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记著名诗人陈树照
自然歌手的乡土根性
——记著名诗人陈树照
本报记者:吕品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日报副刊当编辑,在众多的自然来稿中:“一个背酒葫芦的汉子/两腿沾满泥/跌跌撞撞走来/惊飞了秧田里的野鸭……”这些极具画面感、质朴穿透力极强的诗句瞬间把我击中。从此我记住了那个身着军装,浓眉大眼,个头不高,说话带点南方口音的陈树照,记住了那些鲜活呼之欲出的诗句。这种以细节感动入诗的写法,让陈树照成为诗坛的异类。正是这种独辟蹊径的中国古典的传统白描,让他与众多青春激昂空洞口号式的诗歌区别开来,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耳目一新。 1997年已转业到税务部门工作的陈树照,第一本诗集《邂逅阳光》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同年9月他加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并获得“冻土文学新人奖”“全国税收杯诗歌大赛二等奖”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文艺创作突出贡献奖”。竖年诗集《梦在江南》由香港天马出版社出版。《中国改革报》专版推出“乡土诗人陈树照”。从此陈树照开始走进全国读者的视野。 陈树照中国乡土诗歌重要代表,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北方文学》《诗林》《诗歌月刊》《情感读物》等近百家报刊发表作品800余件,作品被译成英、日、法等文字、入选《感动大学生100首诗歌》《天下阅读:中小学生课外读物》《1979——2009中国诗典》《2009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等近百种版本。《蚯蚓》被中国语文网推荐中学生假期课外读物。最大电子读物龙源网有他的诗集《露水打湿的村庄》作品专卖店,最大的诗歌网站《诗生活》有他的专栏;仅作品样书两大蛇皮袋子。要想了解陈树照,只要在百度、谷歌、搜狐等网站点击陈树照,几万条信息给你提供,可谓是创作丰硕的多产诗人。 陈树照为人低调谨慎、老实仗义、重情感恩。既有北方汉子特有的粗犷豁达,又有江南男人的细腻和智慧。他热爱诗歌,更热爱税收事业,他说工作激发创作,诗歌促进工作。早年他提出:“诗歌左岸,生活右岸”。“白天我在生活的右岸忙于生计,夜晚不知不觉去诗歌的左岸追随理想。无论多么辛苦,多么劳累,我都会满怀信心,倍感幸福”。
2005年是陈树照的诗歌年。除了《诗林》等重点推出他的作品外,陈树照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在新疆举办的“第21届青春诗会”。众所周知,青春诗会是每一个诗人的梦想,被誉为当代诗歌黄埔军校、诗歌春晚、诗歌史的坐标;从1980年至今举办了29届,每届只选拔最具影响、潜力、个性的十几位青年诗人参加。当代许多诗歌大家如:舒婷、顾城、于坚、西川、大解等,都是从“青春诗会”开始蜚誉诗坛的。陈树照就是从一千多名应聘诗人中脱颖而出,是黑龙江继桑克之后的第二人。 当《诗刊》12月“青春诗会专号”以压卷之作隆重推出他的组诗《让我流泪流满面的地方》,随笔《诗歌左岸,生活右岸》,陈树照再度引起诗坛的轰动,感动了无数读者,诗名远播天下。著名诗人大解说:“陈树照写嫂子的那组诗,我至少看了三四遍,每读一遍都让我眼含热泪。”感叹“真情的力量感人至深”。诗评家洋滔:“读后震撼。这是一组近年来少见的感天动地的好诗,足以让千百万读者为之动容落泪,冲击力极大”。正是陈树照这种以乡村生活体验入诗的白描写法,颠覆了诗坛,开启了一代诗风,引领了大批的作者。我们可从一位网友当年的博客找到佐证:“我读诗的经历很悲惨,从胡适等人开始,味同嚼蜡。后来一头撞到了‘现代派’怀里,如坠云雾之中,摸不着头脑。开始怀疑自己的知识储备,很伤自尊。遂不再读诗。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陈树照。当时稍稍地晕了一会。眼泪哗哗的。震撼!感动!诗歌原来还可以这么写!开始搜集陈树照所有的诗歌。