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 :当物之及,或另起一行 | 《作家》

“头条诗人”2025年1月第2期

作者:李皓   2025年01月16日 09:46  中国诗歌网    2969    收藏

c5a896aa92b3723eb55b4d27403786e

李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诗歌委员会主任。曾任《海燕》文学月刊主编,现供职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大连日报》社。曾获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北京文学》《鸭绿江》《中国诗人》年度诗歌(诗人)奖等,著有散文集、诗集多部


当物之及,或另起一行(组诗)


雪国单车

——写在父亲80周岁生日


一连两场大雪,阻隔了我

归乡的行程

而我记忆里的雪,无论大小

它们都无法使你放弃

谋生的骑行


一辆半新不旧的老式自行车

一只沉甸甸的棕色电工包

一副厚厚的棉手套

一双硬邦邦的大头鞋

一顶落满了雪花的棉帽子……


这啰里啰唆的行头,是你

那些年为我们一家四口

讨生活的全部家当

你一头扎进雪花翻飞的晦暗雪国

然后披星戴月地推开山村的柴扉


单车的铃声已经被冰雪

冻住了,你的脾气也被冻住了

你时常带回来一些酒气

妈妈的唠叨是不对的

她不知道酒对于寒冷的意义


如此你就能睡个好觉,从而

忘记自己多少次摔倒在雪窝里

那些跌跌撞撞的人生

岂是含辛茹苦一个成语能够诠释

白毛风掩盖了小人物全部的哽咽


想来你是喜欢白色的吧

你给我起的名字里

除了诗意的期许,一定还有

干净的寄托。那一望无际的雪国

何其壮美,何其浪漫滔滔


那些年饥馑的乡村生活

一定在无形之中,限制了你

诗意的想象,你只能把

全部的寄托赋予我,让我在你

灵魂的栖居里,出落成人


那无疑就是铺天盖地的雪了

八十年前,你出生的那个冬日

是否下雪,我已无从知晓

早已作古的奶奶也从没说起

但我笃定那天必定是大雪封门


这些年雪下得越来越小

各种各样的不明病毒越来越多

但我们在大雪中练就的肌体

对病毒有着格外的免疫力

城里人常常看不懂我们的超脱


这正如我们吃糠咽菜的肚子

对于什么都兼收并蓄

譬如苦难,譬如命运,譬如朝露

一切都会烂在肚子里

只是我们的骨头却越来越硬


作为你的儿子,作为一个诗人

我从未像模像样地为你写一首诗

不是我忌讳你的普通与平凡

我知道父亲的心比天还高

我不想一不小心玷污了你的纯粹


我小的时候,你一直在看四大名著

我大的时候,你让我买的是《全唐诗》

《三言二拍》,我至今不曾触及

我只是一个跛脚的诗人

我只能对着一枚雪花空洞抒情


我不得不承认,你的基因

让我的文字游戏有了诗意的翅膀

但我依然无法飞翔,我无法

把你命运的单车一直骑行下去

在大东北的雪国里战天斗地


我看到你的背驼了下去

我看到你的腰弯了下去

难道是被那些轻盈的雪花压下去了吗

父亲,一个内心无比浪漫的人

为什么在你的脸上什么也看不见


我看见了淡定,我看见了不屑

我看见了小富即安,我看见了知足常乐

那些年我们一直居于乡野陋室

在妈妈的埋怨里,你苦笑着说:

