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诗人
小海,本名涂海燕,江苏海安人。著有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大秦帝国》等9种,有英语和西班牙语诗集译本在美国和西班牙出版。另有随笔集、对话集、论文集等多种。
人的天性里(组诗)
告别
初夏的傍晚,胥江上
一条鲤鱼跳出水面
好像我们在早晨
推开家门看一看外面
跃起,弓身伸展腰腹
甩开尾巴,敲击一下肚皮
现在就离开你们的安乐窝吧
垂败的苇叶像可怜的卫士
还要负责盖好它全身的鱼鳞
蹿离水面的江鲤
似乎要看一眼谁
胥江的孩子出生了
成为渔夫的记忆
推倒影子,拥有过
又丧失的疼痛
——安居与流浪
——孤独与亲密
两者必居其一
忘了吧,别把一件事情
记得那么牢,那么久
当事物本身还只是短暂逗留
别老盯着身外的……
蜗牛,空啤酒瓶,带竹帘的窝棚
穹窿山的夜枭,横塘渡的涌流
林梢的灰松鼠,舞蹈的江鸥
曾几何时,不能说
它们不存在
又去争逐斗浪
邻近胥江的大运河
一排排新浪涌出
岸边的羊群
吃饱喝足后
目睹日落的一瞥
走在回家路上
让芦苇们露头透透气吧
有那么多敞开的东西
可以共享,不必理睬
激起又稍纵即逝的白浪
仿佛生活
谈话的开始总是:
那一年,你知道的
相同的时间里
那些共同的想法
仿佛感官暂时失效
以为发生一次
就不会有第二次
过于频繁的重访
像剥夺不安的记忆
生命里一种渴望
渴望并不牢固的东西
梦使他们不安
从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
身体是同一种粉末
会长斑纹、掉发
制造混乱,老去
嗅到秩序的气味
等待主人认领
等待那不存在的人
他们不是一种单纯的存在
不可理喻,难以琢磨
但是确实存在
仿佛正在拆解的一种生活
永远不可能恢复原样
人的天性里
工作是一种精神状态
而不是一项一项的任务
哦,大自然,孤儿的家
山鹪莺在远征中衰竭
任何可以信任的事物
都在不断地衰减或增强
但山鹪莺的翅膀受了伤
流落人间,在冷冷的朝露里
效仿我们,忘记了
忘记了它们也是大地的
丈量土地的男人,风声
扭曲的嗓音也会互相追逐
只有虚无,在琐碎的细节里
从不热衷任何事物,无从寄托
直到放下铁犁,看到婴儿
才又一次原谅了我们
韭菜花
她开始哭
笨拙而专注
第一次学会哭那样
远非一扇变模糊的窗
她心里有一片空白
把全世界都拉进去了
穿过陌生的面孔
将窗帘吹鼓起的风
推倒看不到的院墙
思想的,放弃了生活
生活中人,不必思想
初夏的暑意越来越浓
菜场的韭菜花越开越盛
习惯才是生活的强大力量
起初我不相信这话
以为就是个借口,蓝色
蓝色是它的颜色
给了它勇气
有了这个借口
她也可以不管不顾
一日三餐
在生活秩序上
不用考虑别人的事情
可能连自己的事情
都不必多想
垂柳
冬天的时候
站在阳台上
能看到河水
夏天则完全看不到
这个季节
正好看到一半
下午
过桥时
看到河岸上
消失的垂钓者
摆脱了
所有人
所有事
一只柳莺
向东南方向
径自飞去
商业模式
一根结实的棍子
替代了他们的思想
那是必须做的
能说做直销的人
却没行动能力
陌生的一张面孔
盯着他
在狗叫声中出没
淘宝把棍子
从生活中抽出来
有没有力量
不知道
贾柯梅蒂的细长腿
和胳膊,本来
就是一根干瘦的棍子
而颜色本身,也有
阴柔和阳刚
如果交付邮寄的画家
喜欢秩序
秩序就会教人活下去
画家的早年
有一幅素描
画中的山鬼骑着花豹
漫无目的跟随一只乌鸦
四月看花
我相信在空中看油菜花
与在地上看很不一样
不存在疯长的油菜花
高出风的临时通道
就让风去征服傲慢的高枝
这是你的天地
当遍地冒出这些茂盛的金冠
对于风来说
那也是它脚下的牛粪
补丁,狂欢节的可笑打扮
北凌河千姿百态
土埂与暗渠
折节的幻影
珍贵的碎屑
鸡冠花在一群母鸡堆里
花容失色
看房团
戴上白色
和红色安全帽
他们一群人
跑到建设工地
一幢在建大楼上
地面混和着泥和水
有和他们戴一样安全帽的人
看着一群深一脚浅一脚
顶着和他们相同帽子的人
走进一个一个的
所谓房间,指点议论
照顾好脚下
那是肯定的
一想到明年或后年
他和他的女友
和戴安全帽的同一群人
会住进差点绊倒他的
这些废墟般的房间
每天会回到这个叫家的地方
他就心虚出汗
他们说直走有个观景平台
建好后感觉会完全不一样的
你们看前方公共卫生间的位置
是未来规划中的小区幼儿园
仁爱
他朝田野走去,
