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问卷调查:新时代中国诗歌观察(1978—2018)

作者:杨雄   2019年01月03日 09:52      1940    收藏

☆  调查答卷(按交卷顺序排列)


★  01  边建松(浙江诗人、诗评人)‖ 第七题


“新诗”百年了,一回头,发现早就是“旧诗”。所以“新诗”只是一个时代标签,学名应该是“时代”“语体”“文体”的结合,如“美国当代诗歌”“中国当代诗歌”(简称“当代汉诗”)。


★  02  白瀚水(辽宁诗人)‖ 第一题


在我的认知中,诗歌没有明确的好与坏的区别,但是存在相对而言的,宽广与狭窄的区别。这里说的宽广与狭窄,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气质,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但不是就题裁而言。就写作文本来说,大和小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划分,因为无论作者是描写自己的个人感受,还是描写山川河流,家国情怀,限制写作的并非题材本身,而是“自我”对世界的判断。一个是有强大的灵魂,有爱和包容,那么它的文本就一定是宽广的。


★  03  奉一(广东诗人)‖ 第一题、第八题


一、没有大小之分,终点没有大小,内外,身份。那是外行判断。或者我们这么做是在瓜分在外资本,找到话语接轨和社会措辞。真正的诗,没有性别,地域,阶层,题材之分。都是在灰色里建立光照和找到神性显露的势能,它的方式是经验随机。从古到今只有一首诗,却有无量成功。

八、这是肯定的,如果没有一个立场,那就只能是语言训练和写作游戏,作为诗人也不能成立。一个人必然要看懂某件事,才能做到某件事。在各种信息里下意识选择,已经是批评。


☆  04  李之平(广东诗人、诗评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题材上看是有大小的。诗人选择宏大主题的写作,比如以地理疆域统筹人类生态,精神面貌,体现更完整丰富的由内而外的价值,即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其记录性与统括性,整体性思想并存。如果是完整成熟的写作的话。但不代表细微的日常的体验和写作就是小的写作,日常细微中见生命之真,只要用心感受,都是饱满丰饶的大诗。

二、地域写作自古有之。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后有桐城诗派,虞山诗派,永嘉四灵等等。风格上有陶谢田园诗派,王孟山水诗派,边塞诗派等,以地域近便条件左以风格取向自动组合的诗人群落比比皆是,也是为集中能量,推动影响,促进写作的上佳之法。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三、论坛时期积极意义非常大,开放的媒体带动很多人写作和恢复写作,之后微博博客以致后来的微信时期进入较为选择理性时期,写作和阅读虽然面临很多干扰,但还是可以有条件规避一些大而统的麻烦。比如建群(相对论坛,操作上容易控制),同仁写作都可以实现安静写作,促进交流的方式。所以在这样的环境还是可以实现诗歌的发展与进步。但也有很多弊端,交流无序性导致失语症随之而来。也是需要个人冷静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四、这是每个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诗人不是无来由产物,适度参与社会共同体的思考和建设也是一份基本能力或担当。如果不愿,坚持自己的内心做到纯粹的云淡风轻给出高度艺术享受也不失为诗人的根本。只是任何写作都不可能彻底离开环境和生存具象的。或显或隐。

五、一定要评价,我想当代诗歌看法真是仁者见仁。以我的理解,真正潜心做好诗,做成好诗人的并不多见。先不说沽名钓誉太多吧,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好诗的都不多。跟风写作,皮面成句,像那么回事,还没怎样就请名家名人写文作序,成日为发表努力。要么做活动诗人。这是大家都看到的。我只是看到仍有那么小部分人潜心诗艺诗技,打磨和思考,突破和成就自我,一直在自我感不足中砥砺,我想这才是真诗人该有的。

翻译诗歌问题一直很大,我眼里的好翻译家不出三五个,大多数并不知自己实在误人。这是时代的困惑。生存压力下,纯文学学问不是那么好做,也不能清醒认识做的意义。至于阅读需要人避开翻译痕迹寻找词语原声体会原作者笔力吧。