儿子,我们从来没有错过一场雪


是的父亲,这就够了

当一群雪花在窗前给你跳舞

当浩渺的原野被打扮成生日蛋糕

雪白雪白的模样,八十个年轮的雪国

是丰收的人生绽放必然的花朵

2022.12.18农历冬月廿五



雨珠挂在树枝上


这时候树枝变成了提灯的人

就这么含着,噙着


为什么要掉落呢

走到半程最是游刃有余

半壁江山

半张脸


进退自如

还是进亦忧,退亦忧

都不消说

说出了的未必都是熄灭


我需要沿着一根中庸的鱼刺

回到一朵花

只是人间太轻

我失手把自己打碎了

2022.5.14



过鸳鸯港


从这里登船或者下船

抵达,然后离开

都容易让人想入非非


不是每一对鸳鸯都是苦命的

它们的厮守

给出双入对打了个埋伏


离港的航班

总是留下长长的尾巴

跟风的海鸥一直紧紧地盯着

人们的痛处


海浪极尽欲盖弥彰之能事

鸳鸯坨更喜欢留给我们

一个暧昧的背影


你说不说话

都有一些词掉进海里

你失手打碎的

都跟一块不动声色的石头

无关


神祇的石头让来往的船只

唱歌

汽笛的韵脚有礁石的味道


别来无恙的海鸥啊

你可是当年的那一只?

2024.3.4大长山—皮口,海达9航班



惊蛰


不欢而散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冬天和春天坐在同一张桌子上

这样的安排

显然曲解了川菜辛辣的调性


农夫一再打喷嚏

是绷不住了的空气屡屡暗示你我

怀里的蛇正在慢慢

醒来


把尊严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人

总是对醇厚的凤城老窖反咬一口

太多时,高山流水

根本容不下一根古老的琴弦


对于门外汉

操盘手总是大开方便之门

他的坏笑,让无数个良夜哑然

患得患失是一个时代的表情


宠辱不惊的人纷纷离场

守财奴却在大摆筵席迎来送往

真实和谎言同时开花

一朵叫迎春,一朵叫连翘

2024.2.29春柳河畔



到什字街吃杀猪菜


在岁末奔赴一场酒肉

极具象征意义

大雪极尽粉饰掩盖之能事

凑趣也好,添乱也罢

一桌子好酒好菜

把一些杂乱的脚印

都甩在了

车辙和尾气的后边


车到什字街

就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柳暗花明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吃肉的人

