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能说出我的热烈——谈诗人许燕影的新近创作

作者:邱景华   2022年04月11日 16:35  中国诗歌网    279    收藏

WechatIMG1804



第一次知道并记住许燕影的名字,是因为她写的纪念著名诗人蔡其矫的散文《永远的乔》。我长期研读蔡其矫的诗,对有关蔡老的资料,都格外留意并细读。《永远的乔》写得那样真情而坦诚,赢得文友们的一致赞誉。她的真诚和才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蔡老的小老乡,福建晋江人,也是晋江诗群早年较活跃的成员。在诗艺上,有幸得到蔡老的精心指点。她的第一本诗集《轻握的温柔》,便是蔡老作的序。序文中对她的诗质和美学特点,作了精彩的描述和评介,可以看出蔡老对她才华的欣赏。 “她的写作,完全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喜悦,出于一种自然生出的快感,好像是写自己的内心对话,又好像是在写信或记日记,没有收信人,也不为将来查对,更不问效果。”“能够爱美,崇拜美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对美的一无所求,把短暂的美使之成诗,并因此保持永恒,这也是人生的极致!”

这之后的二十多年,许燕影相继出版了诗文集《燕影的天空》、散文集《踏花拾锦年》、诗集《我怎能说出我的热烈》等。特别是近几年来,不断有诗作获奖并被收入各种全国性的选集;还有数量可观的散文、游记、电影随笔及书评,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第二本诗集《我怎能说出我的热烈》,已经不仅仅是青春的吟唱,人到中年,对于情感的体验日趋深入,对于人世的历练日趋丰富,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更深的窥探。但这一切好像并没有影响她的诗质和对美的追求,在诗文中,许燕影继续写她在尘世中无法得到的梦想和热望。但在诗的形式上,却有很大的变化,她早期的诗主要是以抒情诗取胜;而中、后期诗,更多的是向现代诗转型,在诗艺上有新的突破。换言之,早年那种源自心灵和情感的直抒,逐渐向以意象、画面和场景的现代诗艺过度。

比如,《今夜咖啡屋》:


所有的喧嚣都挡在玻璃门外了

今夜咖啡屋

光的海无声流过

我们默默转动杯底沉迷

蓝色意念恣意着

目光之后

有另一些想望的天空


而沉夜凝不住遐思

情感濒临陷井边缘

就是今夜

将所有喧嚣都挡在门外

我再走不出

杯影交错的一往低迷


第一句把城市的“喧嚣都挡在玻璃门外了”,是写实。“今夜咖啡屋/光的海无声流过”,营造了一个城市生活的美好的场景。本来把城市的喧嚣挡在门外,是为了闹中取静,更好地谈情说爱。但诗中的一对情侣,却陷入情感的困境,相对无言,美好的空间里,只剩下沉默。“我们默默转动杯底沉迷”,这个句是在写实细节上的想象,俩人的情感误入岐途,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犹是杯底的“沉迷”。“沉迷”两字,用来概括此时的心境,非常细微精确。而且非常自然,这就是诗的句法。

俩人无言,并不等于心中没有思绪。恰恰相反,各自心中都有:“蓝色意念恣意着/目光之后/有另一些想望的天空”。此时他们心中的思绪,都是冷色调的“蓝色意念”;虽然“恣意”,但那是在各自的心里,嘴上仍然是失语;目光虽然还是对视,但各有“另一些想望的天空”,“想望”两字,很好,说明作者观察之细致,体验很深。虽然没有叹息,但把俩人的纷乱的情感和心境,鲜明而细微地暗示出来。

下段在形式上,是上段的重复和变化。“就是今夜/将所有喧嚣都挡在门外”,这两句是对上段首句的重复和呼应,但又有变化。上段:“所有的喧嚣都挡在玻璃门外了”,是指咖啡屋关上玻璃门,将城市的所有喧嚣都挡在门外,是一种写实的场景。而下段:“将所有喧嚣都挡在门外”,在诗的语境中,却有新意衍生:所有的喧嚣,包含着俩位情侣之间往日情感的“喧嚣”,也似乎被挡在门外,所以仍然是相对无言。最后两句:“你我再走不出/杯影交错的一往低迷”,也是对前段“我们默默转动杯底沉迷”的呼应和发展。俩人在咖啡屋呆坐了一晚,但情感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是默默地喝着苦咖啡(杯影交错),虽然没有争吵,但情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前段是“沉迷”,指两人情感交流的现状;后段是“低迷”,主要指情感的过程。词语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清晰而准确。

