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虚词之概论

作者:史啸虎   2023年09月01日 15:01      0    收藏

说在前面的话: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公众号留言处与各位诗友交流并点评其诗作时,经常感到一些诗作虽然格律无误,但在用词上,包括应用相关虚词方面存有问题。这使我想起了自己两年前曾撰写和发表的有关论述近体诗虚词问题的系列文章《我对近体诗虚词应用的看法》(一、二、三章),感觉它们或许会对诗词爱好者有所参考和借鉴。于是便做了必要的修订,尤其增加了自己的若干诗作为例以分析近体诗虚词及其应用的内容,还将题目改为《近体诗虚词之概论》《近体诗虚词之副词》和《近体诗虚词之其它》并再次发表。欢迎大家讨论。



人们在欣赏近体诗时,除了会衡量其格律,即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是否符合要求之外,还会看其描述的景物及其抒发的情感是否协调以及诵读时其声调是否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而评价其诗句,包括句式和语境是否流畅并具有语言的逻辑、意境和情调也非常重要。

如果说衡量前者好坏取决于诗作的实词,即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语的应用是否得当,那么评价后者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使用的虚词,主要是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词语是否适宜和贴切。在近体诗虚词这个问题上,有时候一字之差,审美效果不仅会有差别,甚至还可能谬之千里。本文拟详细论证和分析虚词在近体诗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希望能给近体诗爱好者以必要的启迪和帮助。

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讲究格律,即在句数、字数、对仗和押韵等方面均有一定之规,也叫格律诗。因其限制性规矩较多,却又负载着“诗言志、歌咏言”的抒发情感之传统,近体诗的语言特点也非常鲜明,既要以尽量少的词语及其句式组合去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在情感,还要在文字和语法的使用上显露出一种美感。

那么怎样才能让所写的近体诗具有这样的特点,或者说,怎样才能写出好的近体诗呢?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文章论述此事了。此系列文章只是想从近体诗中虚词及其应用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汉语以前没有区分诸如主谓宾之类的语言结构也没有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自古以来汉民族或使用汉语的其他民族人们怎么说话,后人就怎么说,也叫沿袭性语言。后来西学东渐,也就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语言及其语言学的引进,国人才开始模仿外国语,尤其是英语,对汉语进行了语言结构以及词类或词性方面的解构、分析与划分,此时,作为一种学科性语言的现代汉语这才开始产生。

尽管如此,古人早就开始研究汉语的虚词了。比如,先秦时代《诗经》里“且”这个字的含义就大有不同,很多且字起到的是虚词的作用。到汉代,陆续有文献,如《诗经》毛传、《礼记》郑注以及许慎《说文解字》等文字学著作提出了“辞”、“语助”、“叹辞”和“语词”等虚词的概念。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语言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更是明确指出了虚词在文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刘勰这句话一下子列出了12个虚词,而且还将兮字称之为“语助余声”,即语气助词或叹词,认为“夫”(语气助词)、“惟”(副词)、“盖”(连词)和“故”(副词)等4个虚词常用于句首,而“之、而、于和以”这4个字均属于多词性的虚词,在古汉语中既可作为副词、代词,亦可作为介词、助词、副词或连词,“于”字甚至还可作为叹词,所以刘勰说它们是组成句子的常用语,几乎所有的造句(劄句)都离不开它们。而“乎、哉、矣和也”这4个虚词则常用在句子末端作为叹词。

刘勰还说,这些虚词字看似不重要(据事似闲),用起来可少不了(在用实切),很多时候只要运用得巧妙,便可以弥补文体之不足,有时候一个字(虚词)用得好,可使好几个句子活泛起来。人们当然很忌惮外加的字(即虚词)用的不妥,何况文章和诗句呢?