大多听不到猪的嚎叫

跟什么人谈论下半场

必须在干杯之前

作出选择


选择滚马岭离开什字街

谈不上是个错误

但我用尽了一生的力气

才和路人一起

把后驱轿车推回山顶

山重水复

什字街充满了神秘的命理

每一朵雪花都不是归人

2023.12.31于鲅鱼圈



秋日过徐州东站


有了高铁之后

才有了徐州东站

徐州东站与徐州站不是一个站

那时候只有一个徐州火车站


这些年我一次次路过徐州东站

每一次都若有所思

但我始终无法得知

徐州东站与徐州站的真实距离


这约略就是当下与记忆的宽度

两条钢轨向前方一再收窄

越来越走向虚无

徐州站于我,也变得可有可无


但徐州东站的钢轨越发清晰

我还要一次次经过这里

当徐州渐渐变成一个普通的词

我的秋天才刚刚开始

2019.9.28



八月十六的月亮


在我眼里

八月十六的月亮再圆

也不及八月十五的一场秋雨

美得不可方物


没有月亮的夜晚

一滴雨里就有一万个月亮

而一枚孤独的月亮

充其量是一滴离别的泪


做父亲的欣慰和伤感

总是像冰和火一样

形影不离地交织在一起

相克相生,弱不禁风


在机场,你成人一样淡定的举止

在家里,你孩子般单纯的心智

一次次在我心底,唤起

意想不到的柔情蜜意


如果今夜

一枚月亮就能排解孤独

那么我就用一滴眼泪

洗掉另一滴眼泪

2019.9.14仲秋翌日夜



白露日连云港寄北


大雁的阵脚始终不乱

此刻南行

大雁是值得托付的


但雁鸣太过悲凉

我更确信促织跳跃的喜庆

那清脆的嘀咕

怎么听,都像红袖添香


红烛的泪正在泛白

它考验的是秋天的良心

一滴白露就是一颗龙眼

你吞下的

是我炼了一生一世的丹


芦苇和残荷一衣带水

菊花把一团秋风抱紧

在大海的另一边

我用一个港湾

等待鸿雁和玄鸟


而你并不在其中

你早早地储藏了粮食和棉花

成为我饥饿的后盾

万涓归海

你是最后一滴甘露


相依为命是一个美好的词

不管煮茶还是温酒

都有一条看不见的绳索

把两滴水

紧紧地拴在一起

2018.9.8晨于连云港



今年第一次听到蝉鸣


今年第一次听到蝉鸣

穿堂风还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时间的锯末子

呈现出不规则的散乱状

在此之前

我一直没来由地干咳

好像是谁在谋划锯掉我的声带

眼下凶手若隐若现

它基本证实了我对某些友谊的揣度

信誓旦旦的人

必将死于对邪恶的畏惧和纵容

一声不响的人

在热浪尖上安详地舔着刀锋



楼下的玉兰


你袒露了最美的部分

你是大胆的


你完全打开了,张着嘴

你喊着我的名字


你在叩门

门不打开,你就是不走


我俯视着你

你的花瓣一片片坠落


我含着泪水

用失神的目光,够你


这一季风声如锯

一千朵花,一万张嘴


十万把刀

唯有鸟鸣可以杀伐决断

2023.4.4



高粱甜秆


这是从苦涩年代截取的

一节甜

它是北方孩子信手拈来的

“甘蔗”


为了获得甘霖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果断地

放弃果实

而咀嚼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把一截一截甘甜的秸秆

比作一个个苦中作乐的日子

多少有些笨拙

但它每每恰切地

为蹉跎岁月打个结

又显得那么明智而聪慧


水分,糖分,养分

它们使得散落乡野的童年

变得有滋有味

我们的味蕾

一下子就把它们

从无边无际的青纱帐里

认了出来


有时候,他的表皮

会割破我们的手指和嘴角

但这并不妨碍

我们对于甜蜜生活的

迷恋


由此,它让我们懂得

有些东西是可以

用血来交换的


窗外秋风又起

那么多带节奏的事物正在

有预谋地揭竿而起

食不甘味的人们啊

请你执黑先行

2023.10.5凌晨



千万别去踩踏一枚落叶


你的鞋底

只要轻轻踩上一枚落叶

往事就会没来由地

疼痛


你只有绕开

横亘在你面前的满地落叶

这些旧情人,才不会

在梦里跟你兜圈子


当落叶被风

狠狠地抱起来的时候

你才有路可逃,但是你要明白

风绝对不是个优秀的和事佬


它把秋雨

使劲儿摔在落叶的脸上

像摔碎一只破罐子,而风声如锯

正在慢慢锯开一条远方的河流

2022.11.10民权街



一群喜鹊栖在枯树上


这些会唱歌的叶子

使得一棵枯死多年的树

暂时恢复了知觉


我相信这些黑白相间的叶子

是在开会

它们无可避免地谈到了

树的生死


当我站到窗前

这些叶子纷纷谢落

枯树再次被打回原形


难道它们觉得我不配

做它们的听众

还是我的眼神带来了

一阵风

2022.11.10



开花作为一个事件


当我整个人松弛下来,对于

养了数年的君子兰

开花的需求不那么急切的时候

它恰当地开了


在箭的顶端,开了花的,打着骨朵的

一共十九朵

我突然想到“古诗十九首”

