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下午,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柯雷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诗歌中心)会议室带来一场题为《汉语民刊数字化及“打工诗歌”研究》的精彩讲座,会议由诗歌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主持。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的师生及诗人安琪、龙少等参加了本次讲座。
柯雷(Maghiel van Crevel),荷兰人,著名汉学家,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96年获荷兰莱顿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莱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2002—2003)、北京师范大学(2007、2016—2017)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诗歌及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研究,著有《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等。
柯雷 讲座伊始,孙晓娅向与会嘉宾表达诚挚的问候与感谢,从学术背景、诗学成就、研究动态等三个方面介绍柯雷,高度肯定其在汉语诗歌民刊数字图书馆与资料库建设领域做出的贡献,对其近年从事的“打工诗歌”群体的研究成果做了整体性介绍。 柯雷与孙晓娅教授 柯雷从诗歌批评的“文本即一切”与“现实即一切”的两种倾向切入,讨论生活与文学、“危脆”劳动与文化生产的关系,强调诗歌研究“往民间去”,进而书写文学的民族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为在民间场域书写、发表、流传的文本,“打工诗歌”并非单纯的“打工人”生活的复制品,而是诗人个体经验与现实体悟的结晶,有其内在的异质性与先锋性,因此,柯雷从语境与语感的双重维度出发,以“活着的语言”为题旨,将“打工诗歌”命名为“battler poetry”。随后,柯雷分别以许立志、郑小琼、小海、墓草四位诗人为例,以“错位”(displacement)、“翻译”(translation)、“社区”(community)、“诗歌声音”(poetic voice)四个主题词为呼应,呈现了“打工诗歌”的不同面向及其衍生、流变的清晰轨迹。 交流环节,安琪、王巨川、杜鹏、蔡英明、王海龙、郭晋玮等分别围绕“打工”一词的概念界定、“打工诗人”的范围划分、“打工诗歌”的跨语际翻译、“新大众文艺”与地方作家群的出场、“00”后诗人写作的公共性、郑小琼诗歌的阶段性、汉语诗歌节奏的轻重与松紧等议题,与柯雷展开讨论,柯雷从切身经验出发,结合已有研究基础,对这些议题一一作出回应。 孙晓娅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柯雷的“打工诗歌”研究是对打工诗人身份模式研究的反思,在文化翻译的基础上,它深刻探寻命名的出处与本源,重视诗人的生存处境、文化身份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在“旧话题”中孕育“新方法”,为当代汉语诗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海外视野和诗学启示。最后,孙晓娅为柯雷赠送新著《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当代卷)等,希望进一步加强研究中心的跨语际合作,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会议合影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