这首诗分为两节,前节7行,后节6行,采用这样不对等而且是相减的两段体格式,是要表达出一种情感的递减和萎缩。要言之,现代诗的三原则:人物、场景和戏剧化,在这首诗中都具备。人物是一对情侣,场景是城市的咖啡屋; 戏剧化则是情感的戏剧化:俩人情感陷入困境,虽然喝着咖啡,但一晚都相对无言。双方难以言传的情感,通过场景和动作的细节化,清晰可见,而且意味深长,有一种隽永的艺术效果。

许燕影这种用现代诗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追求,在近作《冬至》艺术上更为娴熟。这首诗,粗读你是觉察不出它是情诗,但细品之后,才会觉得含蕴深味。


突然就较真起距离

不过是偏西或偏北的临时迁移

你说从原点对应仍是等边

其实这只是地理差距

我纠结的不是这些


正如一年必被四季均衡

昼夜必定二十四小时分割

但仍会心悸于这个长夜

之后掰着手指数九

我知道三九之后并非直指寒天


就像忍冬花的白始于初夏

阳光穿过发梢

浅浅的忧郁就趁势弥漫

但我还是看见紫红的新叶隐于秋末

直到十二月的这天

当风止于短暂的白昼

距离之外,我们静听水流


多好,夜虽漫长但凌冬不凋


《冬至》,没有情诗那种常见的喷火言辞,浓艳色彩、热烈旋律。至始至终,是平静的语调,平淡而理性的语言,但又能把潜藏在内心的深情暗示出来。让读者在细读中感动和敬佩。这样的艺术效果,是这是一般的情诗所难以达到的。

冬至节气,就是告知严冬真地到来了。季节的寒冷,似乎也给人的情感增添了理性。这首情诗,是以冷静的理性语言开始的:“突然就较真起距离/不过是偏西或偏北的临时迁移/你说从原点对应仍是等边”。好像是一般的对话,但又似乎有深意潜藏。“正如一年必被四季均衡/昼夜必定二十四小时分割”,说得虽然是自然的客观规律,但暗示人的情感并不遵守客观规律,接下来就转为写情感。冬至的季节特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作者选这一天来写,是大有深意的。

诗中语言,有较多的科学术语:“偏西”“偏北”“原点”“等边” “均衡”“分割”,都让人想起英美现代派诗歌和穆旦早期现代诗的艺术特点,即把科学术语诗化,追求一种艺术的陌生化。但作者写来,很自然,没有晦涩之感,而且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但仍会心悸于这个长夜/之后掰着手指数九/我知道三九之后并非直指寒天”。从一开始,较真于距离,但现在心悸于冬至的漫漫长夜。因距离,因时间而思念的情诗主题,才逐渐显现出来。但写法完全于常见的情诗不一样,这正是现代诗的手法。

第三节,情感的思恋才正式舒展开来:“就像忍冬花的白始于初夏/阳光穿过发梢/浅浅的忧郁就趁势弥漫”。但也只是点到为止,接下来又是一个转折和想象的跳跃:“但我还是看见紫红的新叶隐于秋末/直到十二月的这天”。情感之花,并没有因为严冬而凋零。所以,“当风止于短暂的白昼/距离之外,我们静听水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自信而坦然的心境,看待俩人的分离。

最后一节,只有一行:“多好,夜虽漫长但凌冬不凋”。再次点明,冬至夜虽然漫长,但冬至夜的思恋——俩人的情感之花没有因严冬而凋谢,相思依旧,心中温暖如春,心境平静中自有喜悦滋生。

这样的情诗,极为少见,在艺术上以新奇取胜。这首诗的形式也讲究,第一节和第二节,都是五行,因为情感还没有展开,内含着。第三节因情感展开了,所以扩大为7行。最后一节,是点题的概括,只须一行。整首诗,建节分行,都是根据这首诗题材的特点,和内在情感的起伏、舒展和收敛而决定的,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对情感与形式的深入理解。



许燕影诗歌的情感世界是丰富而多样的,而且形式也是丰富而多样的。不仅能写情诗,而且也能写悼诗,在喜与悲的两极,都有深刻的体验。比如,她的两首悼诗,在艺术上,都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

