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力斌:在精神层面,诗歌是公平的

作者:师力斌   2025年06月12日 09:58  中国作家网    1590    收藏

《北漂诗篇》的编选常使我感到充实,也感觉意外。充实的是人生没有虚度,能够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幸福的。意外的是,当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本为北漂诗人编辑的年度诗选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在当下诗集出版步履维艰的情况下,是一个奇迹。


MAIN1749687349395BFM14DG9G1

部分《北漂诗篇》书影


《北漂诗篇》的问世首先要感谢中国言实出版社,他们能无私出版这套诗选几乎就是义举。还要归功于诗人安琪的提议。安琪新世纪初从福建漳州辞职来北京打拼,长期漂在北京,创作了大量优秀诗歌,是资深的北漂诗人,对北漂一族有着深切的体认和深厚的感情。当她提出想为北漂诗人编一本诗歌年选后,我深为赞同,觉得太有必要了。要知道,当年北漂的人数最少在800万左右,数量庞大,三教九流,藏龙卧虎。北漂诗人更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怀揣梦想,从大江南北、天涯海角来到燕山脚下,前仆后继进入首都的各个行业,为自己也为北京奉献了才华和心血。这个群体同时还写诗。把这些北漂诗人的诗意收集起来,呈现出来,必定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

发现北漂诗人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2016年12月14日,我和安琪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了公开征集启事。这则启事呈现编选思路之余,使用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说法,将诗集定位为“北漂诗人首部大型诗集”。自此,北漂诗篇开启了历史。通过网上征集,很多此前素昧平生的人向我们指定的邮箱投来诗作,陌生的名字纷纷进入我们的视野。我和安琪都注意到,北漂诗人大都处于匿名状态,写诗不为出名、挣钱,甚至不为发表,如果不是这套丛书在网上公开征集,许多诗人不会投稿。我们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人生瞬间,每一个诗人都有故事。为了对得起每一份珍贵的、无条件的信任,即便查看邮箱的过程可谓是真正的“海选”,我们仍然不厌其烦,始终坚持自己审读,因为心中相信,只有切身地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用心的书写“面对面”,才可能还原北漂群体的“一手经验”,也才可能经诗歌一途触及他们的真实面貌,为历史留痕。“北漂”身份以外,诗歌质量仍然是入选的首要考虑因素。当面对那些在生活间隙写下的生动文字时,我最常想起的一句话是“见字如面”。

MAIN1749687349469KDFG6XN9U3

MAIN174968734943833Q0QGUKCB

安琪用颇具形式感和装饰性的钢笔画为诗集插图


与北漂诗人“面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北漂诗歌是难以一言道尽的。时事在变,新人辈出,当“老北漂”带来的心灵震颤尚在回响,一波接一波的“新北漂”,又已浪涌至眼前,激起大海般深广的言说冲动。编得多了,无论对北漂诗歌、还是北漂诗人都有了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期待。如果说,最初的日子里,我还“站在岸上”,隔岸观海,当诗集出版行至途中,我则早已“蹚进水里”,萌生了割不断的情愫。接触越多,便越常常反思——我们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漂泊者呢?读老北漂诗人的成熟与醇厚,读年轻人初来乍到的陌生与朝气,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认知席卷身心——他人即是“我”的可能。他们的尴尬,他们的焦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改变,何尝不是我的,我们的。像流行歌曲《牵手》吟唱的,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正因为彼此间身心的连通,让诗意的流动和传达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读着读着,“心心相印”的瞬间总能在某个转角处拨动神经,熟悉的地名和经验总能与读到诗的人“不谋而合”。

《北漂诗篇》前后七卷,入选诗人500多位,尽管艺术水准不一,高下参差,但在传达人的真情实感方面却是一致的。修辞立其诚,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也是众多北漂诗人给我的深刻印象。“90后”诗人刘浪,沉稳智性,外柔内刚,戏剧性与叙事性完美结合,让我看到了北漂诗歌触摸时代的能力与水准。他以一首反映出租屋生活的短诗引发微信朋友圈的共鸣:


由于狭小,屋里的每件东西都有多种用途

唯一的桌子,既是饭桌也是书桌

仅有的窗户,既用于采光也用于眺望

那扇门,一旦关上就没有另外的出口

这张床,是他们争吵的地方也是他们和解的地方

(刘浪《由于狭小》)


小诗人李圆圆写出她与外婆一起拾荒时的记忆经验,以稚嫩却真实的笔触标记了生活中被忽视的另一面:


当我学会走路的时候

外婆用绳子拴在我的腰上

像遛狗一样牵着我

走街串巷去捡破烂

我常常盯着喝饮料的小朋友

他们的空瓶子就是我的硕果

我常常恳求发传单的大姐姐

她们的广告纸就是我的收获

……

(李圆圆《北漂的童年》)


项见闻仅仅如实描述了北漂的行动轨迹,字里行间却涌动着抚不平的北漂心绪:


他说,为了生存,他学会了候鸟的本事

每年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春去冬回

(项见闻《他说》)

金泽香择取了都市喧嚣纷繁下的一个时间切片,诉说被遮蔽的隐秘心理:

我坐在暖气未至的屋里

泛起一线哀伤

不为寒冷,仅为听见风的孤独

那是一种不被理解的

庞大的,歇斯底里又认命的

孤独

(金泽香《孤独》)


王邦定用最朴实的话语将奔波在城市的人群和车流中的动荡感具象化了:


西四环,从北向南

右车道一男子

贴心抱着周岁模样的婴儿

单手开车

看着,看着

我泪流满面

那年,开始北漂

那年,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王邦定《下班的路上》)


