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1976年3月生,福建漳州人,现居杭州。写诗,画画。2001年毕业于集美大学,多年来致力于现代诗和当代水墨的探索,著有诗集《非个人史》。
游离诗选
大雪
大雪落在云层里
现在天空
灰蒙蒙一片
大雪落在树枝上
先是蒙住它们的眼睛
捂住它们的耳朵
堵牢它们的嘴巴
没有涛声
没有听到树木的呼喊
它们慢慢
弯下了腰
但还没被压垮
它们暂时还能承受得住
这试探性的
逐渐增加的重力
大雪继续
落下来
大雪离我越来越近
现在大雪
落在我的心里
我感觉到真正的寒冷
大雪越过胸膛
大雪堆积到
我的喉咙
我就要说不出话来
我就要成为
一个沉默的雪人
大雪落在
不远处的屋顶上
大雪覆盖了
最后一片黑色的瓦片
现在屋前屋后
大地一片白茫茫
大雪就要
完全覆盖这泥泞的人间
大海
刚在喝茶时
不小心把茶水
倒在桌面上了
我愣了一下
茶水已经慢慢铺开
我的面前
正在形成一片大海
我赶紧拿来抹布
迅速擦去它
现在我感觉
自己像一个
刚刚游过大海
成功到达彼岸的人
麻雀
清晨
我看到不远处
有一群麻雀
它们跳来跳去
叽叽喳喳
也不知道
在说些什么
我一走近
它们就都飞走了
我在原地
待了大概一刻钟
但麻雀
一只也没有飞回来
我梦见……
我梦见
我自己变成一只鹿
行走在清晨的大街上
有一会儿
甚至迈着欢快的脚步
没有人发现我
有什么异样
人们行色匆匆
洒水车开过
路面上散发出
泥土和青草混合的味道
我们
够了
早上的我
下午的我
夜晚的我
构成了我们
而一天
也是一生
我们的一生
脸盆里的青年
我年轻时
生活给了我
一个意象——
“脸盆里的青年”
我莫名地
喜欢这个意象
这么多年
一直想把它
在诗里表现出来
但直到现在
我仍然没有找到
表达它的合适的情境
夜晚……
夜晚
落光了叶子的树枝
不再像白天那样
张牙舞爪
那些细小的枝桠
被隐没不见
在远处灯光的映衬下
我能看到
几根粗壮一点的枝干
倾斜着
戳入深邃的夜空
远方
火车开过去了
我在铁轨上走着
那已经是
很多年前的事
我在想
可能没有远方
铁轨的尽头
是另一个火车站
大象与蚂蚁
大象终究会死
当然,蚂蚁也会死
只是大象的死
可能稍微难看一点
它庞大的身躯倒下
发出一声巨响
而那一堆死去的赘肉
也必然会腐烂
蚂蚁的死轻微多了
它甚至只是
在你一眨眼之间
就不见了,从此消失
你却仍然
以为它躲在
某个角落
或者去了什么地方……
寓言诗
聋子听到哑巴说
哑巴说瞎子
看见了
一只白色的乌鸦
踮着脚尖
在广场上跳
芭蕾舞
他们彼此不相信
吵了起来
最后发现
聋子哑巴瞎子
都是他自己
都是他
自己的一部分
而乌鸦就是天鹅
只不过有时候
胖瘦
穿戴
不大符合
它们扮演的角色
散步
我写下一句诗
每日在林间散步
在这里
“每日”不可能实现
仅是一种愿望
而“在林间”
更不可能存在
这仅仅只是一种
美好的想象
只有“散步”是真实的
尽管大部分时间
我也只是
坐在家里喝茶
它们
在夏日夜晚
它们用潮湿的舌头
舔舐整栋楼的玻璃墙
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
或许是某种兽类
但我记得这些
巨大的红色的舌头
去年也是如此
差一点就把我吞噬
蛇蜕
有时候
我们失魂落魄
好像丢失了什么
我们到处寻找
甚至翻遍
每个隐蔽的角落
但大多数时候
我们什么
也没有找到
我记得只有一次
我找到了半截蛇蜕
拿在手上
感觉有点湿润
仿佛还沾着
前一个夜晚的露水
仰望
候鸟的断翅
风帆般驶过
一些归航的船只
在不远处
最亮的那颗星
是它们的灯塔
当夜空变得深沉
蓝色便从伤口处
漫溢开来
此刻我
感到有点冰凉
好像有一滴露水
恰好滴落在眼眶里
黄昏时分
黄昏时分
灰尘在夕阳的余晖里
跳一支华尔兹
作为对白昼
体面的告别,而我
什么舞也不会跳
只能默默地
坐在那里
等待黑夜把我吞没
慢慢地
黑夜果然
把我吞没了
一条永恒的想象之鱼
从菜市场
买一条鱼回来
鱼吃了之后
我凭着印象又把它
画出来,然后
装裱挂在
餐厅的墙壁上
每当我吃饭
或者坐在餐桌边
喝咖啡
我看着它,想象着
它在水中
自由
游动的样子
是的,一条永恒的
想象之鱼……
而有些夜晚……
而有些夜晚
我能看到月亮
这遥远的镜子
