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丁海军,笔名海君,湖北麻城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
在武汉大学新闻系就读期间,时政漫画《出场》获《湖北省新闻奖》一等奖。曾任新华社记者。诗词、楹联、新闻、论文、摄影、漫画等作品多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现在北京某金融机构任职。
个人诗观:情乃诗之魂,艺乃诗之貌。做有情有艺之诗人。
丁海军诗词众家集评
谒东坡墓
鸿影三州冷,乌台一梦哀。
青山只埋骨,天地不埋才!
熊东遨评:诗笔为人物作小传,前半纪一时之实,后半发一己之声,俱得体。“天地不埋才”,时越千年之后,东坡仍活在大众心中,足证天地之公道。仁者自得天佑,小小朝廷是埋他不了的。
雷成文评:一二句形成天然工对,首句两处用典,“鸿影”出自于苏轼《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冷”字用得极妙。 “三州”出自于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个典故概括了苏轼一生事业。第二句用“乌台诗案”苏轼蒙冤的典故,写出苏轼的坎坷人生。第三句截取苏轼《狱中寄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进行大转,第四句道出苏轼的历史地位。二十个字,四处用典,写尽苏轼的今生来世,可谓大家手笔。
张庆辉评:因人因事因景发慨,必须扣人扣事扣景,否则,就不切,或落浪言无根、大言欺世之讥。此首咏苏五绝深避今人此病,十分精切,只能是谒东坡墓,移易不得;“鸿影”扣东坡句“缥缈孤鸿影”,“乌台”自不待言;东坡平生事业是颠沛,可谓深具“何处青山不埋骨”之旷达,然天地有公,终不埋才,越千年后,今日东坡盛名,可为此诗注脚。
王聪颖评:“鸿影三州冷,乌台一梦哀”,一则以词,一则以事,角度不同,俱指东坡;“青山只埋骨,天地不埋才”,由“埋”与“不埋”之间形成强烈对比与张力,直抒胸臆,正切“谒墓”。诗题由是而解也。
王十二评:拜谒诗历来多发于作者对先贤的敬仰或追思,如李白爱写谢朓,曾作《宣城谢朓楼饯别较书叔云》《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等十余首拜谒诗;杜甫推崇诸葛亮,如《蜀相》《八阵图》《咏怀古迹》等。本诗的主角是苏东坡,一个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钱穆说他是罕见的千古完人。作者对他的评价则是“青山只埋骨,天地不埋才”。“只埋”与“不埋”多么的斩钉截铁,多么的对比强烈,多么的振聋发聩。皮毛骨肉血终将腐朽,而伟大人物的才华和精神将永不磨灭。在我看来,作者这首诗写给苏东坡,正像李白致敬谢脁,杜甫推崇诸葛亮一样伟大。
邓湖湘评:“鸿影”“乌台”,对仗工巧。鸿音红,与乌是颜色借对;乌台指御史台,因其植柏树而巢乌鸦称乌台。鸿雁、乌鸦又属鸟类正对。三句巧用拗救,与第四句在同一位置着一“埋”字,不仅使转结丝丝入扣,情感上也更具张力。
归樵评:谒墓时兴会所触,以咏叹出之,“三州”之“冷,”“乌台”之“哀,”准确檃栝东坡其人其事,“埋骨”“埋才”对比,一说骨肉,一说精神,其意递进一层者,得法也。
棋子湾观落日
天涯风浪静,霞满海山间。
谁执一枚日,落于棋子湾?