尽管因生活窘状,北漂诗篇有偏于暗淡清冷的一面,但也不乏色调明丽的温暖表达。比如,张祈笔下的生活有着鲜明的现代性审美观念及高度的艺术性,纠结而又温馨,破碎而又圆融,呈现了破碎与忧伤的同时,也唤醒了幸福与希望:


温暖如节日的问候

在融雪的初春夜晚传来

妩媚的焰火,杂乱的鞭炮

灯光明亮的餐馆

这一切都使异乡的游子

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其中混合着难以言及的

希望与幸福

(张祁《温暖如节日的问候》)


苏明用诗句注解微小但可贵的信仰:


好吧让我来读出这封自天而来的雪信

治好公元二〇一七年前的全部糟情绪

告诫你:善是好的,恶也是好的

并在此信末尾标注:反对一切坏

(苏明《我如何在诗歌中生存》)


马跃歌咏劳动之美与意志的不屈:


在黑暗里

掘太阳

用锹掘

用炮掘

用雨掘

用命掘

用黑脸掘

用白牙掘

用倔强掘

用不屈掘

在地心里

掘出火

(马跃《煤矿掘进工》)


情绪的暗涌之下,花语将坚守身心安宁的寄望娓娓道来:


想要保持自我的完整

不被打碎

不接受过滤和搅拌

一个人,就是最好的摆放

(花语《更多时候》)


这些诗歌,令我感触至深。诗集面世后,无疑也打动了更多的人——艰苦与漂泊的另一面,浸透着更多自信、更多直面、更多勇气、更多力量、更多担当,这也是北漂群体面对生活的真实:叫苦不是办法,奋斗才是出路。

在无数书写面前,《北漂诗篇》的面貌逐渐清晰,它不仅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象征,蕴藏着当代中国社会丰富的文化诉求和创造性的文化想象。它让我们在现有的中国诗歌地图之外,在古典诗歌、外国诗歌、百年新诗经典、当代名家诗选,以及琳琅满目的诗歌地标之外,再增添北漂诗歌的新地标。它填补了空白。

新媒体时代是某种意义上的“明星时代”,各种明星闪耀于日常生活,光彩照人,眩人耳目。然而,只凸显社会名流、演艺大腕、商界精英的文化不完美,有偏颇。中国有十四亿人,假如被文化筛选出来的只有那么几张面孔,不是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态。社会与自然一样,多元共存才是平衡健康的,文化平衡是一个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北漂一族中当然不乏功成名就者,但也不应忽视沉默的绝大多数。选编这本诗集的愿望之一,无疑在于,将它作为一支递给悄无声息的北漂一族的“小型话筒”,传达这一庞大群体的心声。

也正因此,《北漂诗篇》面世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凸显了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媒体的热忱报道、诗歌评论界众多批评家的热情关注和推介、专家学者将之作为潜心研究的课题……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倍受鼓舞,感动之余也使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归根究底,来自方方面面的厚爱是对北漂群体的关爱,这些无私的关爱如涓涓细流,惠及了《北漂诗篇》和北漂诗人。

令我感到格外充实与欣慰的是,对北漂诗人的关注已经延续到青年一代当中。就我所知,8年来,《北漂诗篇》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

如今,每当有人谈及《北漂诗篇》,我便想起一句老话:德不孤,必有邻。年轻时候也曾怕坐冷板凳,做编辑时间长了,便有了一种定力,但做好事,不问前程。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功名利禄,世俗愿望,不过是过眼烟云,人生真正重要的是心灵的慰藉与滋养,这种慰藉和滋养来自于美好的事物,譬如花朵。

诗正是花一样的东西。诗又不仅仅是诗,更是文化表达的权利。诗是最“便宜”的精神消费,是发自内心的抒发,是宣泄愤懑的重要渠道,是传达喜爱的优雅方式。

在无数北漂诗人笔端,诗远远大于诗,因此,《北漂诗篇》也远远大于一部诗选。它不是语言艺术的卖弄,不是名人高士的雅集,甚至也不是所谓纯文学的集结,而是世道人心的记录,是草根情绪的展露,是许多弱者微弱但却真诚的心声。诗言志。诗的这些品质令我着迷,也使我对《北漂诗篇》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深信不疑。它突破了市场文化和名人文化的苑囿,使诗歌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群,走向劳苦大众。我们回看文学史,打动人心的文学往往是葆有草根情结的文学,《诗经》的国风如此,陶渊明、杜甫的诗如此,《水浒传》如此,就是出身高贵的屈原、庾信、李煜等人的书写也如此,他们在精神上也更趋近草根意志。

这意味着,在精神层面,诗歌是公平的。一个人即使有家财万贯,也不一定能拥有一首诗的灵感;而另一些困苦弱小的人,却在源源不断地发出心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一个诗人可以凭诗歌走南闯北,免费吃住,广交朋友。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就是曾经的真实。由此我常常怀想,文学价值之外,《北漂诗篇》不失为对美好向往的致敬,对美好人际的维护。


MAIN1749687349374LF5FEMTHMG

师力斌,评论家,诗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杜甫与新诗》,评论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入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啄木鸟丛书。与安琪合编《北漂诗篇》七卷。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李白成为连接我们友谊的桥梁” 中国与拉美诗人以诗会友
  2. 不止于凝望,不止于赞叹——中外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
  3. 百年北海,诗意盎然——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之北海诗会
  4. 长城上,千年斑驳成诗,诉予我听——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人参观慕田峪长城
  5. 诗歌搭建桥梁,编织超越时空的纽带——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侧记
  6.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7.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8.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9.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10.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