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所有遗忘都需要纪念碑的提醒,
所有记得都是重新构建的开始
一、山河印记
长江在夔门崖壁刻下石痕,
十元纸币上的浮雕里,
一九三九年的弹道正被江水日夜抚平。
地质锤敲响岩层时,
天坑深处传来,
大唐绝句的骨节铮铮,
如杜甫握笔的指节。
而江风仍在摩崖上呐喊
冯玉祥的誓言——
“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八字,
将李白的月光,
锻造成一柄未锈的剑。
二、双线远征
一九三七年秋,
长江与秦岭同时苏醒。
一路草鞋踏碎夔门浪花,
把李白的月光踏进行军鼓点;
一路绑腿裹紧栈道霜痕,
把《蜀道难》化作战壕号角。
而抗战纪念馆里,
“死”字旗的血书恒温未冷: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
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
父亲未凉的笔迹,
在弹雨剥蚀的岁月中,
保持着拓印夔门的倔强轮廓。
三、浴火岁月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
钢铁在奉节裂放三十七朵
硝烟之花。
弹坑边焦煳的《杜工部集》,
被霞光装订成
枫叶般的诗集。
钟鼓楼焚烧的夜晚,
粉笔圈出弹道与唐诗的平仄;
而盐工的铜板,
正从冯玉祥的募捐簿上,
溅落成“山河在”的韵脚。
四、水沐新篇
脐橙树下,母亲数着果子
如数未响的子弹——
每一瓣清甜,
抵销战壕外
一声枪响。
脐橙树的根须浸透烽火与江水,
在三峡大坝的混凝土里,
寻找新词牌。
年轮中沉睡的弹片,
酝酿新声律。
当考古探灯擦亮白帝城石刻,
每个凹陷的笔画都浮动起李白
那盏未冷的月光。
五、永恒记忆
纪念馆里不褪色的墨迹,
二十五岁的背影仍在烽烟里冲锋。
他三次负伤的躯体,
披着“死”字旗,
如展翅的山鹰。
夕照浸透纸币时,
那些被江水磨圆的弹壳,
正从教科书的留白处冒芽,
长成驻守的笔阵——
在水与火中挥毫
著就诗的长城。
创作札记:
此诗以长江夔门为时空坐标,在十元纸币的浮雕与一九三九年的弹道间建立诗意对话。通过"死字旗"与李白月光、"杜工部集"与弹坑、《蜀道难》与战壕号角的意象叠加,试图在抗战血火与唐诗血脉中寻找精神共振。全诗采用地质分层般的结构,让烽火与江水在三峡大坝的混凝土里达成和解,最终在教科书留白处生长出诗的长城。
2025年8月于重庆
注释:
注:①“死”字旗是抗战时期四川安县籍王建堂出征时,其父王者成赠予的旗帜,正中绣有“死”字,右侧题写“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左侧则记载“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誓言。该旗帜作为川军抗战的象征,见证了川人“身已许国”
②2017年奉节获“中华诗城”称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