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者: 2022年08月10日13:34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赏析现代长诗《中国脊梁》

张燕玲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我就是心怀崇敬的心情,阅读贵州省作协会会员黔顺峰的现代长诗《中国脊梁》的。
读罢,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到是新时代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一部生动教材。
《中国脊梁》是根据2009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出的李大钊、方志敏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精心创作的。作品运用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段,精巧构思,匠心运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出生于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但共同为新中国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艺术形象。长诗的成功除了得益于每一个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动人因素之外,还在于它在艺术上,与同类题材的诗歌相比,有不少新的探索和突破。
   一、面的精准
长诗从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选取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这一段特殊的岁月,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生命的艰苦奋斗岁月。
在历史长河里,这一段岁月很短,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又很特别。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无数中华儿女以爱国救亡为己任,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同仇敌忾、和衷共济,凝聚起不屈的力量,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尤其是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所进行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和嚣张气焰,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奏响了气壮山河的战斗凯歌,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争先恐后奔赴战场、投入到抗日战争最前线。我们不会忘记,“七七事变”爆发不久,100位英烈之一的赵登禹,带领132师将士在北平城外誓死守卫,奋勇抵抗,直至中弹牺牲;我们不会忘记,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钢铁战士杨靖宇;我们不会忘记,一代名将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身中数枪,仍卧地浴血督战……“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正是四万万中华儿女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坚定信念,不但挽救民族于危亡,也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彪炳史册的重要贡献。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爱国爱家,信仰坚定的先烈们的忘我奋斗,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段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必须牢记。牢记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各种文艺作品描写先烈们的奋斗岁月。《中国脊梁》这一部长达1.9万余行的长诗,正是用诗歌这一种艺术题材,生动再现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二、点的精准
一是体现在人物的精准,为人物的塑造大为增实。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是人民创造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是中华民族那一段特殊岁月杰出的代表。一个个代表人物就是一个个精准支撑特殊历史岁月发展的基点。一个个代表人物都用一件件典型事例,推动着这一段特殊历史的发展。作品从独特的视角,展现一个个英模的先进事迹,既不去着意渲染,也不去人为夸大,更不去片面拔高,而是通过某一些最为独特的,最富有表现力的艰苦奋斗场景的描述,来展现英雄故事、表现英雄人物。每一位英雄人物各具独特个性,有的平常,有的传奇,有的忠厚、有的智慧,有的诚实,甚至还带有几分怯懦和羞涩,但是,在他们朴实的外表下,都藏着一颗坚定而又坚守的心。如李大钊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诗歌是这样讴歌先烈的:你为什么要选择走在路的前面啊/路的前面没有路标啊/ 路的前面荆棘丛生啊/ 路的前面坎坷不平啊/路的前面黑灯瞎火啊/路的前面陷阱很多啊/ 哦,为了庶民的胜利/在你心里/胜利是必须的/ 胜利更是必然的/ 对胜利/ 你是很有信心的/也是很有耐心的。
又如刘胡兰,小小年纪,就在党旗下宣誓: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最后慷慨就义。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他深情地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诗歌把读者带回那一段渐行渐远的岁月:走云周西村去/ 走进那一个寒冷的冬季里/ 看一看/她到底是怎么样参加妇女解放培训班的/ 又是怎么样刻苦学习的/ 看一看/ 她到底是怎么样在斗争会上/ 揭露封建习俗残害人们的/又是怎么样痛斥封建主义的/ 看一看/她到底是怎么样发动群众为前线送公粮的/又是怎么样发动妇女做军鞋的/看一看/她到底是怎么样领导土改运动的/又是怎么样执行土改政策的/ 看一看/ 她到底是怎么样配合武工队镇压反动村长的/又是怎么样斗地主的/ 看一看/ 她到底是怎么样追求自由恋爱的/又是怎么样精心护理受伤战士的。
再如赵一曼,无论何时何地,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最先在南方工作,后服从组织调遣,到东北工作。在东北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她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身负重伤的她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诗歌是这样把读者带到东北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你是生长在南国的一朵红色的花/ 却盛开在北方的雪地上/ 那花很鲜/ 那花很艳/ 那花很红/ 那花很柔/ 那一朵花的适应性很强/ 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仍然像在南方那样绽放/ 仍然在白山黑水之间 鲜艳着/ 灿烂着/ 当民族危难时刻/ 那花会变成一把剑/ 刺向侵略者的心脏/那花会变成一支枪/射向侵略者的头颅/ 因为那一朵花/ 是用血和泪/ 喂养了剑的锋芒。
正是赵一曼这一个人物的这一个点,支撑起东北民众反对侵略。因而,也就愈加显得真实可信,感人至深。诗歌没有一句空喊口号,也没有议论式的诗句,但一个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一个个志士仁人崇高境界,留给读者很深的印象。
二是体现在细节的精准,为人物的塑造大为增色。比如,方志敏烈士,诗歌是这样描写细节的:那一天/你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农家/ 从此/ 就养成了清贫的品质/从此/你就过上了清贫的日子/那一天/ 你依旧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 一路步行到上海/寻求真理/ 那一天/ 你依旧穿着一双破草鞋/挨家挨户传播革命的种子/那一天/你依旧用两条半破枪/ 领导农民闹革命/那一天/ 你仍旧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 出席苏维埃代表大会/ 那一天/你在台上开会讲话/ 依旧喝白开水/ 那一天/你破旧的衣服破了/你依旧自己缝补/ 那一天/你的头发长了/ 你依旧自己理发/ 那一天/ 你生病了/仍旧咽下菜糠/ 那一天/你被捕了/ 对你搜身/ 搜出了清贫/ 那一天/你仍旧用一支旧的笔/写下了 《清贫》/ 那一天/ 你仍然穿着破旧的衣服/英勇就义了。    
读罢,一个热爱中国,一个清贫共产党人的形象,跃然而出,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这些细节虽然十分生活化,像是在不经意中随机道出,但它们确比一大篇慷慨激昂的宣言,更富艺术表现力。
三是体现在环境的精准,为人物的塑造大为增彩。注重在特定的环境中塑造人物,使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有机统一中,一步步得以充实和发展。如诗歌是这样描写毛泽民烈士成长的环境的:大哥有梦想/你也有梦想/ 大哥走一步/你也跟着走一步/大哥是你的榜样/ 你是大哥的助手/ 你的梦想有棱有角/ 看得见/也摸得着/并为之奋斗/ 一直有人在引导/ 一直有人在呼唤/一直有人在招手/ 于是/ 你招之即来/ 你从韶山冲来/一路血雨腥风/来到长沙/ 来到时代的洪流中/来到安源路矿/ 来到工人的疾苦中/来到上海/来到惊涛骇浪中/ 到汉口/ 来到虎穴中/ 来到瑞金/ 来到困难中/ 来到新疆/来到陷阱中。
这一种环境与人物描写,作品最令人称道的地方,也许就在于此。
相信,《中国脊梁》的诗歌之美,将继续凝聚合力、释放正能量,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激励着中华民族后来者,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