蔡其矫逝世后,她写了《他们说你骑鹤而去——悼其矫老师》:


他们说你骑鹤而去

在一个冬日凌晨

轻抚波浪的卷发

笑意融融……


远山模糊着夜合的幽香

极远极静的天空

海鸟寂寞的翅膀刚刚掠过


你骑鹤而去

不忍惊扰塔松和星子的梦

爱怜的目光最后一次回望

你祈求炎夏有风冬日无雨

深情的大地才睡得如此沉静


还有还有

枕边一摞未完的诗稿

故乡庭园欲开未开的夜合

那支轻快的华尔兹啊

多少青春少女

正踩着不变的节奏

等待你的到来……


他们说你骑鹤而去

其实只是一次悄然远行

你童贞的心啊

又小小地顽皮和任性了一回


“骑鹤西归”,是世俗送别和悼念死者的一种流行说法。但诗中借用此说,另有新奇的用法,颇耐人寻味。题目是《他们说你骑鹤而去》,为什么前面要加“他们”?这是一种现代修辞手法,追求一种艺术的间离效果。虽然是一首悼诗,但不是一首充满忧伤的挽歌,作者要写出她对蔡其矫的一种独特理解。蔡老的一生,化“痛苦为欢乐”,“处浊世而仙”,是欢乐的一生,他永远活在他那些欢乐的诗中。所以,他的离去,也应该是欢乐,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所以,作者用“他们说你骑鹤而去”,利用艺术的间离效果,定下欢乐的基调。第一节,描绘出蔡老远行的形象:“在一个冬日凌晨/轻抚波浪的卷发/笑意融融……”。蔡老的满头卷发如波浪,作者用“轻抚”,这样一个动作的细节,再加上“笑意融融”,非常生动地把蔡老音容笑貌写活了。

第二节,是想象,是对蔡老独自远行的想象,在结构上也是一种必要的过度和转折。蔡老走的时候是凌晨,还是暗夜。所以是:“远山模糊着夜合的幽香/极远极静的天空/海鸟寂寞的翅膀刚刚掠过”,营造出一种美好而特殊的意境。

许燕影在《永远的乔》中记录:蔡老引进一株珍贵的夜合,种在老家的庭院里。“蔡老不断地对我们说,它只在夜晚开花,花开的时候很美,花香可以传十里八里的,一到白天再把花瓣收起拳成花蕊,到了夜晚再次开花。”……在告别时,再一次在夜合前驻足,“蔡老忍不住又一次拨开茂盛的枝叶,随着一声惊呼,我们真的看到唯一的一朵象牙白的花蕊,含苞欲放美丽娇艳,蔡老毫不犹豫地伸手准备摘下,他要把这唯一的花蕊送给我。‘不可以’,在制止的同时我多么感动……”。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作者对“夜合”情我独钟。在诗中出现过两次,但各有不同的效果。这一节,蔡老在夜合的花香中远行,既符合他的爱好,也寄托着作者的怀念。

第三节,从“他们说你骑鹤而去”,转到“你骑鹤而去”,是诗人叙述者对蔡老的言说。所写是叙述者对蔡老诗歌精神的理解:“不忍惊扰塔松和星子的梦/爱怜的目光最后一次回望/你祈求炎夏有风冬日无雨/深情的大地才睡得如此沉静”。把蔡老诗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弱者的抚慰和希望,写得非常到位。特别是最后一句“深情的大地才睡得如此沉静”,很是感人,也增加和暗示出悼诗特有的氛围。

“还有还有”,第四节以此开头,既写出蔡老还有很多未完的事业和生活:诗稿未写完,故乡庭园的夜合,欲开未开; 华尔兹的舞曲和少女们,在等待蔡老的到来……,也表达了叙述者希望蔡老多活几年的企盼。

最后一节第一句,虽然是重复开头的“他们说你骑鹤而去”,但意思却是否定:“其实只是一次悄然远行/你童贞的心啊/又小小地顽皮和任性了一回”。蔡老并不是像“他们所说”的是“骑鹤而去”,而是一次悄然的远行。所谓“童贞的心”,“顽皮和任性”,是指蔡老“不辞而别”,作者用这种新奇的写法,表达她对蔡老深切的理解和真情的悼念。