六、很多争论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盘峰论坛,开辟出写作上的明确道路。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找到自己清晰的轨迹。还有沈韩之争,下半身垃圾派之战客观说正面意义大过负面的。理清了很多写作盲区。有的争论大抵是无意义的口水。不值一谈。

七、当代新体诗比较合适,这是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当下人的写作。任何时候都可这么说。至于其他命名我觉得还是局限了时间性和写作的普世性原则。

八、认同。不具有批评的素养和思想的操练能力自然无法评判写作方向与认识诗歌本身的价值。


★  05  马芹永(安徽诗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小题材也可产生大诗歌。所以诗歌题材不应有大小之分。

二、诗歌内容上会出现地域特色,但不建议有人为的地域划分。

三、新媒体更有利于诗歌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呈现的机会,更有利于发现优秀的作品。

四、诗人角色和诗歌角色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也考验作者的艺术处理。

五、由于对诗歌语言的高度要求,给翻译诗歌增加了难度,使翻译的作品产生一些明显的翻译痕迹。这要求阅读者把这些因素要考虑进去。

六、诗歌观点的争论很正常,不是坏事,冷静看待,自有选择。

七、把诗歌放在历史当中看,当今诗歌应该叫“白话诗”。这样可能会让后人少一些纠结。

八、诗歌作品体现作者的观点,没必要把每个作者都上升到“批评家”的高度。


★  06  丁小龙(江苏青年诗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这“大小”——还是同作者对外界的关注度有关,和作者的胸怀、气魄、性格有关。本身慵懒的人,自私自利、不肯学习读书的人,写的东西能有多大的涉及与鸣点呢?那么他(她)的东西就会很狭窄。如果真有心、用心的话,哪怕从芝麻小事小物也能关联到很宽广的东西中去。同样,写故土类型的题材,要看感情和情怀;江海题材的,要看阅历储备和胸襟;社会现实的,要真去细致观察和感受。从角度构思来讲:写任何题材都没有所谓的层级层次之分,都可以“以小见大”、“顾此及彼”、“融会贯通”的。但从作者的语言和技术来说,却是有。

二、地域性写作,是“利大于弊”的。能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知名度,时间久了,有的载入县志、市志和省志,为将来的历史文化考究与挖掘探索,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它是诗歌的多元素承载,也是诗歌繁荣与意义的一种体现。地域写作的历史,也是比较古老的。如果以“越人诗、越文化”为案例,肯定要体现“越”的元素、风格与历史特点,总得要有与外界不同的东西的存在。

三、论坛博客和微平台,是不同时期的过渡。虽然三者还一起存在,但目前来看:微信占有八九成的主要“诗歌根据地”。但除去商业其它东西不谈,一个真爱诗写诗的人,他的诗歌崇拜与敬仰,他的内心独特的安静与执守,是不会受多大影响的。不可否认:这些平台,的确给诗歌普及带来作用,但是也是泥沙俱下、参次不齐,加上现在的人大都“自以为是”,盲目跟风与效仿,只图一味的“诗歌发泄”、“诗歌速食”、“诗歌消费”,却不能耐下心来,走到诗歌根本的“艺术盛宴”里去。“平民化”诗歌写作―――是会极大的破坏诗歌的,诗和拳击、芭蕾、大提琴、爵士乐、陶艺……一样,毕竟要去系统的认知和感悟,各种语言和技术的关口,都要自己一步步攻克才行,不能以为自己随便涂鸦几句日记口语,就以为是“诗”了,这是“自欺欺人”。“见山是山”到“见山非山”,再到“见山还是山”―――这其中的道理和实践,是要踏实去走的,绝不能跳跃。“票友”和“上得了台面厅堂”是两码事。

四、好的诗写者,是能自己走入诗歌现场、并能很好客观地呈现真实意义出来的。即使是“虚构”写作,它大都也是来源于——自己经历感、受过的现实影像。诗人的角度角色,可以是当事人,也可以是旁观者,甚至还可以“塑造”出人物和案例来为自己的说理与观点作为支撑。因此,“乌托邦”式的诗歌写作,也不是不可以存在,只是以玄幻、虚拟或魔幻的场景,去对其本质本意的东西进行暗示和引导的。所以,如果诗人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坚守住自己想要“站”的这个“度”,如果有明显的格格不入与分裂落差的话,那么只有一个结果:会让读者不适应,会让人怀疑,让人不接受。这就不谈这样的作品是否在多年后“有可能”被“重视”了,首要,它在当代——就是失败的!

