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次是读者访谈,依然延续了之前的四个话题。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访谈话题:
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您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有了这本书,想参与访谈,欢迎给我们投稿,谢谢!投稿方式:请登录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n),每日好诗旧体诗栏目,标题请注明“访谈投稿”四个字。)
访谈人:韩春芳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6月30收到的这本书。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第一件事是和儿子分享。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张小红诗人的作品,让我感触颇深。
《思儿》中“痴雨连三月,乡愁涨似溪”,接连下雨,让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如溪水般不断上涨。“黄昏逢学子,恰与我儿齐”,黄昏时遇到放学的孩子,联想到了年龄相仿的儿子,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每一个句子,与我曾经的经历不谋而合。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相似的生活中感悟,每一个字都像长在心里,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浣溪沙·代留守儿童题》中“莫说孩童不解愁”,直接点出孩童也有忧愁,“思亲几度泪长流”,描绘了孩童因思念而流泪的画面。酸涩瞬间漫上眼眶,让我不禁想起儿子6岁时,我打工回来去学校看他,他说:他刚到学校晚上睡不着,等生活老师离开后,他就到处走,掉眼泪,想妈妈。“伤心最是守空楼”这句进一步深化了孩子思念与孤独的情感。“玩具焉能消寂寞,新衣岂可替温柔”,玩具无法消除孩童的寂寞,新衣服也不能替代亲人的温柔以待。孩童的情感需求无法通过物质来满足,这些描述我有着深刻的感受,春节接儿子时,买了衣服和玩具,他笑着从楼梯跑下来,口袋里的红领巾耷拉出一半,他远远望见我,却猛然收住了脚步,愣愣地站着,似乎熟悉又陌生,仿佛觉得妈妈来看自己像是在做梦。“团圆梦里数春秋”,生活总是让人承受很多无奈,但也正是这些无奈才造就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多姿多彩。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真实情感的深刻表达。好诗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我推荐张小红的《浣溪沙·代留守儿童题》
莫说孩童不解愁,思亲几度泪长流。伤心最是守空楼。
玩具焉能消寂寞,新衣岂可替温柔。团圆梦里数春秋。
作为一位母亲,一方面,希望通过外出打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深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长时间的分离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生活的困境很难被改变,但困境通过诗词被“看到”、引发情感共鸣,其带来的伤痕就会得到一些治愈。
访谈人:何卫林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是7月5日收到的书。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我和九岁的儿子都在学习诗词,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和儿子一起阅读和学习。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诗人张紫薇的作品《中石路遇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两句“夏午黄鹂梦正香,微风疏雨落诗行”,夏日的正午,可爱的黄鹂鸟正在酣睡,似乎做着香甜的梦,画面充满了可爱与舒适。忽然,一阵舒缓的微风和三三两两落下的细雨接踵而至,打破了刚才静谧的画面。诗人是浪漫的,在她眼中,万物皆为诗。微风和疏雨不是落在树叶和地上,而是落在诗里行间。
后两句“深深浅浅层层叠,叶上余音叶底藏”,叠词的运用,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感——随风而动的树叶,杂糅着或深或浅的颜色,层叠交错,诗人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仙境。突然,黄鹂鸟的一声鸣叫,把诗人的意念拉回到眼前。啊!原来是树上的鸟儿,为了躲雨,机智的藏于树叶之下。刚才那声鸣叫的余音,仿佛随着鸟儿的移动,也尾随到了叶子的下面藏了起来。真真儿的可爱、灵动!