同样是悼念蔡老,这首诗与散文《永远的乔》,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体裁的不同。《永远的乔》,是写实的直白;《他们说你骑鹤而去》,则是先设下“距离”,然后再想象。表明作者对于不同文学体裁的准确认知和熟练的把握。

如果说,《他们说你骑鹤而去》写得好,是因为对蔡老有真正的了解;那么,另一首悼诗《抵达——陈让遗作〈在四月〉有感》,作者与青年诗人陈让,只是诗会上短暂的晤面,但也有直觉的洞察和相知的会心。凡见过陈让的人,都对他浓眉下清亮而纯真的眼睛,谦和的表情,柔和的语调,以及内含的温情,都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同代人中,已经很少有这样的神情,这样的品格。没想到,上苍不公,竟然让在他在29岁的美好年华,猝然病逝。让所有喜欢他的文友悲痛不已。但陈让走了,并没有像轻淡的云烟一样消失,他留在许多热爱他的文友心里,也留在许燕影的诗中。许燕影与陈让,大概也就是一二次诗会中的相识和相知,她同样是喜欢这个小诗弟。因为她对于美好事物有着的高度敏感和审美直觉,这也是她才华的特点。


我只说了桃花说了二月

说了相遇、梦和春天

而幸福做为遥想来不及轻触

离别更是一次小小的矫情

暂且定义为强加的伏笔


这时候

天空是假想的辽阔

等待风信子消息

等三月的春雷滚过

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候

等候一片积雨云最终化为雨水


多少人走在春天的路上

多少美好的故事正在发生

仍记得你描述的微水池

你欢喜的云朵和细雨

记得你“抵达家园前的想念”

“置身故乡坟墓间的悲伤”

四月依然遥远


而别离不再是强加的伏笔

那些花朵不幸被谶言一一击中

相遇、梦和春天一点一点远去

你最终远成了无法触及的空


这就是抵达的方式吗

今夜,一座城市因你而悲伤

我因你而缓下盲目奔走的脚步


这首诗,是以对陈让遗作《在四月》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悼念之情。陈让遗作《在四月》,是一首佳构,写他对四月春雨中景物的喜爱和思绪。许燕影读后,重新作了构思。她认为春天的三个月,犹如人生命的青春;而陈让29岁的短暂一生,不论是他的生命,还是作为一个青年诗人开始不久的艺术生命,都犹如春天的开始,即春天的二月。于是,有了第一节;“我只说了桃花说了二月/说了相遇、梦和春天/而幸福做为遥想来不及轻触”。

第二节,写诗会相识之后充满友情的思念:“这时候/天空是假想的辽阔/等待风信子消息/等三月的春雷滚过/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候/等候一片积雨云最终化为雨水”。这一节,充满着对未来再次相骤的殷殷期待,因为陈让还那么年轻。

第三节:“多少人走在春天的路上/多少美好的故事正在发生”,抒情中暗含着不祥的暗示。接着融入陈让《在四月》的诗句:“仍记得你描述的微水池/你欢喜的云朵和细雨/记得你“抵达家园前的想念” /“置身故乡坟墓间的悲伤”, 不祥的暗示再次加重。最后一句“四月依然遥远”,因为此时陈让年轻的生命,还处在春二月,所以说“四月依然遥远”。 因为单纯,陈让的面相,给人的印象是更年轻,他的生命离暮春还远呢,更不要说秋天和冬天。

但29岁的陈让,却猝然病逝。陈让《在四月》中,曾写到:“抵达家园前我为什么想念/我也是置身在故乡坟墓间悲伤可爱的人”。所以,许燕影在第四节这样回应:“那些花朵不幸被谶言一一击中/相遇、梦和春天一点一点远去/你最终远成了无法触及的空”。 作者在最后一节问道:“这就是抵达的方式吗”。这种以年轻的死,抵达家园的方式,令人无法接受。“今夜,一座城市因你而悲伤”, 表达了作者深情的悼念。“我因你而缓下盲目奔走的脚步”,则是写出她对陈让早逝,而引发出的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许燕影在中后期的诗作中,表现出这样一种艺术的自觉:那就是对现代诗的形式,越来越讲究。她能根据题材所诱发的情感变化而建节分行,具有鲜明的形式感。因为自由诗,要根据题材的不同特点而创造不同的形式,即“一诗一形式”。她的慧眼,已经能看到不同题材内的“潜形式”。《抵达》共有五节,第一节5行,第二节6行,第三节7行,第四节4行,第五节3行。第一、二节,是写诗会相识后对陈让的思念;第三节,是写对陈让《在四月》的理解。在结构,前面三节是一种轻缓地展开,从每节5行、6行到7行,构成前半部的格式。第四、五节,因陈让猝然病逝而诱发的悲痛和悼念,格式也骤然变化,从前面第三节的7行,第四节一下子降到4行,第五节又降到3行,这是随着题材所引发的情感变化,格式也随之开放和收缩,要做到这一点,相当不易。