五、汉语译诗,首要要知道:翻译的不只是懂英文的人,而且是深懂诗歌写作的人,非常重要,哪怕是做诗歌批评的人去翻译,也不见得能大概表现出原作者的诉说意图。或者,往深刻里说:几乎没有人能很好地说出另一个人的真实意图,这也是揣测和推敲不了的。各人经历感悟与世界观不同,各人情感与象征的“真正物”不同,不存在百分百的“复制”和“诠释”,翻译者——最多只能做到百分之六七十。

六、万物都在发展和碰撞,相辅相成。诗歌也不例外。没有所谓的“独特”和“普遍性”标准。写作的时候,只有细微的侧重之分。构成一个好诗,它的内部该是多特点的存在均和圆融,比如虚实,比如现今,人们由于产生对诗歌解读的“畏难”心理,而这心理本质上是——由于他们一贯的诗歌素养和对诗歌文化认识之缺乏,他们还是被社会的“快节奏”给“带坏了”,耐不住性子。如果不是主题、题材的争议,那大都还是语言的“指向”与“抵达”、虚实多少的争议。诗歌,可以用“对白”和铺叙去呈现,但要看这语言本身是否具有“诗性”,即——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向。无论哪个流派,如果那一句诗歌语言,读者无法从中得到很好的“获得感”、“思考感”、“共鸣感”、“再创造感”,那么,不可称之为“诗歌语言”,而如果不是诗歌语言的话,作者再怎样去用对白、叙述或意境、或家长里短去累积铺垫和拉长,都——不是诗歌了。

七、诗歌是精炼有力的文字体现,包罗万象,最好无需界定,无需对比,无需区分,如果非得有,肯定是自由的。诗,本身就在那儿了。没有“先锋”这个词,这是“噱头”和“自我标榜”。因为谁都没有脱离这个时代,不能说我写怀旧的东西,就不是先锋了!好像,我们接受国外的诗学理论,写的就是“外国式诗歌”了?不存在的,我们都生活在这里,写的都是大家的身边事物。

八、这话题问得太笼统了。批评家,是有博大的知识阅历见识的,对诗歌之外的社会历史人文,都有触及与研究才行。批评家的眼界往往比诗写者更宽阔。 而,诗写者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批评”,大部分是因“关怀”继而到“干预”的,这只能说是一种“态度”。诗歌写作,显然无需太多的文化储备和积淀,他们只要掌握熟练的意象与关联的语言组织技法就好,哪怕写得角度并不大,但很能打动人,就可以称作不错的诗歌。但是,谈到“或显或隐”,具有“干预、批判和揭露”特点的诗写者,多努力学习贯通各方面知识,还是有可能走向批评家的。


★  07  将有适(黑龙江诗人)‖ 第六题、第七题


六、所有的争执都来自于固执己见,或偏见。争,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或者是为了凸显自己打压别人。写着首先是自己舒服,而不是博取他人的眼前一亮的发现。

七、还是叫自由诗吧。已经没有套路,有人叫分行,也许更合适。写吧,你爱咋写就咋写吧!微信群无非是现场感更强烈,就像杂耍,有人表演,有人叫好,发自肺腑的也好,凑凑热闹也罢,打发时光。


★  08  李霞(河南诗人、诗评人)‖ 第六题


把诗分为民间的官方的、先锋的传统的,把诗人分为我们的与非我们的,我们的当然是朋友,非我们的当然是敌人,诗坛成了黑白两道的决斗场,当然“必须战斗”,动不动就泼妇骂街甚至大打出手,严重损坏败坏了诗人的形象。试想,有人口口声声,自己坚持民间、先锋立场,可骨子里全是你死我活的二元思维,岂不滑稽可笑?其实是可悲!这表面看是文革或匪患的后遗症,或者是诗人人品人格低劣造成的,根本是封建意识一元思维也即二元思维在作怪。


★  09  杨光黎(河南诗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没有!