好像不是要开始劳作,
而是继续已经结束了的事情。
他的动作不是很流畅,
不会让人看得入迷,
但充满了自信。
从小他就学会了
熟练地从事各种劳动,
不管哪一种劳动,
都没有让他真正取得成功。
淫雨霏霏的春末,
天地的边缘泛起了泡沫。
田埂是孤独的怪影,
他对自己比对劳动还要陌生。
从前,他的祖父就让他
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读《论语》,学犁地。
眼下,他还爱着,
天下之人。
爱和可能的工作,
让田野魔方一样转动起来,
劳动的气息,
使童年和生活永远拉开了距离。
空气里弥漫着爱的相对论
他说明天下雨的概率
是一半对一半
他谈论的不是云的任何事情
因为它已交由此刻的风向决定
他对大气层的捉摸不定一无所知
明天不是晴朗和下雨的界限
三个外省沿海山区下雨最多
1900年4月27日,英国开尔文男爵
在皇家学会发表《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
十九世纪乌云》演讲
本人对明天信心指数的全部涵义是
妈妈90年代的缝纫机
仍然在缝补节假日的彩云
院落里的母鸡之歌
大大的院子!母鸡说道。
刚才是在什么地方跑了半天呢,
先是走过公园银杏林,
穿过一所小学朝坡上跑,
在刚开张的银行门前踱步,
被狗追着跌了一跤,
沿着大儒巷再跑上一段,
拐过奶茶铺的紫藤架,
现在到了这里。
夜以继日地闭着眼睛,
为如何保存食物煞费苦心,
其实也无须为园子操心。
念得食咒,食物喜从天降。
没有什么可以吸引它离开,
有一个枷锁,让它不想乱跑,
害怕高压线、空走廓,平江河涨水,
来路不明的发烧,药箱里的阿司匹林,
它要做产蛋后振翅高翔的鸟,
哪怕主人并没有拿着绳和刀,
它保证,它只想飞到
一小块鸡的领地里去。
歌者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两汉佚名《西北有高楼》
不存在高空和远方
也许只想拿它炫耀自己
摊开的双手放到前胸上
你身上始终背负囚笼栅栏
这是从街上抄来的小动作
歌唱的八哥胸脯起伏
沉浊的大笑,像老人的咳嗽
是不是着凉了?不,不……
一只尾羽超过身体三分之一的鸟儿
从中得不到真正的热量
不能从形状和颜色判断它的类别
到处有像八哥却不似鹦鹉的好鸟
只关注地上拖着毛茸茸尾巴的动物
你老想把鸟的尾羽攥到手中
可是做不到,鸟儿跳跃不停
尾羽甩来甩去充满表达欲
这鸟儿一心一意训练你
总在下手去抓的时候
尾巴闪开,然后重新张望
你乔装歌唱家,比如广场鸽
谢谢你做大家的师傅
不过这是随机分配的
和鸽子攀亲比八哥更容易
你歌唱——因冷而燃烧成烟花
动词
展览开幕式结束
他们走向自己的汽车
兔子,一只兔子
从汽车底下跑出来
却并没有逃跑的意思
孩子们抱着那些诗句出来
它们写在大大小小的石块上
有疼痛感的形象词、量词
在为下一场诗词大会做准备
不完整的躯干像考古现场
足够,你不需要说话
懂得缺席的副词止住呕吐
谁点燃梦里的灯火结束永夜
一些零碎的名词和介词
如果世界上有谁能够自愈
幼儿园同桌的名字和青春鼻血
他捉住实验室笼子逃跑的兔子
兔子安然地享受着他的臂弯
因为某个动词引发的相似反应
“头条诗人”总第1026期,《作家》2024年第12期
新世纪小海诗歌写作的新探索 / 黄萍
20世纪80年代就蜚声诗坛的诗人小海在新世纪里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在历史、文化、语言、风格等诸多层面不断精进自己的诗艺,开掘诗歌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诗歌语言表现能力,并对此有清醒的自我认知:“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写作的深入和经验的累积,写作者会进入一个更加自觉的时期,随着个人的空间和领地的自然扩展,和诗人这个群体的距离也就会拉大。”(1)也就是说,成名于“他们”诗派的小海,并没有被群体写作所羁绊,他非常清楚群体写作与个人写作之间的关系,坚持个人写作的“独立”和“自由”,并将这种写作理想延续至今。新世纪小海诗歌写作不仅在历史题材领域有巨大突破,创作了以诗剧《大秦帝国》、长诗《影子之歌》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同时在处理诗歌与生活、语言与生命等关系上,他的诗歌写作表现出很显明清晰的转变轨迹,值得诗坛进行深入的关注与研究。