许燕影的近作,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题材不断拓展,艺术特点和美学风格也随之变化而越加丰富和多样。比如,她到西部旅行所写的组诗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开阔粗犷和苍凉。如《夜降西宁》《盐湖》《车过德令哈》,特别是《穿越柴达木盆地》:


风蚀的残丘蒙着灰褐的荒芜

山和远方遥远得仿佛静止

箭一样笔直望不到头,一条路

让西域的怀想就此迷陷


戈壁、沙漠、干涸的河床

风沙、凸起的峰岩,还有红柳

笈笈草和傲然的骆驼刺

经过的荒芜有着苍凉的大美

秦时月啊,突然就有了出塞的悲壮


纳赤台、西大滩、五道梁

频频闪过的指向牌

我沉迷于它们好听的地名

可可西里、沱沱河、多么神奇

戈壁绿洲于此相倚,沙漠碧湖彼此共存


而越来越稀薄的空气

也无法阻止我抵临雪峰时的欢呼

如果没有这一日千里的穿越

何言一路向西的豪情

西域西域,我的抵达在路上


这首诗,采用长句式,写西部的辽阔、荒芜和悲壮。叙述者的视角是一种坐在车上的远眺近观,有一种穿越千里的速度感。但新诗一般表现速度感,多是用短句,容易造成跳荡的节奏和动感。而这首诗却是用长句来表现,因为用长句才能表达西部平坦而辽阔的空间感; 但诗中又能在长句中采用短句(词组)的停顿,来表现车行中所见的不断闪过的景物。如“戈壁、沙漠、干涸的河床/风沙、凸起的峰岩,还有红柳/笈笈草和傲然的骆驼刺”。然后是所见景物所诱发的联想和怀古:“经过的荒芜有着苍凉的大美/秦时月啊,突然就有了出塞的悲壮”。从所见写到所思,过度的自然和谐。下一节,也是如此:“纳赤台、西大滩、五道梁/频频闪过的指向牌/我沉迷于它们好听的地名/可可西里、沱沱河、多么神奇”随后,也是一种概述似的句式:“戈壁绿洲于此相倚,沙漠碧湖彼此共存”。

最后一节,是高潮的出现,汹涌的情感也喷发出来:“而越来越稀薄的空气/也无法阻止我抵临雪峰时的欢呼/如果没有这一日千里的穿越/何言一路向西的豪情/西域西域,我的抵达在路上”。

在这首诗中,已经看不到许燕影前期诗作给人的温婉和柔美,她心中潜藏的闽南人的气质和豪情,被西部的雄奇和苍凉而诱发出来。换言之,许燕影的美学视野日趋开阔,不仅有能力感受和吸收新的地域特征,而且能在形式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新的美学特色。



许燕影不仅写诗,以及散文诗,而且写散文和影评,不同的文体构成她丰富而多彩的文学空间。

蔡其矫在为她第一本诗集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女性的美质尤其出于天生,生活在爱之中,对爱充满期待,世界因之永远绽放明亮的笑容,生命永远奏着音乐……。能够爱美,崇拜美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对美的一无所求,把短暂的美使之成诗,并因此保持永恒,这也是人生的极致!”

许燕影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不追随文学潮流和时尚,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听从内心对美的渴求和召唤,自由地写出她内心的梦想和爱恋。尤其是在散文的创作中,更加明显也更加淋漓尽致。比如,在她写的云南旅行的美文:《丽江悠闲时光》、《丽江情歌》、《丽江的酒吧,丽江的夜》,《泸沽湖夜晚的对歌》等,不同于一般的游记,重点写丽江和泸沽湖独特的美,所诱发出内心喷涌的情思,并且是自由自在地纵情抒发出来。特别是丽江,她以女诗人的敏锐而丰盈的感觉和想象,敞开心扉,放松情感,可以说是完全沉浸在丽江独特的美的氛围里,心迷神醉,写得那么动人。许燕影对美的迷恋、热望和梦想,在这些散文中,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充满着新鲜而温润的美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她的浪漫气质和精神。