二、这是应有之意!诗人不是工业品,诗人是成长,似植物,与水土、气候、风景、当地的文化基因……,均有密切关系。

三、真正的诗人,都是自己成长的……

四、要有内在的统一性!完全统一的,是傻子,完全悖离的,是疯子。

五、佛经呢?

六、争出了许多名诗人!与名诗无关!

七、现代诗。因为它是现代社会的现代之思!

八、认同!完全自由的、自然的写作,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何必用诗的方式呢?酒话、梦话、愉快时的哼哼、危险时的尖叫……都是自由的、自然的,但不是诗!若是自律的、自觉的写作,就相应的必须有一个“他律”、“他觉”的存在,这无容置疑!


★  10  黄保强(湖北青年诗人)‖ 第八题

 

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三。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推动新诗发展的批评家兼具诗人的身份和气质,诗歌体悟和理论研究共同促进,难以武断地割裂开。且不说胡适、刘半农等新文学闯将兼二而一,但看发展潮流中的诗歌社团,旗手既是诗人也是理论家,更甚者从90年代诗人评论家现象,如王家新、臧棣、韩东、桑克、张清华等也可见端倪,这个趋势现在愈加明显。二是从创作方法论上而言,一个诗人或隐或显地在实践自我内心的创作体系和创作方式,诉诸于笔就是诗歌,诗人本身可能没有写出批评文章,但内心的批评框架早就形成了,并指导着创作,反之创作体验也丰富着理论层次。评论家於可训曾将文学理论比喻成蛋炒饭,要研究必须会炒,就是必须实践文学创作,写事作文。三是从接受的维度讲,一个优秀的诗人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实践接受的过程,对于创作和接受趋势的敏感,对受众的潜在选择,或直面受众分享个人创作、感悟时代和生活,呈现出来即是批评价值颇高的文章。诗歌的思想价值、艺术审美、鉴赏评论等探索均与诗歌理论建设同道而行,限于篇幅,不再展开。综合而言,我认为每个自觉的“新诗”作者都是一个或显或隐的批评家。

 

★  11  张守刚(重庆诗人)‖ 第一、第二、第三题


一、诗歌题材无关大小,看似小的诗歌也许有足够大的容量,表面大的也许是小情怀。诗人的生存环境和文本有关,最重要的还是内心。

二、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诗歌。地域性写作会一直存在。

三、十几年来的论坛、博客、微博等等,对诗歌的传播力量不容忽视,但出现了大量的假诗、伪诗。每一个真正的诗写者必须要保持内心的谨慎。


★  12  崔岩(浙江诗人)‖ 第六题


文艺作品一旦有了“标准”,就会变得机械和呆滞。我觉得诗歌之所以存在,其审美意义大于其社会功用。它的价值无非俩字:走心。诗歌的走心,有时来自于语言美感,有时来自于对主题的共鸣。

一首好诗,它蕴藏的东西应该是被折叠的,多层而复杂。所以,能让更多的人生发某种感动、在心灵激起一点涟漪或者浪花,就应该是有价值的诗歌。价值高低,取决于心灵波澜的起伏度。至于它的被“强加”的所谓“标准”,又何必过于在乎呢?


★  13  高凯(甘肃诗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诗歌的题材不分大小。诗人处理题材只有手法高低和风格不同之分。这是因为,或大或小的题材都要由诗人的心灵去处理。“以小见大”的写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当然,不同的诗歌体裁也会左右诗歌的题材。再则,还有一个内宇宙和外宇宙的立场问题。

二、地域性诗歌应该是一种自然的文化生态,它是一种根性写作的体现。也就是说,地域性诗歌不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划分。地域性诗歌的形成,缘于一种诗歌精神和诗歌理想的张扬,本质上是超越地域的。至于其地域标签,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或一种写作策略而已,显示了一种集体或个体的精神存在。比如我们的“陇东诗群”,虽然以“陇东”命名,但其诗人的构成和诗歌的风格却是多元的,并不囿于陇东。

