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出版后,编辑针对于收到书的作者、读者连续做了六期访谈。经综合后,哪首作品获得了最多的认可呢——是罗小娟的《萤火虫》。在访谈中有一个固定话题和随机话题都涉及到了作品。固定话题是:“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随机话题是:“如果从书中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家,会推荐哪一首?”这就好比一个是多选,一个是单选,单选的分量当然更要重一些。多选如果选一人或一首作品是一分的话,那单选最起码是二分。《萤火虫》一诗全都是来源于单选的肯定。当然,除了这一十二首作品外,还有很多作品被读者喜欢,因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举。亲爱的读者,你喜欢《萤火虫》吗,是否还喜欢别的作品?欢迎留言来分享您的喜欢。谢谢。
萤火虫(新韵)
罗小娟
随风自在互相寻,撩动黄昏衔草阴。
分取月光一点点,开合总是照人心。
吴曰夏:
诗人笔下的萤火虫,如夜之精灵,轻轻一点中充满着力量,赵翼评价东坡诗“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此诗正是如此。
陈永峰:
这首诗中所描写的物象与要寄托的情感之间保持着“安全距离”,既不拘泥于物象本身,也没有脱离主题,真正做到了不粘不脱,且言外之意丰富。诗中的“开合”对应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色不异空”的本质,而萤火虫的生死则演示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智慧。这首诗把萤火虫从“腐草为萤”的卑微意象中解放出来,主动“分取月光”,将“囊萤夜读”中萤火虫所照之物“书”替换为“人心”,承袭了阳明先生“心外无物”的精髓。
吴健:
萤光虽小,却照人心!我觉得这首诗写的哪是“萤火虫”,分明写的是世间上那一盏盏无私的“明灯”和那种“分取月光”又不吝“照人”的壮举。这首诗语句简洁,却蕴含深意,足见诗人写这首诗时观察之细、心境之宽、用意之深。
此外,我觉得这首诗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感悟。读第一遍时,我感觉自己在“读诗”,读第二遍时,我觉得自己在“学理”,但读到第三遍后,我觉得自己应该要好好思考怎么“做人”,不自觉间就产生了一种想成为诗中“萤火虫”的冲动,努力“分取月光”以便照亮他人!
最后,我觉得这首诗还精准提炼了《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开合总是照人心”的精髓,诗与书相互奔赴,彼此成全!
田晓刚: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萤火虫的情态,同时又融入了温柔的情感。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把萤火虫写得既灵动又温柔,特别是“分取月光一点点,开合总是照人心”,把微光和月光联系起来,想象清新,让人读起来心里暖暖的,好像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细碎美好,都被这光轻轻照亮了。
杨军波:
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即人中有物,物中有人的合二为一,亦如诗句中的:“开合总是照人心”。
赠ta
罗小娟
许是前生缘已定,豆苗早已种君家。
时常一个不留意,便有相思冒出芽。
李衔夏:
作为反复阅读这首诗的多年读者,我坚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能够打动我的,必然也会打动一群精神世界与我相似相通的同仁。好诗是妙手偶得的,它不再需要雕琢打磨,仅仅需要让更多读者读到。
高远:
这首诗诗非常浅显易读,耐人寻味。该诗以传统比兴手法构筑情感肌理,借“豆苗”意象贯穿前世今生的缘分叙事。首句“许是前生缘已定”以虚拟语气叩问宿命,次句“豆苗早已种君家”将抽象情缘具象为可感的植物根系,暗合《诗经》“投我以木桃”的赠答传统。后两句“时常一个不留意,便有相思冒出芽”以日常化的动词链(留意—冒出)勾勒情感生长的自然性,豆苗到芽的形态转化既遵循植物学逻辑,又构成“缘分—相思”的隐喻闭环。全诗以绝句体的凝炼形制,将古典情缘观转化为具有现代诗质感的生命隐喻,在“浅语”中暗藏“深致”,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弱德之美”的当代演绎,以看似不经意的笔触,在时空交错间完成对现代人情感本体的哲学叩问。
张紫薇:
2020年《诗刊》社青年诗词网络座谈会上,初识罗小娟。当时读到她的《赠TA》:“许是前生缘已定,豆苗早已种君家。时常一个不留意,便有相思冒出芽”,顿觉眼前一亮。“不留意”“冒出芽”的“转”“合”尤为精彩,既出人意料——用“豆苗”如此具象、生活化的方式写相思,又合乎情理——情感的萌发如同植物的破土而出,不被理性所控制。生活的趣味被细腻的心灵捕捉,既亲切又有新意。