但即便是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她也没有忘记现实生活的苦难。在尽兴游玩回归的路上,偶遇两个彝族的孩子,在路边兜售小鱼干和苹果,已经是学龄儿童的他们,却因为家贫而不能上学。她与孩子们细谈,深感难过。她的散文,没有因为追求美和梦想,而忽视了现实的艰辛。她的散文集《踏花拾锦年》,第一辑是写平民人生的种种况味; 第二辑写行走的快乐,快乐来自对自然山水和人文内涵的欣赏和感悟。许燕影散文的独特之处,就是在现实生活的烟火味与内心的梦想美之间,找到了艺术平衡。

《踏花拾锦华》的第三辑,主要是影评和书评。很少有诗人或者散文作家,写影评。影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多的是专业人士来写。这又是许燕影与从不同的地方。她写的影评,主要是爱情题材,从这些影片中,她看到两性情感的各种表现形态,体验了人性的丰富和复杂,而不是电影的艺术。

她对由名著改编的影片,有一种特殊的兴趣,常常将名著和改编后的影片进行比较分析。比如,《色•戒》,她把张爱玲的原著与李安改编的电影,进行细致的比较,很多人对“特工”王佳芝在关键的时刻,放走易先生而感到难以理解。许燕影是这样分析的:“很多人把张爱玲的《色•戒》简单的看成是女人与钻石的故事。……女性更多的时候还是感性的,物质只是一个过程。她并非真的爱上钻石,她爱上的是男人甘心付出‘只要你要,只要我有’的爱宠,又有哪个女人可以抵挡这种诱惑!”这是对女性身上的人性的一种深入的剖析,在爱情的悲剧中,追究到人性的深处,正是许燕影影评的深刻处。

又如,《新桥恋人》,“一个靠卖艺为生的流浪汉,原本生活简单,眼神空洞,喝很多的酒,在街头游荡,夜晚回到新桥靠麻醉剂入睡,这便是他认定的生活。”后来意外地遇上因失恋又患眼疾的富家千金,两人意外地产生了爱情。但她不属于这里,后来离开了新桥。最后的结局,是痴情的流浪汉抱着准备再次离开的富家女,跳入冰冷刺骨的塞纳河。对此,许燕影写道:“我觉得可以理解,没有什么能比爱情更使人疯狂。”所以她批评和否定影片的结局:俩人跳入塞纳河后,竟然被救,并且戏剧般地坐上一条运沙船,馳向大洋彼岸。“谁都知道这美满的结局多么自欺欺人。”

再如,德国电影《生死朗读》,15岁的自闭症小男孩迈克,爱上比他大的汉娜,两人有过一段情感的碰撞,但因年龄的悬殊又有不识字的自卑,汉娜最终选择离开。8年后再次遇到,汉娜成为一名纳粹罪犯,她为隐瞒文盲的秘密而承担了本不属于的她的重罪。懦弱的迈克泪流满面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澄清。负疚的他重新开始朗读(朗读曾给自闭症的他以自信)并且不断地给狱中汉娜寄录音磁带,却始终逃避和拒绝更深层的沟通。当汉娜二十年刑满,他第一次去狱中探望,却以冷场结束。他虽然竭力为汉娜提供住所,为她找工作,提供所有的物质帮助,却不知道如何在情感和心灵上与她沟通。

许燕影在复述中这样分析:“汉娜最终还是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狱中自尽。书架上排列着整齐的录音磁带,和学会阅读后借来的书籍。她应该是一直有着幻想和憧憬的,是什么让她即将获得自由时却如此绝望?审判席上的她是淡定的,二十年漫长的狱中艰辛也没有压倒她,……为那个她一直称为‘孩子’迈克,她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但与迈克心灵的无法沟通,却给她以无法承受的生之绝望。

写得最有深度的是对日本电影《入殓师》的评价。“‘死其实就是一道门,它不意味着终结,而是超越,是穿过一扇门,走向下一段旅途。’老火化工一语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他和送走的每一个死者轻轻告别:‘一路走好,我们还会再见。’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像《入殓师》这样,通过死亡把生命剖析得如此透彻却又让人如此沉静。完全没有了死亡的沉重。”