多么富有诗意啊


设若在君子看来

好事都不是成双成对的

植物总在拿动物的性格来

磨刀


心情晦暗的年月里

我多么希望你用开花的语言

对糟糕的生活进行一番化疗

让好人谢顶,有据可查


左一片叶子,右一片叶子

当我的面子终于被厄运磨薄

鸡毛蒜皮一度修成正果

令箭总是在事物的中心挑起事端


而开花这件事颇多犹豫

由于重心的改变

开花的君子兰才是君子之交

应有的模样


当欢喜变得可有可无

花香就一直在,清风也一直在

切莫忽视对花粉过敏的人

太用力,往往事与愿违

2022.6.22



芒种葬花


有必要亲手埋葬几朵花

特别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昙花

和带刺的玫瑰


大可不必像黛玉那样

过于拘泥形式

眼泪也是可有可无的

只是昨夜的雷阵雨

已替我们哭过


所谓落花流水不过是

一碗酸梅汤的轮回

望梅止渴的人们一次次

走在赴死的路上


每一次都心有不甘

每一次都把头撞南墙

视之为痴人饯行


玫瑰用一根刺亮出肝胆

昙花与黄粱总是相谈甚欢

六月里最为致命的不是麦芒

是断舍离

2022.6.6



大雨即将来临


我越靠近开着的窗子,我越能感觉到是乌云

在给我扇风,我十分享受这份短暂的凉意

谁能覆手为雨,让我穷尽半生思量

豪言壮语是靠不住的,闪电只配虚张声势


不管多大的雨,大地统统都得接盘

至于它分给江河湖海,还是阴沟水泡子

这要看船的定力,滑头的泥鳅一次次漏网

出头的椽子正大摆筵席,苍蝇总是窃窃私语

2022.7.10



入伏十四行


穿堂风能否穿过鸣蝉的身体

汗珠只能代表答案咸涩的那一部分

喜鹊的叫声裂帛般穿插其间

墨汁在宣纸上洇出欢快的身影

大倒苦水的绿豆汤终于粉墨登场


被煮沸的多有虚张声势的成分

多少人希望用一场豪雨把自己拧干

优秀的苦瓜都有一张褶皱的脸

而每个热爱朗诵的乡人

都是一朵出水芙蓉般的莲花


夏夜里有多少参差的爱秘而不宣

没有谁能对火上浇油无动于衷

苦夏是一场于事无补的好病

而童年的萤火虫一直在揣摩人间短长

2022.7.16大连



末伏之事


高一声,低一声

与之前的欢实和声嘶力竭相比

我听得出一把年纪的你

恐慌,失落,时日无多

四面楚歌的夜色颇具侵略性


蝉啊,你终于祭出了昏招

企图抓住风的把柄

在滚雷和暴雨之间

一挑一拨

像一根针拨弄着将灭的灯芯


灯油正在迅疾熬干

闪电把速朽的光明一饮而尽

我一直觉得你是在诵经

也宁可认为伪善是善的一部分

其实我与你从来互不相干

2022.8.15凌晨



“头条诗人”总第1033期,《作家》2025年第1期



父亲的乡土,或生命物语——李皓诗歌读札   武兆雨


读李皓的诗歌,瞬时就能感受到广阔世界的纷至沓来。他的作品展露出独属于北方的广袤和苍莽,又具体地呈示出地域之上物象的精细与丰饶,从而生成一种阔大与精微交错并置且意味隽永的诗学空间。可以说,浑然和错落共生的艺术气质,以及不同美学质地之间的碰撞、交融和回响,构成他诗歌独特的风格与调性,生成主题的多义性和充满寓意的语境。在《当物之及,或另起一行》中,李皓用“及物”的修辞和大地的语言,通过与时间共序的话语方式,述说父亲的乡土与生命的物语。我们看到,这位“素朴的诗人”,沉实地在大地之上观察世间万象与生活百态,体察生命自身的喧嚣或沉静。他诚挚地面对世间的情感、伦理,在词句的序列中投射出一个真诚而多思的诗人个体形象,传递出百感交集的体认和觉悟,美感与灵光呼啸而至,扑面盈怀。


无疑,我们能够在李皓的诗句中看到诸多形象清晰的生命个体,从而开始好奇这些生命如何与大地产生了那种奇异的情感联结,大地之上的物之语又是如何转化为生命的声音?在我看来,微观之物是李皓观照人生、体味情感的象征系统,细部的存在和精微的个体经验化作了他诗歌的辩证法。雪、雨、礁石、海鸥、土地等等,构成他诗歌世界的序列,诗人借助物的形态、声音及随之而来的迁移想象,生成了丰富的叠影,映照出一个全息的世界。此间雪的飘飞、雨的柔丝、水滴的弧度和汽笛的韵脚,则是存在之物的语言,它们的呼吸、气味、节奏嵌缀着诗人的生命直觉,契合着生命本身的隐喻,让我们感应到万物的召唤和轻抚。我仿佛看到,诗人站在一个广阔的世界中,静默地凝望着独属于他的事物,感受它们的形状,谛听它们的声音,在物的合鸣中,诗人与之发生灵魂的契会和震颤。

