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计兵,笔名拾荒,1969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外卖骑手。作品散见于国内外诗歌文学期刊。因被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诸多媒体广泛报道,而被网友称为“外卖诗人”,是近年爆火的现象级素人作家。他骑行15万公里,穿梭于城市街巷间,利用送外卖的间隙创作6000多首诗。著有诗集《赶时间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低处飞行》《手持人间一束光》。获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等。
石缝里开出的花
——诗人王计兵印象
咏樱
2024年12月底,我走过邵武东关古城门的时候,一树长在城门石缝间的三角梅瞬间吸住了我的目光。她花团锦簇,努力地将身体迎向蓝天。这种努力向上的身姿令我印象深刻。这不容易的生命,这艳丽如一团火的生命,蓬勃而热情,丝毫不比平地上、温室里长出的花朵逊色。相反,它有一种格外的倔强。这倔强令人感动。仿佛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去寻找天空,仿佛它的梦可以无限延展,没有尽头。
诗人王计兵空降邵武,我听完他平静地聊起自己从一个没有收入的拾荒者,到工厂打工人、外卖员,再到外卖诗人的时候,我发现眼中的他和那一株挺立在城墙上的三角梅惊人地重叠了。他在诗歌《献诗》中写道:
我确信,梦是生命的一部分
梦想更是。为了寻找
我们有时提着星月
有时提着风雪
有时提着,一颗心
无论是那棵长在城墙上的三角梅,还是王计兵,都是“提着一棵心”,为实现梦想而奋力向上攀援的人。
王老师还没有出发来邵武的时候,我就通过微信联系了他,并告诉他,11月18日下午,诗人与邵武当地文友的交流活动由我主持,麻烦他将个人简介发来。他都很热情,立刻发了过来。带着一份好奇,我进入了他的朋友圈。在他的朋友圈,刷到一首短诗,诗名叫《墙》。我有一种瞬间被击中的感觉,一阵难以察觉的疼从心中蔓延开来。
一次意外,铁皮锋利的边缘
割断了我右手小指的肌腱
后来,这个小指慢慢弯曲僵硬
仿佛身体上多出来的一个钩子
这很好
方便我悬挂生活里多出来的外卖
后来,他抵达邵武,在和平书局主持当地文友与诗人对话的活动的时候,我朗读了这首诗。王老师很配合地亮出了他那根弯曲僵硬的小手指。这时,有个别书友笑出了声,大概是觉得他很幽默。这笑声在我听来十分刺耳。我不明白,这首蕴含心酸和艰辛的小诗有什么可笑,他那根被沉重的生活压弯的小指有什么可笑?社会底层人为了求得一份温饱而不得不消化掉许多意外、苦痛,这恰恰是最打动人的地方。那种不加掩饰的真诚、不经修饰的质朴,那种随口说出的、不经意的痛感,难道不足以打动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人吗?
未经他人痛,怎知他人苦?别人的每一步挣扎都不会踏在你的心上,这就是现实。然而,他和他所携带的苦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打动了我。正如他的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所取的那个名字,温暖而具有感召力。其实,他自己就是那个持光者。他以光照亮自己,还有那些与他有关无关的人。
他的身上总带着一种谦虚和腼腆,他说自己不太会说话。他随时沉浸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他眺望、沉思,用语音记录,完全忽视身边人的存在。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他不合群,过于刻意。然而,我知道,这就是真实的他。
我陪他去邵武职业中专,他给学生们带去令他们终身难忘的一堂课。他讲自己坎坷艰辛的生活经历,讲自己如何追梦25年写诗4000首。有的学生当场听哭了。他们说,原本以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都是大事,听了王老师的经历,才知道,自己遇到的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排队要他的签名,嘴里不停地表达着钦佩和感谢。我在旁边跟着沾光,孩子们也要了我的签名。
后来,从学校出来,我跟王老师说,这次安排您到职业中专给学生们带来这堂课,是这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您的讲话,也许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您给他们上了一堂苦难课,也算是打了一次精神上的预防针。未来,无论他们经历什么,他们都会想起今天您的这趟课,想起您对待生活的态度。
三天的邵武之行很快结束了,他将返程,回到昆山,重复他的外卖日常。他说:“生活中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谈到离别,总是有一种隐隐的伤感。我是一个男人,可是,我特别会流泪,特别容易动感情。”他的这番话,让我看到了一个硬汉背后的柔情。
最后,就用王计兵老师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感恩2024,感恩第三届严羽诗歌会,感恩遇见。
“时至今日,我对生活充满了渴望,也带着感恩之心。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里,我走过一条一条崎岖的小道,当生活突然给我展开一条宽敞明亮的道路,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对于未来,我满怀希望,同时我也特别清醒自己是谁,脚踏实地,本本真真地生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脚踏实地,心怀梦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诗歌是一束照进平常生活的光
——外卖诗人王计兵访谈
咏樱:王老师,第一次来邵武,您对邵武的印象如何?
王计兵:我经常外出打工,不过基本在昆山打工。接到去邵武参加严羽诗歌节的通知,我立刻上网查了一些关于邵武的一些信息,发现那里没有直达的高铁,于是,这个地方对我来说产生了一些神秘感。一路上,高铁穿过很多隧道,一路上见过很多弯曲的山路和水流。到了邵武之后,我去福山那边的网红桥“红飘带”散步,觉得可能没有什么比“飘带”这个比喻更适合邵武的山路、水流,那种弯曲的、盘旋的印象。
另外,邵武是一座积淀历史感的山城。古朴的沧浪阁、和平古镇、还有外石村的生长的几百年古树都符合我对山区的印象。我喜欢这种古老,这种古老会带给人内心的冲击和震撼。
咏樱:王老师,我很好奇,您是怎么走上创作这条道路的?
