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慷慨为何不识感恩?因为,慷慨的动机是无私的,不带功利,也不是为了外在的回报。所以,慷慨者本身并不需要感恩作前提,它是一种善意和无私的行动。而感恩呢,则是对这种善行的回应和赞赏的认可。只要理解这一点,就能很好地看待慷慨与感恩之间的关系,避免对慷慨和感恩行为的误解。
说到慷慨,简单点是大方,不吝惜;勇于付出、给予,而且在“给”的过程中义无反顾、不拖泥带水。“给”的越是以属于你最好的东西,越是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不简单的境界。
春秋末年,晋国执政的赵简子家大业大,府中珍奇宝物难以计数,可都没有放在他的心上。他最珍爱的是一头亲手喂养大的白骡,这头白骡深身雪白,无一根杂毛,站在那里就跟白玉雕刻的一样,人见人爱。赵简子每天下了朝就去厩房看白骡一次,可谓百看也不厌。而在晋国阳城郡里有个管文书的小吏叫胥渠的,得了一种怪病,各种各样的药都吃遍了就是不见好转,反则越来起严重,眼看着这人就快不行了。这时,有一位医生给他开了一个药方,并告诉其家人吃了这副药兴许会有希望。十几味药都抓齐了,只差一味药难住了家人。这味药是一个大牲口的肝脏,而且是白色牲口的肝脏。上哪儿去找这东西呢?这可把病人家属急坏了。有人把赵简子府上有一头白骡的消息告诉了胥渠。胥渠想:白骡是赵简子的心爱之物,他怎么可能为一个不知名的小吏割爱呢?可又一想,反正自己已是快要死之人了,不妨试试吧。于是派家人去赵府。没想到听胥渠家人说明情况后,在赵简子还没表态之前他身边的人就先发火了,大骂胥渠不知天高地厚,说着就叫人去抓胥渠将他处死。一直没有说话的赵简子拦住众人,说:“不许你们胡来,为了保住骡子而杀人,你们太不人道了。杀掉骡子治病救人才是正理!”他立即找来匠人杀骡取肝后交给胥渠家人。事后赵简子说:“白骡是我所爱之物,但国家和民众更是我所爱啊!”
常言说得好: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赵简子在此事上就是送了一次“炭”,尽管他也钟爱自己的宝物,但是一发现这宝物能派上更大的作用,便毫不犹豫地送了给人,这才是真正的慷慨之人的可贵之处啊。
慷慨者并非都是富有者。
有一位离休老人,尽管他现在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生前做过很多慷慨之事至今记得:每年高考之后,总有学子因为家中没有钱供其读书而辍学,这位老人就将自己的部工资捐给这些贫困学子。街坊邻居谁家有困难,这位老人就将家中现有的物品和钱送到困难户的手中。有一位精神病患者因家中为他治病花掉了所有的积畜,后来没钱治病只好回家,无奈老病复发,拿刀砍了这位路过拿报纸回家的老人,这位老人竟然还拿钱和粮票送给这个患者去治病。每当受赠者家属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报答这位老人时,他总是一 一谢绝。后来,为了不让受赠者提礼物来家中答谢,干脆将钱交给居委会同志转赠于困难人家。这位老人就是我的父亲。虽然父亲生前叮嘱不要张扬这些小事,但现在回头想想也是老人家的一种精神所在,这样的慷慨同样是难能可贵的。父亲仙逝之后,有些受赠者知道实情,总是来家里看望母亲,直到现在,每每遇见他们,总是称赞父亲的好。我特别理解他们,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感恩情怀吧。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慷慨之士不胜枚举,最壮烈的更是那些慷慨赴死的捐躯者。献出自己的生命那是慷慨之最,其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万古流传:欲刺秦王,就必须接近秦王。剑客荆轲想到樊於期。樊於期原是秦国大将,遭到迫害逃亡在燕国。荆轲对樊於期说:我要是能拿着将军的头去秦王,他准能让我见到他,可是...... 樊於期又说:难道你怕我舍不得这个颗人头吗?好吧,你拿去,祝你成功!说完就拔出宝剑自刎了。
荆轲动身那天也很悲壮,他被几个知情人送到易水边,大家挑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摆上酒席,忽然每个都脱掉外衣摘掉帽子,原来大伙全是穿着孝服来送行的,每个人都压着眼泪不让它出来。荆轲拿着乐器,打着拍子对天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他真的没有再回来,由于事败,他在秦国的朝堂上被剁碎了。但是,历史留下了他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血性男儿慷慨赴疆场,视死如归。
真正的慷慨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义举。在他们看来,“善欲人知非真善”,如果为了报答,所谓的“慷慨”就成了一种伪善。所以,曾有这样一则故事讲得更颇有味道 ——— 说的是古罗马众神决定举行一次欢迎会,邀请全体美德神参加。真、善、美、诚以及各个大小美德神都应出席。他们和睦相处,友好谈论,玩得非常痛快。但主神朱比特注意到:有两位客人互相回避,不肯接近,主神便让信使神去找找这是什么原因?信使神立即将这两位客人带到一起,为他们相互作介绍,他问道:你们两位以前从来没见过面吗?
“没有、从来没有。”一位客人说:“我叫慷慨。”
“久仰、久仰!”另一位客人说:“我叫感恩。”
慷慨并不知道感恩的存在,而感恩则知道慷慨的大名。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