一、诗剧《大秦帝国》:个人化的历史视角
人们对诗人小海的印象,很长时间内始终停留在“口语”诗人或“田园”诗人的印象里,忽略了小海在诗歌创作里的“求新”与“求变”的努力。小海诗歌的新变的标识性事件之一,就是他的诗剧《大秦帝国》的出版。这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并没有重复“正史”的“盖棺论定”的历史结论,也没有演绎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定律,而是以个人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一段王朝的兴盛与衰亡,探索历史背后那一双变幻莫测的无形的手掌,“谁在天空/摆布我们的命运”是诗人小海面对历史的一声沉重的诘问与质疑。诗剧总共分为六章节,分别以“始皇帝诞生”“将士一去不复还”“咸阳宫的骊歌”“帝国回音壁”“秦俑复活”“秦俑颂”命名。诗剧尽管没有复现大秦帝国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征战场景,但是通过大秦帝国历史节点中的关键性人物以及芸芸众生在波诡云谲的历史舞台上的命运沉浮,观照人性的黯淡与光辉。小海赋予这些历史人物,如始皇帝、李斯、赵姬、吕不韦等全新的视角,他们不再是消散于历史长河中的冰冷符号,而是具有鲜活生命感的人,如“白天充满黑夜的气息/有人在街道摸索前行/鸟儿安眠,不再起飞/夜间出没的星星吐露香气/街道像漂移的海市蜃楼/宫殿守护者们沉沉睡去/内部的痛苦犹如潮汐/用再现的形式暂时消失/像善于找回梦境的天使”(《咸阳宫的骊歌·太后赵姬的咏唱》)。小海既没有演绎霍乱宫闱的风流秘史,也没有将其塑造为临朝听政的帝国太后形象,而是将其还原成一个有着鲜活生命质感的女人,在深宫高墙内体验着无尽的孤独与痛苦。小海面对着历史的碎片,没有重垒瓦砾的冲动,而是运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在道德与私欲、忠诚与背叛、价值与悲剧、文明与野蛮等诸多二元对立的层面上选择了“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主角,没有为其戴上历史的假面,摒弃道德、观念的批判,而是进入到对中国人特定的情感结构之中,重新找寻属于中国人的独特的情感与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同样,小海在面对大秦帝国崛起兴盛的重要环节——战争时,没有过多地渲染征讨四方、攻城略地的“丰功伟绩”,而是将视野投诸于征伐战争下的无妄死士和无辜生灵,“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死亡证明/他们像动物在大地上驰骋/他们是没有记录也不存在的人/他们生来就不属于某一个国家/他们的历史只有神话可以追溯”(《帝国回音壁·众将士的吟唱》);“每个稻草人/都在天空中助跑后再落地/——从地平线上归来//冬天来临前/有人会来给它点上一把火/让它安安静静燃烧/一夜之间/草原上稻草人军队/消失得无影无踪”(《帝国回音壁·稻草人之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小海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吟唱出一首历史的哀歌,那些出生入死、建立功勋的士卒永远没有将自己名字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机会,他们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沉沙,是烽火连天下的枯枝败叶随风而逝。小海作为一名诗人,不可能像历史学家那样执着于历史的“本真”,而是以文学家的情怀求索历史的别样“真实”——以诗性的言说接近历史,更确切地说,是接近中国人精神历史的真实,表现出对历史幻觉巨大的消解能力。