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倡导与《一件往事》
——尹东在诗歌:自然、纯粹、天真性寻美
杨国庆
(7,698字)
河南诗人尹东在一首《一件往事》的诗歌被谢冕大师读了以后感动不已。他呼吁青年诗人回到诗歌的自然纯粹的状态,不要一开始就写得成熟,天真一些。尹东在也说:何其有幸,小诗得到谢冕大师的分享与肯定。下面就是这首诗:
一件往事
七岁的一个夏天
我一个人找回了走失的牛
我牵着它走在小路上
玉米比我高
牛也比我高
夕阳从玉米的梢头一点点坠下
家还很远
夜幕拉开时
我哭出了声音
风刮过
将我的发梢竖起
在天边的玉米地里制造出沙沙的声响
也把我的哭声推远
最终找见我的是狗子
它又叫来了娘
娘因牛的走失
已经大哭过一场
标题《一件往事》:“一件”表明数量,是单独的、特定的某一个。“往事”指过去发生的事情,这个标题简洁地告诉读者,这首诗将要讲述的是作者记忆中的某一件过去的事情。
“七岁的一个夏天”:“七岁”明确了诗人当时的年龄,是一个特定的童年时期。“一个夏天”进一步确定了时间是在夏天,这个季节往往与炎热、悠长的假期、户外的活动等联系在一起,为后面的故事设定了时间背景。“我一个人找回了走失的牛”:“我”是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一个人”强调是独自完成这件事,突出了当时的孤独感或者独立感。“找回”表示之前牛丢失了,现在被找到的状态。“走失的牛”是事件的关键对象,牛走失会给家庭带来损失,而找回牛就成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牵着它走在小路上”:“我牵着它”描绘了诗人与牛的动作关系,诗人处于主导地位,牛跟随着作者。“走在小路上”具体指出了地点是小路,小路通常比较狭窄、是乡村田野间的通道,暗示了一种较为偏僻、宁静的环境。“玉米比我高”:这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玉米是农作物,“比我高”直观地呈现出玉米的生长状态,同时也通过对比,显示出七岁的“我”的矮小,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我”在这个环境中的渺小和弱势。“牛也比我高”:再次通过对比,牛的高大与“我”的矮小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我”在面对牛和周围环境时的渺小感,同时也显示出“我”在完成找回牛这个任务中的不易。“夕阳从玉米的梢头一点点坠下”:“夕阳”是傍晚的太阳,“从玉米的梢头”确定了夕阳的位置,“一点点坠下”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给人一种时间缓缓流逝、光线逐渐暗淡的感觉,也为后面夜幕降临的情节做了铺垫。
“家还很远”:表明了“我”此时的位置与家的距离,“还很远”传达出一种路途漫长的感觉,会让“我”感到疲惫、不安或者焦急。“夜幕拉开时”:这是一个时间的转换,表示夜晚即将来临,“拉开”这个词将夜幕拟人化,生动地描绘出夜晚慢慢降临的状态。“我哭出了声音”:这是“我”情绪的爆发,之前积累的孤独、疲惫、害怕等情绪在夜幕降临这个时刻达到顶点,所以“我”哭了出来,“哭出了声音”强调了哭泣的程度。“风刮过”:引入了风这个自然元素,风的刮动是自然现象,在这里风的出现将会对后面的情节产生影响。“将我的发梢竖起”:描述了风对“我”的直接影响,“发梢竖起”是风作用于头发的结果,是一种比较细微但很生动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力量。“在天边的玉米地里制造出沙沙的声响”:这是风作用于玉米地的结果,“沙沙的声响”是玉米叶子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傍晚或者夜晚的玉米地里显得格外清晰,营造出一种有些阴森、孤寂的氛围。“也把我的哭声推远”:风不仅制造了声音,还把“我”的哭声“推远”,这个描写很有想象力,暗示着“我”的孤独感,仿佛自己的哭声都被风带走,没有被任何人听到。“最终找见我的是狗子”:情节出现转折,“狗子”是诗歌中的另一个角色,它找到了“我”,这给“我”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或者希望。“它又叫来了娘”:狗子找到“我”后,叫来了“娘”,这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娘”的出现通常代表着温暖、关怀和安全的到来。“娘因牛的走失/已经大哭过一场”这两句补充说明了娘之前的情绪状态,因为牛走失而大哭,一方面体现出牛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娘对家庭事务的关心,同时与“我”找回牛以及后面的情节形成呼应。
诗歌写得看似很平常,很自然,但在平常里藏着波澜和起伏,诗人在一个很平淡的傍晚,找回来一头牛,在回家的路上,却是思绪与心情一再起伏转折,情节也是几经路回峰转,最后见到了娘,而她也心情悲戚已经哭了一场。全诗以牛这个不起眼的家畜为主要意象,写出了儿子和娘在对待走失的牛这件事情上的共同想法和努力,于天真中显出了儿子的聪明与能干,于自然中写出了娘的悲喜与欣慰,于纯粹中呈现出家庭两代人对牛的关心的和谐之美。
应该说,在当代诗坛的语境中,河南诗人尹东在的《一件往事》犹如一颗纯净的露珠,在谢冕大师的关注下,折射出独特的诗学光芒。