中石路遇雨
张紫薇
夏午黄鹂梦正香,微风疏雨落诗行。
浅浅深深层层叠,叶上余音叶底藏。
王啸:
我推荐的关键原因在于这首诗“接地气、有生气”。普通人的生活绝少波澜壮阔或惊心动魄,在日复一日略显平淡的日常中,怀着一颗诗心发现点滴美好,就如在夏日午后一场不期而遇的雨中,看到雨水滴落叶间,听到鸟儿婉转啼鸣,让人会心、动心。
何卫林:
前两句“夏午黄鹂梦正香,微风疏雨落诗行”,夏日的正午,可爱的黄鹂鸟正在酣睡,似乎做着香甜的梦,画面充满了可爱与舒适。忽然,一阵舒缓的微风和三三两两落下的细雨接踵而至,打破了刚才静谧的画面。诗人是浪漫的,在她眼中,万物皆为诗。微风和疏雨不是落在树叶和地上,而是落在诗里行间。
后两句“深深浅浅层层叠,叶上余音叶底藏”,叠词的运用,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感——随风而动的树叶,杂糅着或深或浅的颜色,层叠交错,诗人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仙境。突然,黄鹂鸟的一声鸣叫,把诗人的意念拉回到眼前。啊!原来是树上的鸟儿,为了躲雨,机智的藏于树叶之下。刚才那声鸣叫的余音,仿佛随着鸟儿的移动,也尾随到了叶子的下面藏了起来。真真儿的可爱、灵动!
鸟儿的聪慧,诗人的浪漫,风雨错落的景致,真是和谐生动!万物有灵,自然而然。正是这种自然、和谐,深深打动了我。
吴健:
张紫薇的“深深浅浅层层叠,叶上余音叶底藏”很是的细腻
浣溪沙·代留守儿童题
张小红
莫说孩童不解愁,思亲几度泪长流。伤心最是守空楼。
玩具焉能消寂寞,新衣岂可替温柔。团圆梦里数春秋。
韩春芳:
作为一位母亲,一方面,希望通过外出打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深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长时间的分离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生活的困境很难被改变,但困境通过诗词被“看到”、引发情感共鸣,其带来的伤痕就会得到一些治愈。
邵涵玉:
这首诗情感真挚,寥寥几句便刻画出了留守儿童的孤单和对亲情的渴望,语言朴素却有力的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这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年代,很多父母为了生计离开孩子,孩子被迫留在家乡,而情感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现象是无数家庭背后的痛楚。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可以在关爱中成长,为这些孩子们创造更完整的童年和更光明的未来。
下班口占
李江湖
断续风衔白衬衣,二三蝙蝠柳梢飞。
街头懒看桃花雪,曳着斜阳买米归。
罗小娟:
写自己的生活,要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内容和文字。一切事物或都可以成为诗的题材,但你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规律去作文章。借鉴古人的意境、手法,融入现代元素,化用经典又不落俗套,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使诗歌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因此,最真实的生活,才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高远:
李伟亮《下班口占》用“风衔白衬衣”的灵动感解构都市日常,“曳着斜阳买米归”让市井烟火在平仄中酿成新醅;
中文采风五年咏
蔡敏敏
千里关山处处诗,人间风物总相知。
河川满目皆豪气,草木逢春有好词。
万顷云天归眼底,百年文脉遇新时。
凭高谁会登临意,更许东南第一枝。
孙娜:
开篇即描述“千里关山”皆可入文,“风物相知”赋予自然灵性,“河川豪”体现雄健民族,“草木好词”赞民间文思,“万顷云天”显诗人胸襟博大,“百年文脉”转入历史长河,尾联先发问暗含对文化使命的深思,“东南第一枝”又寄托对文化创新的期许。
整首诗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壮美与文化传承的盛景,抒发了诗人对文脉新生、文化复兴的自信。
张苏月:
诗人蔡敏敏在《中文采风五年咏》中写道“百年文脉遇新时”,表明当前中文创作应有新意、有新思。
鹧鸪天
陈姝棠
霜冷江川古渡头,断鸿日暮上高楼。烟霞本是无关我,风月原来不管愁。
山未老,水长流。多情怪自泛孤舟。一声欸乃人归后,知是新凉早近秋。
