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风诗集《雨在他们的讲述中》:形式、语意与现代困境

作者:王家铭   2022年05月19日 11:45  文艺报1949    977    收藏

123EDCAC-1EEB-411D-A75F-0DDCDE0FACD6


格风的写作很容易唤起人们对诗歌形式的重新思考,然而奇妙的是,他作品的形式几乎均是以一种极端散漫化的方式呈现出的。通常而言,诗歌的形式感与严密的音律和精心的结构等因素有更大关联,但在格风这里,他以极具个人辨识度的风格制造了一种无形式的特殊的形式感。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种形式感是通过对形式的轻视而抵达的,他脱离了不少诗人在遣词或布局时难以消除的紧张感,在他的诗中,语意的自由流淌令语言获得了随意增生的活力,令语言在与现实交锋时具备了一种肆意冲撞的能力。这种去形式化的方法反而构成了当代诗歌在形式构建上的独特方式,其实这种方式也可以在一些第三代诗人的写作中寻得踪迹,但格风的特质在于,他在语意的自由方面达到了近乎任性的程度,在漶漫为氛围感的无拘束形式里,他几乎是随心所欲地驱使语言来呈递事实或表情达意。

语意即话语所包含的意义,之所以从语意的角度来谈论格风的诗,原因是它对格风诗歌的语言、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均有指涉。如前所述,格风诗歌在话语意义上时常显示出强烈的任意性,在语言自由滑行时又给它装上随时可拆卸的刹片,靠突然中断或又复生的语意令语言获得一种风格化的行动力,其间有时也蕴藏着视角的转换。如“突然有雨落下/雨在他们的讲述中/散发奇异的花香”(《雨在他们的讲述中》),在这个三行短句中,“雨”的出场看似是背景化的,实际上到了第二句“雨”却处在主语的位置,而从语意上来讲,“讲述”一词的施动者则是“他们”,令主语获得了巧妙的被动性,到了末句,“雨”又旋回到了作为对象的主体身份。格风擅长极其自然甚至漫不经心地呈现出事物,却不对它接续上描述性的话语,而是将其悬置在那里,转而开启由语言波及的文本内容的新一轮流动。这种写法似乎有点像意象派,但他在意象的并置间呈现出的是非常具有动态感的画面,这也加强了语意氛围中那种自在漫溢的感觉,如这样的句子:“煲汤。翻译。开门释放人质/秋天的甘蔗林/废弃的铁轨与火车/经过那里/你会遇见自己/潮水的声音很轻”(《阅读》)。这些诗的话语意义虽然首先是在微观层面上启动,但是经过他在形式意味方面有意识的整合,却令每首诗获得了一种看似松沓实则浑然一体的结构感。本质上而言,这也是一种属于生命情绪的节奏,格风将生存的境遇搭建在如呼吸般通畅的诗句中,尽管其间充斥着对事件的描述,但他总能从事件中获得对生命的自我教育,这一方面带来了修辞上的轻松和愉悦,另一方面则指向某种颇为从容的生存姿态及生命经验。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从容并不代表诗人被裹挟进日常生活的无聊与琐屑中。正如勃洛克在纪念普希金时所谈到的,普希金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肩负起悲剧性的事业,对格风来说,文本层面尤其是形式上的放松无法遮掩他诗中所隐含的悲剧意味。他不是在具体的词句里,而是在一首首诗、一次次写作的合围中构成了对生活困境的陈抒。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例证。其一是对已逝文化的追忆,当他写到“吴宫花草埋在一堆旧书里”(《貔貅》),“突然怀念古老唱腔中的仓皇年代”(《窑湾》),那些消逝的事物便“填满回忆者的空镜头”(《我们在看同一部电影》),这种填满的方式,内在地维持着诗人对故都神话的眷恋,而当眷恋侵入到现实里,生活和记忆的版图重合了,不由得加深了如“我们坐在雨中/其实是坐在明孝陵神道旁边”(《可是》)般哀婉的幻觉。其二,有必要关注到格风诗中的战争元素。《平安夜》一诗里似乎有抗战时访华的英国诗人奥登的影子,长诗《大海与空枪》中变幻的画面和多重的视角则让人想起杜拉斯的小说《副领事》,这些诗篇在重现历史场景的同时,又被赋予剧烈的虚幻感。此外,战争的相关构成也经常被用来譬喻现代生活,如“每一幢写字楼里都有一个狙击手/走廊上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像一颗子弹”(《暗物质》),“玄武湖巨大的冰裂声/如同空袭/更多的人惊跑起来”(《在玄武湖跑步》)等。该如何理解格风诗歌对战争元素的大规模使用?在《在比战争更遥远的地方》一诗中,他先是写到,“下雪的时候。我在他们口述实录中/在比战争更遥远的地方/看见轻机枪的枪口/从黑色树篱间伸出来/我在雪地上回忆/并确认自己/和他们相同的遭遇/不同的是我已不再是我/但如果不是我/我会是谁”,回忆者的主体身份具有了沉痛的恍惚感,随后又将纪实(“城北一带的房子都拆光了”)与想象(“每一次死亡/都有人踩着老式缝纫机”)互相熔铸,令这首诗超越了一般的战争叙述,获得了存在主义的深度。“防空警报的悲剧意味/完整呈现平常生活战栗的部分”(《防空警报》),可以确认的是,格风诗中的战争元素是与人的生存处境紧密相关的,不论是历史场景的再现,还是现代生活的比拟,都指向了对生存困境的隐喻。其三,在格风诗中,有不少与莎士比亚、卡夫卡、艾略特、庞德、狄兰·托马斯、曼德尔施塔姆、科塔萨尔、梵高、保罗·策兰、庄子、孟子等文学、文化传统互文的成分。他或者引用、化用相关诗句,如“你坐在石头上/‘黄金在天空舞蹈/命令我歌唱’”(《北京西路的银杏树》),“催动花朵的力/不是通过绿色导火索/是互联网”(《就说钢琴是如何被春天惊醒的》),“地铁车站/十里开外山花烂漫/黑色枝干上的短消息”(《我们的手指春暖花开》)等;或者借用一些已经被刻入文化记忆的形象和事物,并将其嵌套进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语境中,如《梦都大街》中“找不着北的/土地测量员K”,感到“城堡近在眼前/怎么走也走不进去”,《大雪的日子》里写到“我向甲虫打听他妹妹/记忆的链条卡在卡夫卡的齿轮上”。这些文学传统、文化记忆,这些诗句及形象,是作为鲜活的生命形态加入到他的写作里的,格风借此从均质化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出异质的因素,正如在他《箴言》中所说的,“拾到种子的人/自己变成了荒原”。