海德格尔在谈论诗歌、语言、物和人之关系的时候,认为诗歌“它邀请物,使物之为物与人相关涉”(1)。忠诚于自我情感的诗人李皓,在语词之间的联结和传递中,或“另起一行”的韵律与弹性里,和“及物”的邀请与召唤间,全情地灌注了他对一切与人相关涉的生命关系的体悟,那种强烈的依恋、热爱和责任,呈示出与他本人性格一致的质地和品性。诗人对情感的认知与表达,那样热烈而分明,诗句中出现的雪花、花生、秋蝉、白露等等物象及其象征和寓言,织就起精神的云图。其间盈溢着诗人丰沛、涌动和冲决的情绪,和对人与人之间生命关系的深切思考。

在《当物之及,或另起一行》中,我们首先看到作者借物象对生命亲缘关系的抒怀。书写主体和抒情主体在雪花、月亮等物语中转换,“双向奔赴”显现出诗人作为中间者对代际情感的勾连,传达出生命之间直接又隐秘的联系。《雪国单车》里,父亲“一头扎进雪花翻飞的晦暗雪国,然后披星戴月地推开山村的柴扉”。显然,这是父亲一日之内的生活陈述,同时也是走进父亲人生的入口,是与“一辈子仅是一天”(昌耀《眩惑》)的某种互文表达。在语词之间,诗人不断打开那些折叠的时间,又一步步地将时间串联缀合,延展出父亲的一生。他以强大的表现力和深切的抒情力,让我们看到父亲如何穿过漫长的时间,他驾着雪国单车穿过北方大地的寒冷和饥馑、苦涩和阻滞,而终其一生的“骑行”,铸就着他的坚韧、硬挺、超脱和纯粹。留存在雪国大地上那些曲折蜿蜒、或跌跌撞撞的车辙,恰与父亲的人生印迹相互交合。显然,父亲通过单车与大地保持了最紧密最生动的联系,他是北方大地上诚实面对生活的生命个体。那么,父亲如何面对这样的雪国和大地,及自我的生命际遇和流年时光?诗人咏叹出了“我们从来没有错过一场雪”“何其浪漫滔滔”,此时,父亲内心的纯净与浪漫同漫飞的雪花蹁跹共舞、轻灵飘动,跃动出他生命之重中的愉悦、通透和自在。从而,诗人通过苍茫大地上生命个体的生活画面描绘,单车与雪花质地的对照,沉重与轻盈的对比,和空间与时间的并置和绵延,在景象、情境和结构自然缀合和交错中,呈示诗人对父爱、父子关系的真诚感知。许多时候,诗人也在传递自我作为父亲的怀想和体认。在《治愈》和《八月十六的月亮》两篇中,“一次次在我心底,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蜜意”,“用一滴眼泪洗掉另一滴眼泪”,溢出了诗人作为父亲的甜蜜与感伤,和父亲面对思念的自我治愈。在这些诗歌里,片段和镜头的连缀衔接直接而流畅,父亲对女儿的柔情和儿子对父亲的崇敬,转化为述说性的文字,娓娓道来。情绪在一次次叙说中发酵、涌动,自然流淌。可以说,诗人用朴质的文字传递出生命如时间般绵延的感悟,言说着生活之流在代与代的情感之间不断向前,并腾挪着通向不朽。