鸟儿的聪慧,诗人的浪漫,风雨错落的景致,真是和谐生动!万物有灵,自然而然。正是这种自然、和谐,深深打动了我。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精神。好诗,给人以力量、以境界、以慈悲。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推荐郑泽帅的《村社》
社日新炊淡远烟,春晴二月早莺眠。
暖风尝尽家家酒,直送梢头醉柳棉。
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对日常生活中的风俗民情更感兴趣。我们所处的时代,国家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社》中所描绘的早莺、暖风、家家酒、醉柳棉,无不体现了百姓生活中的“暖”,展现了当下生活的美好。我想诗人定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诗、他的爱,恬淡而悠远。
访谈人:刘孜恬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在7月5号的诗词书法课上,紫薇老师赠送了我这本书。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第一时间拆开了包装,这本书轻巧便携,青绿色的包装和清新脱俗的诗词相得益彰。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石任之、沈习进、王瑞和李娜四位诗人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
石任之和王瑞的诗词是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有感而发,通过真实而细腻的词句刻画出了生活的某个侧面。读起来很有韵味,真情的流露让我有深切的感受。
沈习进和李娜的诗词贴近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沈习进的《辩论赛》是新题材,逻辑性很强,“人生未可定输赢”发人深思、余韵无穷。
李娜用诗词去写科技,《扬州慢·导航》颇具深度和高度,科技话题被非常恰切地融入到了古典诗词中,这种独特的时代性和个体性是AI所表达不出来的。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灵魂和外界的桥梁,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的哲理和高度永无止境。同时,不同角度去读一首诗,反复揣摩,能领悟到新的东西。让诗词更有趣,诙谐。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我会推荐沈习进的《辩论赛》
列阵擂台犹弈枰,唇枪力敌始交兵。
答时代问襟怀广,扬价值观逻辑明。
竞赛虽须分得失,人生未可定输赢。
世间多少浊清事,正反如何一字评。
这首诗用词贴切、题材新颖,用“列阵擂台”“唇枪”这些词比喻双方在场上的激烈辩论,很有士气。我现在是小学六年级,记得一年前的语文课上讲过辩论,有句话是“辩论本身没有对与错”,这首诗把这个意思提炼和升华了。“浊清”“正反”这些反义词恰似硬币的两面不同观点,缺一不可。人生也是如此,需要稳步而坚定的前行,并无对错之分,足见作者对人生感悟和体会之深刻。
访谈人:邵涵玉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6月30收到的这本书。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拆封阅读,并和亲人分享。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令我印象深刻最为深刻的诗人是张小红。诗人张小红的《浣溪沙·代留守儿童题》全诗情感深沉,前三句“莫说孩童不解愁,思亲几度泪长流。伤心最是守空楼”让我瞬间感到了压抑,孩子独自留在空荡的家中,因为太过思念亲人而流泪。这里的“空楼”不仅指房间的空旷,更是缺少陪伴的孩子内心情感的空缺。后三句“玩具焉能消寂寞,新衣岂可替温柔。团圆梦里数春秋”中“玩具”、“新衣”本应该是孩童感到开心的东西,但在失去亲情的衬托下却显得苍白无力。诗人用“焉能”“岂可”斩钉截铁的指出物质不可能代替亲情,而且也不可能弥补亲情。团圆梦里数春秋中一个“数”字将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而“春秋”更是让我感到了在漫长时间中的煎熬,全文以愁字贯穿,说尽了留守儿童的孤独。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好的诗是真挚的,是有情感的,更要经得起反复咀嚼。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我推荐张小红的《浣溪沙·代留守儿童题》
莫说孩童不解愁,思亲几度泪长流。伤心最是守空楼。
玩具焉能消寂寞,新衣岂可替温柔。团圆梦里数春秋。
这首诗情感真挚,寥寥几句便刻画出了留守儿童的孤单和对亲情的渴望,语言朴素却有力的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这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年代,很多父母为了生计离开孩子,孩子被迫留在家乡,而情感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现象是无数家庭背后的痛楚。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可以在关爱中成长,为这些孩子们创造更完整的童年和更光明的未来。