谢冕大师语重心长地说:““青春总是幼稚,大家不要一开始就写得很成熟,青春可能与成熟无关,现代诗写得太成熟了。我不希望那么成熟,希望天真一些,幼稚一些。我常觉得自己写的诗幼稚,不好意思看,回头看幼稚得可笑、可爱。所以不要太成熟,希望‘青春诗会’的诗人们也不要一下子追求深刻,不要深刻,要天真,要纯粹,不要那么深刻,一下就想着人生的大道理。你那么年轻,你讲什么大道理?讲什么哲学?深奥的哲学不要讲了,就展现你自己的感受!”
读者很可喜地看到, 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个人记忆的简单书写,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谢冕所倡导的青年诗人应回归的诗歌创作状态。这是因为诗歌中蕴含着自然之美。首先是场景的自然呈现。《一件往事》开篇就将读者带入一个极为自然的乡村场景。“七岁的一个夏天,我一个人找回了走失的牛”,没有过多的修饰,简单直白地叙述了事情的开端。这种自然的场景设置,就像一幅质朴的田园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玉米比我高,牛也比我高”,通过简单的对比,勾勒出一个孩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形象,而这种渺小感正是自然给予人类最原始的感受。玉米地、牛、小路、夕阳,这些乡村常见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自然的乡村傍晚景象。诗歌又表现出情感的自然流露。随着夜幕的拉开,“我哭出了声音”。这种哭泣是孩子在面对自然的宏大与自身的渺小,以及身处远离家的环境中的一种本能反应。没有丝毫的做作,是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表达。风刮过,“将我的发梢竖起,在天边的玉米地里制造出沙沙的声响,也把我的哭声推远”,风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助推器,它推动着孩子的哭声,也推动着孩子内心的孤独、害怕等情绪在自然中蔓延开来。
而且诗歌还表露出纯粹之美。先是显现出叙事的纯粹性。整首诗的叙事结构非常纯粹。诗人只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从找回牛开始,到夜幕下的哭泣,再到狗子找来娘。没有复杂的倒叙、插叙或者多线叙事。这种纯粹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专注于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不会被复杂的叙事结构所干扰。语言也表露出纯粹性。尹东在《一件往事》中的语言简洁而纯粹。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每一个词语都是那么的平实、质朴。例如“娘因牛的走失,已经大哭过一场”,用最普通的词汇讲述了娘的反应。这种纯粹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接近生活的本质,更能打动读者的内心。在这个诗歌语言越来越追求华丽和创新的时代,这种纯粹的语言表达就像一股清流,让读者重新感受到诗歌语言最原始的魅力。
还有,诗歌显示出天真之美。表现出儿童视角的天真性。诗歌以七岁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这一视角本身就充满了天真。孩子在面对走失的牛、远离家的情境时,他的感受和反应是非常天真的。他没有成年人的那种故作坚强或者复杂的思考,只是纯粹地表达自己的害怕、孤独和对家的渴望。例如,他在夜幕下哭出声音,这是孩子最直接的反应,也是一种天真无邪的表现。还表现出对事物认知的天真性。诗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也是天真的。他只是简单地描述玉米比自己高、牛比自己高,夕阳的坠落,这些描述没有任何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或者隐喻,就是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的样子。这种对事物的天真认知,让诗歌充满了童趣,也让读者能够通过孩子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谢冕大师对《一件往事》很是欣赏,表明这是回归诗歌本真的体现。尹东在的《一件往事》正是这种倡导的生动体现。这首诗没有刻意去追求高深的哲理或者复杂的技巧,而是以最自然、纯粹、天真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童年的往事。它让读者看到,诗歌不需要过多的粉饰,只需要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就足够了。这对青年诗人很有启示意义。《一件往事》为青年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当今诗坛,很多青年诗人急于求成,追求诗歌的新奇和独特,往往忽略了诗歌最本质的东西。尹东在的这首诗告诉青年诗人,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最自然的方式去书写,保持一颗天真的心,同样能够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它鼓励青年诗人不要被潮流所左右,坚守诗歌的自然、纯粹和天真性。