熊东遨评:天地为枰,日月为子,口气大乎哉。通篇见巧思,末二尤甚。
抱朴书生评:“谁执一枚日,落于棋子湾”想象极大胆新颖,全诗因此而鲜活。
归樵评:三四句紧扣地名“棋子,”一“执”一“落”充分想象,着眼于一势字,缩万里于咫尺。
彭诗云评:以棋子湾之名生发想象,落日既为棋子,那执棋之人是谁?想落天外,意境宏大,画面感强。问而不答,留有余味,引人遐想。
中秋游五台山
圆月照明台,香风拂面来。
已将心沐浴,犹恐梦沾埃。
王十二评:因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所见“圆月”和所感“香风”,便各有禅机。一般礼佛之人“诚心要把观音拜,特地焚香沐浴来”,作者不仅如此,更甚一筹,还要“将心沐浴”,罢了,连睡觉也要担心梦里会染上尘埃。足见礼佛之心真诚,心即是佛,心即是理,心即是万物,拥有一颗不染尘埃的心才能立德、立言、立功。
北京飞澳洲一夜秋春换季
昨夜京城落叶纷,今朝南澳百花新。
大洋赤道梦中过,一觉醒来追上春。
雷成文评:纵贯春秋,横跨万里,时空跳转,超越古人。“一觉醒来追上春”,道前人所未道,颇具新意。
吴晓晖评:现代人的时空跨度是古代人无法比拟的。一张机票就能体会白乐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意境。转结二句看似平常实则精雕细琢。大洋赤道上空一梦醒来便追上了早已离去的春天。想必在诗人离京前也会有亲友祝福一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吧,当然,是澳南,不是江南。
张庆辉评:以风物之异写世界之大,这“大”就有了形象;“追春”别有意趣。
何其三评:上两句通过“昨夜”与“今朝”,“京城”与“南澳”,“落叶”与“百花”等一系列对比, 让一切变得更直观,感受也更强烈,下两句运用拟人,把春人格化,使得全诗充满了意趣,诗中修辞手法的得当运用,提升了艺术感染力。
王十二评:中国和澳大利亚不仅有时差,由于处于不同半球,季节也是相反。本是自然地理现象,诗人利用浪漫主义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时空差异,让人感慨世界之大,宇宙之宽。
慕白评:一夜从秋跨冬到春,此种体验相信古代诗人很难经历,对今人来说,几个小时的飞机航程即可实现。从题材上写出了时代特点。大洋赤道梦中过,一觉醒来追上春。科技、壮语、豪情不虚!
归樵评:利用“京城”与“南澳”季节不同的时空对映,耸动耳目,“追上春”别思得趣。
游北戴河
船归霞起日徐沉,小女沙滩仍找寻。
粉手捡来花贝壳,说能听到海声音。
何其三评:铺陈有序,细节描写出彩,用慈父视角捕捉精彩瞬间,结句充满了童趣和诗意。人说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信夫!
张庆辉评:转结好,以细节写童心,童心可感;以贝壳听大海,容量剧增。
卢冷夫评: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小女很可爱,在她心里,大海永远是魔幻的、真实的。捡起贝壳,能尽情感受海的馈赠,感受大自然这份无私的爱。
王十二评:“说能听到海声音”,是典型的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即局部变整体喻。看到贝壳想到了大海,看到了蝴蝶想到了翅膀,看到了花朵想到了春天……这种创作手法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加诗语言的新奇感和陌生感。中国美学强调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亦即此。
雷成文评:东坡云:“诗以趣为宗。”此诗转结童趣十足,介于有理与无理之间,反生境界。
雷海基评:下联写得灵动。离开海还能听到海声吗?贝壳中有海螺,可以作号吹,听到海声也有合理处。东坡曾云:“诗以趣为宗。”“反常合道谓之趣。”
归樵评:三四句抓住童真由实而虚,以无意而写意,最见意真。
吴晓晖评:转结二句尤为生动,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跃然纸上。读完诗,我随手将窗台边的贝壳放在耳边,又听到了海风和海浪的声音。
韩倚云评:这首诗写在假期北戴河旅游的生活,“北戴河”一词会令读者想起许多典故,比曹操的《观沧海》等。而诗人未循常路,独辟蹊径,仅仅抓住海边生活之一点,书写平民百姓的太平与宁静。
首句“船归霞起日徐沉”,写诗人眼中之景,一缕霞光抹于海上,“霞起”此时是晚霞,“日徐沉”,更是点明晚景,此时的晚景,是否暗指“人之晚景别般妍”?我作为读者读出了此意,造境甚妙。一“徐”字道出了太平盛世的安详与宁静。次句“小女沙滩仍找寻”,道出需要回家晚饭了,而“小女”仍然未尽兴。把人物置入所造之境中,不得不服,诗人也是作画高手,茫茫大海,一缕晚霞,下面有一人,即“小女”活泼的身影,在找寻海洋生物。采用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描写手法。其中一“仍”字,点明“小女”对海滩的无限眷恋。所谓:“小女”享受大海的包容与情致,而诗人享受“小女”与“大海”融合的兴致与诗意。
“粉手捧来花贝壳”,转到了人物的描写,所谓一切写景皆抒情而服务。也是诗人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所谓抖包袱。“捧来花贝壳”,用动词表达了小女孩的喜悦之情,是对生活的热爱。末句“说能听到海声音”,直接把大海移到家里,移到小女孩的精神世界里。用赋笔转述孩子的想象,又是诗人一个特殊的手法。明里是小女孩把大海移到家里、心里,实则诗人把大海移到家里、心里。
使用转述做结,语意亲切,感动力强。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苏轼《古今诗话》)便是此诗的写照。
《大学》之道在亲民,《中庸》之道在适度。诗人以自身体验写出了感动自己又感动读者的妙句,同时,语调把握非常适度,可谓佳作。我谓:只有以无私之心为之,方得有私之事。作诗与作学问,最忌讳的是“名利”二字,为名为利而写诗,则离诗词一道已远矣!