访谈人:盛子庭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是6月26日收到这本书的,里面有我最喜欢的书法老师的诗,她的诗和字一样的美。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收到书后,先是找了老师的诗,细细的读了一下,很感动。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曹钰莹、蒲照灵两位的诗,让我感到清新脱俗。
曹钰莹三首诗,感觉像是一个关于青春的三部曲。她精准的捕捉了青春期的核心体验:从失而复得的情感基调,到由静制动的专注、深情,最后是从无到有的坚定,获得内在的精神超越。既有低徊的迷茫,也有深情的叩问,更有照亮黑暗的,源自内心的独特的光芒。
蒲照灵写的诗,以刻骨铭心的离恨病思描绘出令人心碎的秋日怀人图景。三首诗意象密集而精准,情感深层而递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首诗像是一幅萧瑟凄冷的秋景,用时空交织的结构,将自身置身于巨大的隔阂语境下,显得渺小又深刻,无奈又苍凉。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生活的碎片,情感的容器,是诗人用洁净的语言触发共情,透露深切感受的途径。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我想推荐张紫薇的《写给祖母(古风)》
祖母手中扇,团团似月圆。
清凉为我送,伊却不成眠。
今忆旧时事,纷飞化纸鸢。
笑颜竟浅淡,相别已十年。
理由:青年创作的生命力,贵在真诚。《写给祖母》便是典范。“祖母手中扇,团团似月圆”,一个寻常物件,因承载了至深的亲情记忆而焕发光彩。“清凉为我送,伊却不成眠”,祖母的无私付出与作者的感念跃然纸上。结尾“笑颜竟浅淡,相别已十年”,时间流逝带来的怅惘与思念直抵人心。整首诗简单、纯粹、不矫饰、不造作,诗人敢于从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中萃取养分,将自己内心的温热与痛感真诚地转化为文字。
访谈人:孙娜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是6月30日拿到书的。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收到书后,拍照留念然后拿给父母分享。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王十二的《客至》,写的都是平常日子里的景象,却藏着特别真挚的感情。“倒出太湖三万顷,一杯盛满洞庭春”,一杯普通的茶,居然能让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这是从有限的事物里看到了无限的境界。诗里既有实在的描写,又有让人想象的空间,把器物、人情和自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灵动的艺术意境。
曾入龙的《浣溪沙·夜归》中,“宜借街灯照履痕,宜披月色到凌晨,宜寻的士寄闲身”,“的士”“城市树”“凌晨”等现代元素与“浣溪沙”婉约风格词牌的碰撞,暗合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用着现代的工具,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却依然会被月色触动,会在独行时感到孤独。“夜归”是题目,末句却落到“未归人与未归人”,仿佛所有的街灯、月色、默然一笑,都是对“未归”的温柔解释。
石任之的《柳摇金》中,开篇“挑花翁又到城市。请扫码、初香不贵”,构建了一幅极具时代特色的场景。蕴含着词人对时代变迁中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微妙感慨,“情”与“景”在此初步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意境,仿佛能看到卖花翁在城市街头,一边是芬芳的鲜花,一边是冰冷的二维码,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在描绘现代生活的同时,“担春担子哪担愁”也深刻反思了愁绪的来源。“欲办宁多休有悔。怕句芒、再飞双履”表达了对快节奏生活中传统诗意消逝的忧虑,以及对朴素、知足生活态度的肯定。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情感的蒸馏,思想的结晶。好诗是以真实情感为燃料,以时代思考为引擎,让文字不仅是情绪的回声,更是照亮现实的火种。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推荐蔡敏敏的《中文采风五年咏》
千里关山处处诗,人间风物总相知。
河川满目皆豪气,草木逢春有好词。
万顷云天归眼底,百年文脉遇新时。
凭高谁会登临意,更许东南第一枝。
开篇即描述“千里关山”皆可入文,“风物相知”赋予自然灵性,“河川豪”体现雄健民族,“草木好词”赞民间文思,“万顷云天”显诗人胸襟博大,“百年文脉”转入历史长河,尾联先发问暗含对文化使命的深思,“东南第一枝”又寄托对文化创新的期许。