这就看出,《一件往事》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它以自然、纯粹、天真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往事。同时,它也在谢冕倡导的诗歌创作理念下,为当代诗坛尤其是青年诗人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谢冕大师说:““他不写什么乡愁、什么农村遭到破坏,找不到家乡,他就讲家里的牛丢了,妈妈叫他去找牛。那时候作者个子还没有玉米高,一路边找边哭,幸亏家里小狗把牛找到了。我读了以后非常感动,这就是青春的体会,这是很纯粹的青春的诗歌。”
这就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内心最真实的记录和感悟,在这个快节奏、充满浮躁气息的时代,这样的诗歌就像一阵清风,给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诗中的情节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成长感悟的一种很自然天真的体现、它表明了独立与孤独感。七岁的“我”独自找回走失的牛,这一情节体现出了一种独立的意识。“我一个人找回了走失的牛”表明“我”在面对家庭事务(牛走失是家庭财产面临损失的情况)时,已经开始承担起责任。然而,“我一个人”也透露出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成长过程中独自面对事情时产生的情绪。例如,当孩子开始承担一些家庭任务时,往往没有同伴或者成年人的陪伴,就像诗中的“我”独自牵着牛走在小路上。还表明面对困难的情绪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夕阳西下到夜幕拉开,“我”的情绪从最初的平静或者成就感(因为找回了牛)转变为害怕、不安,最终哭出声音。这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反映了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波动。在成长中,人们在面对困难(这里夜幕降临、离家还远就是困难情境)时,情绪往往会变得复杂,从最初的勇敢或者自信会转为脆弱。又表明被救援后的安全感与成长的依托。狗子找到“我”,并叫来娘,这一情节带来了安全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人的帮助(这里是狗子和娘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娘的出现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依靠,就像在成长中,家人始终是我们的后盾。这种从孤独、害怕到获得安全感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成长感悟的一部分,因为成长往往是在经历困难后,得到他人的支持从而变得更加坚强。
从整体氛围和意象来看,表达出诗人的成长感悟。先是作了自然环境的烘托。诗中的玉米地、夕阳、风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成长的环境氛围。玉米比“我”高,牛也比“我”高,这种对比显示出“我”在自然环境中的渺小,如同成长过程中,孩子在广阔的世界和复杂的生活面前的渺小。接着,夕阳的坠下和夜幕的拉开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境的转变,就像成长中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风的刮动以及它对“我”哭声的影响,进一步烘托出成长中的孤独和无助感,但最终被娘的出现所化解,这也暗示着成长中困难与温暖的交替。全诗通过七岁时的一件往事,从独立面对事情、情绪的复杂变化到最终获得安全感等方面,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勇敢、脆弱、依靠等多种情感和体验,这些都是成长感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诗还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意境。开始是牵着牛在玉米地行走。这个意象描绘出一幅质朴的田园画面。牛和玉米地都是典型的乡村元素,“我”牵着牛走在玉米地间的小路上,这种场景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到宁静的乡村氛围中。它奠定了诗歌田园意境的基础,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自然与闲适,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然后夕阳慢慢落下,夕阳是一种具有很强画面感和情感暗示的意象。“夕阳从玉米的梢头一点点坠下”,它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和静谧感。夕阳的光线柔和而温暖,与玉米地、牛等元素相融合,进一步渲染出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同时,夕阳的逐渐下沉也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夜幕即将来临,为后面“我”的害怕等情绪做了铺垫,从美学角度来看,增加了意境的层次感。诗人在惊恐中,