三、因为省去了许多生产环节,新媒体最便于尺幅短小的诗歌传播。在新媒体中,作者可以直接抵达读者,之间无编者和出版者之阻隔。窃认为,新媒体是诗歌传播的一条捷径。当然,新媒体也滋长了一些诗人的任性和惰性。新媒体诗歌的泛滥成灾和诗人的泥沙俱下足以说明新媒体的弊端。

四、不论什么主义诗人,尤其是现实主义,诗人必须在场。诗人只有在现场,才会有现实感,才会成为什么主义者。诗人与诗歌之间现实感的分裂是一种诗人人格的分裂,乃至于诗歌精神和理想的缺失。处于现实之中的诗人是无法逃避现实的。

五、因为心灵的密码和语言生成的特殊性,我一直认为异族之间的诗歌是无法翻译的。而且,不懂外语的人无资格谈论诗歌的翻译。至于“翻译体”,肯定是那些既写诗又翻译诗的人发现的,他们可能发现了一些的确存在的创作问题。这一点自知之明,难能可贵呀。

六、如果不是刻意炒作,“什么之争”是很正常的文化现象。但是,不要去跟着炒作,更不要去选边站。

对于有所坚守的诗人,“什么之争”永远不会成为什么“标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诗人不存在什么“普适性”东西。

七、“自由诗”显然已经过时了;“现代汉语诗歌”之“汉语”有点多余;“当代诗歌”有时间局限性;“先锋诗歌”有派别局限性。而且,在现实中没有先锋的文化精神,哪里有什么先锋诗人呀!

我认为,截至目前,“现代诗”的叫法最为准确,好像没有什么歧义。“现代诗”之谓避免了其他几种命名的缺点。

八、每一个“新诗”的作者必然是一个诗歌或诗歌以外事物的批评家。这是因为,他们必须凭借批评别人或批评自己才能成为诗人。批评就是发现,就是否定和肯定。可以说,批评是诗人敏感、多情等等写作本能的积极体现。


★  14  辛夷(广东青年诗人)‖ 第一题、第三题


一、在别人那里,题材有大小厚重之分,在我这答案是否定的。我见过太多自以为是的写作者,在他们眼中,写性爱,写感情,写琐碎,就是“轻”的范畴,而所谓家国叙事,介入现实社会层面,或宗教情怀,才属于“重”,才是“有意义的”写作。这其实是一群被情怀所裹挟,被苍茫大气浑厚沉重压迫得都不知所措,又要处处表现出沉迷之人的表演。是的,我称之为表演,中国经历的苦难不少,但关于苦难我们写不出俄罗斯那样的文学作品,更多人是在看苦难,或者参与到同情行列,简单粗制滥造,以示“我也是人文主义者,我有悲天悯人情怀”。还有一种人,把苦难不幸当喜事表演了,唱成颂歌、赞美诗,因为急着进入官方队伍。而故土族群的写作,恕我直言,很多人写的乡村写的族人“千人一面”,请原谅我没有说“普适性”,因为我确确实实看到,甲诗人笔下的父亲和乙诗人的父亲相似度90%,在南方的丙与在北方的丁乡村经验几无差异。还有一些人,知道有人喜欢看苦难、看不幸,于是在想象中如法炮制,秋雨含泪式伪抒情,你的故乡你的狗,哦,可我看不下去啊!这些想靠内容来先声夺人的家伙,我从来都不当一回事,因为写诗与习武同理,并非泰山压顶就牛逼哄哄,有时候他们弄不好就是千斤拔四两,愚蠢得让人想笑。而简单,琐碎也不意味着就等于差与烂,譬如威廉斯的《便签》。