整首诗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壮美与文化传承的盛景,抒发了诗人对文脉新生、文化复兴的自信。
访谈人:王啸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7月初收到的这本书。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拆封阅读并分享给诗友。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紫薇的作品,尤其是《中石路遇雨》“夏午黄鹂梦正香,微风疏雨落诗行。浅浅深深层层叠,叶上余音叶底藏”。这首诗选材平易,风格清丽婉约,表现出作者将诗意融入生活,用诗人的眼光捕捉生活片段,用诗的语言展现生活情趣,读来如临风品茗,顿生清凉幽远之感。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原浆”,是诗人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感悟,好的诗歌会超越时空,让读者获得真、醇、幽、远的感受。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推荐张紫薇的《中石路遇雨》
夏午黄鹂梦正香,微风疏雨落诗行。
浅浅深深层层叠,叶上余音叶底藏。
我推荐的关键原因在于这首诗“接地气、有生气”。普通人的生活绝少波澜壮阔或惊心动魄,在日复一日略显平淡的日常中,怀着一颗诗心发现点滴美好,就如在夏日午后一场不期而遇的雨中,看到雨水滴落叶间,听到鸟儿婉转啼鸣,让人会心、动心。
访谈人:张秋雨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是7月1日收到的书,那是一个周一的傍晚,晚霞很美。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收到书后,第一件事是翻到目录,目录的排版很有意思,很新颖的设计。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沈习进的作品《水调歌头·毕业归乡途中赠师》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这首词以“高铁贯南北”切入现代生活场景,随后用“回忆满西东”转入对师生情的追忆,运用了时空交错的写法,有镜头转换感。“时光常化流水”用流动的水这一意象描绘岁月匆匆,而“潮湿我心中”以触觉写情感,通感的手法让思念具象化,作为一个诗词初学者,我在读到这一句时竟然能够感同身受。“似听书声起伏,似见樱花开落”通过视听结合的细节,还原校园生活的朦胧美感,尤其是“小树已成松”以树木成长喻学子蜕变,既呼应了“赠师”这一主题,又暗含对师恩滋养的感激,一句话细品之下有多层含义,妙!“缘为始,途有尽,爱无终”用三句排比道尽师生缘分的深沉。“不必沾巾作态”的豁达与“春晖永驻”的温情形成对比,既避免了伤别俗套,又以“点石成金”赞师者匠心。结尾“驰骋快乘风”更将个人成长与未来志向融合,充满豪情壮志,尽管山高路长,也要勇往直前。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是用凝练的语言、韵律、意象传递情感和思考的文学形式。好诗是意象富有画面感,情感充沛、具有美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活跃、灵动、有韵律的心灵。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沈习进的《水调歌头·毕业归乡途中赠师》
高铁贯南北,回忆满西东。时光常化流水,潮湿我心中。似听书声起伏,似见樱花开落,越想越朦胧。回首去时路,小树已成松。
缘为始,途有尽,爱无终。某年某月,依旧人物话重逢。不必沾巾作态,长愿春晖永驻,点石一生功。来日征程远,驰骋快乘风。
这首词将个人成长与未来志向融合,贴近青年们的经历(毕业、归乡、念师),能够引发共鸣。更重要的是它意向生动,格调昂扬,激励人心:吾辈青年岂容解甲,惟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访谈人:张苏月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我是7月1日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翻开书看序。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本书中选录了当代青年诗人的诗歌作品,百花齐放,令人印象深刻。青年诗人身处时代洪流,镌刻时代印记,当以诗为载体,表达自我,题材丰富,情感细腻。
本书诗词,有时代之新。诗人蔡敏敏在《中文采风五年咏》中写道“百年文脉遇新时”,表明当前中文创作应有新意、有新思。诗人吴健所写《古邦兴歌》,以细腻笔触描写家国盛世,礼赞新时代。诗人卫一帆的《信息茧房》点明了目前飞速发展的科技所带来的问题。
本书诗词,寻艺境之深。诗人朱思丞入选的三首军旅诗中曾提到“枪刺挑寒月,星沉一线天”,既有锋芒又有孤寂,诗意表达和家国情怀完美融合。诗人徐雪晴所写《徒步》,以“青蛙跳上小浮萍”为结尾,富有生命力,俏皮可爱,忍俊不禁,读来会心一笑。着力轻浅但恰到好处,须得有深厚功底和高超境界才能创作出这等诗词。