狗子最先找到“我”。狗子的出现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元素。在乡村的背景下,狗子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它最先找到“我”,这一意象打破了之前“我”在逐渐降临的夜幕下的孤独感,引入了一种温馨的情感。从构建意境的角度来说,狗子的出现丰富了田园意境的情感内涵,让整个意境既有田园的宁静,又有乡村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质朴的情感互动,使意境更加饱满和生动。
全诗还呈现出强化孤独与温情的对比意境。诗歌表达出牵着牛在玉米地行走与夜幕下的孤独感。一开始牵着牛在玉米地行走时,画面相对平静。然而随着夜幕拉开,之前看似平静的画面发生了变化。“我”从相对闲适的状态陷入到孤独害怕中,这种对比增强了孤独感的表达。从美学上看,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孤独的意境更加深刻,而之前的平静画面也成为孤独感的一种反衬,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我”情绪的转变。也有狗子的温情缓解孤独的意境。狗子的到来以及它叫来娘的情节,与之前“我”孤独害怕的意境形成鲜明对比。狗子带来的温情元素,从美学角度来说,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缓解了之前营造出的孤独压抑的意境氛围,使得诗歌的意境在孤独与温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增加了意境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再就是全诗烘托出自然与童真的意境。显露出整体意象与自然的融合。诗中的这些意象,无论是玉米地、牛、夕阳还是狗子,都是自然元素或者与自然紧密相关的乡村元素。它们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种纯粹的自然意境。这种自然意境与“我”作为一个七岁孩子的视角相呼应,体现出孩子眼中自然而纯真的世界。从美学视角角观察,这种自然与童真的结合,使诗歌意境充满了质朴、清新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孩子眼中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和乡村生活的简单快乐。
这首诗歌的情绪基调是由悲转喜,出现了我哭和娘哭的两次情景。也正是在这种对比中显示出别样的美学意蕴。“我”哭的原因是环境引发的恐惧。诗中的“我”年仅七岁,在这样一个相对弱小的年龄。当夜幕拉开,“我”身处比自己高的玉米地中,周围的环境变得昏暗且陌生。“玉米比我高,牛也比我高”,原本熟悉的事物在黑暗的笼罩下变得有些压迫感,风刮过时“将我的发梢竖起,在天边的玉米地里制造出沙沙的声响”,这种环境的变化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哭出声音。还有距离感带来的不安的原因。“家还很远”,这个距离感在夜幕降临的情境下被放大。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远离家意味着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在独自牵着牛的情况下,不知道何时才能到家,这种对未知的担忧和不安促使“我”哭了出来。
这么一来,对比哭的情景的美学意蕴作用就显露出来了。它强化了情感的层次。“我”的哭体现童真的脆弱:“我”的哭是一种孩子式的、直白的情感宣泄。这是一个七岁孩子在面对黑暗、陌生环境和遥远的家时本能的反应,充满了童真的脆弱感。这种脆弱的情感在诗歌中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个体情感表达。娘的哭体现成人的担忧与责任:娘的大哭则更多地包含了成人的情感。牛的走失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娘因为牛走失而大哭,这背后是对家庭生计的担忧,对可能面临的损失的不安,以及作为家长的一种责任感。这种对比使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从孩子单纯的恐惧到成人复杂的担忧,拓宽了诗歌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构建家庭情感的关联。哭的因果关联表现在,娘的哭是因为牛走失,“我”的哭一部分也是因为牛走失后身处困境。这种因果关联通过哭的对比展现出来,体现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虽然哭的原因有所不同,但都与牛走失这一事件相关,反映出家庭在面对困难时不同成员的不同反应,从美学上构建了家庭情感网络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哭的呼应与家庭情感的互动上。