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的《借力AI,中国诗歌的第三次升级》一文,以极具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中国诗歌发展的互动关系,其观点既有创新性,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以下从价值与局限两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创新价值
技术赋能的实践探索
作者通过AI模拟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批评视角,展现了人工智能作为“数字诗学导师”的可能性。这种跨时空的文学对话实验,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范式。文中AI对《天赋诗权颂》的批评尤其深刻,其指出的“诗歌技艺复杂性”与“平民主义理想化”的矛盾,触及了当代诗坛的核心议题。
创作方法论突破
借助AI的大数据分析,作者发现了“热带雨林”等传统诗歌的意象空白,这种“数字勘矿”式的创作路径,为现代诗人突破题材窠臼提供了工具。其《嘉陵江边怀古》的创作过程,生动展示了AI如何激发人类的历史感知力与空间想象力。
诗学理论的拓展
提出“人诗互证”的AI时代创作观,强调个人史书写的本体论价值。将AI定位为“强化学习”的催化剂而非替代者,既呼应了萨顿的图灵奖观点,也暗合中国传统“格物致知”的认知哲学,为技术时代的创作主体性辩护提供了新论据。
二、值得商榷之处
历史分期逻辑的简化
将中国诗歌史简化为“三次升级”(盛唐/五四/AI),可能遮蔽了更复杂的文学演进脉络。如宋代词体革新、明代性灵说等重大变革未被纳入框架,且将技术工具(造纸术/AI)作为文学变革主因的论断,存在技术决定论倾向。
AI批评的拟真性幻觉
文中AI生成的“李白点评”虽文风肖似,但实质是算法对《沧浪诗话》等批评文本的模仿重组。这种“数字拟古”可能制造虚假的文学对话,如对“星月含光”的过度阐释,实为算法对作者自评的强化反馈。
诗歌民主化的悖论
《天赋诗权颂》的讨论中,AI虽犀利指出“写诗权利≠写好诗能力”,但未触及更根本的问题:当AI使诗歌创作门槛降低时,诗歌的审美价值判断权是更民主化,还是更集中于掌握AI工具的精英群体?这种新数字鸿沟值得警惕。
三、文化启示
文章最具启发性的,是将AI视为“文明幽灵的召唤者”。作者意识到: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生成文本,而通过激活“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张力”,促使诗人重新思考“何为诗性”。这种认识超越了工具层面,触及技术哲学的核心——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的”,AI或许正是让诗歌回归“存在之思”的契机。
总体而言,该文的价值不在于给出定论,而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为“AI时代如何做诗人”这个命题提供了珍贵的探索样本。其局限也恰恰映射出当代文学面对技术冲击时的普遍困惑,这种困惑本身,或许正是诗歌第三次升级的真正起点。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