本书诗词,发本心之声。诗人孙伟的《春愿》“孤灯一盏亦成声”,我想这孤灯一盏,孤身一人,也要发声,真是勇敢,无畏又坚定的人啊。诗人曾入龙的“我如星璀璨,亦似月孤单”,我像星星一般闪耀璀璨,又像月亮一般孤单,清冷意境引人回味。诗人甄艳芳“无端一阵相思起,越过青云又远山”,我随着诗人的情思飞越青山,飞向远山,轻盈自在。诗人夏虞南《朝玉阶·咏剑气》中写道的“翻身追月去。少年游”,肆意潇洒,轻快飞扬,有侠气。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艺术家要在作品里把握到天地境界”,好诗拥有生命力,诗人要对时代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拥有深刻反思,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深度。诗是审视内心,探索自我的艺术表达。它不仅是描绘山川,而是透过景,探索心。以向内求索,向外表达为基础,追求创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诗的创作不仅仅是个人表达,它来源于人,人处于时代洪流之中,因此好的创作要蕴藏着时代特征,彰显时代风貌,表达时代特质。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我会推荐诗人夏虞南的《朝玉阶·咏剑气》。
挑动春风且放舟。似银龙猛矫,笑王侯。回腰飞雪掩温柔。 翻身追月去。少年游。
欲将潇洒写风流。轻狂多少岁,万千愁。云何心事老方休, 所思长夜里,剑芒收。
上阙写少年“似银龙猛矫,笑王侯”,一个“笑”字,仿佛看到少年意气风发,青春昂扬;“翻身追月去。少年游”,少年心中涌动着剑气,追逐心中明月,亦或者说少年就是一把闪着锋芒的宝剑,不停地嗡鸣着,跃动着,随时准备出鞘一击即中,快意恩仇。
下阕笔锋一转,写少年心事踌躇,万千愁,“云何心事老方休,所思长夜里,剑芒收。”少年终将在漫漫人生路上,逐渐内敛老成,收起剑芒。但那个拥有凌厉剑气,一往无前的勇敢少年永存心间。
为何喜欢这首诗,终究是在其中看到了自己,人总会认同和理解像自己的人。希望我可以在“知愁滋味”后仍保留少年之纯真,持剑一往无前。
访谈人:郑迪
话题1:您是什么时间收到《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这本书的?
答:7月初,在诗歌网偶然读到收录其中的诗后,我便购买了此书。
话题2:您收到书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答:怀着期待的心情,我先浏览了书中第一眼就抓住我的诗词。折服于这一百位诗人的才华之余,我感动于封面上的这句话“雍容的古典之美,从未远离”。
话题3:书中哪几位诗人的作品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答:王瑞、孙才的诗我很喜欢。
书翻至这页,我的目光一下就被王瑞的《定风波·末班车地铁》所吸引。他似乎在脱离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第一句“漏夜删余冷电光”的出现甚至有一种怪诞的“现代科技感”。之后出现的“垂首”我很喜欢,在前后长句的包裹下,这二字的出现带来一种窒息感。也许我是能和他产生共鸣的,我求学并努力生活于上海,夜幕降临,摩天楼群如巨兽一般吞噬被现实和梦想压弯脖颈的年轻人们。在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争夺通往魔都顶端的入场券谈何容易。再回到诗句本身,“此身仍寄铁车厢”,末句的出现终究还是宣告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孤独。
孙才的《自习晚归其二》我也很喜欢。虽然诗词的写作明显回归了传统意境,与王瑞的风格截然不同,但我发现孙才的“灯深”与王瑞的“删余冷电光”竟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和意象下神奇的碰撞,我惊讶于这种现代与传统的意外交融。孙才的这几句诗,也引得我的共鸣。我从小学习音乐,现在因为学业、工作有时候需要创作新的旋律和作品,我懂得即便霓虹再亮,孤灯下的灵感枯竭也会让我懊恼。“悄来诗思谁人和”,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高山啊…流水啊…最后“吟到灯深一句无”是全诗我最喜欢的一句,正如我创作音乐时,钢琴键上残留的指纹与五线谱上被我坚定抛弃的音符预示着又一个晚上的失败与空白,当灵感无法涌现的挫败和无力包裹创作者,人的语言和心境会如同面前的纸张一样空白。
话题4:诗是什么?好诗又是什么样的?
答:诗如音乐,好的音乐求得一个“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我想,好的诗大概求得一个“古而不腐,新而不浮”。
话题5:假如让你只选一首作品推荐给大众,你会推荐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答:推荐刘博的《春日绝句》
曾向冰天跃马行,如今野步重春晴。
少年心或归于淡,爱此花开不问名。
理由:用极简的文字描绘出生命境界的蜕变,有着扑面而来的“剑道”气息。少年心从“跃马”的意气风发到“不问名”的归于平淡。“花不开时,心已见之”,正如诗中所写“爱此花开不问名。”
购书请长按二按码
编辑:邢建建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