历史的星空下不应该只是少数“彪炳春秋”的人物,更应该铭记那些历史的“无名之辈”,正是他们推动历史前行的车轮,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泰纳曾言:“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学家和他们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2)小海正是用个人化的历史视角,刻意打碎惯常的历史逻辑和顺序,穿行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将真实与幻境杂糅,并且运用“蒙太奇”表现手法摹画出一幕幕异彩纷呈、光怪陆离的历史画卷,深刻地折射出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深蕴着人本主义情怀。
二、长诗《影子之歌》:
诗歌写作的自我突破
中国从古至今历来有短制诗歌的传统,但人们始终认为长诗写作才真正体现出一位诗人处理生命经验、表现事物、描述事件以及诗歌语言、结构、节奏等诸多层面的艺术水准,梁实秋曾认为,伟大的诗必须是一首长诗,只有长诗才能将作者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长诗因为写作的难度大,并且很难得到读者的欣赏,因此被很多诗人放弃。
新世纪里,小海创作了长诗《影子之歌》,这首诗展现了他突破自我、探索诗歌写作的多种可能性的勇气。“这部长诗围绕‘影子’这个单纯的意象,通过不断重置、迁移、互映、投射、构建等,交织着对现实、历史、文化、生命的深度照见,使其拥有变化不定的诗意身份和语言姿容。但这不仅是关于语言的魔术,也是对存在的深刻展现。”(3)“影子”虽然作为日常生活里最常见却也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物理现象,却也蕴含着某些深刻的哲理,诗人小海恰恰是希冀通过“影子”这一普普通通的事物,完成对诸如生命、文化、身体、哲学等层面的深邃思考。“影子在向地下生长/影子是附着于我们身上的祖先/影子是肉身的盔甲/影子是当面的背叛/影子是注定了成为乞丐的国王/影子是一辈子受恶魔缠身的人生/影子是热恋、嫉妒中一声的奴仆”,小海在长诗的开始就用一连串的对立、矛盾的语词浓缩了“影子”的本质——我们与祖先、肉身与盔甲、当面与背叛、乞丐与国王这些矛盾的语词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表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性。影子依赖光和物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存在,就像“我们”与“祖先”的关系一样,尽管是时间轴的“两极”,却彼此相互依存,犹如“量子纠缠”一样,彼此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二者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小海在长诗的开始部分就赋予这首诗以哲思的高度,颇有中国古代乐府诗的“凤头”神韵,因此也为长诗后面的写作开辟了广阔的书写空间。诚如诗人自己所言:“《影子之歌》的写作初衷是力求使这部作品成为一个和我设想中的诗歌文本一样,是动态的、创造性的、开放的体验系统,是关联性的关系总和。”(4)可以说,诗人的这一设想在《影子之歌》中充分地得到了实现。诗歌并不是一味地在哲学层面上高蹈,而是将影子作为一个“语词”、一枚打开世界的钥匙,关联起历史、权力、时间、文化、宇宙、生命、物质等诸多层面,并不断追问与求索,“影子醒来,追问/“我在何处”/影子意味着来世/意味着丢失/变化和无常”;“影子改造肉体和世界/完成我们的使命/物质之外的尽头是什么/影子说/我想看看物质之外”。影子在小海的诗中,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不是虚无而是一种实在。不仅镌刻下宇宙混沌、历史苍茫,甚至也是小海诗歌成长的“见证”:“刚刚开始学写诗的时候,/光明、黑暗、白昼、夜晚/这两组词汇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阴影、影子是时常要蹦出的主题词。”