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政策引领下,我国传统工业不仅取得了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等方面的进步,它还凭借科技创新同数字赋能、量子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并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如元宇宙、脑机接口等。诗歌创作必须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切中历史进程的脉搏。新诗界涌现了一批投身工业建设一线、积极探索新诗艺的诗人、诗群。为了呈现新工业写作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姿态,《诗刊》社组织、编选了《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呈现出新工业诗人在时代巨变下的创造性诗艺探索,反映出金属语言中人民生存及奋斗的伟大魄力。
一、反映了当代工业建设的图景
新工业诗的“新”首先表现在工业的“新”当中,它是传统工业向知识化、信息化产业拓深的“新”,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工业的“新”。这些新工业时代里的新动能和新创造,无疑会颠覆新生产队伍里诗人对工业进程的认知,重塑诗人眼中的机器世界。
早在20世纪初,郭沫若就将“轮船”“烟囱”等工业意象带入新诗。此后,围绕工业题材,我国更是有不少诗人借机器表达了自己对生产力变革的礼赞。但这些作品大多只是将内容聚焦于单个的机械物件,或是笼统地去概括某个工业生活片段,缺乏对工业生活全面且深入的叙述。而在新工业诗中,工业生活不再只是集体记忆下的死物,它的任何一个部件都成了可以与诗人互动的活体。因此,这些诗中的工业建设图景是深含诗人个体情感与理解的私密经验,是极具活力的动态记忆与艺术审美。
在诗人巴音博罗眼中,工业建设是钢矿硬度和心灵软度的交融。他的诗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打开了炼钢厂上的时间和空间,形象而准确地展现出炼钢所代表的非凡意义与个人的幸福生活。诗中,他不仅告诉我们铁与时间的关系——“铁,古老大地上徘徊的巨鸟/当它锋利的翅膀切割下一个又一个日子”(《矿山》),他还提及铁与自我的紧密相依——“我的骨头正一节节从肉中剥落/内在的铁被咆哮的豹子唤醒。”(《在大孤山铁矿》)不仅如此,他还写下了炼钢厂里生活的柔情,如“鸟群牵动原野”(《致一双被磨烂的手套》)、“婴儿们还飞翔在花朵的喧嚣里”(《钢铁厂是一小块折叠的田野》)。如果没有对炼钢生活细致的观察、没有对人与钢之间关系的深度追问,诗人也就不能展现出钢矿上诗意的生态,也就不能写出在工业生活里的刻骨体验。“暗蓝色的钢轨上,我们飘散的灵魂早已证实了/这个夏天全部的爱。我们还有大量时间需要挥霍/而围绕炼钢厂的一切都可以让我们互诉衷肠”(《那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是钢铁厂》),巴音博罗用执着的守望,写出了他对炼钢生活有力量且细腻的爱,为暗色系的炼钢流程注入明亮的诗意色彩。
二、预想了新工业社会未来的蓝图
在诗集《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中,我们除了可以见到传统工业如煤矿等产业的生产进步,我们还可以看见新时代带来的技术革命——即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革命的应用。在此条件下,当代新诗发挥了它想象社会景观、设计社会蓝图的能力,不仅让快件收发、自动驾驶等智能运输行业乃至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在生活中日常化,它还利用这些新概念、新设备、新技术,解构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并改变人们对物的心理感知与审美想象。而新变化更是让诗人们将个体命运放置在了开阔的时间维度中。在前沿科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他们用哲学的思考,把对未来工业社会的想象纳入了诗学探索中。
王学芯的诗堪称前沿科技的图鉴。他的诗将日常风物同信息工业相结合,用新异的视角透视着未来科技生活的肌理。在他看来,人们在未来科技的帮助下,是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桎梏,进而完成与宇宙、与岁月的对话,正如《两千二百二十一句耳语》写道:“用根缆绳将太空和地面连接起来/把火星月球一切卫星变成有线风筝/牵着它 穿过云雀的全景/带回那里的一棵草 一枚果核 一丝风声/让树木和小径 在地球的城市里/靠近一座阳光明媚的房子”“手指粘上一粒陨石的沙子 立即出现了/两千二百二十一句耳语/使太多的过去和悠悠岁月/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了花瓣的印戳。”
王学芯还善于将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的物件转化为传统的诗学意象,给冰冷的金属植入典型抒情客体的形象美、灵动美。《云工厂》就搭建了云朵与工厂之间的诗意桥梁,将人们对未来的展望表现为由屏幕至天空的想象迁移,“云上云下的工厂/正是现代人视觉怒放的第五部分/或是一个又一个特写镜头里的脸和洁白牙齿/使微笑和一杯青翠的水/在电脑桌边持续出现银光波纹/而这/或许就是我/以及所有人/一直看着的透亮天空”。“梦的纯度正出现地球新发现的一切/并在我的区域或附近/迅速购置出一棵树的扩充状态/让星星的眼睛伸出叶簇/亮烁烁的 穿过/空间/和/空隙”(《蓝图》),量子网络承载起诗人对未来科技的美好幻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难题在梦的科幻世界里也获得解决的可能。以憧憬种出的想象之树,是诗人赋予机械的超越性生态景观,令金属也呈现出艺术象征的生命美。