王计兵:1988年,我第一次到城里做农民工,因为刚进入社会,没什么技术,工长就每天让我把那个旧钉子从废木头里拔出来,然后把这些旧钉子重新敲直。这种日子过得很无望,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这个时候,我就想,能否找到一种有希望的生活方式,为自己找到精神的寄托。然后,就很巧合,我遇到了路边的旧书摊。我每天抽时间在路边书摊读一些旧书,渐渐地,我深深地被文学作品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后来,我喜欢上了阅读。读得时间久了,经常有一些故事读不完,我就突发奇想,自己给这些故事续写后面的内容。
就这样,我开始不间断地续写故事,开始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常来说,爱好是有惯性的,你喜欢做一件事,就会深入这件事情。于是,我走上了阅读、写作这条路,并在这条路上越陷入越深,坚持到了今天。
咏樱:您日常要忙于送外卖,您的诗歌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
王计兵:每天送外卖,每天在路上来来去去,看到了一些特别的事情,心内有所触动,就想表达出来。我现在是用语音写作,看见一件事,马上就在手机上用语音记录下来。这样的即时写作很有效,不会遗忘。写作不一定要坐在电脑前正正经经地创作,像我这样,边送外卖,边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进行创作也是很好的一种写作方式。
比如有一天晚上,送外卖的时候,经过一片草地,我突然发现一件建筑工人丢弃的工装。这件工装的颜色是鹅黄色的,在路灯下的照射下显得特别亮。我就突然产生一个念头,这件工装像小时候剥出来的一个糖纸。我拿过来一穿,还挺合身。然后,我就用诗歌语言来表达这件事情。我说,一件崭新的工装/被谁丢弃在路边的草丛上/像一张炫目的糖纸/现在,我穿着它在大街小巷上送餐/就像一粒药片/包裹了一层糖衣。这样,一首小诗基本上就成型了。
我日常的写作基本上都是这样,从小事上找灵感。再比如说有一次,我送外卖,路过小区门口的时候,看见很多拖着行李的人进城打工的人,他们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一群二房东围住一个刚下火车的年轻人,跟前跟后地问,你要租房吗?这让我想起了从前我们进城打工,一群民工围住了一个老板要不要请人。不同的是,这些二房东每人都怀揣着大把的钥匙和卡片,我们都揣着大把的力气和年龄。这样一联想,就基本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
总体来说,我不仅对诗歌,对所有的文学的认知都是相同的。就是要以情感驱动文字,所有的文学载体都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没有感情的文章写得再华丽,它也是没有灵魂的。情感是所有作品的灵魂。
咏樱:王老师,您认为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写作?
王计兵:我认为一个写作者要对他笔下的文字负责。在不同的时间段,我写作的态度也有过变化,我对写作曾经有过不同的形容。因为生活的原因,我曾经有过20年没有投稿,也没有保留创作底稿。那个时候,诗歌是“落在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它不能改变什么,甚至太阳出来后会让我的路更泥泞,但它会让我的这片空地不是真的空白,它白得精彩。”
我还说过,文学是“河边的一棵垂柳,它是我生命以外的事物,却可以把我拉出双足深陷的泥潭。”
奔波在车流中,沉浮在人海里,我把平凡人的烟火人生织进自己的诗歌。也正因为如此,我写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让很多普通人产生共鸣。
咏樱:王老师,您认为诗歌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王计兵:要说诗歌对我们生活产生意义,也就是看你对诗歌是怎么理解的。我曾经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我说,赶时间的人从1小时里赶到目的地61分钟。就有朋友问我说:多出来1分钟是什么?我说这1分钟就是文学产生的价值。它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一定贯穿的作用。就像一根朱签,串起了羊肉串;就像喝药后,吃下的那颗糖。它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了1大于60的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这可能是文学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它让我们的生活产生意义。这就是诗歌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对吧?
咏樱:王老师,您读过严羽的《沧浪诗话》吗?
王计兵:有阅读和了解过一些。我对“别材别趣”的说法特别认同。超越文字的理性的局限,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这个特别重要。它牵扯到生命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可能是每个写作者都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以禅喻诗”是《严羽诗话》的特点,我对禅性是比较认同的。万事万物都代表一种生命的存在,我有时会用一种禅性的东西去描述生命。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阅读和了解严羽的《沧浪诗话》,了解禅性的东西。
咏樱:“第三届 邵武是个好地方严羽诗歌会”活动结束了,您能谈谈您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吗?
王计兵:首先,我很珍惜朋友间的聚会。天南海北的朋友带着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走到一起交流,感觉特别亲近。大家带着自己的见解而来,聚在一起交流,聊得话题比较开,会加深我们对彼此、对诗歌的认知。这次邵武之行是一段特别值得珍惜的相聚。每次分别都暗含忧伤,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男人,谈到离别总有一种隐隐的伤感。我希望后会有期这个愿望能实现,希望大家还能再见。老友重逢,能对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醇厚的香味。
作者简介
咏樱,本名黄勇英,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协会员。在《诗刊》《鸭绿江》《福建文学》《作家报》等报刊发表诗歌,已出版散文集《带爱上路》《无冬无夏》,诗集待出版。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