古人为何对汉语中的虚词如此重视并感兴趣呢?因为他们显然看到了虚词虽然自身不能组成完整句子,但在语言表达上却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也即是刘勰说的“一字之助”。这个起到“一字之助”作用的字就是指的虚词。后人于是便将虚词称之为“助语辞”或“助字”。

比如,元代学者卢以纬就写了一本专门研究虚词的著作——《新刻助语辞》。清代语言学家刘琪也编撰了一本专门研究虚词的著作——《助字辨略》,里面收集的虚词(助字)为476个。为了便于人们创作格律诗词时使用虚词,此书还将这些虚词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部编次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卷。上面那些“助语辞”或“助字”也都是指的虚词。

由此可见,虚词以及与之相对的那个实词这两个语言文字概念并非舶来品,而是来自于汉语自身的发展。所谓实词是相对于虚词而言的,也就是说汉语字词按照其能否直接表达语义分为两类词,一类是实词,另一类就是虚词。

所谓实词是指那些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而虚词则是指那些不表示实在意义但也有语法意义,即不能单独成为句子但在语法上能协助实词起到一种组合语言和句子作用的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和代词等(也有人说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属于虚词)。心细的读者会问,为什么说代词既是实词也是虚词呢?这个问题我们后文在说到代词时会进行分析的。

有些文章将虚词分为两种,即现代汉语虚词和古汉语虚词。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两种不同的虚词,其实还是一回事。因为虚词就是虚词,用在现代汉语里就是现代汉语的虚词,而用在古代汉语或者用在近体诗中也就是古汉语虚词或叫近体诗虚词,只是用在后者中的虚词多是一个字而非由两个或者更多的字组合成的一个词而已。

比如在古汉语或近体诗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曾、将和忽”等只是一个字,而基于白话文并学习西方语言语法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就比较啰嗦,常用“曾经、将要和忽然”这样的两个字组成的词汇以表达同样的意思。

不要小看这个虚词,古汉语以及古典诗词中,尤其是近体诗中,虚词的应用不仅是很寻常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近体诗字数比较少,多则56个字,如七律;少则只有20 个字,如五绝。用这么少的字写成一首触景生情且意味深长的诗,不是一件易事,必须用最精炼也是最贴切的词汇去描述诗人的所见与所感,因此虚词的应用也就更显得重要和必要了。

可以说,近体诗如果离开了虚词,或者说不用虚词,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近体诗或者说几乎每一首近体诗都使用了虚词,而且有的可能不止一个。

就以王之涣的这首字数最少(只有二十个字)也比较脍炙人口的五绝《登鹳雀楼》诗为例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翻译过来就是:太阳紧挨着山峦慢慢落下了,黄河则朝着大海的方向流淌着。人们要想观赏千里之外的风景,那就请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吧。

现代汉语中“依”和“入”两个字都是动词,但在这首五绝中,“依”与“入”二字均变成了虚词的一种:副词,也就是古人说的“助语辞”或助字了。前者含义是“紧挨着”,而后者的意思则表示“朝着…..方向”。如果我们不是这么理解,也就无法理解或解释这首诗。此诗末句也有两个虚词,即“欲”和“更”。其中,“欲”是虚词中的助动词,也叫能愿动词,意思是要想,修饰表示穷尽的动词穷,而“更”则是虚词中的副词,表示愈加。

再如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诗云: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里打起的“起”是副词,放在动词“打”后面做补语,表示动作“打”的方向和结果。此诗表示黄莺儿被打飞了。莫教一词中的“莫”是一个典型的副词,意思是不要或不可。而不得一词的“不”与“得”两个字则前者是副词,后者是助词,“得”这个助词还常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够或可以。这首20个字的五绝就有4个字是虚词。可见虚词在近体诗中之重要性。

“莫”和“得”这两个虚词在近体诗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一个常用在动词前,一个常用在动词后,每个均可以组成十多个词汇,从而表达出非常丰富的诗意。如近体诗中常见的“莫教”、“莫让”、“莫折”和“莫敢”等以及“待得”、“赢得”、“识得”和“争得”等词汇。当然,这两个虚词字还可以与其它词性的字,如名词、介词或连词或前或后地结合起来,那样组成的词汇也就更多了。