影子在小海最初的诗歌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小海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中介物”。在这里,影子具有了“元诗”写作的意味。无论是基于最初认识世界的懵懂,还是缘于小海的“少年老成”,影子这一极具言说难度的物理现象,在小海的观念世界里却早早地“生根发芽”,如今已经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同样在当下诗坛留下厚重的影子。
《影子之歌》是当下诗坛长诗写作的重要收获,更显示出小海诗歌写作不断探索无限可能性的勇气。尽管小海成名已久,并且在诗歌口语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永不停止诗歌语言变革的步履,试图通过变换语言去洞察事物不为人知的秘密。《影子之歌》一改惯常的口语化的语言,在看似“轻浅”的语词中熔铸深邃的哲思,让语言变成有重量的“实体”,从中发现超越事物本身的不可知的力量。“影子有时作为案发之地,/像墙壁那样被铁锤敲打。/影子被高高举起、翻转过来,/现场的猎物般,被围困、取证,/颜色、性状、气味、比例,/一切丑陋不堪的隐喻,/都是在寻找事物的破绽出逃。”在这里,看不到小海从前“田园牧歌”般的歌吟,而是努力用怪异、撕裂、紧张甚至喧嚣的语言,追逐事物的深度本质,发现日常性事物的隐秘,从而完成形上哲思。小海的在这首长诗中的语言探索,就是重新调整词与物的关系,通过直接言说而非铺陈的方式,用个人的经验抵达事物的核心所在,给当下诗意日渐流失的世界以“粗暴”的逼视。
三、互文性: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指涉
新世纪以来,小海的诗歌写作呈现出一种新趋势,就是在诗歌中运用互文写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重新演绎、生发,以传统和现代互相映照的方式关注当下与此在。“虽是春寒料峭/我们怎么知道清明早已杂花生树/我们怎么知道汴河奔走了百里/油滑的商家抢着落下桅杆/仅仅只为了停泊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生就一副大丈夫或者小蛮女的模样/修面整容、看相算命,古往今来/那些个没头没脑的芸芸众生又去了何方”(《清明上河图》),诗人看似在描述《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情景,实则在言说当下的社会生活。面对日益繁复琐屑驳杂的现实生活,诗人透过这幅名画的场景,用平静的叙事姿态,叩询生命的真相,“没头没脑的芸芸众生又去了何方”,这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却将人生的无奈与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芸芸众生”的生命意义究竟在哪里?小海在诗歌的最后给出来精妙的回答:“原来都是你/都是因为那么些感觉绝望的头脑你还不曾找到”。这何尝不是现代人生命状态的真实的写照?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借古喻今正是这首诗的精妙所在。
小海针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进行的重新阐释或是仿写,如果说是诗歌表现题材的扩大,不如说是诗人试图修复文化与现实的断裂,寻找一个现代生活的全新的关注视角,构建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文学经典的重现以及历史、文化、文学人物的“复活”,可以使诗歌获得一种“历史性”,让沉眠的文学、文化之光在现代瞬间“闪回”,完成与当代生活的相互投射与映照。