“影片的自始至终,我对入殓师大悟一直都怀着发自内心的敬重,端坐在死亡者身边,大悟凝重的神情,,刻意不苟的衣着,温柔抚过死者面颊的双手……一行一止,眉里眼间都渗着内心的爱,像亲人一样怀着惜别的爱为死者上妆。我想,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对这陌生而特殊的职业由 而生出敬重之情,人性的光辉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许燕影不仅把看电影作为一个娱乐和消遣,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灵和爱心,深入地体验优秀影片中的文化内蕴。从对两性之间爱情的关注,到对人性之博爱的赞扬,许燕影的影评一步步走向博大而深刻。她的影评,都写得简洁而独特,它不像专业影评那样,有一定的程式和专业术语,而是以散文诗一样的文字,抓住影片最感动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点。内容是影评,但文体却是散文诗。或者说,她是把影评当作散文诗来写。



许燕影作为深受蔡其矫影响而成为“蔡其矫诗歌家族”的成员,在她所写的各种文体中,都贯穿着对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的追求,和对美与爱的赞颂。蔡其矫说:“爱即欢乐,懂得爱的人才懂得欢乐。”对许燕影而言,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希望她笔下所写的彩色文字,能激发出读者热爱生活的快乐。这也是她对蔡其矫“化痛苦为欢乐”的美学思想的继承。

许燕影说:“喜欢离神性很近的人,无限崇敬他们,他们应该只为艺术而生,而不为生活而活。”(《随想随记》)这其实也是她所追求的一个艺术目标。但她的独特,不仅是在文学创作中,能纵情放飞幻想和激情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她又能务实入世,有清醒的理性和处理俗事的能力。这两者的融合,使她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剖析,有着独到的眼光。正因为这样,她的浪漫主义精神,始终是脚踏现实的浪漫精神。因为她入世较深,对人生体验也丰富多样。所以,必须采用多种的文体:诗、散文和影评,才能表现她在人生中所体验到的情感的广度和深度。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她也能在情感与各种文体的形式之间,进行持久的摸索。比如,在现代诗的写作,题材情感的演变,如何影响形式的分行建节;在散文写作中,如何用文字细微地表达精致的情感;在影评写作中,如何分析角色情感和命运与艺术处理的关系。抓住了这些重要的艺术因素,也就走上了不断上升的艺术台阶。

诗的单纯、简洁和浓缩,在她的散文和影评中,都化作内在的美学特色; 或者说,她的散文和影评,都散发和内含着一种温润的诗意。她那充盈着丰富的感觉和想象的清新温婉文字,都不长,但能在不大的天地里,把她所把握到的生命和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以艺术的方式,独特而鲜明地表达出来。所以,许燕影由诗、散文和影评所组成的文学空间,是开阔而丰富的。

时间的流水,有时细流涓涓,有时急流湍湍。而这些漫过她脚踝的流水,都在她那敏感而聪慧的心灵上,或轻或重弹奏着她的心弦,并在笔下化为温婉而斑斓的文字:或诗,或散文、或影评; 它们聚集在一起,不断扩大她的文学空间,呈现给那些在艰难的现实生活中,既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热切地倾听和呼唤美的读者们……


…………………………………………………………


简介:

许燕影,诗人,福建晋江人,现居海南海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诗曾获奖并入选多种集子。已出版诗集《轻握的温柔》、《我怎能说出我的热烈》及散文随笔集《燕影的天空》、《踏花拾锦年》、《那些漫过脚踝的水》等,曾获《现代青年》十佳诗人称号。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E组)
  3.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4.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A组)
  5.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6.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D组)
  7.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8.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9.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C组)
  10.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11. 完整榜单>>
  1. 9月4日晚8点 | 诗歌大擂台(第33期)
  2. 诗遇火山,星耀北疆: 《诗刊》社·乌兰察布首届星火诗会将启幕
  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4. 以祥云之笔,绘青春诗篇——《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云南祥云·遇见青春”座谈会综述
  5. 2025大理诗歌季·最早叫云南的地方·《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暨“青海湖之恋”七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6. 直播预告 | 中国诗歌地图 · 诗意乌兰察布暨首届星火诗会改稿会
  7. 张于荣长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出版
  8.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曹彦煜:呼和青山
  9.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乌日娜:秋天的内心
  10. 义勇军进行曲(组诗)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