既然近体诗中字数最少的五绝都没少使用虚词,那么字数更多些的七绝和律诗中的虚词显然也不会少。比如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如相问”中的“如”是连词,而“相”则是副词,“在玉壶”中的“在”字却是介词。

再如我近期写的这首七绝《天雨感怀》,诗云:



不知何故总多忧,一箧诗书空白头。

前路随心天忽雨,风高蝉咽水中洲。



该诗首句不厌中的“不”、“总”和“空”三个字都是虚词的副词,“不”表示没有等否定的意思,“总”表示总是、一直或一向等,而“空”则表示徒然或白白地。末句中的“忽”字也是虚词中的副词,表示忽然的意思。而“何”字则是代词,“随”字此处作跟随解,则为介词。这首28个字的七绝中有6个字是虚词。

五律也举自己近期写的一首《鹏城云月》为例,诗云:



雨后起清风,闲思暮色中。

人多喧市井,我独望楼丛。

灯影如摇树,街声正满空。

鹏城云月好,欲饮与谁同。



这首五律中虚词也不少,颔联中人多的“多”是副词,表示大多意思,我独的“独”字则表示唯独,也是副词。颈联的“正”字则是副词,意思是正在,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而尾联的“欲”和“同”也都是副词,而“与”字则是连词。

七律的例子则有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其中间的颔联和颈联两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其中,“欲”是助动词,“为”和“将”都是介词,后句的“何”则是作为虚词的代词,而“不”字则是副词。

由此可见,近体诗中虚词的使用显然是非常广泛的。那么汉语中的虚词一共有多少呢?大家知道汉语的实词很多,《现代汉语词典》收实词5万多个,《辞海》则收了9万多个字,常用实词字大约也在1万个左右。相比之下,虚词则要少得多,有人归纳统计现代汉语里的虚词约在500个左右,常用的也就仅约150个吧。

那么古汉语虚词又有多少呢?有人认为比现代汉语的虚词多得多。我没有统计过,但估计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与古汉语虚词的数量应该差不多。后者可能稍微多一些。

从《诗经》开始古人就很喜欢使用虚词。就拿前面说的《诗经》中的“且”字来说,既当实词,又当虚词。虚词中,“且”字既可以当副词,又可以当连词或助词,不仅如此,就是作为不同词性的副词或连词或助词,且字也有好几种意思。

比如,《诗经·唐风·山有枢》云:“且以喜乐,且以永日。”这里的两个“且”都是副词,都表示暂且或姑且的意思;而在《诗经·郑風·溱洧》“且往观乎!”一句中,“且”词性同样还是副词,则是再、又的意思(孔穎達疏:“且复更往观乎。”)。但在《诗经·小雅·車舝》中,“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这一句中的且字却又是连词了。且字在《诗经》中用作助词的例子有《诗经·郑风·褰裳》中的一句:“狂童之狂也且。”不过,此时的“且”读作“居”,读音也变了。

且字当实词的例子《诗经》里也有。比如《诗经·周颂·有客》曰:“有萋有且,敦琢其旅。”那么,且字在这句话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毛传》就认为:“萋且,敬慎貌。”这里,且字是作形容词使用的,与萋字一样都是表示恭敬的样子。

由此可见,中国汉字的词性如此多变,几乎到了神奇程度。我们在写作近体诗时多斟酌所用字词的词性及其可能具有的截然不同的词义对于正确应用虚词显然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古汉语中使用过的虚词可能多于现代汉语虚词,但随着时代演进,语言在进化和发展,很多虚词不再被使用了,其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到了现代,虚词总数居然比现代汉语的虚词还要少一些。

根据何乐士先生编纂的1985年版《古汉语虚词通释》,该书仅收录了549个虚词,其中副词364个,占了一多半;而介词、连词和助词各70多个,叹词和代词加起来也有70多个,助动词和不定数词则有20 多个(这里的副词 、介词、连词等虚词有不少是一字多词性的,所以才会出现各别词性虚词相加数额超过了收录总数的情况——作者注)。但是其中我们能所熟知的古人在文章或诗词中常用的虚词总括起来也不过100多个而已。