读。在场。他是如此抵近生活,在表达时却又是一种如此的疏远。叙述,白描,几个比喻。但这恰恰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像雪,他只是提供了足够的厚度。足够的坡度。足够的长度。然后,把生活本身举到了足够的高度。滑翔、飞流直下,用生活自己产生的能量——撞击你!让我们迎刃大片倒伏……”(散步的蜗牛博客《陈树照:手提一把快镰刀》)。 为此,应广大读者要求2006年《诗刊》下半月第3期“一首诗的诞生”刊发了他的《眼泪源自心灵》。在创作谈中陈树照说当年收到很多电话、信息和电子邮件,都说写得真切疼痛感人。他多次提到土地生命、人与自然、天地人神和谐一统的诗歌命题。提到诗歌靠技巧与才华是远远不够的,诗人重在修身,重在品质与操守。他说一个品行与道德低下的诗人,很难写出好作品?即便偶尔写出了某些闪光的句子,那也是不可信的欺世盗名。“陈树照那份与自然同眠及天人合一的心仪慕求,都是包举大情怀,有为而担当之作。他寂静的诗意矜持和灵魂诉求,是人生的另一种最高贵的修炼”(芦苇岸《在迷人的孤独里修炼生命的高贵》《海燕》2013、12)。 嫂子静静地走了/这个来我家我才三岁 父母早逝/把我抚养成人的女人/这个不让自己和孩子吃 让我吃饱/送我上学 给我背书包的女人/静静地走了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没让我回去见她最后一面/留在人世最后一句:/“让老三 在外面好好干”/也就是带着这句贯穿她一生的叮咛/静静地走了 再也不能对我生气/流泪或者说些什么了 再也不能站在村口/等我探家回来或送我出远门了/我只能用她抚养大的身躯 /面对家乡/长跪不起……(《那是我经常下跪的地方》《诗刊》2005年12期) 这些字字泣血、句句含泪、苍凉刻骨的诗句,撕心裂肺,震撼灵魂。倾注了诗人和嫂子母子般的深情和大爱,让我们看到嫂子的苦难和不泯的希冀,体味到生离死别的绞痛和思念。这种精细的刻绘,质朴的语言,入髓铭心的缅怀,回肠荡气,让人难忘。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人类最纯真的感情更美好的了。陈树照的诗清新而深邃,明白而透彻,轻盈而沉重,平直而哲思。他常常从个人命运出发,记录亲身经历的事件,哪怕是身边极其细微的琐事,也能挖出诗意,并着力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凸现诗歌的内在本质,让你从中读到人的情感、思虑、渴慕和向往,听到诗人心跳的声音和呼吸的节奏,从而释放人生内核的疼痛和沧桑。他的诗门与心门是敞开的,读者可以通过他质朴的诗歌语言引入到他的心像世界,且能从他的心灵深处感受或带走那些令人疼痛的苦难和感恩的元素。这组诗之所以产生震撼的力量,除了写出亲人嫂子的疼痛外,还揭示了贫穷落后乡村的生活遭遇,写出劳动、养育、感恩人类永恒的主题,为十二亿农民呐喊。 2007年4月《诗刊》上半月,“每月诗星栏目”,再次推出他的乡村力作《大雪压低的草甸》,随笔《我诗歌的左岸是乡村》整整9个页码。《诗选刊》2007年6期全文转载。全文被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选入《天下阅读: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著名诗歌评论家霍俊明在评论《左手的肖邦:在乡土根性中返观诗歌的亮光——读陈树照》中写道:“我更乐于承认在陈树照的诗歌中体味到了一种久违的发自灵魂的声音和敲击,这与诗人根性的乡村记忆有关更与诗人用语言和想象所构筑的特殊修辞场阈有关。陈树照的诗让我返回到过往和细切的生存场景,那斑斑点点的灰暗记忆被诗歌的光晕镀亮逐渐清晰”(见2007年4月《诗刊》下半月刊)。“陈树照先生的诗歌善于关照的是天上地下,宇宙人间,体现出诗人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深度与广度,诗句的安排很像散文里总分式结构段的处理。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诗意脉络的把握得恰如其分,从一个很广阔的视角,宏观地审视了创作与审美的关系,你不得不随他一起跳跃,一颗真实的诗心会感动另一个心,他诗歌里的那种耐心,对大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品味与洞察,是那么的雅致,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绵延,蕴涵深刻有味。”