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歌——读评刘年诗歌三首

作者:蓝雪花   2024年06月07日 15:20      0    收藏
 比起诗人骑着一辆摩托车行过的万里路来说,他眼里的山水只是生命的背景,那些被时间磨砺的尘埃印痕,才是他所遇、所思、所悟的“质真若渝”的诗篇。

       从诗人的作品里寻找合适的文本,是个难于取舍的课题;确定后才发现自己选的三首居然都是“歌”题,那就顺势带一笔中国古体诗的“歌行体”,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韦庄的《秦妇吟》等;但我更想以《文章辨体序说》里的“句语浑雄,格调苍古”、《诗薮》里的“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昭昧詹言》里的“情辞摇曳,流动不居”,来表达我对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泱泱文脉的赤诚敬意。


一、得失寸心知

       我以为的“知”,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生命领悟。
       我以为的“懂”,不是点头附和,不是心照不宣,而是人生洞彻。

       它们都来自个体意识对群体无意识的悖逆,例如诗人的《懂歌》:


《懂歌》

水上钓鱼的,并不懂水,真正懂水的,在戈壁滩上打井
钻入山的内部的,并不懂山
懂山的,已经把石头放下,在雪崩之前原路返回

懂画的,迟迟不肯落笔
懂得穿衣的,不会在蝉翼般的月光里穿衣服
炭虽然懂得雪,但只有那串深深的足迹,真正懂得喀拉峻雪原


       人们年轻时不懂“生活在别处”的哲学,经历后方知“诗,在诗外”的深意:文本第一节,从只存目的而不懂生死存亡的“钓鱼”表象,到无中得有的“戈壁滩”,再到物理解剖式的“钻入山的内部”,直至迷途知返。
如果诗写到这里就结束,那这首诗还只是“知见”。

       所以:
       “懂画的,迟迟不肯落笔”,是怕画不对还是怕画不好?
       其实都不是——画皮画骨难画魂,才是最大的难点。
       “懂得穿衣的,不会在蝉翼般的月光里穿衣服”,是为了舒适还是为了美?
       其实都不是——就像纯洁,如果不能“抛弃所有,虚空也无所装扮”,就永远无法体悟初心是什么。
       末句的“雪”意喻自然,“炭”意喻生存;“但只有那串深深的足迹”,才是知之而行的懂,才是“真正懂得喀拉峻雪原”后,“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懂——见天地不难,见众生也不难,唯有见自己,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诗歌是洞见的艺术,它必不在文字的浅表,而在它照彻之处。

       读刘年老师的诗也有几个年头了,最深切的体会是他对“知行合一”的践行与开拓、对真知灼见的笃行与引领。


二、浓淡两相宜

       谁说中国古典的美不能在现代诗歌里开出花朵?
       谁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不能在宇宙间纵横捭阖?


《色达歌》

放假回家的女子,骑着单车,袈裟飘飘,像朵火苗
她消失的地平线,云,开始燃烧
燃烧,到巴颜喀拉的雪为止
夕阳换成了月亮,火焰换成了海水,袈裟换成了旗袍


       在藏语中,“色达”的意思是“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达境内出土了一块马形的金块而得名。色达县位于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以格萨尔文化、寺庙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来自百度)

       这首《色达歌》里古典美的诗意不言而喻,我还专门听了一下诗人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平台里的、一位歌者的弹唱版,也很美。但我想说的是这首诗的意义:
       读者能明确地发现诗中景象的流动和变化,由“火苗,燃烧”到“雪”再到“海水”,我们也能清晰地找到与之对应的“女子”“袈裟飘飘”“换成了旗袍”。这样的情境像不像“仙女入凡尘”?
但这种解读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在“僧”“俗”之间产生迷惑,就像未能成悟之人,对“色空一体”的不解一样。

       我喜欢这首诗的“文以载道”。
       我对这首诗的解读是:入世无“我执”,出世无“空执”。
       作为出生在青藏高原的我,我更理解“巴颜喀拉的雪”,在诗歌中,是“源头”,是“圣洁”的生命原初意义。

       如果我们用那三个人类的终极提问,看看这首诗能不能回答:

       我是谁?
       是“放假回家的女子”。是“袈裟飘飘”。
       我从哪里来?
       “巴颜喀拉山的雪”。
       我到哪里去?
       “火焰”(涅槃)。“海水”(新生)。

       最终真理的完美形式绝不在某种完满性和看似“完成”的过程中,而在于追问的、深密的、被遮蔽的运动中。

       ——海德格尔


三、一望黯销魂

       读到诗人的《雄鹰歌》,让人想起“大方无隅”,“质真若渝”。


《雄鹰歌》

鹰起,白云四散;鹰落,电杆有了苍松的庄严
鹰来,蓝天有了意义;鹰去,蓝天一片荒芜

加油,鸣笛,摩托车叫出了鹰的尖厉
路,惊慌逃窜,钻入大漠

我来,人间有了意义;我去,人间将一片荒芜


       在所有诗人的笔下,具有大象征意义的意象,都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历练:

       古代人类之所以崇拜鹰,是因为人们发现,鹰是无惧狂风骤雨,飞得最快、最高的猛禽。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动物文化中,鹰的象征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是权威、勇敢、飞翔、力量、快速、自由的象征。(来自百度)

       鹰,在这首诗里,是一种妙有,它在文本第一节,不但能让人领悟“缘起,缘灭”,还会因为“庄严”和“意义”这两个词语,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自由真相。

       第二节是个对比境:当真正的自由从天上到了人间,就变成了“尖厉”和“惊慌逃窜”的现实。这也让我万分感慨:人类如今所面临的现实境地,和纳兰性德一句“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相比,不仅仅是农耕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区别,还有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人类科技文明的巨大落差感。

       但我依然要对文本末节表达中的独有性诗意发出赞叹:“我来,人间有了意义;我去,人间将一片荒芜”,如果站在一个小小的“我”的角度,和“鹰”没有区别,缘聚缘散罢了;如果站在“我来”和“我去”的角度,那就是另一重境界,很像诗人认可了人类对造物主的假设,却睥睨这个存在一样:即使人间如你所造,若无一个个小小的“我”的来去,你依然是个连自己也确定不了的空幻之无。

       最后,我以为诗人刘年的作品,做到了佛罗斯特的这句话:

       诗歌的材料应该在经验上平凡,但在文学上非凡。

                                                                          二零二四年四月十七日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遇火山,星耀北疆: 《诗刊》社·乌兰察布首届星火诗会将启幕
  2. 张于荣长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出版
  3. 9月4日晚8点 | 诗歌大擂台(第33期)
  4.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5.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何郁:少年才气晚来诗——阅读胡笛诗画作品《落寞情思》的几个维度
  8.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9.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10. 直播预告 | 中国诗歌地图 · 诗意乌兰察布暨首届星火诗会改稿会
  11. 完整榜单>>
  1. 宋耀珍长篇散文诗《红》研讨活动举行
  2. 陈年喜:稿费可以解决当下生活,但未知的老年让人焦虑
  3.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晓角:三天过完十六岁
  4. 存在之思与超现实之越——王山《在白马寺遇见一只鸽子》简评
  5.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杨瑞芳:我把乡愁扛在肩上
  6. 小树林儿童诗社两部诗集首发,专家研讨“让孩子拥抱诗”
  7. 2025大理诗歌季·最早叫云南的地方·《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将在祥云举办
  8. 冯茜诗集《大兴安岭的星光下》出版
  9. 代雨东诗词新作选
  10.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