作为现代性症候的“荒原”直指人的生存处境。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现代存在(modernexistence)不断地受到现代意识的纠缠并被搅合成一种焦躁行动;而现代意识则是对现存秩序的不确定性的怀疑或觉察”。当格风用诗歌来抵御困境,他交出的却是平静、从容甚至确信的语调,“因为暴雨将至/我必须走出这间屋子”(《飞蛾》),以此面对生命的偶然与波动,面对和他者及事件的遭逢。如何与困境和解?格风的这部新诗集《雨在他们的讲述中》或许便是答案之一。


王家铭,1989年生于福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曾获十月诗歌奖、三月三诗会新人奖、东荡子诗歌高校奖、樱花诗赛一等奖。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诗刊》等。参加第36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神像的刨花》。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2.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双基时代文学本真性的哲学探析
  5.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6.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7.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A组)
  8.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D组)
  9.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E组)
  10. 凝聚和弘扬中国精神是文艺的时代担当
  11. 完整榜单>>
  1. 9月4日晚8点 | 诗歌大擂台(第33期)
  2. 诗遇火山,星耀北疆: 《诗刊》社·乌兰察布首届星火诗会将启幕
  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4. 以祥云之笔,绘青春诗篇——《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云南祥云·遇见青春”座谈会综述
  5. 2025大理诗歌季·最早叫云南的地方·《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暨“青海湖之恋”七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6. 直播预告 | 中国诗歌地图 · 诗意乌兰察布暨首届星火诗会改稿会
  7. 张于荣长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出版
  8.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曹彦煜:呼和青山
  9.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乌日娜:秋天的内心
  10. 义勇军进行曲(组诗)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