(解非品鉴•中国当代诗人档案[XIEFEI—020]) 柳树 灌木丛掩蔽的小木屋/是我们的家 夏日来临/青蒿 苦苦丁弥漫着苦涩/在如水的月光中/在沙沙的细雨里//今夜 窗外飞蛾如雪/飞蛾死在寻求光明的路上/我们在柳树岛安家/对坐窗前 听轻音乐/守着那把沸腾热气的紫砂壶/谈起童年 江南 塞北/谈起那个邂逅的午后/你说我是一个坏人/我承认 我蓄谋已久//没有谁能让我们离开/不问今宵是何年/也不问手表 薪水 儿女/我们只要柳树岛/水天一色的夜空(陈树照《柳树岛》原载《中国诗人》2013、4) “别走太快,等等灵魂”。其实诗歌就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品格、标尺与灵感。而陈树照的诗歌灵魂就是大自然,自然歌手。他成了乡村、嫂子诗歌的名片和标签。近年他追求大爱、大美、大善、大自然的诗歌理想,体现在他“柳树岛”系列诗歌的创作中。《柳树岛》系列被誉为“世外桃源”的作品在《诗江南》等国内各大网站、报刊、媒体重磅推出后好评如潮。陈树照说:人类最终还是要回归自然。写柳树岛就是让读者记住柳树岛,记住佳木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并不能代表文化的繁荣。文化品质、文化底蕴,是一个地域长期积累的过程。“三月烟花下扬州”,成为扬州打造旅游经济的“烟花节”;歌曲《太阳岛》让哈尔滨名扬海外;“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只有一堆黄土的玉门关,每年引来无数的游人。这说明什么?这就是文学的力量。用诗歌来重建和塑造地方的文化记忆,更能增加人们的情感纽带,从而产生长久的人文景观。《柳树岛》发表后,让很多人对佳木斯大湿地、大粮仓、大森林、大农业、大生态有了渴求与向往。我想那应该去陈树照诗意的柳树岛过上一夜,听听那来自隔世的涛声和鸟鸣。
——原载2014年3月1日《佳木斯日报》
——记著名诗人陈树照
本报记者:吕品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日报副刊当编辑,在众多的自然来稿中:“一个背酒葫芦的汉子/两腿沾满泥/跌跌撞撞走来/惊飞了秧田里的野鸭……”这些极具画面感、质朴穿透力极强的诗句瞬间把我击中。从此我记住了那个身着军装,浓眉大眼,个头不高,说话带点南方口音的陈树照,记住了那些鲜活呼之欲出的诗句。这种以细节感动入诗的写法,让陈树照成为诗坛的异类。正是这种独辟蹊径的中国古典的传统白描,让他与众多青春激昂空洞口号式的诗歌区别开来,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耳目一新。 1997年已转业到税务部门工作的陈树照,第一本诗集《邂逅阳光》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同年9月他加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并获得“冻土文学新人奖”“全国税收杯诗歌大赛二等奖”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文艺创作突出贡献奖”。竖年诗集《梦在江南》由香港天马出版社出版。《中国改革报》专版推出“乡土诗人陈树照”。从此陈树照开始走进全国读者的视野。 陈树照中国乡土诗歌重要代表,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北方文学》《诗林》《诗歌月刊》《情感读物》等近百家报刊发表作品800余件,作品被译成英、日、法等文字、入选《感动大学生100首诗歌》《天下阅读:中小学生课外读物》《1979——2009中国诗典》《2009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等近百种版本。《蚯蚓》被中国语文网推荐中学生假期课外读物。最大电子读物龙源网有他的诗集《露水打湿的村庄》作品专卖店,最大的诗歌网站《诗生活》有他的专栏;仅作品样书两大蛇皮袋子。要想了解陈树照,只要在百度、谷歌、搜狐等网站点击陈树照,几万条信息给你提供,可谓是创作丰硕的多产诗人。 陈树照为人低调谨慎、老实仗义、重情感恩。既有北方汉子特有的粗犷豁达,又有江南男人的细腻和智慧。他热爱诗歌,更热爱税收事业,他说工作激发创作,诗歌促进工作。早年他提出:“诗歌左岸,生活右岸”。“白天我在生活的右岸忙于生计,夜晚不知不觉去诗歌的左岸追随理想。无论多么辛苦,多么劳累,我都会满怀信心,倍感幸福”。