新工业诗以科幻的方法想象当代工业未来的蓝图,这不仅表现为诗人将“网络”“芯片”等科技名词纳入写作题材,还体现在诗人对人与物在未来中生存关系的设想和思考,进而展现出现代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取向。王学芯抓住未来工业社会的“未知性”,重塑人与科技间的互动,让想象在效率、发展中饱含人文情感。《元宇宙》:“链接着动作敏捷的社会系统智能系统/从镜像一样清晰的世界中/取出超越宇宙 深度融合/定义的事物的回声 以及/经济增强的吸收力/使所有流动的内容通过我们的耳机。”虚拟的数字宇宙是人类拥抱无限可能的未来,于是我们的躯体可以外化为“目镜”,让自己在互联网里呼吸、行走,在数字的光芒里获得“而我们新得/似乎没有一点影子”的奇妙体验。作为诗人,王学芯以挣脱现实引力的设想,构建了历史龙骨上堪称“神迹”的赛博文明。蒙田说:“强烈的想象会变成现实。”对发展巨变的大胆构想,无疑是工业未来可能实现的另一种基础。
三、开发当代诗歌的新主题
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诗,无论是抒情性的、史诗性的、还是戏剧性的,都是在继承和重复中创新的”,不管诗歌经历了怎样的审美创造,它的意蕴核心都应该聚焦在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上。新工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介入,改写着人们的文明系统和历史系统。本身就敏锐的诗人,早已察觉了人生境遇和人类命运在新工业下的嬗变。这些变化更是无不渗透着诗人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乃至现实与虚拟的审察。他们笔下的新工业诗,为现代人类在新时代中找到了新的诗意路径,贡献了新的诗学帮助。
在新工业中,由于大规模集体化的生产模式被人与机器协同合作的工作方式逐步取代,人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密切。而这种共生共存的工业运转机制,让诗人走出了对工业的单向度情感叙述,他们重新理解着人与工业各自的价值存在,重构了新工业诗里“人”的形象。“石头、泥土是有锋芒的/站、坐、蹲、跪,都不行的话/躺下,就是坦途”(《采场上,制作一个踏板》),温馨用焊接过程中对细微之物的观察,将人的焊接动作延伸至人的生存方式,用“躺下”打开生命的另一种境界。诗人的想象还为矿工身份打开了精神上的天空——“没有谁能禁锢/生命的自由翱翔,大架上/焊花飞溅出/翅膀的光”(《大架上的师兄》),恰是因诗人看得见日常劳作里生命非凡的高度,所以才令焊花拥有了飞翔的轻盈。虽然诗人写的是师兄,但诗人实则是借师兄写矿工群体,将普遍性的存在哲学寄寓在了个体的生活场景中。
在以往的工业诗当中,多有对工业破坏环境而抒发的悲叹,并将人与工业放置在了对立面。但在新工业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工业建设里的自然景观反而成为了机械的血肉,变成人们新的精神抚慰物。“我若孤独/必是大漠卷起了沙暴/我若走投无路,肯定是戈壁遇到了断崖”(《荒漠书》),将大漠、戈壁纳入身体的马行,在俗世的风景里进行着与自然的对话,在苍茫的旷野里拥抱着自己的孤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得诗人与自然元素之间构成了特殊的情感连接,让诗人得以在温情的生态空间里同其他生命体产生灵魂碰撞,从而在世界、宇宙中找到工业革命里特殊的归属感。“镰刀要收割高原和群峰。/在骨盆之间除了收割水稻和玉米,还有/向上生长的低卑”(《冶炼》),壮美的高原与群峰同水稻、玉米以及低卑相遇,是汪峰笔下炉前工对内心的回归。在风物的纯净和美好里,诗人让工人走进了可栖息的生态精神家园,用坚韧的劳作精神呈现“炉前工在血水的内部/紧扣工业时代的皮带”之伟大。
此外,让新科技、新物件形成机械独有的浪漫诗性,是诗人在新工业场景写作中的热情追求。吴才华用大量短促、紧凑的词语,搭建起工业节奏中极具速度和力量的想象蓝图。《城市之光》:“在互联网,在电子设备上奔跑/背负锃亮的铁、在云层、林莽、群山奔跑/奔跑,是一个生命的荣耀/是一座城、一颗星体的核能量。”诗人的想象奔涌,让一连串的词句沸腾出电子科技的瞬息万变,展现了虚拟世界的无限可能。《在集成电路上快马加鞭》:“如扛起巍巍昆仑/用顽强、执着行进的电路/修筑一层层栈道,穿越咽喉地带。”吴才华笔中的集成电路是一代人的革命性想象,更是一代人在工业巨变中奋勇向前的精神写照。以个人的语言技巧,吴才华书写着机械内在的生命节奏,歌咏着人民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激昂礼赞。
作为具有史学价值、诗学价值的艺术品,新工业诗在记录时代、反映社会巨大进步等方面已经发挥了作用,但它还有着可待开发的空间。对于如何更具体、深入地描绘人与工业、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深究新工业给人的伦理精神带来的新冲击等问题,新工业诗还需努力。而如何增强现实感、如何将工业知识变成诗性经验,这都值得新工业诗人继续思考。
(指导教师:程继龙)
曾露蝶,2002年生,广东湛江人。现就读于岭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作品散见于《宝鸡日报》、《星星》等刊物。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