《尚书•尧典》记述舜的话说:“诗言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主要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抱负。那么诗人之志如何才能通过近体诗更好表达呢?像现代诗那样都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类的实词去平铺直叙行吗?显然不行。因为那样写诗就是一篇记述文而没有近体诗的诗味了。要想让字数不多的近体诗具有浓郁的诗味,使用虚词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问题上,古人早就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了。为此,我还是引述一下著有《助字辨略》一书的清代语言学家刘琪的话吧。刘琪在那本虚词专著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刘琪这段话表明,虚词非常重要,离开了虚词就无法构文,或者说诗文就算写出来也无法准确表达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少用了一个虚词甚至会使得某句诗文白写了,而错用了一个虚词,则整篇诗文就会显得意思不明了。还会认为虚词可有可无吗?对于刘琪此说,我持赞同的意见。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近体诗或词。初时并不领会也不注重研究虚词在近体诗中的作用,后来写的多了,也就愈益感到写近体诗时活用虚词的重要性。近体诗字数较少,对格律要求又十分严格,诗的语言就必须非常精炼和提纯,但又得让读者看得懂,读起来顺畅上口,这就需要诗人字斟句酌地下功夫。

近体诗中的实词主要起到写景叙事和描摹具象的作用,或者说在近体诗中起到一种骨架的作用,但要让近体诗在描述景物之同时还能富有神韵地抒发出诗人的感情或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作的言外之意,使之丰满起来,富有意境,就得借助于虚词。或者说,近体诗要想达致语近情遥、形神兼备的目的,不在诗句的适当地方恰如其分地使用虚词是很困难的,也是绝无可能的。

最后,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想以我自己前些年写的一首七律为例进行分析以表达虚词在近体诗中重要性。



七律

《岁末抒怀》



鹏城虽好未堪留,一水三江可泛舟。

何必自家图富贵,得为农政道忧愁。

迎新除旧分殊路,弃企从研已白头。

老去不甘无所事,文章千古尽绸缪。


注:鹏城,深圳别称。一水三江,指广州,珠江的三条主要支流——东江、西江和北江汇聚于此地,形成珠江,再流向大海。故称之。平水韵下平十一尤。此诗2006年12月31日作于深圳。

那年我已经56岁了,刚从深圳调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从事“三农”问题研究。这首诗比较好地反映了自己当时的情感和抱负。为何我要选择这首七律进行虚词分析呢?因为此诗在虚词的使用上比较有代表性,几乎每一句诗都至少有一个词性各异的虚词。

比如,这首七律的首句就有“虽”、“未”和“可”等3个虚词,其词性分别是连词、副词和副词;其颔联虚词有副词“何”和介词“为”2个虚词;颈联则有方式副词“分”和时间副词“已”等2个虚词;而此诗末句的虚词则有副词“不”、副词“无”、代词“所”和副词“尽”等4个。

稍作归纳统计一下可见,这首七律4句诗56个字,一共使用了11个虚词,其中有8个副词,1个连词,1个介词和1个代词。可以说,正是这11个虚词在此诗的各个诗句中的适当使用使得这首七律各句的起承转合显得比较自然,读起来才可以一气呵成并将我当时所想表达的那种迎接研究事业挑战的豪情倾泻无遗。

但反过来,如果这首七律没有使用这些虚词或者使用得不那么恰当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我不知道,也难以想象。但我想,任何人在阅读任何一首没有适当虚词修饰的诗来估计都会感到索然无味的吧。

谈到这里,我想读者对近体诗中使用虚词的重要性都应该有所体会了吧。近年来,我在与很多诗词爱好者讨论或点评他们的诗作时也经常建议他们在创作近体诗时多关注或研究如何使用虚词,以更好地让自己的诗作能够有血有肉地丰满起来并富有韵味。但愿此文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并起到这么一种良好的促进近体诗发展的作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2.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