2005年是陈树照的诗歌年。除了《诗林》等重点推出他的作品外,陈树照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在新疆举办的“第21届青春诗会”。众所周知,青春诗会是每一个诗人的梦想,被誉为当代诗歌黄埔军校、诗歌春晚、诗歌史的坐标;从1980年至今举办了29届,每届只选拔最具影响、潜力、个性的十几位青年诗人参加。当代许多诗歌大家如:舒婷、顾城、于坚、西川、大解等,都是从“青春诗会”开始蜚誉诗坛的。陈树照就是从一千多名应聘诗人中脱颖而出,是黑龙江继桑克之后的第二人。 当《诗刊》12月“青春诗会专号”以压卷之作隆重推出他的组诗《让我流泪流满面的地方》,随笔《诗歌左岸,生活右岸》,陈树照再度引起诗坛的轰动,感动了无数读者,诗名远播天下。著名诗人大解说:“陈树照写嫂子的那组诗,我至少看了三四遍,每读一遍都让我眼含热泪。”感叹“真情的力量感人至深”。诗评家洋滔:“读后震撼。这是一组近年来少见的感天动地的好诗,足以让千百万读者为之动容落泪,冲击力极大”。正是陈树照这种以乡村生活体验入诗的白描写法,颠覆了诗坛,开启了一代诗风,引领了大批的作者。我们可从一位网友当年的博客找到佐证:“我读诗的经历很悲惨,从胡适等人开始,味同嚼蜡。后来一头撞到了‘现代派’怀里,如坠云雾之中,摸不着头脑。开始怀疑自己的知识储备,很伤自尊。遂不再读诗。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陈树照。当时稍稍地晕了一会。眼泪哗哗的。震撼!感动!诗歌原来还可以这么写!开始搜集陈树照所有的诗歌。读。在场。他是如此抵近生活,在表达时却又是一种如此的疏远。叙述,白描,几个比喻。但这恰恰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像雪,他只是提供了足够的厚度。足够的坡度。足够的长度。然后,把生活本身举到了足够的高度。滑翔、飞流直下,用生活自己产生的能量——撞击你!让我们迎刃大片倒伏……”(散步的蜗牛博客《陈树照:手提一把快镰刀》)。 为此,应广大读者要求2006年《诗刊》下半月第3期“一首诗的诞生”刊发了他的《眼泪源自心灵》。在创作谈中陈树照说当年收到很多电话、信息和电子邮件,都说写得真切疼痛感人。他多次提到土地生命、人与自然、天地人神和谐一统的诗歌命题。提到诗歌靠技巧与才华是远远不够的,诗人重在修身,重在品质与操守。他说一个品行与道德低下的诗人,很难写出好作品?即便偶尔写出了某些闪光的句子,那也是不可信的欺世盗名。“陈树照那份与自然同眠及天人合一的心仪慕求,都是包举大情怀,有为而担当之作。他寂静的诗意矜持和灵魂诉求,是人生的另一种最高贵的修炼”(芦苇岸《在迷人的孤独里修炼生命的高贵》《海燕》2013、12)。 嫂子静静地走了/这个来我家我才三岁 父母早逝/把我抚养成人的女人/这个不让自己和孩子吃 让我吃饱/送我上学 给我背书包的女人/静静地走了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没让我回去见她最后一面/留在人世最后一句:/“让老三 在外面好好干”/也就是带着这句贯穿她一生的叮咛/静静地走了 再也不能对我生气/流泪或者说些什么了 再也不能站在村口/等我探家回来或送我出远门了/我只能用她抚养大的身躯 /面对家乡/长跪不起……(《那是我经常下跪的地方》《诗刊》2005年12期) 这些字字泣血、句句含泪、苍凉刻骨的诗句,撕心裂肺,震撼灵魂。倾注了诗人和嫂子母子般的深情和大爱,让我们看到嫂子的苦难和不泯的希冀,体味到生离死别的绞痛和思念。这种精细的刻绘,质朴的语言,入髓铭心的缅怀,回肠荡气,让人难忘。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人类最纯真的感情更美好的了。陈树照的诗清新而深邃,明白而透彻,轻盈而沉重,平直而哲思。