注:夜读《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以为作。
沈习进:
《鹧鸪天》。我已记不清是第几次读到这首词了,从第一次读,到这次又在书中读到,至少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实可谓“百读不厌”。一联“烟霞本是无关我,风月原来不管愁”让我常读常新。这句最精髓的是它近乎切入了“诗言情”的底层逻辑:不在于物,而在乎人。我是更偏向于欣赏创新派的诗词的,但是陈姝棠这首典型的学院派作品依旧很打动我。
吴健
陈殊棠的“烟霞本是无关我,风月原来不管愁”很是率真。
卜算子·发现一根白头发
石任之
梦是拟人花,人是生花客。黑夜沉沉剪作瞳,来做终年宅。
为甚眼圈乌,倒叫青丝白。仔细丁宁一万回,秃也君休摘。
注:拟人花是《幽游白书》里飞影送给躯的生日礼物,寄生植物科,可以和寄生肉体完全融合,如果宿主受伤,它会本能为其治疗,不会破坏宿主大脑,据说宿主可因此一辈子这样活下去,任何伤都会自动治愈。
陈永峰:
《卜算子·发现一根白头发》立意新颖、意象奇诡。词人以超越现实的想象与冷幽默的笔调,把大千世界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焦虑,转化为充满哲思与趣味的诗意表达,别有一番意趣。
卞煦荧:
《卜算子·发现一根白头发》化用《幽游白书》典故,“梦是拟人花,人是生花客”,以奇幻起笔,将白发愁绪融入独特想象,“仔细丁宁一万回,秃也君休摘”,调侃中藏对岁月的细腻咂摸,古典词律与动漫元素交融,别开生面。
柳摇金
石任之
题记:路遇卖花翁,担上系有二维码
挑花翁又到城市。请扫码、初香不贵。春脚街头能偶会。料东风、疾趋速驶。
担春担子哪担愁。数四愁、皆卿自致。欲办宁多休有悔。怕句芒、再飞双履。
卞煦荧:
石任之这几首词,尽显深厚笔力与独特诗心。《柳摇金》从卖花翁切入,“挑花翁又到城市。请扫码、初香不贵”,将传统市井意象与现代二维码嫁接,古今碰撞间,活画出市井烟火,更以“料东风、疾趋速驶”添灵动,于日常撷诗意,巧思天成。
孙娜:
石任之的《柳摇金》中,开篇“挑花翁又到城市。请扫码、初香不贵”,构建了一幅极具时代特色的场景。蕴含着词人对时代变迁中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微妙感慨,“情”与“景”在此初步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意境,仿佛能看到卖花翁在城市街头,一边是芬芳的鲜花,一边是冰冷的二维码,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在描绘现代生活的同时,“担春担子哪担愁”也深刻反思了愁绪的来源。“欲办宁多休有悔。怕句芒、再飞双履”表达了对快节奏生活中传统诗意消逝的忧虑,以及对朴素、知足生活态度的肯定。
那时我们还年少
曾雨冬
青涩流年笔下经,斜阳窗畔透春樱。
拼音缩写遍书册,都是前排少女名。
王梦阳:
曾雨冬《那时我们还年少》:青涩流年笔下经,斜阳窗畔透春樱。拼音缩写遍书册,都是前排少女名。以时语入诗,但捆扎得头紧脚紧,也堪称“凝练”。
罗小娟:
曾雨冬的《那时我们还年少》,他善于将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巧妙组合,却又能让句子“合情合理” ,由此赋予诗句强大的“张力”,使意境在读者的想象中不断延伸。
浣溪沙·夜归
曾入龙
宜借街灯照履痕,宜披月色到凌晨,宜寻的士寄闲身。
经过许多城市树,默然一笑我和君,未归人与未归人。
沈习进:
第二位是曾入龙的《浣溪沙•夜归》。初读作品,我先是被上阕既排比也对仗的三句吸引目光,切实的夜归场景很容易让读者带入其中。尾句“未归人与未归人”妙笔点睛,将深沉的情感融入简单的叙述中。两个“未归人”的重复,既是“我和君”的现实,亦是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让人回味无穷。
孙娜:
曾入龙的《浣溪沙·夜归》中,“宜借街灯照履痕,宜披月色到凌晨,宜寻的士寄闲身”,“的士”“城市树”“凌晨”等现代元素与“浣溪沙”婉约风格词牌的碰撞,暗合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用着现代的工具,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却依然会被月色触动,会在独行时感到孤独。“夜归”是题目,末句却落到“未归人与未归人”,仿佛所有的街灯、月色、默然一笑,都是对“未归”的温柔解释。
辩论赛
沈习进
列阵擂台犹弈枰,唇枪力敌始交兵。
答时代问襟怀广,扬价值观逻辑明。
竞赛虽须分得失,人生未可定输赢。
世间多少浊清事,正反如何一字评。
田晓刚:
沈习进《辩论赛》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孜恬:
沈习进的《辩论赛》是新题材,逻辑性很强,“人生未可定输赢”发人深思、余韵无穷。
购书请长按二按码
编辑:邢建建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