三、任何时候诗人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微信掀起的诗歌狂潮,只是一种泡沫式繁荣,我不否认,新媒体为诗歌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普及工作所起的促进作用,但我更相信,它的意义不大,在这移动交互时代,网民数量激增,加之公众号雨后春笋般推波助澜,官方民间诗歌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轰,对诗歌呈现出热情的人数绝对是直线上升的。可热情不意味着热爱,热爱,也不意味着懂。在热热闹闹的诗歌写作者中,总有一些人打着写诗的旗号,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哪有活动哪里跑,与“著名诗人”合影,发朋友圈,秀一下“我在场”“我被(主)邀(动)请(报)参(名)加(的)XX诗歌会”,无比光彩照人,存在感满满的。似乎,靠着大树或假树,自己瞬间也高大起来了。我想说的是,新媒体为“跑场诗人”的处处履痕,为他们东奔西跑只为与名家大咖合影,为一种虚荣的崇高,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与此同时,繁盛的网络诗歌输出,其实更是泥沙俱下,有时候甚至输出一种倒退的美学观点,这不仅某些自诩“诗人”者不知,读者更不懂分辨。退潮之后,就知道谁在裸泳。诗人其实就是能在自己身上客服一个时代的人,不是说他应该八风吹不动,也不是说拒绝新兴事物,而是理应随时保持清醒的自觉,适度的疏离。


★  15  程维(江西诗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无。

二、以此划分,伪命题。

三、写。繁花竞放,泥沙俱下。

四、统一比分裂好。

五、绝对存在。

六、争鸣还是好。

七、“现代汉诗”,断代与表述皆了然。

八、未必。批评家须恪守批评伦理,现在"作者式批评"(我杜撰的词)往往轻佻非理性。


☆  16  燕越柠(浙江青年诗人)‖ 第一、二、四、五、七、八题


一、有大小之分,无层级之分。对社会现状的激进式批判就比个体琐事更高尚吗?主张大小都写,重点仍要放在熟悉与擅长的部分。有杜甫也需要李白王维,他们各有所长,身处不同位置,可以说是环境和题材选择了他们,让一个农夫去写士大夫的生活无意义。

二、以“越人、越地、越文化”为主题的越人诗群,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域性诗群。我们尝试了一系列地域性写作,能够体现越人的【越人歌】【城市或村庄】【戏曲】等,体验了在同一片地域中的总体和谐和局部差别,这很有趣。希望在未来的日子继续磨合探索更多,不要一致,地域性写作仍然应该有不同发声。

四、我认识诗歌细腻而本人豪放的,如果说这就是所谓巨大反差。但相处久了会发现,细腻依旧存在其内心。真实存在即统一。除非谁打造一个完全虚拟的诗歌世界,那么我希望不要认识他。

五、有好有坏,自然。我觉得“翻译体”存在于外语和中文的中间维度,产生于某种“不自在”,当外语不能完全适应中文的表达方式,一种特殊的夹层式表达应运而生。比较让人欣慰的是,它有美感,并且越来越有美感。

七、都合适,各自突出了“新诗”某一方面的特点,不一定非要择其一。这也是百年来他们同时存在的原因。

八、认同。批评自我,批评他人他事,甚至批评社会,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与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这种批评未必都是贬义,不过是作者内心对自身和外物的评价,以诗为媒介或隐或显地展露出来。所以“新诗”首先应该是忠于内心的东西,不是雕琢的物件。


★  17  啊呜(浙江青年诗人、诗评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对于大诗人来说,没有小题材,一切琐事及其背后的小情感都有大的投射和映照。但对于小诗人来说,层级就很分明,不写大题材甚至是一种过错。

二、地域概念其实是一个精神概念,诸如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瓦尔登湖之于梭罗等等,它是写作的某种源起,带有精神归属的特征。只是现在有不少人圈地为群,以地理归属划分帮派、山头,地域性写作就沦为一个小圈子概念了。

三、从论坛到微信是交流圈的缩小,交流的范围从大量陌生人之间变为大量熟人之间,这对重人情关系的中国诗歌而言,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失去很多客观的东西,包括观念、尺度等等。然而论坛、微博的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时候越是自省的诗人,越有望成就其诗歌。

四、分裂是现代诗人的普遍现象,完全统一的反而比较奇怪吧。 

五、功绩赫赫。译诗是汉语新诗的一个传统,这个事实不能否认。在此基础上谈“翻译体”,可以仅限于佶屈聱牙、无法卒读的那一小部分,而所谓句式的欧化等等,大可不必太在意,因为,那也已经是我们的传统。