他常常从个人命运出发,记录亲身经历的事件,哪怕是身边极其细微的琐事,也能挖出诗意,并着力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凸现诗歌的内在本质,让你从中读到人的情感、思虑、渴慕和向往,听到诗人心跳的声音和呼吸的节奏,从而释放人生内核的疼痛和沧桑。他的诗门与心门是敞开的,读者可以通过他质朴的诗歌语言引入到他的心像世界,且能从他的心灵深处感受或带走那些令人疼痛的苦难和感恩的元素。这组诗之所以产生震撼的力量,除了写出亲人嫂子的疼痛外,还揭示了贫穷落后乡村的生活遭遇,写出劳动、养育、感恩人类永恒的主题,为十二亿农民呐喊。 2007年4月《诗刊》上半月,“每月诗星栏目”,再次推出他的乡村力作《大雪压低的草甸》,随笔《我诗歌的左岸是乡村》整整9个页码。《诗选刊》2007年6期全文转载。全文被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选入《天下阅读: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著名诗歌评论家霍俊明在评论《左手的肖邦:在乡土根性中返观诗歌的亮光——读陈树照》中写道:“我更乐于承认在陈树照的诗歌中体味到了一种久违的发自灵魂的声音和敲击,这与诗人根性的乡村记忆有关更与诗人用语言和想象所构筑的特殊修辞场阈有关。陈树照的诗让我返回到过往和细切的生存场景,那斑斑点点的灰暗记忆被诗歌的光晕镀亮逐渐清晰”(见2007年4月《诗刊》下半月刊)。“陈树照先生的诗歌善于关照的是天上地下,宇宙人间,体现出诗人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深度与广度,诗句的安排很像散文里总分式结构段的处理。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诗意脉络的把握得恰如其分,从一个很广阔的视角,宏观地审视了创作与审美的关系,你不得不随他一起跳跃,一颗真实的诗心会感动另一个心,他诗歌里的那种耐心,对大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品味与洞察,是那么的雅致,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绵延,蕴涵深刻有味。”(解非品鉴•中国当代诗人档案[XIEFEI—020]) 柳树 灌木丛掩蔽的小木屋/是我们的家 夏日来临/青蒿 苦苦丁弥漫着苦涩/在如水的月光中/在沙沙的细雨里//今夜 窗外飞蛾如雪/飞蛾死在寻求光明的路上/我们在柳树岛安家/对坐窗前 听轻音乐/守着那把沸腾热气的紫砂壶/谈起童年 江南 塞北/谈起那个邂逅的午后/你说我是一个坏人/我承认 我蓄谋已久//没有谁能让我们离开/不问今宵是何年/也不问手表 薪水 儿女/我们只要柳树岛/水天一色的夜空(陈树照《柳树岛》原载《中国诗人》2013、4) “别走太快,等等灵魂”。其实诗歌就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品格、标尺与灵感。而陈树照的诗歌灵魂就是大自然,自然歌手。他成了乡村、嫂子诗歌的名片和标签。近年他追求大爱、大美、大善、大自然的诗歌理想,体现在他“柳树岛”系列诗歌的创作中。《柳树岛》系列被誉为“世外桃源”的作品在《诗江南》等国内各大网站、报刊、媒体重磅推出后好评如潮。陈树照说:人类最终还是要回归自然。写柳树岛就是让读者记住柳树岛,记住佳木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并不能代表文化的繁荣。文化品质、文化底蕴,是一个地域长期积累的过程。“三月烟花下扬州”,成为扬州打造旅游经济的“烟花节”;歌曲《太阳岛》让哈尔滨名扬海外;“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只有一堆黄土的玉门关,每年引来无数的游人。这说明什么?这就是文学的力量。用诗歌来重建和塑造地方的文化记忆,更能增加人们的情感纽带,从而产生长久的人文景观。《柳树岛》发表后,让很多人对佳木斯大湿地、大粮仓、大森林、大农业、大生态有了渴求与向往。我想那应该去陈树照诗意的柳树岛过上一夜,听听那来自隔世的涛声和鸟鸣。
——原载2014年3月1日《佳木斯日报》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