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为证|李少君

作者:李少君   2024年04月06日 08:40  中国诗歌网    1936    收藏

中


作为一个湖南人,对杜甫为何最后流落湖南死在湘江的一条船上,以前有些不解。杜甫在湖南留下过一首著名的《登岳阳楼》,初读就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全诗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首先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天地之间,一人登楼独对,整首诗是一种全视角,整个世界都汇聚到了眼前,都在视野之内。天下战乱分裂,乾坤就浮在眼皮底下的水上,动荡不已。自己孤身一人,和亲友都失去了联系,寄生于一叶孤舟之上,前途茫茫,战事还在关山北继续,家国种种忧虑涌上心头,以致老泪纵横。

何等悲哀!何等孤独!何等无奈!何等沉痛!这首诗有着一种扑面而来的强大冲击力。后来读了陈尚君先生的《杜甫的大历三年》一文,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杜甫其实是没有任何准备一路飘零到的湖南。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蜀中大乱,时居夔州年已五十七岁的杜甫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向江陵友人李之芳等求援,正好次弟杜观联系上了杜甫,约定一起去江陵。杜甫决定前往,行船由水路过巫山、峡州、松滋等。谁知到达江陵后,杜观失去了联系,李之芳遽然去世,杜甫失去了依托,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杜甫只能前往湖南方向试试,乘一条船随水飘荡,被迫一步一步走向了绝境,此时局势混乱,风雨飘摇,杜甫贫病交加,最后死在了湘江之上,真应了杜甫自己的诗“自古江湖客,冥心若死灰”。

了解了杜甫这段经历,再读《登岳阳楼》这首诗,可谓字字泣血,句句为证,这是杜甫至暗时刻的真心之作,对应着杜甫的心情、遭遇、现实和时代。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明代王文禄称杜甫诗歌“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诵之如见当时气象”,可谓确凿无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是人诗互证,都是杜甫的切身经历和生活写照。“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诗史互证,乱世的记录与对个人的巨大影响。

《登岳阳楼》是公认的杜甫晚年名作,可以说是千古名篇。之所以如此,我觉得从作者的角度,这首诗堪称“以诗为证”,呈现了诗人晚年孑然一身四处飘零仍心忧天下的忧患形象。从读者的角度,这首诗做到了“情景交融”,具有现场感,牵引读者身临其境,千百年后仍可“情境还原”。

亚里士多德、陈寅恪等都有类似的观点:诗比历史更真实。陈寅恪说:“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他说唐诗清楚地谈到时、地、人,谈到人的感情、关系,融成一气。故诗有史之意义,甚至比史更可信。米沃什在《诗之见证》中则说:“诗比新闻更可靠”。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诗为证”的传统,以诗记载事、情、人。屈原在《离骚》中自述生平。杜甫更是最自觉地对一生采取以诗为证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自传体性质,是自传性诗人,一直突出诗人主体意识。清代蒲起龙称:“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矣”。从诗中可以读出诗人生平,杜甫的诗可以与杜甫的人生对照着读。

“诗言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律令,朱自清先生称之为“开山的纲领”,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认为“志”与“诗”原本就是一个字,包含三个含义:记忆、记录和怀抱,所以,诗本质就是记事的,包含着史的含义。怀抱则趋向“诗缘情”。引诗证实与借诗抒情,是古典诗歌两大功能。所以,中国古典小说中常出现“有诗为证,诗曰”的说法。《三国演义》不时出现“后人有诗赞曰”、《西游记》中常有“怎见得,有诗为证”的说法等等都是如此。可见诗歌比小说有更真实的力量。

西方有着“诗歌见证”的传统。诗人奥登就强调诗歌的见证性,他说:“诗歌的责任之一是见证真相。道德的见证者会尽最大能力说出真实的证词,因此法庭(或者读者)才能更好地公平断案”,奥登从早期重视“诗歌介入”转变为后期的“诗歌见证”,奥登的见证中包含着道德、真理和德性的真谛,甚至认为这是诗歌的终极意义。也因此,布罗茨基称奥登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1981年,美国诗人卡洛琳·弗池提出“见证诗歌”,强调诗歌应以见证、记录历史及社会事件为己任,并于1993年出版《谨防忘却:20世纪见证诗歌》。差不多同时,波兰诗人米沃什在《诗的见证》里提出:“诗是对真实的热情追求”。比较卡洛琳·弗池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诗歌见证的重视,米沃什显然强调的是诗歌的个人见证的意义。

在现时代,以诗为证的传统尤其重要,这也许是区别人类写作与AI写作的最重要证据。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文字,人和AI的区别则是人有情感,以及情感的记忆和历史。AI也会文字,但AI只能将词语组合,永远不会有人最初的动心、之后的纠结以及最后用文字抒发、记录和整理心情的创作。

诗歌具有“活档案”作用,可以记录书写人之行为、事件以及情感史和精神史。人是一个情感的主体,情感书写就是人之为人的证据,人可以做到“有诗为证”。也因此,近年来出现“情感转向”的思潮,在AI汹涌来袭的时代,文学尤其诗歌对于人的意义被放到了突出位置。没有被文字记录的行为和精神活动相当于不存在,人作为一个情感和精神的存在,需要有文字的记录和印证,作为存在的痕迹和证据。

因为诗歌的存证和见证作用,以诗为证、人诗互证、诗史互证都具有特殊意义,诗歌可以把我们带回到历史的现场,继而产生代入感,让人类感受到历史的源头以及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人类情感、精神和力量。这也是一种真正的情境还原,真正好的诗歌,都是有情境还原的力量的。比如杜甫的诗歌就非常典型。

在某种意义上,诗歌就是用最精粹的文字对具体情境的截存,就是对具体情境的永久定格。人所写下的诗歌背后一定是有故事的,并且可以情景还原的。AI却不可能,因为AI并未真正经历那些感动、喜悦和痛苦。AI所呈现的,只是词语的组合,情景的借鉴,AI并未真正经历过一切,比如创伤记忆,比如爱的激情和羞涩,比如明丽山水间的新鲜活泼感受,AI因此无法带领阅读者返回往昔现场,重新体验作者当时感受的氛围和心情。只有人可以讲出诗歌后面的故事,讲出当时的场景和现场的感受和心情,可以情景再现,并永久地用文字保存储藏下来,传之后世。

人是一个情感的行动的主体,而诗歌可以为之作证。对于这个世界,古人早就确切地说过:“有诗为证”!



编辑:同一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2.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