无疑,情感是一种细微、连续的体验,精神主体的漫游在诗歌中化作抒情的河流,李皓的诗歌中既有情感之流的漫溯和流荡,更有奔涌和喷薄。他打开内心的闸门,将那些积聚于胸中的热爱、憎恨、喜悦、忧思等释放而出,直接而强烈地袒露至真的精神世界,包含面对生命关系的勇敢、炽烈,和坚定的情感体认与人生判断。“相信一个人,就掏心掏肺/心甘情愿地,往死里去爱他/错了,他就是一颗漏网的稗子/对了,他就是一粒足以过命的花生”(《故乡的花生熟了》),我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决然明了的人生态度,是“掏心掏肺”“心甘情愿”和“往死里去爱”,其全情投入无涉结果,可对“稗子”的云淡风轻,更乐与“花生”过命。“它基本证实了我对某些友谊的揣度/信誓旦旦的人/必将死于对邪恶的畏惧和纵容/一声不响的人/在热浪尖上安详地舔着刀锋”(《今年第一次听到蝉鸣》)。在这里,蝉鸣之音带来“时间”“不规则的散乱”和时间不再来的感悟,在喧嚣和短暂的生命当中,我们如何选择和面对复杂的生命关系?誓言与沉默,畏惧和勇力之间,诗人直涉友谊的真伪,剥开人生虚假的面相,打开了自我精神的能见度,其至诚与至热足以融化冰雪。“君子之交”的告别“几乎用尽了我们一生的力气”,我“分明觉得自己衰老的心/今夜把全世界的雪,都烫化了”。在这些诗句里,每一个感性的生活瞬间,每一次呼吸之间,唤起着生命中那些柔软部分的震颤,丰沛的情感刹那汇聚于生命内部并冲决而出。李皓的诗歌,切实地显现人与自我的精神对话,是诚挚的灵魂赤裸呈现,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从而,在纯粹、澄澈并彻底的生命情感的面前,文字的雕饰和营构都被去除,情动于中,自由畅达。


李皓的诗歌没有自我的怀疑和颠覆,也绝无缠绕与虚空,他切实地以大地的语词传递对生命的个性化体悟,对情感的崇敬、依恋和珍视。同时,我们又能够感受到他庞大感性世界之中的理性、自制,在美学空间内投射出的对生命与情感的哲思和智识。面对世界的斑斓或破碎,我们如何捕捉万物的博大与细微,和现实的日常与曲折,如何在修辞中转出现实的理解、体认?我看到,李皓在幽微风景和多义生活中驻足凝神,述说刹那的情绪感知、玄思妙悟。 

“你的鞋底/只要轻轻踩上一枚落叶/往事就会没来由地/疼痛;你只有绕开/横亘在你面前的满地落叶/这些旧情人,才不会/在梦里跟你兜圈子;当落叶被风/狠狠抱起来的时候/你才有路可逃,但是你要明白/风绝对不是个优秀的和事佬;它把秋雨/使劲摔在落叶的脸上/像摔碎一只破罐子,而风声如锯/正在慢慢锯开一条远方的河流”(《千万别去踩踏一枚落叶》)

“李皓对自然和生命有着大胆的观察和想象,通过生发诗心,寻找与世间事物之间的共鸣,触摸它们的微妙关系。”(2)《千万别去踩踏一枚落叶》中,诗人以一枚落叶打开了一个季节,构成秋风、秋雨交融的客观物境,风与雨的力量和纠缠在诗歌中如此生动鲜活地复现和构设。在意境与意象的表现上,诗歌首先展现出自然力量的美感,和风、雨、叶、人彼此纠缠的结构感。落叶和秋天是一个入口,恰若“只要轻轻踩上一枚落叶”便会产生“疼痛”,那种由物带来的微妙触感和情绪纤动,正是诗人碰触世界和言说生命经验的方式。秋风秋雨中的遍地落叶,使得“你”的疼痛不易被绕过,尽管落叶在风的狂卷中离开地面让你“有路可逃”,却最终因秋雨的力道而再度摔落至地面。从而,“你”最终无法避过那些落叶,“一枚”或“满地”。诗人对秋的装置和对此间“你”的想象,正是他的某种生命感悟的传递,记忆的感伤、生命的疼痛伴随某个现实的瞬间一次次袭来,那是一种难以忘却的“纪念”。当我们在叙说之中即将沉湎于失落情绪的时候,诗人一笔宕开,让带来往事之疼痛的秋风“锯开一条远方的河流”,从而将“此时”的情绪放置在恒久的时空中,带来更绵长的或过去或未来的时间,消解着命运本身的某种规定性,稀释了那种“没来由”的失落和沉重。

