1947-布面油画-225×152cm-国立俄罗斯博物馆藏

《前线的来信》-拉克季昂诺夫-A.I.-1947 国立俄罗斯博物馆藏


《游击队员的母亲》,格拉西莫夫-S.V.-1943--布面油画--120×150cm-国立中央俄罗斯现代历史博物馆藏

《游击队员的母亲》,格拉西莫夫-S.V.-1943 国立中央俄罗斯现代历史博物馆藏


等待着我吧

           【俄】西蒙诺夫

等待着我吧,我要回来的。

但你要认真地等待着。

等待着吧,当那凄凉的秋雨

勾起你心上的忧愁的时候,

等待着吧,当那雪花飘舞的时分,

等待着吧,当那炎热来临的日子,

等待着吧,当大家在昨天就已经忘记,

不再等待别人的时候。

等待着吧,当从遥遥的远方,

再没有书信回来,

等待着吧,当那些一齐等待的人

都已经厌倦了的时候。

等待着我吧,我要回来的,

不要向那些背诵熟了

这该是忘掉的时候的人们,

表示什么祝好。

让儿子和母亲也相信

我早已不在人间,

让朋友们疲于再等待,

大家坐在炉火的旁边


共干一杯苦味的酒

来悼念我的灵魂......

等待着吧。但你千万不要急忙地

就同他们共干一杯。

等待着我吧,我要回来的,

我要冲破一切死亡。


那没有等待的人,

让他说一声:“这是侥幸”。

还有那些没有等待的人,

他们不会了解在炮火当中,

是你拿自己的等待

才救活了我的命。

我是怎么活下来的,

只有我和你两个人才会知道,--

这只是因为你啊,

比任何人都更会等待我。

 (戈宝权 译)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的检阅》,尤恩-K.F.-1942-布面油画-84×116cm--国立特列恰科夫画廊藏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的检阅》,尤恩-K.F.-1942 国立特列恰科夫画廊藏


《德国人来了,1941年7月》-普拉斯托夫A.A.-1941-布面油画-120×202cm-图拉州立博物馆藏

《德国人来了,1941年7月》-普拉斯托夫A.A.-1941 图拉州立博物馆藏


《是我们啊,主》-涅缅斯基B.M.-1962-1992--布面油画--137.3×280.5cm-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研究所藏

《是我们啊,主》-涅缅斯基B.M.-1962-1992 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研究所藏


《告别》-梅利尼科夫A.A.-1975--布面油画--250×250cm-国立俄罗斯博物馆藏

《告别》-梅利尼科夫A.A.-1975 国立俄罗斯博物馆藏


《胜利,柏林1945年》-玛查里斯基D.K.-1947-布面油画-203×190cm-国立特列恰科夫画廊藏

《胜利,柏林1945年》-玛查里斯基D.K.-1947 国立特列恰科夫画廊藏

责任编辑:AgathaM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