中秋夜游鼓浪屿日光岩
银波圆月冷沙滩,夜拜英雄岩仔山。
孤影是谁歌七子,惹人泪眼望台湾。
王十二评:此作低沉,却又慷慨。低沉者有“冷”“夜拜”“孤影”“泪眼”,慷慨者有“圆月”“英雄”“歌七子”“望台湾”。一句两意,一扬一抑,将缅怀之情,敬仰之心与家国情怀细腻而真挚地表现出来。
整理诗稿有记
半世行吟觅凤词,推敲甘苦月儿知。
人言有似尽删去,不赋他家一样诗。
何其三评:言人所未言 ,天下诗人皆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有“人言有似尽删去,不赋他家一样诗”句,此诗可做诗论看矣 。
宋善岭评:不重古人、不重今人、不重自己,何其难也!像丁兄如此又有何难也。
送小女参加北京卫视春晚彩排有嘱
有幸银屏展尔才,数番演练始登台。
须知往后人生戏,幕幕皆新不彩排。
归樵评:用“数番演练”反叠“人生戏”“不彩排”,警精。
送小女上学
挣脱呼朋在校前,放飞翼护两难全。
掌心一只粉嘟手,让爸还能牵几年?
张庆辉评:“挣脱呼朋”,小女形象呼之欲出;“放飞翼护”,为父心态可想而知;转结顺势而出,自然妥帖。
吴晓晖评:女儿历来被称为掌上明珠,爸爸的小棉袄,心头肉。首句写女儿看到小朋友的兴奋,挣脱了爸爸的手,而父亲既想放飞又想保护的矛盾心理在第二句细腻地表现出来。转结两句更是精彩,孩子大了终归是要离开父母的,这份幸福中带着惆怅的复杂心理表达得极其精准。既想翼护,又想放飞,既想女儿长大,又怕女儿长大。本诗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画面感极强,内心独白真挚感人。
卢冷夫评:大手牵小手,多么幸福的画面,多么浓郁的爱。结句一问,有如父女间的心灵契约,其实无须回答,有爱在,就能无忧无虑地相伴一生。
王惠维评:起句把小女儿活泼可爱的形象,描绘的十分细腻。三四句出于内心之语,似问非问,真情感人。
王十二评:“掌心一只粉嘟手”极具画面感和场面感,是逼真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以一孕万,很好刻画了一位慈父对爱女成长过程中的饱含细微而又复杂的感情的形象。
郎晓梅评:一二句平庸不奇,但至第三句,形象跃然而出,鲜活新奇,至第四句,衔联前句,父亲对小女儿的怜惜以及对未来渐行渐远的忧惧之情涌于十四字之间。诗好处一在能以一“手”道出典型的当代父女之情,善用细节说话;二在于极富意象性的“粉嘟手”的抓取和运用,前无古人,不输岑参的“故园菊”,“粉嘟手”或为当代父亲的普遍痛点。诗弱在一二句,尤其是第二句近意于第三四句,是冗赘之言,浪费七字。
赵秀敏评:深情皆在不舍之中,“放飞翼护两难全”一句,言天下父母之心声,诚然可叹。
春游十三陵
龙盘虎踞万山青,岭沐朝阳紫气腾。
多少王侯今不在,春风又绿十三陵。
江岚评:气盛言宜,格高调遒,三四句音节尤佳。
王十二评:咏史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长于议论精深。首二句凭吊古迹,触景生情,由眼前景到此时情,得情景交融之旨。后二句今昔对比,陈述兴亡,见解之独到,得议论精深之旨。
刘鲁宁评:春风又绿,借句而不借意,此处一绿,别有厚重感。
曾继全评:起承句,铺垫十三陵的风水好,皇家陵园气派。转句,“不在”有费劲心机,终落空之感。“春风”代表着新的气象,“又”有改朝换代的意思。“绿”不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是江南变绿的意思。而是江山焕发生机的意思。意思是说,以前的皇权费尽了心思,最终还是破灭了,大好河山在新的,正常的指引下又焕发出生机。因为春风不同所以绿就不同。
编辑:邢建建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