六、中国新诗的一切争论都首先是权力之争,大部分争论甚至谈不上有什么诗学追求,因为那些争论者本身只有话语权及相关现实利益的追求,在他们的头脑中,诗学只是一个伪饰,只是用以确保自己的每一句污言秽语都有圣光保护。

七、首先名字并不重要,那只是一个符号。其次,一定要比较一下的话,我倾向于“自由诗”这个名字,因为“自由”二字不仅仅是其形式上区别于旧体诗词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

八、认同。或者说,作者是更纯粹、更高意义上的批评家。阅读其他作者作品的过程,就是接受批评的过程。我并非对批评家有何不敬,但从来都是作者引领作者,而不是批评家指引作者。批评家的功用在于发现和阐释作者。我们阅读批评家的作品,是获取经过梳理、规整的间接经验,而作者给予我们原生性的创造性体验。


★  18  赵文家(山东诗人) ‖ 第一题


诗歌写作体裁呈多样性,体裁是有大小之分的。不过小体裁写以可大,大体裁也可以写小。题裁之间很难区分层级,很难定性,不能说谁写的是江海层次的,谁是湖泊层次的,谁是河流层次的。或谁是忧国层次的,忧乡层次的,忧家层次的。各种体裁都可以转化,虚的,实的,虚实结合的。诗的特殊表现形式能够惯通万物,每首诗里,也不可能都是平面的,有横向,有纵深,有历史,设置各种各样的意象,完全取决于诗人的阅历、修养、艺术、境界等。如果把诗局限到一个层次,就容易限制住诗的生命力。


★  19  王国骏(浙江诗人)‖ 第一题


诗有格局。这是所有文字必然相通的。题材有大小,格局有大小,境界有大小,这是毋庸置疑的。鹰眼所见的,必然有天空,林壑,江海;而井蛙所见的,自然是壁垒,圆孔,吊桶,井绳,或者辘轳。境由心造,多大的境界取决于多大的心眼。通俗地说,就是多大的锅能摊多大的饼。

泛爱,情爱,友爱,亲情,乡土,家国,诗歌的题材是有大小的,而诗作可以厘分大我与小我。一个真正的诗歌高手,如果把一坨面粉做出燕窝鱼翅的味道,他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中国江海与越人诗公众号提问,个体琐事、故土族群、江河海洋、社会现状这些题材之间,是否真存在所谓的层级?我的回答是存在的!但是,诗人把白菜做出生鱼片的味道,把熊掌烧成焦炭,最后的层级问题又完全属于另一个隘口。

情,意,境。凡为文者,最忌无病呻吟。真在首位。情是诗歌写作的酵母,但洪水猛兽之祸在泛滥。所以度是其次,要有度,不能过度,要有节制。然后意象问题就出来了,要善于表达而去赘肉,以及虚假的成分,完美嵌入的金玉是没有缝隙的。而所谓凤头猪肚豹尾,最后豹子的一甩尾巴,就是高下立判的格局,即境界大小。基于前面的,真正的好诗歌,不温不厉,绝无戾气,没有“装”,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是怀有大悲悯的。


★  20  庞白(广西诗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不认可诗歌题材的大小之分。宏大述事是伪命题。

二、至今为止,我还是觉得地域性写作是评论家们的命名,跟诗人关系不大。一个诗人,把自己的写作归入到XXX写作,我觉得特别奇怪。

三、努力使自己慢慢写,往回写。

四、诗人写诗,要接受分裂的事实。如果不接受,可以不写。但是可以控制不写的,还是诗人吗?即诗人角色和诗歌角色在诗人内心当统一。

五、这个问题得精通双语才好评说。换一种说法:古诗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词不达意。难道不是吗?

六、热闹热闹也好。

七、个人建议:自由体诗歌。

八、认同。每一位优秀诗人贡献出来的每一首诗,都有其内心对诗歌的评判刻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判的尺度会有变化,或抬高,或降低,甚至会成为推翻其原来标准的力量。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隆重开幕
  2.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5.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6.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8.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9. 吕进:关于《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回忆碎片
  10. 遂宁国际诗歌周暨《诗刊》2018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