给我带来了
一丝丝慰藉
有时忧愁它就是这样的
从客厅走到卧室
又从卧室走到客厅
我走了两遍
或者三遍
是的,至少走了两遍
有时忧愁
它就是这样的……
在云山之巅
在云山之巅
比山更高的是
白云禅寺
比白云禅寺
更高的
是山顶上的摩天轮
然而,比这
人间的一切
更高的
是头顶上的天空
在云山之巅
天空像
一顶蓝色的帐篷
笼罩着群山
白云,以及
此刻
站在山顶上的我
雨水
雨水并没有
淋湿我
而是像阳光一样
照射着我
我大汗淋漓
我泪流满面
我诚惶诚恐
在无休止的梦里
我全身上下
仿佛被雨水浇透了一般
“头条诗人”总第1106期,《诗林》2025年第4期
吴晨骏
游离在当代诗人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诗具有这样一种品质:让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看到隐藏在生活暗流中的礁石。实现这种艺术效果的方式,是他不遗余力地深入自己的内心,点亮本真的人性,以人性之光探索世界,照出世界的残缺和人生的险境。
游离早期的诗,收录在他2018年出版的诗集《非个人史》中。在这本诗集的附录中,杭州评论家、诗人赵思运分析了游离诗中的一些主题,如悲剧意识、禁闭感、孤独感和反抗意识。游离反复书写的这些主题,与其个人生活有很大关系。游离在年少时,缺失了母爱,由做木材生意的商人父亲抚养成人。他从小跟随父亲的卡车东奔西跑,这造成了他孤独的性格,同时在心理上使他对自己的出生有了质疑。他比同时代的诗人和艺术家多了一种“弃儿式”反思:“我”是否应该出生,没有“我”的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至少,没有“我”,就没有“我”的怨恨,就没有对“我”的遗弃,也就没有“我”对母爱的渴望。游离在诗中写到,他消失了,像回到了母亲的子宫:“胸膛/脖子/下巴/我在慢慢地下沉/再一刻钟/我就要消失/淤泥裹着我/暖暖的/像回到母亲的子宫。”回到子宫,意味着抹去一切人生因果,子宫是弃儿的终极安全之所。这种哲思显示了诗人游离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使得游离早期的诗中充满愤怒。生活残酷,游离在内心寻求某种平衡感,来缓解生活的伤害。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诗产生了一些变化,不再用激烈的词汇表达他的愤怒,而是将愤怒压抑在内心,将之发酵成更醇厚、更舒缓的,酒一样的情绪。这是游离作为一个诗人更成熟的标志,也促成他的诗与日本俳句有了相似的意趣:用诗句呈现生活细节,同时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强调言外之意、言而未尽之意。当然,这种类比只是从阅读感受上来看,在诗的内在本质上,游离的诗比日本俳句更自由,手法更多样,更具社会性。游离的诗在主题上将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存环境融在一起加以观照,他诗中汇聚了对日常生活的变形、对社会中荒诞现象的谴责和对沉重之物的反思。游离诗作《我梦见……》的开 头,“我梦见/我自己变成一只鹿/行走在清晨的大街上”,表达了人在某种压力下,人性产生了变异,人丧失了原本的面貌,这本是一件奇怪的事,但是诗中接着写到,当变成鹿的“我”走在大街上,别人并没有发现“我”的异样。这就更奇怪了,似乎在表明不但“我”变了,整个世界中的人也变了,变得麻木和对他人漠不关心。
2019年时,游离曾来南京,我们在紫金山里散步,他对我说,他画了很多水墨画,其中的“卡夫卡系列”水墨画在绘画界有一定影响。我感觉,游离的诗与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倾向上也是一致的。他们都对人类的未来忧心忡忡,都试图破解世界的秘密,都在人性层面上把自己与荒诞生活的搏斗展示出来。我很愿意说,游离是一个卡夫卡式的诗人。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