“我”的哭最终被狗子发现,狗子叫来娘,这一过程中,“我”的哭和娘的哭形成了一种呼应。这种呼应体现了家庭内部情感的互动,从美学角度看,使家庭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一种动态的呈现,增强了诗歌关于家庭情感表达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全诗又简洁而生动地勾勒画面彰显了一种白描之美。诗中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地描绘出一个个乡村生活场景。如“七岁的一个夏天,我一个人找回了走失的牛,我牵着它走在小路上”,短短几句就将事件的时间、人物、行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脑海中迅速浮现出一个孩子牵着牛走在小路上的画面。这种简洁性使诗歌画面的构建高效而直接,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准确地传达出场景的关键信息。诗歌通过白描,着意进行了形象塑造。像“玉米比我高,牛也比我高”,通过简单的比较白描,生动地塑造出玉米和牛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衬托出“我”这个七岁孩子的幼小。这种白描式的形象塑造,使形象鲜明而具有典型性,读者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诗中事物的特征。
全诗运用白描真实而质朴地传达了情感。“夜幕拉开时,我哭出了声音”这一描写,没有过多地解释“我”哭的复杂心理,只是简单直白地陈述这一行为。这种白描手法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七岁孩子在特定情境下的童真反应,让读者感受到孩子的单纯和质朴的情感。这种真实感是白描手法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它不矫揉造作,使情感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最终通过白描显示出家庭情感的表达。对于娘因牛走失而大哭这一情节,也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这种白描方式传达出家庭中因意外事件而产生的质朴情感,娘的哭背后是对家庭生计的担忧等复杂情感,但通过白描手法,将这种情感以一种真实、直接的方式显露,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家庭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诗歌用表描手法还营造出自然纯粹的意境。诗中通过白描将玉米地、夕阳、风等自然元素组合在一起。“夕阳从玉米的梢头一点点坠下”“风刮过,将我的发梢竖起,在天边的玉米地里制造出沙沙的声响”,这些简单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自然元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纯粹的乡村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美学价值,它以最简洁的方式还原了自然的本真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自然之美。这也就表达出整体意境的纯粹性。整个诗歌由于白描手法的运用,没有过多的主观渲染和复杂的意象堆砌。从“我”找回牛的过程到夜幕下的害怕,再到娘的反应,都以一种自然的叙事节奏进行,使得诗歌的意境保持着一种纯粹性,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以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尹东在《一件往事》的诗歌受到谢冕大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他本人来说是件大喜事,这对于众多的青年诗人来说是件大好事,对于当今诗坛来说也是件大好事。这可以激励更多的青年诗人笔走龙蛇,写出更多更好的自然、天真、纯粹的青春诗歌来,为新时代的诗坛带来“实茂成秋,华繁荣春”——百花争艳、百花盛开的繁荣局面。
作者简介
杨国庆,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工人日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文艺评论》,《今古传奇》,《武汉文学》,《南方文鉴》,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作家网等国家级、省级与市县台报刊网发表各类文章2,690多篇,文学评论189篇,115万字;其中在文艺报发表评论48篇。还有6部600多万字的长篇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加微信:13971702497)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