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方家、各位诗友: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收获良多,下面,我结合主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文艺大众化”作为一个抽象口号,自晚清以来,随着革命文学潮流的兴起,一直备受关注,建国后,受意识形态话语的倡导,被不断强化与推崇,以文人为主体的诗人群体进入了一段很长的沉寂期,而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诗词创作群体经过思想改造,逐渐掌握话语权,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诗词与大众的距离。改开以后,随着政治权威的弱化,教育和网络的普及,诗词也呈现出复兴式浪潮,大众化又有了新阶段、新成效。但诗词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文人属性的小众文学形式,精英写作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诗词传播依然局限于圈层之间,以大众名义进行机械式的诗词组织依然存在,大众与小众的对立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继续探讨新大众文艺与中华诗词发展的一个原因。
诗词如何走向大众,是个大命题。今天我想以一个小事例,和大家探讨。或许跟诗词、跟主题关联并不是很大,但希望能为各位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路。
今年河北文旅有一句比较火的宣传语“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刷到过,它最开始只是在河北出现,河北人在说,甚至河北人对比其他省市文旅还以此自嘲,但今年却走出河北,逐渐在全国火爆,甚至有人带着这句标语,到世界各地打卡,全国网民都在讨论“周末要不要去河北”。在今天全国文旅如此之卷的情况下,这句广告词可以说达到了宣传应有的效应,当然这离不开河北官方的背后发力,但这句标语本身的逻辑却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早在2018年,河北文旅就推出了“周末游河北”的主题活动,2019年5月,在石家庄正定古城的一场活动中正式提出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游河北”,河北文旅希望凭借地域优势,强调短途度假属性,构建京津冀旅游圈,吸引来自京津两地的目标客群,时至今天,我们再看其表面意思,仍然如此。过去几年,河北官方虽然将其作为文旅品牌大力推广,也仅仅是时有热度,并未“出圈”。我们知道前两年热门的旅游城市,比如淄博、天水、哈尔滨、山西等地,或凭借烧烤、麻辣烫等美食,或依靠冰雪、古建等景观火爆一时,而这次河北的突围仅仅是依靠一句标语。以至于大量网友玩梗说“不管工作日在哪儿,周末必须到河北”“虽然不知道河北有什么,但就是想周末去看看”。那么河北文旅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后来,我试着从诗词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如果把它看成是一句诗,那么它是一个有韵脚的“三三五”句式,姑且算得上朗朗上口,那么点题的关键是在于近吗,现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都在打卡这句话,但广东人、香港人,再近一点江苏人、湖南人周末会去河北旅游吗?答案大概率是否。那点题的关键是美吗,虽然河北一直强调自己是全国唯一兼有各种地貌的省份,有悠久历史文化,但相比于各大旅游目的地,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我认为它真正的诗眼是“周末”两个字,是在经济下行、消费降级、社会内卷的背景下,全民情绪化的发泄和情感的共鸣,大家只不过是想利用周末时间,错峰出去走走,调节一下紧张的工作节奏,提升生活质量。
回到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在流量时代,庞大的诗词创作群体,每年有数千万计的诗词作品,有大量的诗词出版物,有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宣传,以及各类型各层级的诗词团体组织,但似乎很少有一首诗或者是一句诗能够像“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话成为全民的热点话题,被奉为经典广为传诵,或者说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这有很多复杂原因,我不在这里展开讨论。我想说的是,诗词走向大众,推动中华诗词繁荣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或者说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写的东西自身的质量,是否能够代表大众心声,反映大众呼声,抓住时代的脉搏、痛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用语言、用情感,写下我们在人世间的感触,毕竟,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大众的一分子。当然,就我自己来说,我很认同一句话,是“诗以自娱”,这也应该是很大一部分人的诗词观点,但我想这跟诗词的大众化也并不冲突。
诗词走向大众,或者说新大众,那么什么是新大众,在今天跟之前的历史时期,有何变化,这是需要我们认清的问题。在本月10号,《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文章,是今年3月份中央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当然这和我们诗词的关系不大,但这个意见里边所涉及的全是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的难点痛点所在,如果梳理历代先贤流传千百年的诗词作品,就会发现,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或者说社会现实层面,都离不开这些,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所应该关注的。特别是个意见背后所反应的在经济下行中拉动消费的一个新的内在动力,尤其需要我们在文艺作品或者诗词中关注——就是新市民阶层。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总量是9.4亿人,其中新市民人口为3亿人,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水平,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个时代,中华诗词也必然会有不同与以往的新的创作主体,新的情感表达,新的美学风貌,来得到大众的认可,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最后我想说,推动中华诗词走向大众化,并一定是要歌颂大众,而是要更多的理解自己、理解大众。
购书请长按二按码
编辑:邢建建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