显然,诗人对“沉重”的释放,和并不沉湎于哀伤情绪的克制和清醒,是他在调度现实经验、内在感知去调节生命的节奏。我感受到他在修辞之间的拉长、延伸,和在词与物的缝隙中的游走和凝视。当他以自我的目光看向世界之时,开始沉静地思忖生命光泽的闪耀或暗淡,生命质地的轻盈或沉实。在日常的物与生活中,诗人体悟到生命之流的衰微和涌动,通过一个人与物同构的小世界衍生出面对生活的省思。《喜鹊在一棵枯树上做窝》便是以植物和动物的对照,通过枯萎的树枝和鲜活的喜鹊之关联,建立起失望与希望、生存与死亡的美学隐喻和哲学思索。诗人主体“我”的出现,则形成了一种人与外物的彼此凝望之关系。当绿叶永远地告别树枝,“两只喜鹊成了这棵树/第二片叶子和第三片叶子”,枯树因喜鹊的到来而获得了生命活力,“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而“我”是这棵枯树的“第一片叶子”或“第三只鸟”,我不在意自己是否是绿色,只想“开成一片叶子”。构筑鸟窝的枯枝将孕育生命,枯萎的大树由喜鹊带来生机,此间的枯萎和蓬勃、衰亡和新生的循环与生命理解,是诗人借由日常景观的入口直抵生命本真的感悟,是他关于直觉的哲思和冥想。“这是不是我们各自一生的/枯笔/还有待春天来审视”“春风刮得坚定而决绝/喜鹊天天报喜”。在这里,“我”作为一片叶子“始终游离于树干之外”,最终得到了坚定的生长希望的体察和感悟。《一群喜鹊在枯树上》也做出了相似的关系思考,喜鹊被视为“会唱歌的叶子”,它们“使得枯死多年的树”“暂时恢复了直觉”。在这些诗歌中,意象的转化、空间的叠加、视角的迁移,诗人在多重关系的交错并置中,传递着他的哲学思量,显现出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和思想的纵深度。穿越现实存在的隧道,诗人思考着个体被悲伤、痛苦或死亡的暗影掠过,我们如何再度发现世界的风物宜然,又如何在这个阔大、神秘又充满偶然性的世界中,容纳、腾空并安放自我。


李皓作品中的存在世界形构与个体经验相贴合,那种生命脉息的同频共振构成其诗学线索与轨迹。沿着这些轨迹在他的文字世界中徜徉、流转,我看到其诗歌质地和本色的朴素,他把叙述交于平行的时间,在明确的线性刻度中,将物的形状、声音、光泽和气息坦然呈示,无拘无束地打开个体真实朴质的灵魂现场。在素朴之中,又闪动着诗歌语词的精密和妙玄,汇成与自然、现实相对照的话语结构和意义空间。

“你说不说话/都有一些词掉进海里;你失手打碎的/都跟一块不动声色的石头/无关;神祇的石头让来往的船只/唱歌/汽笛的韵脚有礁石的味道”(《过鸳鸯港》)

在这里,诗人提供了多义的生活理解,“你”或许是站立在离港航班上的一个生命个体,“你”对鸳鸯坨的凝视与沉思,转化为声音、留存于脑海。或者,“你”是伫立在茫茫大海之上的岛屿,静默、坚定地在宁静或汹涌的海洋中遥遥凝望。其实,“鸳鸯坨”本身无言,诗人却让它具有了语词的能力,散落海里的词语打碎了海面的平静,从而使“鸳鸯”这一所指带来的想象变得具体、丰富和广阔。显然,这些与“一块不动声色的石头/无关”,而是与它带来的思绪飘动相关。那种连续而出的情绪,那些难以捕捉具体形态的声音和词语,在作者这里都转化为一种实体的存在,从“掉进海里”的动作中获得了它的形状和力量。诗歌中,离港航班在海面航行留下的轨迹,翻涌的白浪和水道,是海鸥视角中的“痛处”,也给人回望鸳鸯港“想入非非”的切口,一切情绪和思考此时被具象化,通过声音、水流的实在触碰传递而出。而伴随着汽笛变幻为“唱歌”,日常的物象和经验在诗人这里被置换为浪漫、美好的情调,汽笛的韵脚和礁石的味道,则实现了视觉和听觉感受的转换和汇通,流畅自然又精彩神妙。诗人对诗歌美学的自觉建立在顺畅流动的词语推进中,他直抵事物自身,把多重转义的抒情化合在浑然融通的结构中,实现现实丰富语义与美学表达的彼此碰撞和交融。