“你高兴不高兴都是因为一件事/你成天想着这件事/甚至拒绝吃饭,拒绝起床/拖拖沓沓,容颜不整/你在花园里想到的那件事/你在梦中完成的那件事/人间只有一间病房/这是唯一的希望/你是另一个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在春天/分担着你的悲伤”(《崔莺莺》),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人物——崔莺莺,在诗人小海的笔下化身为一个因情感苦闷而花容尽失的邋遢女人,这是对文学人物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生活“还原”。小海非常擅长书写日常生活场景,能迅速捕捉生活中看似最为细小却也是最本质的部分,并且通过那些细微而恒久的生活细节,抵达日常生活、生命的核心地带。正是这种还原式的文学重构,消解了古代文学经典的某种神秘性,崔莺莺不再是留存于戏剧文本中超凡脱俗、矜持高冷的“形象符号”,而是所有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的人的真实写照。小海将浪漫却略显哀怨的崔莺莺的故事进行了轻逸化处理,赋予人物更多的平庸琐屑的审美趣味,显现出人性的光泽,这也是小海最为擅长的诗歌写作路径。
小海对中国文化的书写,力求呈现中国文化那种天人感应、物我两忘的美学极致,从而表达生命自由的美妙化境。“这些字像水滴/却是咸的/这些字飞翔着/把仙鹤的影子/醇酒一样泼洒在我们身上/这些字像我们的祖先/漂泊异乡/在梦中走遍了世界/你可以看得到/今夜他们回来/衣袂飘飘/宁静的良宵/和我们推心置腹”(《诗中诗——戏题刘墉书法》),书法化为沟通人与祖先精神的纽带,现代与传统和谐律动,哪怕漂泊异乡,总能找到归乡的路,只因这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回望,有惊喜也有悲哀,既赞叹传统文化的奇谲瑰丽,但也不能回避传统文化中的沉重与不堪。小海对此有着明晰的态度,“选择在进行/他们寻找/你们等待/神女的邀请/一月在户/二月贮存/三月女红/四月出阁/五月从夫/六月绝食//能成为女战士/也能成为好母亲/湖水、镜子、白云朵、映山红/就是证据”(《无名神女峰》),无论是文学经典中的“巫山神女”,还是民间传说中的“村姑渔女”,总之都是女性忠贞的象征。这种道德的枷锁成为扼杀无数女人生命的利刃,小海带着对这种道德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书写了无数女人的凄惨无望的生存状态,或是成为抗争命运不公的“女战士”,或是成为传宗接代的“好母亲”,但无论怎样选择,对女人来说都是无比沉重和悲哀的。正是因为小海始终存在对历史、文化的清晰认知,因此在他的诗中总是能体会到感性背后那深邃的理性思考。
新世纪小海的诗歌写作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在现代与传统、本土化与全球化、感觉与经验、激情与理智、个人化与公共性、口语与书面语、抒情与叙事等层面不断建构一种诗性的平衡。始终对语言保持着心旌摇曳的敏感和屏声静气的敬畏,并不断寻找语言转向和突破,绝不墨守成规,重复自己。同时,在诗歌的叙事上,更加强化了叙述的成分,诗歌的戏剧性和画面感更强,尽管依然围绕日常生活建构自己的诗学,但视角更宏阔,掘进更有力,正逐渐突破碎片化、庸常化的生存经验而走向精神的沉着。
参考文献:
1.小海,李德武.气质·语言·风格——小海、李德武诗歌对话录[M]//小海诗学论稿.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438.
2.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Ⅷ[M]//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杨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41.
3.李德武.论小海[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3).
4.小海.生命与影子——《影子之歌》英译本序言[M]//小海诗学论稿.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464.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