在阅读李皓诗歌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生活与事物的形态的细部变化,具有敏锐的触摸力和书写力,进而不断打开美学风景的多个面向。许多关于日常景观的诗歌呈示出语言游弋和精神沉思的相互调和,生机流动的画面与触物启情的意蕴彼此呼应,从而形成内在的审美氛围与节奏,传递着对生命节律的体悟。

“这时候树枝变成了提灯的人/就这么含着、噙着;为什么要掉落呢/走到半程最是游刃有余/半壁江山/半张脸;进退自如/还是进亦忧,退亦忧/都不消说/说出了未必都是熄灭;我需要沿着一根中庸的鱼刺/回到一朵花/只是人间太轻/我失手把自己打碎了”(《雨珠挂在树枝上》)

这首诗让我想到庞德的《地铁车站》,那种意象的复合、色彩的对比、想象的空间,混乱中的迷失与怅然,和茫茫人世间的片刻停留与生命意义的瞬时捕捉。在《雨珠挂在树枝上》中,树枝成为“提灯的人”,雨珠便是“灯”,是雨后初霁的水珠中散射出太阳的光芒,或是晦暗的雨日中透明雨滴的闪光想象?雨珠与灯的互置,圆润的形态相似性,和视觉与触感的相互嵌入,使得日常生活中易见的细节被赋予画面的美感和结构的丰富性。随后,诗人描绘了雨珠在树枝上悬垂、坠落过程,在空间中缀合了时间的线索。将落未落时“半壁江山”“半张脸”最为“游刃有余”,而接下来是进或退,是继续照亮还是熄灭,传递出那一时刻雨珠的从容和余裕。雨珠似乎试图沿着树枝,滴落到一朵花上,抵达并滋养新的生命。最后,因为“人间太轻”,雨珠坠落在地面,碎成星星点点。一滴水的溅开,一盏灯的光的碎落,发生光影的叠加和变幻。透过准确而精妙的语词,那种生动、鲜活的生命状态和“失手打碎”的怅然若失不断生长和逸出,“人间太轻”感伤忧绪随着字和词散落、弥漫,伴着水和光氤氲于诗歌的每一个局部,迷离恍惚、缥缈腾挪。可以说,李皓诗歌当中具有浑然天成的空间、结构、感觉的美学,“还是我的眼神/带来了一阵风”(《一群喜鹊栖在枯树上》),“这一季风声如锯/一千朵花,一万张嘴/十万把刀/唯有鸟鸣可以杀伐决断”(《楼下的玉兰》)等等语词、句子的并置和衔接,从视觉、听觉、味觉到神经、心理的翻转与聚合、延伸与转换,调动着物质的想象与诗歌的技艺,反映出他成熟的美学处理和生成能力。无疑,诗人个体的自我旨趣、幽微感受,对斑驳生命和恒长时间的哲思,在语义符号的虚实交错和美学结构的变形和展开中,获得了意义向度的延伸、回旋和跃迁。

李皓的诗歌,率真而朴质地呈现自然和世界的万千物象,坦诚而热烈地面对个体灵魂的至深之处。诗人对存在之物的精微观察与描述,对时空交错的延展与想象,生成了丰富的诗学表意空间。在物的吐纳和游吟中,在语词的交汇、渗透和展开里,融汇了强烈的生命脉息,从而,诗歌情感与哲学的容量在一次次的“另起一行”中不断叠加,诗人的精神体认在“及物”之中化作恒久的“生命物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当代作家写作发生与社会主义文学生产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ZD273。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3页。
    2.张学昕:《皓月当空的时候,我在哪里——阅读李皓的诗》,《作家》,2018年第5期。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李白成为连接我们友谊的桥梁” 中国与拉美诗人以诗会友
    2. 不止于凝望,不止于赞叹——中外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
    3. 百年北海,诗意盎然——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之北海诗会
    4. 长城上,千年斑驳成诗,诉予我听——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人参观慕田峪长城
    5. 诗歌搭建桥梁,编织超越时空的纽带——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侧记
    6.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7.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8.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9.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10.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